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23 金刚般若经旨赞(唐.昙旷)▪P18

  ..续本文上一页十无记非因疑,及二十二佛能度生疑,令眼如佛大法利行,前已学佛证得正觉,次当学佛法施群生。以所得法施大福利,施福利时,不应见有我谓能说,彼谓能受,以法及人,皆非有故。而诸菩萨不能学佛无所得心,施法利故,返疑所施文字教法,是无记,故非菩提因,何要施设?由执故,虽施而不广大,由疑故,复不欲信施。令欲显彼疑、执之心,令其学佛,设大法利,故说受持得无量福,实无众生如来度等。无著约除执而广利生,名施设大利法;天亲就显义而行广利,名显二种疑。文分为二:初施设法利,即显无记非因疑;后安立第一义教授,即显佛能度生疑。显初疑故,论颂云:

  虽言无记法  而实是彼因

  是故一法宝  胜无量珍宝

  上之二句假设问答,虽是无记,且为佛因,以离所说不成佛故。下之二句据实理答,言无记者是小乘义,岂大乘者执无记耶?以所说法,从前流故,众生但闻成出世故,故一法宝胜无量宝,令知教善为菩提因,显彼疑心行法利故,故以财施而为较量。此文后三:初举劣。次明胜。后校量。

  此初也。地前持说功德应少,所举较量财命极多;地上持说功德应广,所校财施都少者,何以施多少皆劣持经?地前难化多以勤勉,地上易知少之自达,随举并得据理皆齐,地上纵多无所喻故。

  【「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为他人说,】

  ﹝赞曰﹞此明胜也。文准前释。

  【「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赞曰﹞此正校量也。下持经福以为多,下全举施福不及其一千万亿,下亦复如是,算数譬喻所不及。此中准论有四胜故,所不能及,(一)者数胜,即是此中算数不及,经福虽少性无限故,数亦无限,非彼施福有限数法所能及故。(二)者力胜,即余本言歌罗分也。如折一毛百分之心,一名为歌罗,义释为力,以无漏福少分力势,非即漏善力所及故。(三)无似胜,即余本言数不能及,以持经福全不比数施福类故,如贵贱人不相以数。(四)者因胜,即余本言邬波尼杀昙,此译为因,举因摄果,施福招苦,因果俱劣;经因虽少,福成佛果,因果胜故。由四胜故,譬喻不及,故论颂云:

  数力无似胜  无似因亦然

  一切世间法  不可得为喻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

  ﹝赞曰﹞此下安立第一义教授,显第三十一佛能度生疑,令其行真利乐行,谓设法利度众生时,而起生凡,依第一义教授,地上诸菩萨类,应如如来度诸众生,无实生相。而诸菩萨不能学佛,依第一义而度生故,返疑如来有实度生,非是依于第一义谛。若说真如,是法平等,诸何更有度众生,既有度生,明非平等。由迷故虽度而不成真利,由疑故总不欲度生。今欲显彼疑、执之心,令其依真而度生故,故说无实众生可度。无著约遣迷而真度,名第一义教授;天亲就显疑而体真,名显佛能度生疑。文下有四:问、遮、征、释。

  此初也。作念于真理有度生耶?

  【「须菩提!莫作是念。】

  ﹝赞曰﹞此遮止也。

  【「何以故?】

  ﹝赞曰﹞此征也。

  【「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赞曰﹞下释有三:初顺成。次返显。后简异。

  此初也。真法界中一相不存,若依俗谛但有五蕴,即于蕴体假名众生,名及五蕴不离法界故,法界中无生别度故,论颂云:

  平等真法界  佛不度众生

  以名共彼阴  不离于法界

  【「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

  ﹝赞曰﹞此返显也。佛一切智,称理而知,无中谓有,即为妄执,既无妄执,是故不见有少众生如来度者。故无著云:如来如尔而不知故;天亲颂云:

  取我度为过  以取彼法是

  取度众生故  不取彼应知

  于中三句释此经文:初五阴中有生度者,是取相过。次显以取五阴之法是众生故。后令众生而得解脱有度生相。即初句标,下二句释。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

  ﹝赞曰﹞下简异中,复有三:初佛知无。次凡疑有。后破凡愚。

  此初也。言有我者,是有我执;非有我者,是无我执。有所执我,可有我执,所我既无,何有所执,即本无我而妄生执,名为我执。既无我执,佛何故说?

  【「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赞曰﹞此凡执有也。佛知我无,都无我执,而诸凡愚起心别见,妄说为有,横生实执。如来欲显无所取我,但妄执故,说为我执,于无所取而妄执故。故前颂云「不取彼应知」。

  【「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

  ﹝赞曰﹞此破凡愚也。岂唯无彼所起之我,勿谓实有能起执人。真谛无生,何凡之有?俗谛约化,亦非是真故。凡夫者,即非凡夫。余本有言愚夫异生,即禀异见而更生故。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赞曰﹞次下第四摄取法身心,显第二十三比知法体疑,及二十四相福成因疑,令离相修摄法身行。前来诸文虽明法身,未显摄取故与前别,而诸菩萨法执未亡,不能离相摄法身故,返于法身而生疑念,法身虽非相成就见,应以见相而得比知,既尔,法身应以所修相好福因而能证得。由执故虽修而不能摄取;由疑故不修能摄之因。今欲显彼疑、执之心,令离执相而观法体,修离相行摄取法身故,说不以相观佛等。无著约离执而自契证,名摄取法身;天亲就显疑而修正因,名显比知相因疑。文分为二:初明观相不可识真,即显比知法体疑;后明相因非得真体,即显相福成因疑。初中后二长行颂故。长行文四,问、答、觅、领。

  此初也。可以观见三十二相比知如来法性身不?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赞曰﹞此答也。须菩提将导佛觅故,以菩萨执疑之心答言如是,以观诸相以知如来真法身也。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

  ﹝赞曰﹞此觅也。由转轮王亦今相故。故论颂云:

  非是色身相  可显知如来(一本作「可比诸如来」)

  诸佛唯法身  转轮王非佛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赞曰﹞此领也。如我先来解佛所说,应不可以观见诸相比知如来觅真法身也。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赞曰﹞此显成也。余本此后更一颂云:

  应观佛法性  即导师法身

  法性非所识  故彼不能了

  广而颂显示如来所不应见,谓若求见真佛法身,而寻色声行耶?定故但见世谛,非契于理,则不能见如来法身。如此法身所不应见故,色声心不可见也。既尔法身如何可见?故次半颂答此义云:应观佛体真如法性,性即是导师法身,报化德法,名曰导师,导引凡圣,于真理故,导师应以法性为德,是彼色声心所不应见也。何故色声心而不能见色声,是者分别识,以此法性唯内证知,非是心别识所识故,彼色声心不能见也。故论颂云:

  唯见色闻声  是人不知佛

  以真如法身  非是识境故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

  ﹝赞曰﹞下明相因非得真体。次第二十三相福成因疑。文中有三:问遮身正,此初二也。恐诸菩萨复作是执,若不以相以见如来,宁以相因得法身果,说相两因得作佛故,为离此著故复答言也。更作念如来,岂不以相具足为因证得?便遮止云:莫作是念。若以相因得菩提者,转轮圣王亦应证得,此中亦应作是例难,以前影后,经不重言。

  【「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赞曰﹞此经示正义也。谓佛身者理智为体,但由发起真无相智,观证法性,名得菩提。不以具足福相为因,而能证得无上正觉。方便因相各差别故。论依此义而说颂云:

  非相好果报  依福德成就

  而得真法身  方便异相故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

  ﹝赞曰﹞次下第五不住生死涅槃心,断第二十五失福及果疑,令其学佛无住妙行故,令学佛以无相智正观正证摄取法身,非得法身便永寂灭;次令学佛起报化身,不显福业不住涅槃,不著物福业不住生死,而诸菩萨不能学佛行无住道契大涅槃,返疑福业有舍有取,作是疑云:既说如来唯智,如来非福因得,则应证得法身之时,所修相好福德应失,福德失故无所感果,岂非证寂为断灭,般若非断灭,不住涅槃,则取福德应住生死。若证寂灭,便同二乘;住生死故,则同凡数,如何能得无住涅槃?由执故,不契无住之理;由疑故,不修无住之因。今欲断彼疑、执之心,令成无住大涅槃果故,说发心不说断灭,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无著约除执而成无住,名不住生死涅槃心;天亲就遣疑而修行因,名断失福及果疑。文分为二:初不住涅槃,后不住流转。

  初文后四:问、遮、微、释。

  此初二也。发趣大乘初心菩萨,尚不欲住寂灭涅槃,况我如来得无住道。故令菩萨知佛果德,而以行求速成大果。然诸菩萨意行虚空法界等尽,我行方尽,故不可说,同于二乘,舍大悲心,而求断灭,便遮止云:莫作是念。

  【「何以故?】

  ﹝赞曰﹞此征也。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赞曰﹞此释也。发菩提者能住真如,真如在缠不为苦逼,虽处涅槃不同惑断故,发心者得胜忍智,如所住法,而能通达不厌生死,不欣涅槃,说初发心,多劫生死,广行妙行;若至佛果,示现生死,以利群生。利众生时必凭胜福,福于佛果虽非亲因,于能证智,而有助力故。得法身不失福业,由是亦说断灭相状。论假此义而作颂云:

  不失功德因  及彼胜果报

  得胜忍不失  以得无垢果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

  ﹝赞曰﹞下明不住流转。文分为二:初明有福非苦所恼,后明受报而不住…

《23 金刚般若经旨赞(唐.昙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