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依彼论科有二:初法说断疑,后譬如人身长大。下喻说断疑。初中有六,即而六段其有异同,至文对辨。
论云:此有何意?若正觉法可说,如彼燃灯如来所说者,我于彼时便得正觉,燃灯如来则不授记,言汝当得等;以彼法不可说故,我于彼时不得正觉,是故与我授记。
﹝演曰﹞若正觉法如言可说,有实体者,我于彼时有实胜行,何故不得?良为正觉无如言体,我于彼时无实胜行,是故彼时不得正觉。但与我记,当得菩提。彼论亦同,彼颂曰:
以后时授记 燃灯行非上
菩提彼行等 非实有为相
释云:此义云何?于燃灯佛时非第一菩萨行,何以故?我于彼时所修诸行无有一法得阿耨菩提,若我于彼佛所已证菩提,则后时诸佛不授我记,是故我于彼时行,未成佛。
﹝演曰﹞意同此论,然释中云:则后时诸佛不授我记者,译家倒错,应言则不与我授后时记故。新论颂云:授后时记故,燃灯行非胜。
问:前言八地无所得,故蒙佛授记,如何今言行非胜上,不得菩提?答:所望义别,前以八地得无生忍相续现前,无所得故,而蒙授记;今据无生真实理中无胜上行,若实有者,何故当时不得菩提而蒙远记。即是释通前所疑问,以不得菩提故,明非第一菩萨行也。
【「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演曰﹞顺成此有二意:一者以实无有执著心故,行顺于理,故蒙授记。二者以实无胜行,无实菩提可证得故,但蒙远记。
言释迦牟尼,此云能寂,余本有如来,此中文阙,又余本呼摩纳婆,此云儒童。梁本云婆罗门,此云净行,据姓呼耳。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演曰﹞第二真如不可说。论云:又何故彼法不可说?如经:须菩提,如来者即是真如故,如清净故,名为如来。以如不可说,故作此说。清净者如,名为真如,犹如真金。
﹝演曰﹞先征意者,何故当授记时无法而言不可说耶?答:意所授如来记者,如来即是法身真,真如清净而不可说,是故彼时无法可得,表如清净无有垢染,是故诸教多以真如喻如真金,以性净故。彼论云:若无菩提即无诸佛如来,有如是谤,谓一向无佛。为断此疑,如经言等,实者非颠倒义故,真如者不异不变故。
﹝演曰﹞若准彼征,何故菩提无实法耶?若无菩提,佛亦非有。意云:既无能证之行,所证菩提亦无耶?经答由离相执,称之为无,不可如言,即拨非有。所以然者,实者非颠倒义,此简所执人法二我彼颠倒故。真如者不异简无漏,有为彼生灭故,此即如义;不变简有漏,有为可对除故,此即真义。此经云诸法如义者,谓真如性遍一切,故名诸法如义。义谓义理,此论明如不可说,彼论明如不倒变等,非一向无,各辨一义。
【「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演曰﹞第三佛不得菩提。论云:或言燃灯如来所于法不得正觉,世尊后时自得正觉,为离此取故,经言等,或者以法不可说故,燃灯佛时不证菩提唯得远记者,后成佛时既证菩提,应有实法得正觉耶?故破此疑,得后菩提,亦无有法。彼论颂云:「菩提彼行等」,此义云何?彼菩萨行若人言有实者,此则虚妄;如是如来阿耨菩提,若人言得者,此亦虚妄。故言菩提彼行等。
﹝演曰﹞前说无实菩萨能行,行者今菩提亦然,无有实法故。言菩提与彼行等正同。此论以有难言因非胜上,不得菩提;果位殊胜,得菩提耶?故有此文。又由次前云真如非一向无故,若尔佛有得耶?有此文起。
【「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
﹝演曰﹞第四遮止增减执。论云显示真如无二故。云何不实?谓言说故;不妄者,谓彼正觉不无世间言说故。
﹝演曰﹞言无二者,谓虚、实二也。于真如中无实言说,遮增益执;不无随顺世间言教,遮损减执。此由前说佛得菩提为不实语,即执一切言皆是妄,故有此文亦非虚说。彼论云:若如是有人谤言如来不得阿耨菩提,为断此疑,如经言等,此义云何?以如来得彼菩提故。
﹝演曰﹞此之谤言,乘前文起。以前文言若得菩提不实语故,便谓如来不得菩提,故有此文,亦同此论,彼又成立佛得菩提。颂云「非实有为相」故,有为相者谓五阴相,彼菩提法无色等相故。此复云何?颂云:
彼即非相相 以不虚妄说
是法诸佛法 一切自体相
上之二句正明菩提,虽非色等五阴之相,而有实相,故不虚说,明得菩提,言非实有为相者释非实,「彼即非相相」等,释非虚。
【「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演曰﹞第五真如遍诸法。论云:显一切法法如清净故,如者遍一切法故。由前文云佛得菩提,文外有疑:佛修满故能证法身,余无胜道不得正觉,便谓佛法唯在佛身故。此释云:真如遍有,由前菩提是真如故有,是故言真如之体既遍一切故,一切法皆是佛法。欲令众生知有佛性而进修习。彼论云:以如来得如是法。偈言「是法诸佛法,一切自体相」故自体相者,非体自体故。此明何义?一切法真如体故,彼法如来所证,是故言一切法佛法故。
﹝演曰﹞非体自体者,如, 言非相为相。此显如来能遍知法,以一切法即真如故。
【「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演曰﹞第六安立第一义。论云:又彼一切法,法体不成就,为安立第一义。前说一切皆是佛法真如遍,彼恐存一切法体实有故,今遣之。体不成就,破相证真,安立胜义,所言一切法者,谓俗谛法;即非一切法者,约真而谈,无实体法;是名一切法者,却结俗谛。彼论云:彼处色等相不住故,彼一切色等诸法非法,如是诸法非法,即是诸法法以无彼法相,常不住持彼法相故。
﹝演曰﹞彼真如处无色等相故,彼色等非常住法,此解即非一切法。言如是诸法非法即是诸法法者,此解是名一切法。如是诸法非常住法故,即显真如,是诸法家之常住法。余本双牒一切法:一切法者,一谓世间妄取一切法;一谓如来所证一切法也。上依此论明求教受,说八地行及佛果中菩提无得,真如离相遮增减执,无能所得,令从顶位修无相观引生忍,及世第一法,双印二空趣见道智。若依彼论法说断疑。
问:前后三处说燃灯佛有何差别?又唯说燃灯,不说余佛,有何所以?答:初问者依此论释,初说燃灯,在不离佛出时住处,离少闻障,为第二回向人说;次说燃灯,在离寂静味住处,除智不具障,为暖位菩萨说;今说燃灯,在求教授住处,除不求教授障,为顶位菩萨说。
若依彼论,初在断第五佛有说受疑中,佛于燃灯语不取理实智,以是真实义成彼无取说;次在第十证如不证疑中,复能速证法校量福胜;复在第十二菩萨修因疑中,法说断疑「以后时授记,燃灯行非上」,是故不同。答后问者,此经多说无相无生胜义之法,佛于燃灯任运相续以得此道,布发散花,超于八劫,掩[泥/土]发迹今现由存,生信既多故唯称说。上来已说信行地中,合十六处八住处中来之为四:(一)摄住处即是发心,(二)波罗蜜净,(三)欲住处,(四)离障住处,合十二种以为第四。若据位地总为三文:初摄住处是十住位;次波罗蜜及欲住处是十行位;离障住处是回向位。行相配属,如前应知。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
﹝演曰﹞下第十七证道住处三地之中是净心地,已于地前无生而不愿度,无行而不遍修,复以难得福身智身故伏二障,俱生渐除,分别顿尽,于暖、顶位,希求教授,观无二取,作安非安,二谛无相,唯识等观,资粮加行二因具足,今为辨说初地之理,令求证道入真圣位,发无漏智断分别障,亲证二空得无住道故,此文来彼论喻显于前真如法身亦不违此。
此论文二,初明证道得智,后明证道离慢。
论云:如是显示入证道时,得智慧,故离慢。前中有二:初如来喻告,后善现答成。
此初也。真如妙理唯内证知,非其言相,即称彼体。然诸智者因喻得明,故况大身以通玄旨。譬如人身洪满端伟而无实体,假名为身,所成理智摄领成就,故名为身,如彼俗身。然在缠名如来藏,出缠已去与其法身名。仍寄喻显。魏云其身妙大;贞观云具身大身;周及此云长大,长即具妙;梁云遍身大身。依此论说得智之中,别释妙大,分为两义。论云:云何得智?有二种智故,谓摄种性智及平等智。若得智,已得生如来家,得决定绍佛种,此为摄种性智。得此智已能得妙身,若于此家长夜愿生,既得生以便得彼身,是名妙身。
﹝演曰﹞此有二义:一得智,二证理。若得智已至能得妙身已来,是为得智,显智功能。若于此家已下,为证理,理为妙身,智能得故,亦名妙身。如来家者,谓即真如,毕竟空寂,以为舍故。于中证会,名之为生。未证如时,长夜愿证,既得智已,便得真如,是名妙身。虽身与家同是真如,而法性身依法性土,故有差别,谓真见道正智起时,能证真如名为得已,若细分别,无间解脱正得已得,上解妙身。
论又云:平等智复有五种平等因缘:谓(一)粗恶平等,(二)法无我平等,(三)断相应平等,(四)无悕望心相应平等,(五)一切菩萨证道平等。得此等故得为大身,摄一切众生大身故。
﹝演曰﹞此释大身以智能证五平等理;五平等理遍摄一切,故名大身。理即真如,平等分五者,从诠以辨。
大庄严论亦说,平等有五,而名稍异:一无我平等,二有苦平等,三所作平等,四不求平等,五同得平等。此中第(一)粗恶平等,真如遍在善恶之法,故无自他别,即彼第二,以于自他身所有诸苦无差别故。(二)无我平等,诸法无我性,即彼第一。(三)断相应平等,离二取故,又断自他,如如无二,相应者相似义,他性相应非自性故,今断自他故名平等,即彼第三。(四)无悕望心相应平等,悕望者攀缘义,行利他时不求返报,相应同前,即彼第…
《22 御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宣演(唐.道氤)》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