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22 御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宣演(唐.道氤)▪P16

  ..续本文上一页。文分为四,问、答、征、释。

  此问也。可以色身即究竟圆实观如来不?准上诸文,皆说真如以为如来,以相求真失真而不得,故举为问,欲令断执称实求也。

  问:若尔,云何名好身具足?答:由内真圆外好自满故也。又欲令其即色观空。若也唯见色身执形相而不融真理,唯观空理住寂灭而阙利众生,除其执情,获彼常色,此如欲得色身住处中解。

  问:地前化身相好可乐为化,地上何唯尔所?答:正为地上兼为地前随粗且尔,又解经论总言相好,不显别说,随其位地,应见不同,然依彼论说八十等,随浅识疑故无有失。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色身见。】

  ﹝演曰﹞善现据真理以答。

  【「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演曰﹞征及释也。言即非者非称执情,而是实有据真理中无色相故。论云:亦以安立第一义故,此言色身虽通相好,而论以好别属色身,犹如色处故。彼论云:色身摄得八十种好、三十二相,如经等偈言。

  法身毕竟体  非彼相好身

  以非相成就  非彼法身故

  不离于法身  彼二非不佛

  故重说成就  亦无二及有

  ﹝演曰﹞初二句显法身非相好身,次二句显相好身非是法身,次三句显相好身不离法身。亦得名,佛言「彼二」者,一色身即随好,二诸相具足,言「重说」者,谓色身成就诸相成就,后一句显相及好,亦有亦无,寻彼释意,色身相好报化成就,不离法身亦得名佛,若推入真为真如观,二亦非有性相别观可有相好,故云「亦无二及有」,法身不尔,一向无相故。论云:而法身不如是说,以身非彼体故。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演曰﹞第四相身具足,问、答、征、释,一准于前。但相好别分之为二,若依彼论同是一文,释前疑故。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

  ﹝演曰﹞第五语具足。前明相好求佛身业依身说法,次明语业,既离执以求身,亦亡铨而学说,故有此文,彼论断第十七佛有所说疑。

  疑云:若如来色身相好不可得见,云何言如来说法?

  ﹝演曰﹞以情见佛,宣说于法,谓有所说法义,离如今闻所缘相好,不离法身不可得见。

  若尔,所说文义不离法身,不可得闻,既现可闻文义之相,明有所说,故有此疑。答意相好不离如俗见真无见,文义不离如俗说真无说故,约无说以断疑情,彼约无说以破疑,此据上求而遣执。

  问:与前如来有所说法耶,何别?答:此论前为地前约智相法身明无得说,今为地上上求佛语离执而求,彼论前约能说生疑故,论答言「应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等,今约所说法疑故,论答言「所说二差别,不离于法界」等文分有五门,遮征释成,此初二也。初言物谓又言莫作是念,文言似重,寻义不尔,以准余本,上是问辞勿应是颇汝颇,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耶?此论问意谓我真中及以俗谛有实说耶?彼论问意我有离如所说法耶?言莫作是念者,第二遮心以真无说,俗谛假说,离如无法故,遮莫作有实说念。

  ,

  【「何以故?】

  ﹝演曰﹞征。

  【「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

  ﹝演曰﹞释以真中绝相俗幻非实。若言如来于真有说实能所诠如言为实,即为谤佛,增益谤也。依彼论颂释此文云:

  如佛法亦然  所说二差别

  不离于法界  说法无自相

  ﹝演曰﹞以佛法身体即真如,法亦如是不离真如故言亦然,二谓文义以所说法离于真法界,不可得自相见故,故言「说法无自相」。释经文云:若言如来有离真如所说法者,亦增益谤,不解我义。

  【「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演曰﹞第五成余言说法说法,依彼论释,即由「所说二差别」故,重言说法,无法可说者,以真中无可说法,俗中无实有法,无名义定相,属法无离真如可说法。二论随应释此文意,是名说法者,俗有说故。

  此论自下明心具足是第六文,于中分六;一念处,二正觉,三施设大利法,四摄取法身,五不住生死涅槃,六行住净。

  然此经中阙念处文,余本皆有。魏云: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论云:此处于诸众中显示如世尊念处故,彼非众生者,第一义故;非不众生者世谛故。

  ﹝演曰﹞此显众生是佛慈悲所念之处,故名念处,如三念住对众生立,然佛常缘众生之时,依真俗理非有非无,劝诸菩萨亦如是观故,言如世尊念处故。

  问:此中善现问有众生生信心不?应答有无,何故乃言非众生等,乍似问答两不相应?答:准离懈怠中云:后五百岁众生信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此中亦应作如是说,由前既说,今但约真谛显非众生,是不共义;又约俗谛非不众生,是相应义。是故论云:此文如前说,指离懈怠中说也。即显能如佛念处者,信受此经。

  问:欲得言说中亦明后世能信,离懈怠中亦明,今此又说,三文何别?答:初显言说法身,次劝发精进,此令求佛地,故有差别。若依彼论,初破能说八不说法疑;次校量经胜,坚实解深义;后破无能信人疑。是故此文为断第十八何人能信疑。论云:复有疑,若言诸佛说者,是无所说法,不离于法身,亦是其无,有何等人,能信如是甚深法界?偈曰:

  所说说者深  非无能信者

  非众生众生  非圣非不圣

  准彼论释意能说所说虽复甚深,亦有大乘种性能信。非众生者非凡夫体故,非不众生者以有圣性故,彼人非凡夫众生,非不是圣体众生,此论约真俗谛释,彼论据凡圣释,地上菩萨能深信故所望义别,或约无性有性以解言,圣体者通种及现,或约发心未发释,以发心者六名圣胎故。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

  ﹝演曰﹞心具足中,第二正觉所以,明此者前明念处大悲为首,欲念众生故,先明之欲得利生,次自成觉故次明,又此前净土智见身相语等,若非行圆果满必无斯德故,具明佛行无上行证无上果,言正觉者,法报二佛觉性觉相俱名正觉,能所觉故,欲令菩萨觉佛具因,及圆于果,故有此文。彼论为断第十九有得证果疑。论云:若如来不得一法得阿耨菩提者,云何离于上上证转转得阿耨菩提?

  ﹝演曰﹞以前闻说燃灯佛等无得证等,遂执于中无有一法可得,而无一行可修,能得菩提。复见如来三劫修因不无得行,遂复疑云:云何如来离无所得无所行,此上上证取于菩提,而依展转行有得行而证正觉?下显真理,虽无一法可得可修,若离俗谛修行方便无中获证,明佛方便修行具足证彼平等无上之法。方便善法即报身圆满,无上平等即法身圆满,即是显佛行圆果满意,令知已随佛求证,与此无违。准余本经下文分四:一佛问善现颇有少法得菩提不?二善现答无少法得,三如来印言如是如是,四佛广释。

  此经乃二;初善现问:后如是如是下如来印答:梵本不同广略故尔。此初问也。依此论问所成正觉为有所得为无所得?彼论意问三劫修因,所得菩提,岂无得耶?淮论此中双问因果,谓佛行因得果之时,为以有所得因得有所得果,为以无所得因得无所得果?下答因果俱无有得。论云:于中无有法者,为离有见过,已显示菩提及菩提道故,论先总标菩提及菩提道,又下释文果配菩提,因配于道,故知此中总问因果。

  【「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

  ﹝演曰﹞下答有二:初明菩提果无所得,二修一切善法。下明菩提道因无所得。

  初中复二:初法身果,后复次下明报身果。论云:彼复显示菩提有二种因缘,谓阿耨多罗语故,三藐三佛陀语故,于中经言微尘许法不可得不可有者,此为阿耨多罗语故,此显示菩提自相故,菩提解脱相故。

  ﹝演曰﹞二种因缘如次法报二菩提也。所言语者明法离言非上无上,约于别义言假安立故名为语,如言增语。此中二佛俱名菩提,菩提断俱名菩提,说智及智处,皆名为般若,虽此二语通法报身,然随相增各配其此文,即是阿耨多罗语法身菩提。

  于中复三,初印,次释无得,后结名。此初二也。乘前问词无所得耶?故今印言如是如是,实无所得,释文可知。此论云:彼中无微尘许法有体,是故亦无可得,亦无所有。

  【「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演曰﹞后结也。由证真理无所得法,障尽理圆,名得菩提;若有所得不名证得。考依彼论如来答中大分有二:初标法身无得无证,后一切善法下,明报身方便修生。

  初中复二,初明法身无得以释前疑,后释成前无上之义,此等初也。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演曰﹞下报身果,论云为三藐三佛陀语,故显示菩提者人平等相者,谓假者即报佛也。

  于中有二:初明菩提平等,后释平等所由。

  此初也。论云:于中平等者,以菩提法故得知是佛,此中经言无有高下者,显示一切诸佛第一义中,寿命等无高下故。

  ﹝演曰﹞若凡若圣,无我真如平等之理虽皆齐有,由佛能证此平等理故名为佛。故名以菩提法故得知是佛,又由同证平等理故诸佛平等,是故说为人平等相。又由诸佛证此平等无高下理,第一义故,得寿命等亦无高下,虽他受化身寿等不齐,据自受用真佛而说,故无高下,或摄化归真,他受变化,亦无高下。彼论颂云:

  彼处无少法  知菩提无上

  法界不增减  净平等自相

  有无上方便  及离于漏法

  是故非净法  即是清净法…

《22 御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宣演(唐.道氤)》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