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聚远绝高胜故,此中阿僧祗劫者,乃至燃灯佛故,应知过阿僧祇者更过前故。
﹝演曰﹞明经威力,所有福聚远绝高胜,言过去无数劫者,谓金刚定乃至七地满心为一阿僧祇,逢燃灯佛,非此所论,今取燃灯佛以前,二僧祇劫所修供养,除持经外,以用校量故。余本经皆有两重僧祇,燃灯前为一重,燃灯佛后为一重故。贞观本云:先复过先,此言无量阿僧祇劫,是总言也。以有经言未逢燃灯佛,心有所得,不蒙受记,将入八地,逢燃灯佛,得无生忍,无所得心,方蒙受记。是故不以燃灯佛后功德校量,以无相修即慧度故,以前虽有学无相时而不相续,犹有加行,故功德劣,故有论言:入第八地,一刹那中所有功德,胜前两劫,正同于此。又说两劫所修供佛色相功德,不如其中持经胜福,彼顺世间有为之相,还招色身故福为劣,此生三慧断惑证理,连(编者注:「连」疑是「速」)证法身故福为胜。然彼劣福,皆七地前,八地已去,纯无相修福慧通故。
所逢佛数,经本不同,数有大小,不相违也。那由他者,唯法华经即是谚数,依此方数亿兆,京谚十二而数,即为极少。依华严经,从一百洛叉为一俱胝,俱胝俱胝为一阿庾多,阿庾多阿庾多为一那由他,而法华经以此方大数目那由他,理实应依华严经数,然此佛数且举一位所逢之佛,据二僧祇。非唯尔所,此古释云:通举因位三僧祇劫以用校量,若尔即但应云我念过去无量劫等,何须别举燃灯佛前?亦有释云:由供养佛但是福因,持经智因,故不为比者,不然,若但智因,而非福者,何故持经,二论解为摄福德聚?故知持经福智俱生,但顺无相法身故为殊胜。
若尔,何故颂云「福不趣菩提」?答:以施等有相福,不趣菩提,非为持经无相不趣,以福智二菩提,正行感法身故。
问:余本燃灯皆言前先,何故趣经乃言佛后?答:彼译经主取意有殊,以在过去故名为后,如说未来名之为前,约向背说未来,向前背过去故。
论云亲近者,供养故;不空过者,常不离供养故。即以常供养释不空过。
【「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演曰﹞校量显胜下位有情恶世持说,胜佛两劫修因,胜福显经威力,所以如前彼论第八复能速证法。释云:此是速证菩提法故,以多福德庄严,速疾满足,故与此意同。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
﹝演曰﹞第二辨福德多,以福广多,非情计境,若具说者,新学菩萨二乘凡夫,即便迷闷,心发狂乱。论云:此显示多故,或为狂因,或得乱心果,应知:一为狂因,生狂病故;二设不狂,亦生乱心果。故不具说,彼论可解。
【「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演曰﹞第三何人能说,论云:此三威力及彼多等何人能说,是故经言等。此显示彼福体及果不可测量故。此意是经文义福因之体及所得果,皆离心言不可思议难可了解,谁能演说,唯佛能知非余所测劝,但持宣布当胜果,彼论第九成种种势力得大妙果报。释云:所谓摄受四天王释提桓因梵天王等,成就势力故,总是复成就何业讫,由如是事故持经胜。
问:前说经力能断有漏,感得法身,如何今说得人天果?答:如无漏业资变易生,为断于彼,号断有漏,据究竟说,何妨疏缘能感世果。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演曰﹞下第十一远离自取障,第十五远离喜动住处,暖顶二位观所取无作,四寻思观时节稍长,前文为入暖位人说,彼位依修已得,修慧观所取,无安立有情而作利益,分别二执虽皆折伏,俱生二执犹有少起,我能住心,修行伏障,度众生等名为自取,今为治此,故有斯文。
论云:何故复发起此初时问耶?将入证道菩萨自见得胜处作是念,我如是住如是修行如是降伏,我灭度众生为对治此故,须菩提问:当于彼时,如所应住、如所修行、如所应降伏及其心?世尊答;应生如是心等。
﹝演曰﹞所住所行所降者是所取,及心者是能,所取未全除,能取全未伏,于执心中,二取皆起,有我能等,前卷名为于证道时喜动者,由能修慧,下品寻思观无所取,遂生我能我得之慢,自恃高举,喜跃掉动,正在暖位。断此喜动即入顶位。此卷初名离不自摄,以烦恼生放逸,其心不自修摄,摄持谨摄令入顶位,重观所取无能作,上品寻思观,即名自摄。彼论云:何故前说三种修行,今复重说此有何胜?颂曰:
于内心修行 存我为菩萨
此则障于心 违于不住道
释意菩萨于自身修行生如是心?我住大乘等。有此分别,障于菩提行。
又云:障何等心?偈言,「违于不住道」故。近违顶位,远违初地,不住之道,即由暖位犹存我心,生如是慢障入圣道,故今破之。
故论偏指:实无有法,名为菩萨,发阿耨菩提等。此文正破我能如是与此论同,然彼略无别起疑文。
谓有疑云:前说菩萨都无所住修行施等,若尔,则应一切无住,如何初说应如是住、如是修行、如是降伏,为断此疑。再兴三问答,以虽说住不言我住即是为断,第十一应无住修疑而有此文。
问:观此下经问之与答,一同前文,既尔,即应是两周说,如何前云非两周耶?答:文虽似重,所为对治,其意全别。且如三问,依此论说,通凡圣位,答亦如之。文皆有不名重说,所为别故。
又如于十行位多行胜行,遂有动生,我能如是故。将入十回向,先除彼慢,为说修道得胜无慢,令其进入,令得暖位,亦复生慢故,令除之,而进入顶。
以此唯知:经初问者,未入佛法,先有慢等,我能如是,住作业等故。初问答劝发胜心,先教无相,令其发趣;今将入圣,彼得胜道,斯慢更生,将欲革凡,为障既重,故再兴问;今(编者注:「今」疑是「令」)断进修。彼论初问除其所度中慢见,及所度无同己乐,非恒救济。今问除其我能度心。又前于所住所修所伏中不住,今于能住能修能伏中不住。故文似重,意义全别。
若谓彼论判二周者,何故经文唯有答住而无修行降伏,答处又准两论,皆唯问此一段经文再说所由?答云以除我能住修等两论相似,若从此去迄至经终,为第二周,即应总相生起第二周意,何故唯问此一段文,是故经文非两周说。
文分有二:初问,后答。此问也。论云:将入证道菩萨自见得胜处,更作是念:我如是住、如是修行、如是降伏心,我灭度众生。准此应问:云何能灭度众生?若别开者,三为自利一为利他;若合说之,三种俱通二利。所摄经据合说,论据别开,此中问意:菩萨住修降伏三心既能如是,为作我能住等修,为不作我能住等修?以居暖位,尚有二取;今令除之,故发此问。彼论意同。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
﹝演曰﹞下答分二,初答所住等三对治所取,后辨能行者无正治能取,待所立能所亡能灭故。初中答三即为三段。
此初答住,佛引十地菩萨胜行,为欲除破彼能所执,令进入顶,故以为答也。
【「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演曰﹞答修行问,即不见有所度众生,所取既无,能取宁有?
【「何以故?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演曰﹞答降伏问,若住真道得无所得,则无我人众生等相,是真菩萨。今劝地前既欲趣证彼真无住,应当如彼真无住者,不有此想而为降伏。论云:若菩萨众生等想转者,为显我执取或随眠故。此意众生想转者,显是我执分别现行;设无现行,由有种子,亦名我执。二乘无学,至此位中,虽无人我,而有法我。现行种子由此等故,非真住道故,应降伏而入真住。
【「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演曰﹞此正对治能取心也。真住菩萨不见有少法是能行者;亦不见有少法而是可取。生于喜动,我为能得,彼为所得故,若有此能住所得心等,现前应观无有少法可名能发趣者。故此对治我是能住,我能修伏等,而生喜动。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演曰﹞下第十二离无教授障,第十六求教授住处。既住顶位观所取无,将起忍及世第一法中,即无所取;观能取无及单双印入于真圣证道之位,若无教授不能进成。故引燃灯以显教授,我住八地尚遇燃灯,以求教授,进入上位;况犹住顶,不求教授,规上法耶?不求教授,是所知障。为离此障,说此经文。前据正行名求教授,今约所除离无教授,互举能所亦不相违。
彼论断第十二菩萨修因疑论云:此中有疑:若无菩萨,云何释迦如来,于燃灯佛所,行菩萨行?为断此疑,以次前文实无有法发菩提心者。若实无菩萨,云何于燃灯如来所,昔修因行,明燃灯所亦无有法,以答此疑。此论令求能教授人以希教授引生胜智;彼论约明教授之法无少可得,以破前疑。各据一义,文分为三;初问,次答,后佛印成。
此初也。于彼佛时,实道理中颇有少法为胜修行,而能所证佛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演曰﹞答准问可知。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演曰﹞下佛印成。文二;初总印,后别成。
此初也。
【「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演曰﹞下别成中,依此论科展转释疑。文分有六;初无法得授记,二真如不可说,三佛不得菩提,四遮止增减执,五真如遍诸法,六安立第一义。
初中有二;返释,顺成。
此初也…
《22 御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宣演(唐.道氤)》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