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众生之类是菩萨,净土七珍八宝是所受用,其中众生是所化度,若无智见谁能受用及能化度,故净智见为能受化,由达一切色与非色,理事等法亦能了知净非净土,所有众生八万四千心行差别,而为济利,故有此文。见即五眼,智即六通。论云:如来不唯有慧眼为令智见净胜故,显示有五种眼,若异此则唯求慧眼见净故。
﹝演曰﹞令其求佛见及智净,即是四智,一切妙用,略举照境,及他心智利他中胜所以,偏举其福自在具足。虽非是智因智所成,与智为依,明智必有所依之福故,合福慧名智见净。又佛三身具摄福智故,前令种智资粮,今说果圆令欣求趣,彼论为断第十四佛非能见疑。
论云:前说菩萨不见彼是众生,我为菩萨,净佛国土。以不见诸法名为诸佛,若如是者,或谓诸佛如来不见诸法。自下经文为断此疑,故说五种眼。此论意说净土之中有能受化令起欣求,彼论有此能知见故,勿谓诸佛都无所见,以遣疑意。疑除智有,即是上求。二论无违。
文分为三,初明见净具足,次明智净具足,三明福身具足。鉴照名见,决断名智,可受名福,离障圆明名净具足。
见净五眼即分为五:一段中先问后答:初中问云:颇同凡下见障内故有肉眼不?答:言有者虽以肉眼,通见一切,且顺浅知故答言有,又即诸佛利他德中亦有化身,父母所生清净四大报得肉眼,其天眼中准例可知。二并色质,涅槃经云:舍无常色获得常色者,是问肉天二体为同为别?答在因有别,处果无差,皆唯无漏,非实业感及修生别,不可佛身有粗细,眼照理名慧,观教名法,缘真缘俗一智义分。或时别起佛眼,即前四眼为体,遍缘一切总名佛眼。
然唯论中束五为四,谓色摄,第一义谛摄,世谛摄,一切种一切应知摄。
色摄复有二种:谓法果,修果。此为五眼粗境界故,是初色摄。
﹝演曰﹞此四皆从所缘得名,以有难言,如来五眼得一切境如何,此中但言色摄故。论释言此五眼中具依粗显同类境说言初色摄,理实亦能取非色境,由是业感故名法果,由彼业体是法尘故,法名虽通此肉别称如言色处,别得总名天眼,依定起故名修果,因修得故如言修慧。
若尔如何得有报得天眼?答:阿那律等名为修得,设生彼王报所得眼,因中亦由修定而得,总名修得,论又释慧法二眼次第云:第一义中智力故,世智不颠倒转,是故第一义谛摄在法先非不见,如了诸行故。
论又释法佛二眼行相,如文可解。
准论下释智净中云:于此智净中,说心住即非心住,如是见净中,何故不说眼即非眼,以一住处故,见智净后安立第一义故,初亦得成就。
﹝演曰﹞以后例前,应言如来说肉眼即非肉眼,是名肉眼。由安立第一义故,彼法无实体故,无如其名有自体故,名之为非;随顺世间,为令修证,强立其名,是名肉眼。余四准此而不说者,同一住处最后说故,例前亦尔。彼论颂云:
虽不见诸法 非无了境眼
诸佛五种实 以见彼颠倒
释意以见颠倒故,名非颠倒,何者颠倒?偈言:
种种颠倒识 以离于实念
不住彼实智 是故说颠倒。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演曰﹞下明智净,前之见净,鉴照于境,此随彼起决择,有情心行差别,染与非染,倒与非倒,皆悉了知,令彼彼心离诸散乱,证真境故,名智净住。
论云:为应知中证故安立见为教,彼彼众生寂静心故安立智。
﹝演曰﹞见为令知,智为利益故,彼论不分见与智别,但由五眼见彼众生种种心住,即是前明能见之智,后明所见之境。是故颂云:「诸佛五种实,以见彼颠倒」,余同此论。文分为三:初举智所缘境,次明佛能知,后征释所以。
初中有四,初因河辨沙,二依沙数界,三因界说生,四依生说心。
此初也。先问,后答。如来依俗有些言说故,说是沙;善现知心故,说如是。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
﹝演曰﹞依沙数界。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
﹝演曰﹞第三因界说生,第四依生说心。
【「如来悉知。】
﹝演曰﹞大文第二明佛能知:一则数多,二心法难见,佛智明了悉能知之。
【「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编者注:此是按鸠摩罗什译本辑入。此句道氤之原文为:(从)「何以故(至)是名心住」。「是名心住」四字,现存六种中文译本中都无此译法。此件为炖煌藏经,故很可能是一佚译。)
﹝演曰﹞第三征释,所以于中有四,问、答、征、释。
初征问:多心难见,而悉知者有何所以?答中魏本云:如来说诸心住,皆为非心住,是名为心住。贞观云心流注:心流注者,如来说非流注,是故如来说名心流注。心流注,论云:心流注者谓三世心。若干种心者,应知有二种,为染及净,即是共欲心、离欲心等。世者,谓过去等分,于此二中安立第一义故。
【「言心住者,即为非住。】
(编者注:此句现存六种中文译本中皆无,而在无著菩萨造,笈多译之《金刚般若论》的引文中则有。文可见《大藏经》1510。)
﹝演曰﹞此初所知心通染及净。染心共欲,与欲俱故;净心离欲,言非心住等。以住三世,住染及净,名之为住。据第一义说为非住,真胜义中无有染净心住相故,此意由佛见心非心,得真实理故,故能遍知,若取心相,触途生碍,不能遍知众生心也。是答前问。不尔疏略无所结归,彼论重约能知染心说颠倒故,何所以者?以彼染心能为障碍,正是所度,是故偏说不违此论。彼云如来说诸心住,皆为非心住者,此句示现远离四念处故,此以何义心住者?住彼念处,以离彼念处,故云不住。
﹝演曰﹞泛论心住自有二义:一者愚夫于境染著名住,二者贤圣观四念处住,亦名为住。今说染心离彼念住故云不住,是名为心住者,总结凡愚住于颠倒也。彼又云:又住不动根本,名异义一。
金刚仙释云:以四念处栖心真如理中故名为住,不为五欲所坏,又不为二乘所坏故曰不动;能与菩提为基,故名根本。
﹝演曰﹞三名虽异,然其所诠同目念住,故云名异义一。此即泛解念住异名也。新论稍别,应勘彼文。
【「所以者何?须菩提!】
﹝演曰﹞第三征,既名心住,复名非住,有何所以?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演曰﹞第四释。论云过去心不可得者,以灭故;未来者未有故;现在者第一义故。彼论大同。然云现在心虚妄分别故不可得,如是示彼心住颠倒,诸识虚妄,以无世观故。此论现在真无分别,彼论现在妄有分别,皆不可得。言无世观者,以彼妄心无三世法为所观境故,能取心成虚妄性。新论云:此显流转之心,是虚妄识性所缘,无有三世性故。
﹝演曰﹞非但心于三世不可得,其三世境亦不可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
﹝演曰﹞智见净中第三福自在具足,所以智后明福身者,智为能导,福为所导;福为能资,智为所资,以二相须故次明之。又显见智别有总依福,若不具见智无总所依处故。有以此文属下好身相身者,不然,以前卷科配无上见智净云乃至,若此三千大千世界如是等,又科随形好身具足,但牒应以色身成就见如来等文论自配属,故知此文定属智见,彼论自下为断第十五福得非善疑。
论云:向说心住颠倒,若如是福德亦是颠倒,若是颠倒,何名善法?为断此疑,示现心住虽颠倒,福德非颠倒,颂云:
佛智慧根本 非颠倒功德
以是福德相 故重说譬喻
﹝演曰﹞意明有漏福聚有所住故可是颠倒,无相福聚唯住念处不住染相,能与佛智作根本故,非为颠倒不遣。此论文中有三:初问,次答,后佛释成。问以宝供佛生无量福,当得成佛福身自在,可为多不?贞观云:奉施如来。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
﹝演曰﹞答也。问既总问,通真俗谛,答亦如之。
【「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演曰﹞如来释成。魏及贞观但有上返释文,无以福德无故下顺结文。
论云:于中亦安立第一义故,经言须菩提若福聚有实等,此意三轮体空不见实故,说福德多。若住三轮见实施等有限量故,不福福多,如是名为安立胜义,彼论意说有漏福聚是其颠倒,由住三轮得有漏果,但积聚义而非进趣,是故如来不说彼是进趣福聚,其无相福以是诸佛智慧根本故,说彼为进趣福聚,依彼释经,如文可解。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
﹝演曰﹞第三随形好身具足,前来既说有净见智及无相福,必有所变所生圆满相好之身,故此明之。又前严土学佛见智求福身已,此须严佛所有形相,然虽上求,不能称实,除彼局执,但谓佛有八十随好、三十二相即为圆满。然法身体其(编者注:「其」疑是「具」)恒沙德,报佛相好如所证性无量无边不可形相求,不可执心取故。
有经云:文殊师利菩萨云:如来相好无穷无边说不可尽;顺世间法,是以略说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故今者,欲令真严及以真观,须无分别,称实相严意如严土,故有此文。彼论谓断第十六相好非佛疑,若诸佛以无为法得名,云何诸佛成就八十种好、三十二相而名为佛?是故说非成就。色身非成就诸相得见如来,此论观无相以上求,彼论中即法身而是佛,二论俱明法、报二身义不相违…
《22 御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宣演(唐.道氤)》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