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衆生之類是菩薩,淨土七珍八寶是所受用,其中衆生是所化度,若無智見誰能受用及能化度,故淨智見爲能受化,由達一切色與非色,理事等法亦能了知淨非淨土,所有衆生八萬四千心行差別,而爲濟利,故有此文。見即五眼,智即六通。論雲:如來不唯有慧眼爲令智見淨勝故,顯示有五種眼,若異此則唯求慧眼見淨故。
﹝演曰﹞令其求佛見及智淨,即是四智,一切妙用,略舉照境,及他心智利他中勝所以,偏舉其福自在具足。雖非是智因智所成,與智爲依,明智必有所依之福故,合福慧名智見淨。又佛叁身具攝福智故,前令種智資糧,今說果圓令欣求趣,彼論爲斷第十四佛非能見疑。
論雲:前說菩薩不見彼是衆生,我爲菩薩,淨佛國土。以不見諸法名爲諸佛,若如是者,或謂諸佛如來不見諸法。自下經文爲斷此疑,故說五種眼。此論意說淨土之中有能受化令起欣求,彼論有此能知見故,勿謂諸佛都無所見,以遣疑意。疑除智有,即是上求。二論無違。
文分爲叁,初明見淨具足,次明智淨具足,叁明福身具足。鑒照名見,決斷名智,可受名福,離障圓明名淨具足。
見淨五眼即分爲五:一段中先問後答:初中問雲:頗同凡下見障內故有肉眼不?答:言有者雖以肉眼,通見一切,且順淺知故答言有,又即諸佛利他德中亦有化身,父母所生清淨四大報得肉眼,其天眼中准例可知。二並色質,涅槃經雲:舍無常色獲得常色者,是問肉天二體爲同爲別?答在因有別,處果無差,皆唯無漏,非實業感及修生別,不可佛身有粗細,眼照理名慧,觀教名法,緣真緣俗一智義分。或時別起佛眼,即前四眼爲體,遍緣一切總名佛眼。
然唯論中束五爲四,謂色攝,第一義谛攝,世谛攝,一切種一切應知攝。
色攝複有二種:謂法果,修果。此爲五眼粗境界故,是初色攝。
﹝演曰﹞此四皆從所緣得名,以有難言,如來五眼得一切境如何,此中但言色攝故。論釋言此五眼中具依粗顯同類境說言初色攝,理實亦能取非色境,由是業感故名法果,由彼業體是法塵故,法名雖通此肉別稱如言色處,別得總名天眼,依定起故名修果,因修得故如言修慧。
若爾如何得有報得天眼?答:阿那律等名爲修得,設生彼王報所得眼,因中亦由修定而得,總名修得,論又釋慧法二眼次第雲:第一義中智力故,世智不顛倒轉,是故第一義谛攝在法先非不見,如了諸行故。
論又釋法佛二眼行相,如文可解。
准論下釋智淨中雲:于此智淨中,說心住即非心住,如是見淨中,何故不說眼即非眼,以一住處故,見智淨後安立第一義故,初亦得成就。
﹝演曰﹞以後例前,應言如來說肉眼即非肉眼,是名肉眼。由安立第一義故,彼法無實體故,無如其名有自體故,名之爲非;隨順世間,爲令修證,強立其名,是名肉眼。余四准此而不說者,同一住處最後說故,例前亦爾。彼論頌雲:
雖不見諸法 非無了境眼
諸佛五種實 以見彼顛倒
釋意以見顛倒故,名非顛倒,何者顛倒?偈言:
種種顛倒識 以離于實念
不住彼實智 是故說顛倒。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須菩提!于意雲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
﹝演曰﹞下明智淨,前之見淨,鑒照于境,此隨彼起決擇,有情心行差別,染與非染,倒與非倒,皆悉了知,令彼彼心離諸散亂,證真境故,名智淨住。
論雲:爲應知中證故安立見爲教,彼彼衆生寂靜心故安立智。
﹝演曰﹞見爲令知,智爲利益故,彼論不分見與智別,但由五眼見彼衆生種種心住,即是前明能見之智,後明所見之境。是故頌雲:「諸佛五種實,以見彼顛倒」,余同此論。文分爲叁:初舉智所緣境,次明佛能知,後征釋所以。
初中有四,初因河辨沙,二依沙數界,叁因界說生,四依生說心。
此初也。先問,後答。如來依俗有些言說故,說是沙;善現知心故,說如是。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甯爲多不?」「甚多,世尊!」】
﹝演曰﹞依沙數界。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衆生,若幹種心,】
﹝演曰﹞第叁因界說生,第四依生說心。
【「如來悉知。】
﹝演曰﹞大文第二明佛能知:一則數多,二心法難見,佛智明了悉能知之。
【「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爲非心,是名爲心。】
(編者注:此是按鸠摩羅什譯本輯入。此句道氤之原文爲:(從)「何以故(至)是名心住」。「是名心住」四字,現存六種中文譯本中都無此譯法。此件爲炖煌藏經,故很可能是一佚譯。)
﹝演曰﹞第叁征釋,所以于中有四,問、答、征、釋。
初征問:多心難見,而悉知者有何所以?答中魏本雲:如來說諸心住,皆爲非心住,是名爲心住。貞觀雲心流注:心流注者,如來說非流注,是故如來說名心流注。心流注,論雲:心流注者謂叁世心。若幹種心者,應知有二種,爲染及淨,即是共欲心、離欲心等。世者,謂過去等分,于此二中安立第一義故。
【「言心住者,即爲非住。】
(編者注:此句現存六種中文譯本中皆無,而在無著菩薩造,笈多譯之《金剛般若論》的引文中則有。文可見《大藏經》1510。)
﹝演曰﹞此初所知心通染及淨。染心共欲,與欲俱故;淨心離欲,言非心住等。以住叁世,住染及淨,名之爲住。據第一義說爲非住,真勝義中無有染淨心住相故,此意由佛見心非心,得真實理故,故能遍知,若取心相,觸途生礙,不能遍知衆生心也。是答前問。不爾疏略無所結歸,彼論重約能知染心說顛倒故,何所以者?以彼染心能爲障礙,正是所度,是故偏說不違此論。彼雲如來說諸心住,皆爲非心住者,此句示現遠離四念處故,此以何義心住者?住彼念處,以離彼念處,故雲不住。
﹝演曰﹞泛論心住自有二義:一者愚夫于境染著名住,二者賢聖觀四念處住,亦名爲住。今說染心離彼念住故雲不住,是名爲心住者,總結凡愚住于顛倒也。彼又雲:又住不動根本,名異義一。
金剛仙釋雲:以四念處棲心真如理中故名爲住,不爲五欲所壞,又不爲二乘所壞故曰不動;能與菩提爲基,故名根本。
﹝演曰﹞叁名雖異,然其所诠同目念住,故雲名異義一。此即泛解念住異名也。新論稍別,應勘彼文。
【「所以者何?須菩提!】
﹝演曰﹞第叁征,既名心住,複名非住,有何所以?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演曰﹞第四釋。論雲過去心不可得者,以滅故;未來者未有故;現在者第一義故。彼論大同。然雲現在心虛妄分別故不可得,如是示彼心住顛倒,諸識虛妄,以無世觀故。此論現在真無分別,彼論現在妄有分別,皆不可得。言無世觀者,以彼妄心無叁世法爲所觀境故,能取心成虛妄性。新論雲:此顯流轉之心,是虛妄識性所緣,無有叁世性故。
﹝演曰﹞非但心于叁世不可得,其叁世境亦不可得。
【「須菩提!于意雲何?若有人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
﹝演曰﹞智見淨中第叁福自在具足,所以智後明福身者,智爲能導,福爲所導;福爲能資,智爲所資,以二相須故次明之。又顯見智別有總依福,若不具見智無總所依處故。有以此文屬下好身相身者,不然,以前卷科配無上見智淨雲乃至,若此叁千大千世界如是等,又科隨形好身具足,但牒應以色身成就見如來等文論自配屬,故知此文定屬智見,彼論自下爲斷第十五福得非善疑。
論雲:向說心住顛倒,若如是福德亦是顛倒,若是顛倒,何名善法?爲斷此疑,示現心住雖顛倒,福德非顛倒,頌雲:
佛智慧根本 非顛倒功德
以是福德相 故重說譬喻
﹝演曰﹞意明有漏福聚有所住故可是顛倒,無相福聚唯住念處不住染相,能與佛智作根本故,非爲顛倒不遣。此論文中有叁:初問,次答,後佛釋成。問以寶供佛生無量福,當得成佛福身自在,可爲多不?貞觀雲:奉施如來。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
﹝演曰﹞答也。問既總問,通真俗谛,答亦如之。
【「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演曰﹞如來釋成。魏及貞觀但有上返釋文,無以福德無故下順結文。
論雲:于中亦安立第一義故,經言須菩提若福聚有實等,此意叁輪體空不見實故,說福德多。若住叁輪見實施等有限量故,不福福多,如是名爲安立勝義,彼論意說有漏福聚是其顛倒,由住叁輪得有漏果,但積聚義而非進趣,是故如來不說彼是進趣福聚,其無相福以是諸佛智慧根本故,說彼爲進趣福聚,依彼釋經,如文可解。
【「須菩提!于意雲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
﹝演曰﹞第叁隨形好身具足,前來既說有淨見智及無相福,必有所變所生圓滿相好之身,故此明之。又前嚴土學佛見智求福身已,此須嚴佛所有形相,然雖上求,不能稱實,除彼局執,但謂佛有八十隨好、叁十二相即爲圓滿。然法身體其(編者注:「其」疑是「具」)恒沙德,報佛相好如所證性無量無邊不可形相求,不可執心取故。
有經雲:文殊師利菩薩雲:如來相好無窮無邊說不可盡;順世間法,是以略說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是故今者,欲令真嚴及以真觀,須無分別,稱實相嚴意如嚴土,故有此文。彼論謂斷第十六相好非佛疑,若諸佛以無爲法得名,雲何諸佛成就八十種好、叁十二相而名爲佛?是故說非成就。色身非成就諸相得見如來,此論觀無相以上求,彼論中即法身而是佛,二論俱明法、報二身義不相違…
《22 禦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宣演(唐.道氤)》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