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22 御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宣演(唐.道氤)▪P11

  ..续本文上一页故。意以受持之行体即总持。初受,后持,故开为一。读之与诵,但一广闻,故合为一,中边约总持为依,故合为一,对文皆句读诵分二,又依此论,法行者四:一受,二持,三读,四摄。论云:受者习诵故,持者不忘故,若读若摄者,此说受持因故为欲受故,读为欲持故摄。又复读者习诵故,摄考总揽义故。

  ﹝演曰﹞此论前文释:受者受文字,摄者摄义也。准释此者,于文字中先读次诵后受,于义中初摄、后持之论不同。各据义别,彼又颂云:

  此为自淳熟  余者化众生

  以事及时大  福中胜福德

  上之二句释前修行为自他利。论云:此义云何?彼名字闻慧修行为自身淳熟故,余者化众生广说法故。下之二句,释得何等福德。

  【「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

  ﹝演曰﹞后佛念亲近,文如前释。

  【「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演曰﹞第二摄福德分二:初标多,后校最显胜。此初也。以此持经之福,在于地前有漏熏习资无漏种,远与佛果四智而为疏缘,近与十地无漏亦为增上缘,与十地位十王果报为异熟因故。彼论下解,何福业中云所谓摄受四天王释提恒因等,成就势力故。中应叙十王果报所生之处故言功德无量无边。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演曰﹞下校量显胜。于中有二:初举舍身多,后校闻经福。初中复二:初施广,后时长。

  此初也。彼论得何等福德示现胜校量故。颂云「以事及时大」,此即事大,以一日中舍多身故。

  【「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

  ﹝演曰﹞时长即彼论时大也。

  【「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

  ﹝演曰﹞校闻经福有二:初举劣校量,后况福胜行。

  此初也。于拾法行各起四行:一自作,二教他,三赞励,四庆慰。庆慰即随喜。即是此中信心不逆。逆者谤也。余本有胜彼无量无数。释云:以第一百六数名无量数数一百四。又解但言无量无数,何必即是彼之数也。上来至此四重校量,如彼论说渐化义故。直闻说多,或生不信故。彼论云:渐化众生,令生信心,上妙义故。依此论中所对位地转胜转上故,校量福渐以深胜。是故已下,不约身财,但依然灯行等而为校量。

  【「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演曰﹞况福胜行也。由此胜故,不可将彼舍身功德用为校量,故举信心不谤,少福彼尚不如,况心正法行。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

  ﹝演曰﹞第三赞叹法及修行。初赞叹法胜,后赞修行人。初中复二:初正赞,后重成。

  此初也。论云不可思议者,唯自觉故,不可称者,无有等及胜故,此非十地菩萨所思,即法华经唯佛与佛乃能究尽。彼经论云等现难思故,思谓世间寻伺心等法,非彼境名不可思议,今经更加无边功德,即通两处为不可思议无边功德,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彼论自下,释复成就何业,颂云:

  非余者境界  唯依大人说

  及希闻信法  满足无上界

  受持真妙法  尊重身得福

  及远离诸障  复能速证法

  成种种势力  得大妙果报

  如是等胜业  于法修行知

  两行半颂有九种义,备在经文。下二句结。此即第一非余者境界,彼云:不可思议者,示不可思议境界故;不可称量者,谓唯独大人,不共声闻等,亦同此论。

  【「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

  ﹝演曰﹞此重成也。论云:此成就不可称义,于中余乘不及故,最上烦恼障所知障净故名为最胜,此经名为大乘,简小为称,小乘不能净二障故。

  问:何须说二?答:虽体无别,此中意说为顿悟大乘根性,所说之法名最上乘,希求此人名发趣最上乘者,为不定姓中大乘根性,所说之法名最胜乘,离二障故,若离惑障未离智障名为劣乘,今学一乘离二障尽名最胜乘,希求此人名趣最胜乘者,体虽无别,依所被根分为二种,此约正被不为二乘,兼亦无失。解深密经第二时中,唯为发趣大乘者说,亦同此会,今释大乘及最上乘,但是义分未必对根分为二种,不尔一乘更无上乘等种种多名更对何根。由是依论余乘不及故,最上二障净故,最胜不烦异解,彼论不可称量,及此唯为大乘者说,并是第二唯依大人说也。

  第三及希闻信法,论云:以信小乘等则不能闻此,示希闻而能信法,又云希闻者,谓不可思议等文句,新论说为难可得闻。

  【「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

  ﹝演曰﹞赞修行人有四:一举修行,二成胜德,三荷正法,四简根。

  此初二也。如来悉知已下是第二文。

  问:前说佛知与此何别?答:前约忆念亲近如说记念,如此人等;今约唯佛能知,行法行人所成福等,余不能知。故二意别。释文如前。即是彼论第四句「满足无上界」,界者因义。

  【「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演曰﹞三荷正法无上菩提不过理智,以此教法诠菩提故亦名菩提,今持妙法蕴积在心,即为以肩荷担菩提,或以念慧而为两肩总持体故,令经文义集之,于彼此为如来二种菩提生了因故,亦名菩提。以念慧二荷佛菩提,彼论第五句「受持真妙法」。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演曰﹞四简非根,先征,后简。

  总征前意,何所以故,法行可叹,成大福聚,为荷菩提?答中有二:(一)乐小乘法者,谓二乘人唯信人空,不信法空,有法执故,志意狭劣,不堪闻大。论云:不能闻者,谓声闻独觉乘者故。(二)著我见等,外道凡夫先执有我。自谓菩萨人法执缚,不求二空,亦不能受,返显能受是大乘人,无人我者,故能成就,如前功德。彼论不释,此段文者,以前释最上乘中,因解信小乘等则不能闻,前已释讫,故不重释,理必如是,不尔此文何故不解。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演曰﹞第四,天等供养,论云:于中以花鬘等供养恭敬礼拜右绕,故名支提。举此意者,说听之处他尚可尊,况持经者必成胜德。彼论第六句「尊重身得福」。释云:在在处处供养者,当知是人必定成就无量功德。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

  ﹝演曰﹞第五,灭罪,初标轻毁,后释所由。

  此初也。言轻贱者,谓陵辱毁骂;余本更有极轻毁,谓拘执朽缚。论云:此毁辱事有无量门为显示,此故复言甚轻贱。

  【「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

  ﹝演曰﹞释所由中,余本有征说经之处。八部尚且虔恭持读之人,理应凡圣称赞,返被轻毁,有何所由?释中文二:初明灭罪,后得菩提。

  此初也。彼论第七及远离诸障。释云:何故为人轻贱,而离诸障,以有大功德故。

  ﹝演曰﹞经言先世则过去世,(一)过去世生,(二)读诵经前,亦名先世。依前先世转后报业,依后先世通转生后及现报业,于此诸业之中,由持经力转不定业,轻罪皆灭,重罪令轻。被人骂等便为先当三恶重苦。业有四种:顺现、生、后、第四不定。不定有三,谓时定报不定,报定时不定,时报俱不定。此中所转是第二句。所以者何?由报定故转重令轻,由时不定堕恶道业,人间受故。其余二句一切都灭。对法论云:若作不增长不必受异熟。乃至业有五种:一他所教敕,二他所劝请,三无所了知,此之三业持经力故,一切都灭,以业非是受报定故;四根本执著,五颠倒分别,此二业重作必增长定受异熟,由持经力,转此二业,令成轻受。

  问:现、后、生业,时报俱定者,得转以不?答:由持经故,一切皆转。不尔,如何速证菩提?若尔,既皆得转,何故名定?答:据不发心,若发不定故。涅槃经云:未入我法,名决定业;若入我法,则不决定。又解:准阇王造五逆罪,时报俱定,见佛忏悔,闻小乘经,初忏悔故,应入拍毬地狱,转重令轻;后闻大乘,至诚恳悔,逆罪消灭。故入佛法,名不定业。若准此义,此中且说中庸受持转重轻受,若心精恳一切都灭。

  问:准大般若唯除决定恶业应熟,如何今言定业亦转等?答:彼据定受,受有轻重,此转令轻,非全不受,与彼无违,与涅槃经亦无乖返。持经即是入佛法故,此依前解,若依后解,彼亦据其中庸受持任意取舍。

  问:注云:业若先定应堕恶道,即是钝根,闻必惊怖,安能信奉,而读诵此经耶?若后五百岁闻是章句能生信心者,此人已于千万佛所种诸善根,复若为人轻贱乎?如何会释?答:遽旨天恳叵难云兴自非圣心玄鉴,何以发斯幽赜有难而无释者,盖欲推功归论表佛意之深微耳,今依论宗奉宣其趣,此论五种殊胜功德,即当第五灭罪所收,彼论九种成就业因即当第七远离诸障故。长行云:示现远离一切诸障故,何故为人轻贱而离诸障,以有大功德故。周本经云:此为善事。新论云:此为善事者,谓遭轻辱时显被辱之人,有福德性故,言此为善事。准此罪福各别有种,由福德故,能信此经令罪业灭。自下经文不但罪灭,亦得菩提。

  【「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演曰﹞此得菩提。论云:当得菩提者,显示罪灭故,由前罪灭故得菩提。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

  ﹝演曰﹞上来别释五种功德讫,自下大段重释前第二摄福聚,于中准论分之为三:初显经威力,次辨福德多,三何人能说。

  初中复二:初举余福德,后校量显胜。

  此初也。论初标云:应知威力者成熟炽然故,多者具足胜大故,配释此文,即是福聚威力,以彼所有福…

《22 御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宣演(唐.道氤)》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