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22 禦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宣演(唐.道氤)▪P7

  ..續本文上一頁,隨得名別,阿難于教,總持自在。若稱名字雖順正理,無于諸法得自在義,由斯稱我不道阿難。(叁)表親聞,世間共言我見我聞,此將爲親證,若言阿難聞,或非親聞,以破疑網。(四)不識阿難者,謂言誰聞。(五)有同名者,爲言彼聞。

  四問,慶喜于時親見覺,何唯說聞?答有四義:(一)名等诠義,非色等故,欲證深理要聞法故。(二)此界以聲而爲佛事,聲爲所依名等有故。(叁)希證菩提要聞熏習,由聞熏習成出世故。(四)顯非現證故。有釋雲:咨承有所無自信之過,即推功歸佛,表己因位,未現見法,但聞而已。若言見覺,謂言同佛。

  五問,爲佛說法言我能聞,爲佛不說言我聞耶?答:有二解:(一)者龍軍無性等說,諸佛唯有叁法,謂大定智悲久離戲論,曾不說法,由佛慈悲本願緣力,衆生識上文義相生雖親依自善根力起,而就強緣名佛說,譬如天等增上力故,令于夢中得咒論等。佛地一師亦同此解。(二)者親光等言,佛身具有蘊處界等,由分別名無戲論,謂從聞者,善根本願緣力,如來識上文義相生,是佛利他善根所起,名爲佛說。聞者識心雖不親得,然似彼相分以顯現,故名我聞,應智說此如是我聞,意避增減,異分過失,謂如是法我從佛聞,非他展轉,顯是聞者有所堪能,諸有所聞皆離增減異分過失,爲令衆生恭敬信受,文義決定無所增減,是故聞者應正聞已,如理思惟當勤修學。

  六問,阿難是佛成道日生,二十年後方爲侍者,已前諸教,何得親聞?答有六義:(一)本願力故,過去作長供養誦經沙彌今得總持。龍樹贊雲:面如淨滿月,眼如青蓮花,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難心。(二)展轉聞,智度論第二說,佛初轉*輪,爾時我不見,如是展轉聞。(叁)佛加持故,報恩經雲:佛入世俗心,令阿難知。(四)佛爲略說故,亦出報恩經,佛粗舉其端,而能盡解。(五)叁昧力故,金剛經說:阿難得法性覺性自在。(六)聞法力故,觀佛叁昧海經第五:阿難見佛聞法,說菩薩行,即憶過去九十億佛所說經藏。法華經第四雲:自開受記等,即時憶念過去無量千萬億諸佛法藏,通達無礙,而說偈言:世尊甚希有等。上來六緣由本願力得成後五。

  七問,有無量故唯付阿難持法?答:諸菩薩等各各[匆/心]務莊嚴眷屬調伏自身,不能宣通。阿難寫瓶有寄,所以傳燈是屬。又複阿難常隨如來,人天所識傳必生信,諸菩薩等則異處疏,非衆皆識,或容不信,

  八問,諸經皆如是我聞,何故溫室經雲:阿難曰吾從佛聞。藥師經雲:聞如是等。答:隨方置言,其意無別。如阿難升座說經已,大衆欲言,無常力大無常力大,如此等法,我于佛所親自聽聞,今者乃言我聞如是。

  【一時,】

  ﹝演曰﹞第叁,時成就,無非時失。初明如實義。次泛敘解。後問答分別。

  明實義者,佛說衆經,前後多時,今者正指說此部時,于一時中在某處說。如涅槃經雲:我于一時在屍國,我于一時在恒河岸屍首林等。功德論雲:一時者,說此經時,余時複說無量經。故金剛仙論意同此說。

  問:字名句等說聽多時,如何言一?答:佛地論雲:此就刹那相續無斷說聽究竟總名一時,若不爾者,字名句等說聽時異雲何言一,彼論意說無問時之長短總說一部,說聽究竟名爲一時,以有勝人得陀羅尼,或淨耳根于刹那須能說能受亦名爲一,非唯相續。論又釋雲:或相會遇時分無別,故名一時。即說聽共相會遇同一時義。

  ﹝演曰﹞彼論二義:(一)說聽究竟爲一時,(二)說聽會遇爲一時。前簡說余部時,後簡說聽前後時。

  次敘異釋者,長耳叁藏解有叁種:(一)分段,(二)流轉時,「叁」不思議變易時。上二即二種生死,叁假名。假名時有叁:﹝一﹞伽羅時,﹝二﹞叁摩時,﹝叁﹞世流布時。伽羅時者,此一別相時,如製戒律大戒時,聞小戒時不聞出家時,聞在家時不聞國叁得,余人不得聞,叁摩耶時者,此雲破邪見時,謂五部阿含九分達摩,不簡白黑,一切得聞。此二與智論同。世流布時者,即是世人語法,如言一時在恒河岸等。今依破邪見及世流布時,改名一時。

  真谛叁藏說時有十義:(一)佛出世時,(二)說正法時,(叁)聽正法時,(四)持正法時,(五)思正法時,(六)修正法時,(七)下善種時,(八)成熟善根時,謂生中國修四念處,(九)解脫善根時,爲聽法說法思法靜心修習具此五事,得入解脫,(十)心平等時,若下若高聽法不入,若作棄舍正法心,此是無時不平等心,聽亦不入;若能拔沈抑浮,念舍平等得入正法,故名平等舍心時。具此十義故名一時。

  後問答辨者:一問,一之與時,何法爲體?答:皆是假法,不相應行依色心立,即數與時二種爲體,法處亦即數,識世識所收。

  二問,大乘過未既非實有,于叁世中如何立時?答:時有二義:(一)道理即約法體,五蘊諸行刹那生滅,唯有一念現在之法,然有酬前引後之義,即以所酬假名過去,即以所引假名未來,對此二種說,爲現在今說聽者五蘊之法,刹那生滅前後相續,事緒究竟,假立叁世,總名一時,非一生滅之一時也。(二)唯識心之上,變作叁時相狀而起理實,唯有現一念心,今說聽者,隨心分限,變作短長,事緒終說,總名一時。如夢所見,謂有多生覺位,唯心都無實境。

  叁問:說聽一念生已即滅,如何識上聚集解生?答:雖唯一念,然前前聞者熏習成種,後識心上連帶解生,是故文義聚集顯現。如言諸惡者莫作,至作字時,前之四字一時聚集。乃至一偈一章一品連帶亦爾,雖無過未而說,受義成因,此應明五心之義,如別章說。

  四問,如何不言四八等時?答:一日一月照四天下,長短喧寒遠近晝夜諸方不定,恒二天下同起用故,又除已下上諸天等,無此四時及八時等,經擬上地諸方流通,若說四時流行不遍,故亦不定。約成道已後年數時節,由叁乘凡聖所見不同,佛身報化年與歲短長,成道已來,近遠各不同故。經擬叁乘,凡聖同聞,故不定說,成道已後若幹年歲,雖諸經典下別文中有說四時十二時等,即此經食時著衣持缽乃至敷坐而坐日正午時,或說成道近遠時等,皆隨一方,衆生聞見結集之象,且作是說,然非一部,初總明時,今總明故,但言一。

  五問,時中凡聖殊,今但總言一,處中淨穢別,如何說定方?答:處中唯淨穢標處可定知,時中萬品差不准,唯言一一會,根宜凡聖勝劣利鈍長短有多差別,不可定准故處可定說而時但總言一。

  【佛】

  ﹝演曰﹞第四化主成就。智度論第二,五種能說:一佛,二聖弟子,叁諸天,四神仙,五變化。今明佛說,表可祟信。魏本名婆伽婆,梁本言佛、婆伽婆,隋言世尊,貞觀名薄伽梵,周雲佛、婆伽梵,此但言佛。准經梵本皆稱大師,名薄伽梵,即十號中第十號也。佛地論雲:具十種功德名號,何故如來教傳法者,一切經但置如是,薄伽梵名,謂此一名,世鹹尊重,故諸外道稱本師,名薄伽梵;又此一名總攝衆德,余名不爾,此故置此名。准周梁本,加以佛名,爲簡外道,余本略也。今翻譯者更存省略,隨方生善但標佛名。

  梵雲陀,此名覺。覺者具有叁義:一自覺簡凡,二覺他簡二乘,叁覺滿簡菩薩。佛地論雲:具一切智一切種智,能自開覺,複能開覺一切有情,如睡夢覺,如蓮花開,故稱爲佛。一切智者,能向開智如睡夢覺,智觀于空智,理智,真智,無分別智,如所有也。總相而言,斷煩惱障得。一切種智者,覺有情智,如蓮花開,智觀于有智,事智,俗智,後所得智,盡所有也。總相而言,斷所知障得。又成實論十義釋覺,大般若七義應檢敘之。

  薄伽梵者,唯佛地論以二義釋:(一)成德義,(二)破魔義。

  (一)就成德中,複有六義:一自在,二熾盛,叁端嚴,四名稱,五吉祥,六尊貴。其義雲何?謂諸如來永不系屬諸煩惱故,炎猛智火所燒練故,叁十二大士相等所莊飾故,殊勝功德圓滿無不知故,一切世間親近供養鹹稱贊故,具一切德常起方便利益安樂一切有情無懈廢故,初得後得四恩德如次配釋。

  (二)破魔義者,彼論又雲:或能破壞四魔怨故,名薄伽梵。攝大乘論雲:能破四種大魔怨故,名薄伽梵;又自在等功德相應,是故說佛名薄伽梵。二義正同。涅槃經第十八有七:複次釋婆伽婆雲:婆伽名破,婆名煩惱,能破煩惱故名婆伽婆。又能成就諸善法故,又能善解諸法義故,有大功德無能勝故,有大名聞遍十方故,又能種種大慧施故,又于無量阿僧祇劫吐女根故。初一離障,後六成德,如次配前佛地六義。瑜伽八十叁雲:薄伽梵者,坦然安座妙菩提座,任運摧滅一切魔軍大勢力故。

  ﹝演曰﹞佛地攝論及涅槃經,皆約二義;瑜伽論中,唯約破魔,廣略異故,由能離障德自成故。涅槃離障唯約煩惱,舉因攝果,即破四魔。

  問:佛有叁身,此說何者?答:據標穢土,爲聲聞說,即是化身,論其實義,具足叁佛。由空無相真如妙理,生智解故,名法身說。「應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推功歸本即真報身,若約十地菩薩。

  (編者注:此件爲炖煌藏經,原文二卷。上卷終于此,明顯殘缺。現將所缺之經文補入,以與下卷相聯。)

  【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時,長老須菩提在大衆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谛聽!當爲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

《22 禦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宣演(唐.道氤)》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