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随得名别,阿难于教,总持自在。若称名字虽顺正理,无于诸法得自在义,由斯称我不道阿难。(三)表亲闻,世间共言我见我闻,此将为亲证,若言阿难闻,或非亲闻,以破疑网。(四)不识阿难者,谓言谁闻。(五)有同名者,为言彼闻。
四问,庆喜于时亲见觉,何唯说闻?答有四义:(一)名等诠义,非色等故,欲证深理要闻法故。(二)此界以声而为佛事,声为所依名等有故。(三)希证菩提要闻熏习,由闻熏习成出世故。(四)显非现证故。有释云:咨承有所无自信之过,即推功归佛,表己因位,未现见法,但闻而已。若言见觉,谓言同佛。
五问,为佛说法言我能闻,为佛不说言我闻耶?答:有二解:(一)者龙军无性等说,诸佛唯有三法,谓大定智悲久离戏论,曾不说法,由佛慈悲本愿缘力,众生识上文义相生虽亲依自善根力起,而就强缘名佛说,譬如天等增上力故,令于梦中得咒论等。佛地一师亦同此解。(二)者亲光等言,佛身具有蕴处界等,由分别名无戏论,谓从闻者,善根本愿缘力,如来识上文义相生,是佛利他善根所起,名为佛说。闻者识心虽不亲得,然似彼相分以显现,故名我闻,应智说此如是我闻,意避增减,异分过失,谓如是法我从佛闻,非他展转,显是闻者有所堪能,诸有所闻皆离增减异分过失,为令众生恭敬信受,文义决定无所增减,是故闻者应正闻已,如理思惟当勤修学。
六问,阿难是佛成道日生,二十年后方为侍者,已前诸教,何得亲闻?答有六义:(一)本愿力故,过去作长供养诵经沙弥今得总持。龙树赞云:面如净满月,眼如青莲花,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难心。(二)展转闻,智度论第二说,佛初转*轮,尔时我不见,如是展转闻。(三)佛加持故,报恩经云:佛入世俗心,令阿难知。(四)佛为略说故,亦出报恩经,佛粗举其端,而能尽解。(五)三昧力故,金刚经说:阿难得法性觉性自在。(六)闻法力故,观佛三昧海经第五:阿难见佛闻法,说菩萨行,即忆过去九十亿佛所说经藏。法华经第四云:自开受记等,即时忆念过去无量千万亿诸佛法藏,通达无碍,而说偈言:世尊甚希有等。上来六缘由本愿力得成后五。
七问,有无量故唯付阿难持法?答:诸菩萨等各各[匆/心]务庄严眷属调伏自身,不能宣通。阿难写瓶有寄,所以传灯是属。又复阿难常随如来,人天所识传必生信,诸菩萨等则异处疏,非众皆识,或容不信,
八问,诸经皆如是我闻,何故温室经云:阿难曰吾从佛闻。药师经云:闻如是等。答:随方置言,其意无别。如阿难升座说经已,大众欲言,无常力大无常力大,如此等法,我于佛所亲自听闻,今者乃言我闻如是。
【一时,】
﹝演曰﹞第三,时成就,无非时失。初明如实义。次泛叙解。后问答分别。
明实义者,佛说众经,前后多时,今者正指说此部时,于一时中在某处说。如涅槃经云:我于一时在尸国,我于一时在恒河岸尸首林等。功德论云:一时者,说此经时,余时复说无量经。故金刚仙论意同此说。
问:字名句等说听多时,如何言一?答:佛地论云:此就刹那相续无断说听究竟总名一时,若不尔者,字名句等说听时异云何言一,彼论意说无问时之长短总说一部,说听究竟名为一时,以有胜人得陀罗尼,或净耳根于刹那须能说能受亦名为一,非唯相续。论又释云:或相会遇时分无别,故名一时。即说听共相会遇同一时义。
﹝演曰﹞彼论二义:(一)说听究竟为一时,(二)说听会遇为一时。前简说余部时,后简说听前后时。
次叙异释者,长耳三藏解有三种:(一)分段,(二)流转时,「三」不思议变易时。上二即二种生死,三假名。假名时有三:﹝一﹞伽罗时,﹝二﹞三摩时,﹝三﹞世流布时。伽罗时者,此一别相时,如制戒律大戒时,闻小戒时不闻出家时,闻在家时不闻国三得,余人不得闻,三摩耶时者,此云破邪见时,谓五部阿含九分达摩,不简白黑,一切得闻。此二与智论同。世流布时者,即是世人语法,如言一时在恒河岸等。今依破邪见及世流布时,改名一时。
真谛三藏说时有十义:(一)佛出世时,(二)说正法时,(三)听正法时,(四)持正法时,(五)思正法时,(六)修正法时,(七)下善种时,(八)成熟善根时,谓生中国修四念处,(九)解脱善根时,为听法说法思法静心修习具此五事,得入解脱,(十)心平等时,若下若高听法不入,若作弃舍正法心,此是无时不平等心,听亦不入;若能拔沉抑浮,念舍平等得入正法,故名平等舍心时。具此十义故名一时。
后问答辨者:一问,一之与时,何法为体?答:皆是假法,不相应行依色心立,即数与时二种为体,法处亦即数,识世识所收。
二问,大乘过未既非实有,于三世中如何立时?答:时有二义:(一)道理即约法体,五蕴诸行刹那生灭,唯有一念现在之法,然有酬前引后之义,即以所酬假名过去,即以所引假名未来,对此二种说,为现在今说听者五蕴之法,刹那生灭前后相续,事绪究竟,假立三世,总名一时,非一生灭之一时也。(二)唯识心之上,变作三时相状而起理实,唯有现一念心,今说听者,随心分限,变作短长,事绪终说,总名一时。如梦所见,谓有多生觉位,唯心都无实境。
三问:说听一念生已即灭,如何识上聚集解生?答:虽唯一念,然前前闻者熏习成种,后识心上连带解生,是故文义聚集显现。如言诸恶者莫作,至作字时,前之四字一时聚集。乃至一偈一章一品连带亦尔,虽无过未而说,受义成因,此应明五心之义,如别章说。
四问,如何不言四八等时?答:一日一月照四天下,长短喧寒远近昼夜诸方不定,恒二天下同起用故,又除已下上诸天等,无此四时及八时等,经拟上地诸方流通,若说四时流行不遍,故亦不定。约成道已后年数时节,由三乘凡圣所见不同,佛身报化年与岁短长,成道已来,近远各不同故。经拟三乘,凡圣同闻,故不定说,成道已后若干年岁,虽诸经典下别文中有说四时十二时等,即此经食时著衣持钵乃至敷坐而坐日正午时,或说成道近远时等,皆随一方,众生闻见结集之象,且作是说,然非一部,初总明时,今总明故,但言一。
五问,时中凡圣殊,今但总言一,处中净秽别,如何说定方?答:处中唯净秽标处可定知,时中万品差不准,唯言一一会,根宜凡圣胜劣利钝长短有多差别,不可定准故处可定说而时但总言一。
【佛】
﹝演曰﹞第四化主成就。智度论第二,五种能说:一佛,二圣弟子,三诸天,四神仙,五变化。今明佛说,表可祟信。魏本名婆伽婆,梁本言佛、婆伽婆,隋言世尊,贞观名薄伽梵,周云佛、婆伽梵,此但言佛。准经梵本皆称大师,名薄伽梵,即十号中第十号也。佛地论云:具十种功德名号,何故如来教传法者,一切经但置如是,薄伽梵名,谓此一名,世咸尊重,故诸外道称本师,名薄伽梵;又此一名总摄众德,余名不尔,此故置此名。准周梁本,加以佛名,为简外道,余本略也。今翻译者更存省略,随方生善但标佛名。
梵云陀,此名觉。觉者具有三义:一自觉简凡,二觉他简二乘,三觉满简菩萨。佛地论云:具一切智一切种智,能自开觉,复能开觉一切有情,如睡梦觉,如莲花开,故称为佛。一切智者,能向开智如睡梦觉,智观于空智,理智,真智,无分别智,如所有也。总相而言,断烦恼障得。一切种智者,觉有情智,如莲花开,智观于有智,事智,俗智,后所得智,尽所有也。总相而言,断所知障得。又成实论十义释觉,大般若七义应检叙之。
薄伽梵者,唯佛地论以二义释:(一)成德义,(二)破魔义。
(一)就成德中,复有六义:一自在,二炽盛,三端严,四名称,五吉祥,六尊贵。其义云何?谓诸如来永不系属诸烦恼故,炎猛智火所烧练故,三十二大士相等所庄饰故,殊胜功德圆满无不知故,一切世间亲近供养咸称赞故,具一切德常起方便利益安乐一切有情无懈废故,初得后得四恩德如次配释。
(二)破魔义者,彼论又云:或能破坏四魔怨故,名薄伽梵。摄大乘论云:能破四种大魔怨故,名薄伽梵;又自在等功德相应,是故说佛名薄伽梵。二义正同。涅槃经第十八有七:复次释婆伽婆云:婆伽名破,婆名烦恼,能破烦恼故名婆伽婆。又能成就诸善法故,又能善解诸法义故,有大功德无能胜故,有大名闻遍十方故,又能种种大慧施故,又于无量阿僧祇劫吐女根故。初一离障,后六成德,如次配前佛地六义。瑜伽八十三云:薄伽梵者,坦然安座妙菩提座,任运摧灭一切魔军大势力故。
﹝演曰﹞佛地摄论及涅槃经,皆约二义;瑜伽论中,唯约破魔,广略异故,由能离障德自成故。涅槃离障唯约烦恼,举因摄果,即破四魔。
问:佛有三身,此说何者?答:据标秽土,为声闻说,即是化身,论其实义,具足三佛。由空无相真如妙理,生智解故,名法身说。「应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推功归本即真报身,若约十地菩萨。
(编者注:此件为炖煌藏经,原文二卷。上卷终于此,明显残缺。现将所缺之经文补入,以与下卷相联。)
【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
《22 御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宣演(唐.道氤)》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