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18 佛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略疏(唐.智俨)▪P2

  ..續本文上一頁乘義也。

  【如是滅度無量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

  丙、「常」文。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衆生相,即非菩薩。何以故非?須菩提!若菩薩起衆生相、人相、壽者相,則不名菩薩。】

  就丁、「不顛倒」文有其四句:(甲)何以故?責生同無不度所由。(乙)答文,顯知者是正,(丙)複重責,若不知無衆生之者,即不順法相,顯不知者失。(丁)答意,順此可知。

  【「複次,須菩提!菩薩不住于事行于布施,無所住行于布施,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a、(a)﹞(第二)廣上如是住有二:一、由法性無住,絕于自他相想,平等究竟。二、由自性體寂,絕于爲非故。于文間亦有兩句:一、對于事顯知住法即假塵境。二、不住色下。約實塵以顯住義。

  【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于相想。】

  ﹝a、(a)﹞(第叁)廣上如是修行文有叁句,所以可知。問:不住相想,二義何別?答:所知分齊,不依分別住,名不住相;能知之心,不依分別取,名不住想,余可准之。

  【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聚不可思量。】

  ﹝a、(a)﹞(第四)廣上降伏其心文,即用不住于事已下,所離分別取心不生,即名降伏。問:何故及修行等,偏約檀度明之?答:檀是菩薩起行之初首,若此一淨,余度易明。又檀度之中,得攝于六。故天親論雲:檀度攝于六,資生無畏法。此中一二叁,名爲修行住。廣解如論,爲此義故也。

  就(A)b、德用文中,大分有四:(a)于意雲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等,明叁種般若德用分量。(b)須菩提可以相成就下,明德用離相。(c)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已下,顯叁種般若德用功能。(d)須菩提是諸菩薩生如是無量福德聚已下,顯叁種般若甚深。問:雲何得知此文等中有叁種般若?

  爲論解雲:檀等是法性所彰,又從法異流,即知是實相般若。檀度等中有修得無分別智,即是觀照般若,爲下文菩薩菩薩。論主解雲:初菩薩者是聖菩薩,第二菩薩者,是凡夫菩薩。即知凡夫菩薩中有其兩義:一凡夫菩薩與聖爲诠,即是教智。第二凡夫菩薩由未證法身,但依教生智,利生受記,亦依教智,故是文字般若。

  此之叁相,無二無別,自性離故。言實性者,性本空寂,有佛無佛,體相常住,不遷不變,無作無起,不來不去,不動不轉,但因緣有,猶若虛空。故經雲:叁界虛妄,唯一心作;十二因緣,是皆一心。無有作者,無有知者,一切諸法隨心轉故。是以即斯而言,雖複克勤備修,積德雲興而無增,息累塵境,浮冥至寂而無減。然依本來無始世界熏修對治因緣行故,說離煩惱妄想,深心清淨轉勝,聖若現前,無爲緣集,菩提涅槃,妙果圓極,功顯于此。故經言:觀一切法,不生不滅,因緣而有。顯如能善達斯趣者,生死塵累不待遣而自亡,涅槃真證不假飾而圓備。功顯自本,無有作者,惑非我除,淨非我瑩,德窮常樂,不遷不變,觀照文字,義亦同然,何以故?無二無別故,此可思准之。

  【須菩提!于汝意雲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佛言:「如是,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聚亦複如是不可思量。」佛複告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是行于布施。】

  就﹝(A)b、﹞(a)分量文中,大分有二:甲、喻,乙、合。甲、喻文展轉有四句可知,乙、合文有叁句可知。問:此法以何義相?合前虛空。答:此舉叁種般若無分別故,取相不及,以爲分齊,合前虛空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相成就見如來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不可以相成就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相,即非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妄語。若見諸相非相,則非妄語。如是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A)b、﹞(b)德用離相文中有七句:(一)審定可否。(二)答成離相。(叁)何以故下,責離相所由。(四)述真法體。(五)顯相是妄,(六)翻妄成真。(七)印成大順。令離妄相者,謂生住滅攝一切法盡,論解如此。問:何故此義約佛明之?答:此舉果德淨義,顯初信心是便。又因中障習未盡,顯離相難彰故也。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衆生,于未來世末世,得聞如是修多羅章句,生實相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頗有衆生,于未來世末世,得聞如是修多羅章句,生實相不?」佛複告須菩提:「有未來世末世,有菩薩摩诃薩,法欲滅時,有持戒修福德智慧者,于此修多羅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爲實。」佛複告須菩提:「當知彼菩薩摩诃薩,非于一佛二佛叁四五佛所修行供養,非于一佛二佛叁四五佛所而種善根。」佛複告須菩提:「已于無量百千萬諸佛所修行供養,無量百千萬諸佛所種諸善根,聞是修多羅,乃至一念能生淨信。須菩提!如來悉知是諸衆生,如來悉見是諸衆生。】

  就﹝(A)b、﹞(c)德用勝能文中,大分有五:(一)疑問。(二)佛呵而不受。(叁)佛複告須菩提有已下,述其正德。(四)佛複告須菩提已下,贊其勝德。(五)須菩提如來悉知已下,顯用成就。

  (叁)文中有二句:一略,二廣可知。

  (四)文中有五句可知。今言淨信者,信心有叁種: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界故。二者深心,樂集一切諸善行故。叁者大悲心,欲拔一切衆生苦故。真如信者,成通叁昧,不住見相,不住得相,乃至出定,亦無懈慢,所有煩惱,慚(編者注:「慚」疑是「漸」)覺微薄也,余義可知。

  (五)文中如來悉知者,在于比觀之內,與知識力相應,非謂有其別佛爲能知者。如來悉知者,在證知心中,現知識力智相也。

  問:何故上文已來,數言如來之名,及告須菩提,即言佛者何也?答:如告須菩提,即顯佛是化主,得覺勝法故。若立義中言如來者,欲顯理事等法,無不是如,皆從實道現成如相,故作此說也。

  就大段﹝(A)b、﹞(d)文顯法深內有叁:甲、舉德用之體。乙、何以故下,釋成深相。丙、須菩提若是菩薩有法相下,顯比觀德用分齊。

  【須菩提!是諸菩薩,生如是無量福德聚,取如是無量福德。】

  (d)甲、言生如是無量福德聚取如是無量福德者,如是無量深福德聚。一者因深,檀等無分別故。二者果深,如來等離相故。

  【何以故?須菩提!是諸菩薩,無複我相、衆生相、人相、壽者相。須菩提!是諸菩薩,無法相,亦非無法相。無相,亦非無相。何以故?須菩提!是諸菩薩,若取法相,則爲著我人衆生壽者。】

  就(d)乙、文中有四句:(甲)何以故,責離相所由。(乙)答成離相義。所言離相者有八重:一我相。二衆生相。叁人相。四壽者相,此四有二義:若約正使,即是聲聞障,此中二障,並通我及我所;若約習氣,則是菩薩障。若至下文,亦有同異,應可准之。第五是有法相。六無法相。七有相。八無相。此四並是菩薩障,此義雲何?解心初起,見有法相爲所軌則,應分別妄,爲離此相,故言無法相也。學者不了,即謂無法以爲所軌。論雲:呵此爲空說,爲離此妄故。彼惡世時,菩薩具足持戒智慧故,能生信心,名不空說,故文言亦非無法相也。學者不了,謂離所見有無法相,別有波羅蜜以爲實相,爲離此妄謂,故言無相也。學者不了,即謂離有無相外,無有實相,爲離此見,故文言亦非無相也。(丙)何以故須菩提下,重責離八相所由。(丁)是諸菩薩下,答須離所以。

  【須菩提!若是菩薩有法相,即著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何以故?須菩提!不應取法,非不取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筏喻法門,是法應舍,非舍法故。」】

  就(d)丙、文中有五句:(甲)總明離妄方便。(乙)何以故,責成方便離相所由。(丙)一句,顯相二儀得成方便。(丁)一句,舉喻以況。(戊)一句,述成方便法也。凡論筏喻,有兩義取拾:初依筏時取,二至岸離筏故舍。第二依筏未顯用故舍。若至彼岸用彰顯故取,法合即以此准之也。

  上來文中我相等四種者:一者我相,見五陰差別,一一陰中妄取是我;衆生相者,見身相續不斷相也;命相者,一報命根不斷住故,亦雲人相;壽者相者,命根斷滅複生,受六道故也。

  就A、(B)釋余疑中,大分有四:a、正釋余疑。b、須菩提于意雲何須陀洹已下,泯相入實。c、佛言須菩提如恒河中已下,校量其德。d、複次須菩提隨所有處已下,顯德殊勝。

  就a、「正釋余疑」文中,大分有二:(a)正釋余疑。(b)須菩提于意雲何已下,校量會除前疑功德。

  【複次,佛告慧命須菩提:「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何以故?一切聖人,皆以無爲法得名。」】

  就(a)正釋余疑文中,大分有五:初總告須菩提審定其相有二可知。二須菩提言已下,答:顯其義有二可知。叁何以故已下,問答現實有二可知。四非法、非非法已下,正顯其相。五何以故已下,以法成人,並去疑情,有二可知。

  文中所言非法、非非法者,依真如義說。非法者,一切法無體相故;非非法者,彼真如無我相實有故,所以文中無有定法如來可說者,但有說即能诠故。故論雲:「應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說法不二取,無說離言相。」此偈顯化身不證阿耨菩提。文言無有定法者,據化身爲語;說法不可取者,即依真如爲言。文中所以道一切聖人皆以無爲法爲名,非獨佛者,欲顯一切皆有如,令清淨故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若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須菩提!于意雲何?是善男子善女人,所得福德,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婆伽婆!甚多!修伽陀!彼善…

《18 佛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略疏(唐.智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