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依彼論科有二:初法說斷疑,後譬如人身長大。下喻說斷疑。初中有六,即而六段其有異同,至文對辨。
論雲:此有何意?若正覺法可說,如彼燃燈如來所說者,我于彼時便得正覺,燃燈如來則不授記,言汝當得等;以彼法不可說故,我于彼時不得正覺,是故與我授記。
﹝演曰﹞若正覺法如言可說,有實體者,我于彼時有實勝行,何故不得?良爲正覺無如言體,我于彼時無實勝行,是故彼時不得正覺。但與我記,當得菩提。彼論亦同,彼頌曰:
以後時授記 燃燈行非上
菩提彼行等 非實有爲相
釋雲:此義雲何?于燃燈佛時非第一菩薩行,何以故?我于彼時所修諸行無有一法得阿耨菩提,若我于彼佛所已證菩提,則後時諸佛不授我記,是故我于彼時行,未成佛。
﹝演曰﹞意同此論,然釋中雲:則後時諸佛不授我記者,譯家倒錯,應言則不與我授後時記故。新論頌雲:授後時記故,燃燈行非勝。
問:前言八地無所得,故蒙佛授記,如何今言行非勝上,不得菩提?答:所望義別,前以八地得無生忍相續現前,無所得故,而蒙授記;今據無生真實理中無勝上行,若實有者,何故當時不得菩提而蒙遠記。即是釋通前所疑問,以不得菩提故,明非第一菩薩行也。
【「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演曰﹞順成此有二意:一者以實無有執著心故,行順于理,故蒙授記。二者以實無勝行,無實菩提可證得故,但蒙遠記。
言釋迦牟尼,此雲能寂,余本有如來,此中文阙,又余本呼摩納婆,此雲儒童。梁本雲婆羅門,此雲淨行,據姓呼耳。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演曰﹞第二真如不可說。論雲:又何故彼法不可說?如經:須菩提,如來者即是真如故,如清淨故,名爲如來。以如不可說,故作此說。清淨者如,名爲真如,猶如真金。
﹝演曰﹞先征意者,何故當授記時無法而言不可說耶?答:意所授如來記者,如來即是法身真,真如清淨而不可說,是故彼時無法可得,表如清淨無有垢染,是故諸教多以真如喻如真金,以性淨故。彼論雲:若無菩提即無諸佛如來,有如是謗,謂一向無佛。爲斷此疑,如經言等,實者非顛倒義故,真如者不異不變故。
﹝演曰﹞若准彼征,何故菩提無實法耶?若無菩提,佛亦非有。意雲:既無能證之行,所證菩提亦無耶?經答由離相執,稱之爲無,不可如言,即撥非有。所以然者,實者非顛倒義,此簡所執人法二我彼顛倒故。真如者不異簡無漏,有爲彼生滅故,此即如義;不變簡有漏,有爲可對除故,此即真義。此經雲諸法如義者,謂真如性遍一切,故名諸法如義。義謂義理,此論明如不可說,彼論明如不倒變等,非一向無,各辨一義。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演曰﹞第叁佛不得菩提。論雲:或言燃燈如來所于法不得正覺,世尊後時自得正覺,爲離此取故,經言等,或者以法不可說故,燃燈佛時不證菩提唯得遠記者,後成佛時既證菩提,應有實法得正覺耶?故破此疑,得後菩提,亦無有法。彼論頌雲:「菩提彼行等」,此義雲何?彼菩薩行若人言有實者,此則虛妄;如是如來阿耨菩提,若人言得者,此亦虛妄。故言菩提彼行等。
﹝演曰﹞前說無實菩薩能行,行者今菩提亦然,無有實法故。言菩提與彼行等正同。此論以有難言因非勝上,不得菩提;果位殊勝,得菩提耶?故有此文。又由次前雲真如非一向無故,若爾佛有得耶?有此文起。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于是中無實無虛。】
﹝演曰﹞第四遮止增減執。論雲顯示真如無二故。雲何不實?謂言說故;不妄者,謂彼正覺不無世間言說故。
﹝演曰﹞言無二者,謂虛、實二也。于真如中無實言說,遮增益執;不無隨順世間言教,遮損減執。此由前說佛得菩提爲不實語,即執一切言皆是妄,故有此文亦非虛說。彼論雲:若如是有人謗言如來不得阿耨菩提,爲斷此疑,如經言等,此義雲何?以如來得彼菩提故。
﹝演曰﹞此之謗言,乘前文起。以前文言若得菩提不實語故,便謂如來不得菩提,故有此文,亦同此論,彼又成立佛得菩提。頌雲「非實有爲相」故,有爲相者謂五陰相,彼菩提法無色等相故。此複雲何?頌雲:
彼即非相相 以不虛妄說
是法諸佛法 一切自體相
上之二句正明菩提,雖非色等五陰之相,而有實相,故不虛說,明得菩提,言非實有爲相者釋非實,「彼即非相相」等,釋非虛。
【「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演曰﹞第五真如遍諸法。論雲:顯一切法法如清淨故,如者遍一切法故。由前文雲佛得菩提,文外有疑:佛修滿故能證法身,余無勝道不得正覺,便謂佛法唯在佛身故。此釋雲:真如遍有,由前菩提是真如故有,是故言真如之體既遍一切故,一切法皆是佛法。欲令衆生知有佛性而進修習。彼論雲:以如來得如是法。偈言「是法諸佛法,一切自體相」故自體相者,非體自體故。此明何義?一切法真如體故,彼法如來所證,是故言一切法佛法故。
﹝演曰﹞非體自體者,如, 言非相爲相。此顯如來能遍知法,以一切法即真如故。
【「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演曰﹞第六安立第一義。論雲:又彼一切法,法體不成就,爲安立第一義。前說一切皆是佛法真如遍,彼恐存一切法體實有故,今遣之。體不成就,破相證真,安立勝義,所言一切法者,謂俗谛法;即非一切法者,約真而談,無實體法;是名一切法者,卻結俗谛。彼論雲:彼處色等相不住故,彼一切色等諸法非法,如是諸法非法,即是諸法法以無彼法相,常不住持彼法相故。
﹝演曰﹞彼真如處無色等相故,彼色等非常住法,此解即非一切法。言如是諸法非法即是諸法法者,此解是名一切法。如是諸法非常住法故,即顯真如,是諸法家之常住法。余本雙牒一切法:一切法者,一謂世間妄取一切法;一謂如來所證一切法也。上依此論明求教受,說八地行及佛果中菩提無得,真如離相遮增減執,無能所得,令從頂位修無相觀引生忍,及世第一法,雙印二空趣見道智。若依彼論法說斷疑。
問:前後叁處說燃燈佛有何差別?又唯說燃燈,不說余佛,有何所以?答:初問者依此論釋,初說燃燈,在不離佛出時住處,離少聞障,爲第二回向人說;次說燃燈,在離寂靜味住處,除智不具障,爲暖位菩薩說;今說燃燈,在求教授住處,除不求教授障,爲頂位菩薩說。
若依彼論,初在斷第五佛有說受疑中,佛于燃燈語不取理實智,以是真實義成彼無取說;次在第十證如不證疑中,複能速證法校量福勝;複在第十二菩薩修因疑中,法說斷疑「以後時授記,燃燈行非上」,是故不同。答後問者,此經多說無相無生勝義之法,佛于燃燈任運相續以得此道,布發散花,超于八劫,掩[泥/土]發迹今現由存,生信既多故唯稱說。上來已說信行地中,合十六處八住處中來之爲四:(一)攝住處即是發心,(二)波羅蜜淨,(叁)欲住處,(四)離障住處,合十二種以爲第四。若據位地總爲叁文:初攝住處是十住位;次波羅蜜及欲住處是十行位;離障住處是回向位。行相配屬,如前應知。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
﹝演曰﹞下第十七證道住處叁地之中是淨心地,已于地前無生而不願度,無行而不遍修,複以難得福身智身故伏二障,俱生漸除,分別頓盡,于暖、頂位,希求教授,觀無二取,作安非安,二谛無相,唯識等觀,資糧加行二因具足,今爲辨說初地之理,令求證道入真聖位,發無漏智斷分別障,親證二空得無住道故,此文來彼論喻顯于前真如法身亦不違此。
此論文二,初明證道得智,後明證道離慢。
論雲:如是顯示入證道時,得智慧,故離慢。前中有二:初如來喻告,後善現答成。
此初也。真如妙理唯內證知,非其言相,即稱彼體。然諸智者因喻得明,故況大身以通玄旨。譬如人身洪滿端偉而無實體,假名爲身,所成理智攝領成就,故名爲身,如彼俗身。然在纏名如來藏,出纏已去與其法身名。仍寄喻顯。魏雲其身妙大;貞觀雲具身大身;周及此雲長大,長即具妙;梁雲遍身大身。依此論說得智之中,別釋妙大,分爲兩義。論雲:雲何得智?有二種智故,謂攝種性智及平等智。若得智,已得生如來家,得決定紹佛種,此爲攝種性智。得此智已能得妙身,若于此家長夜願生,既得生以便得彼身,是名妙身。
﹝演曰﹞此有二義:一得智,二證理。若得智已至能得妙身已來,是爲得智,顯智功能。若于此家已下,爲證理,理爲妙身,智能得故,亦名妙身。如來家者,謂即真如,畢竟空寂,以爲舍故。于中證會,名之爲生。未證如時,長夜願證,既得智已,便得真如,是名妙身。雖身與家同是真如,而法性身依法性土,故有差別,謂真見道正智起時,能證真如名爲得已,若細分別,無間解脫正得已得,上解妙身。
論又雲:平等智複有五種平等因緣:謂(一)粗惡平等,(二)法無我平等,(叁)斷相應平等,(四)無悕望心相應平等,(五)一切菩薩證道平等。得此等故得爲大身,攝一切衆生大身故。
﹝演曰﹞此釋大身以智能證五平等理;五平等理遍攝一切,故名大身。理即真如,平等分五者,從诠以辨。
大莊嚴論亦說,平等有五,而名稍異:一無我平等,二有苦平等,叁所作平等,四不求平等,五同得平等。此中第(一)粗惡平等,真如遍在善惡之法,故無自他別,即彼第二,以于自他身所有諸苦無差別故。(二)無我平等,諸法無我性,即彼第一。(叁)斷相應平等,離二取故,又斷自他,如如無二,相應者相似義,他性相應非自性故,今斷自他故名平等,即彼第叁。(四)無悕望心相應平等,悕望者攀緣義,行利他時不求返報,相應同前,即彼第…
《22 禦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宣演(唐.道氤)》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