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18 佛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略疏(唐.智俨)▪P3

  ..續本文上一頁男子善女人,得福甚多。何以故?世尊!是福德聚,即非福德聚,是故如來說福德聚福德聚。」】

  就(b)校量除疑德內有二:甲、約其義顯德無量,並會初疑。乙、佛言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已下,顯其教勝功德無量,即會前第二疑。法雖不可取不可說,而德不空故。故論雲:「受持法及說,不空于福德,福不趣菩提,二能趣菩提。」此偈演何義?受持及演說,二能趣菩提,少一即不成。文言福德聚者,有二種聚:一者積聚義,即自分德;二者進趣義,則他分德。積聚之義是自分故,不能獨得菩提。雲何福德聚第二進趣義,攝前積聚能至大菩提故。文雲如來說福德聚福德聚,初福德聚,是積聚福德聚;次福德聚,是進趣福德聚。初雲世尊是福德聚者,即單一福德聚。

  就甲、文中有二:(甲)舉布施事校量,文有叁可知。(乙)彼善男子善女人已下,正校量顯勝,此文有四可知。文雲:得福甚多者,具二福德聚,故甚多也。文雲何以故者,責須具足所以也。問:此中明解,何故舉行顯德,答:欲令解行故,而又舉行,令人解行。

  【佛言:「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複于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爲他人說,其福勝彼無量不可數。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皆從此經出。一切諸佛如來,皆從此經生。須菩提!所謂佛、法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

  就乙、顯教功德中,大分有四:(甲)略舉施事,即爲能校量。(乙)若複有人于此經中已下,正明校量,此文有二可知。(丙)何以故已下,除疑顯德,此文有四可知。(丁)須菩提所謂佛法已下,述成其義。文言皆從此經出者,法身菩提出在此經,此教即爲了因;報身菩提及化菩提,此教爲生因。故言皆從此經出。文言所謂佛、法者,述正佛、法,分別不得。故雲非佛、法,非彼余人分別之佛、法,唯獨諸佛法。第一不共義,以與第一法爲因,故福德多不可校量也。

  就大段﹝A、(B)﹞b、泯相入實中,大分有二:(a)泯小乘行位以從實法。(b)佛告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昔在已下,會大乘行位以從實法。

  就(a)文中有二:甲、會其小位。乙、以須菩提實無所行已下,會其行相以顯實。

  【「須菩提!于意雲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須陀洹。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佛言:「須菩提!于意雲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斯陀含。是名斯陀含。」「須菩提!于意雲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那含。是名阿那含。」】

  就甲、文中,須陀洹等四位,即爲四段,前叁果各分有五可知。

  【「須菩提!于意雲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即爲著我人衆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诤叁昧,最爲第一,世尊說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世尊則不記我無诤行第一。】

  就甲、阿羅漢文中,大分有七:初審定其法。二答。叁何以故責。四顯其實法。五反以顯過。六順成其德,此文有叁可知。七有一句,反述已結成所以。此位皆得從實,由佛所說皆以無爲法爲名故,由聖人無爲故,不取六塵境界以爲我所。故文言不入色聲香味觸法也,入之言得耳。

  言須陀洹者,此雲逆流,逆分段生死流故;斯陀含者,此雲住薄,住薄煩惱故;阿那含者,此雲不還,不還欲界故;阿羅漢者,此雲不受,不受叁界故。文言作是念我得阿羅漢即爲著我人衆生壽者,此有二種義:一者正使,二者習氣。若在觀中,習氣亦不生;若在觀外,正使心必不起。故言實無有法名須沱洹等。尋此文相,正意少隱,欲覆法我名,引聲聞人以我人從其一實大乘,攝彼法執分別入習氣我人,是文中意。若攝人習屬法執一觀俗引得聲聞同一乘也,少得相應。所以知者,于彼證離取我等煩惱,是故無如是心我能得果,若是正使,觀外亦不起,何須說觀中。以此故知無诤行,亦准正習二門取之。又四果人等,各皆自分離粗煩惱,是自境界無有分別,即是實性叁般若。若余分別,即非聖意,名增減執,此可思准。

  【「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無诤無诤行。」】

  就(b)會大乘行位中,大分有二:甲、會大乘得法之始位。乙、佛告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已下,會其行法。

  【佛告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于法實無所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甲、文有叁可知,所以須會者,爲于然燈佛所言語所說不取證法,今以證知不可說不可取,真實之義成無取說故也。

  就乙、會行文中,大分有二:(甲)會依報土因行。(乙)須菩提譬如有人已下,會正報行。

  【佛告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莊嚴佛國土』,彼菩薩不實語。何以故?須菩提!如來所說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佛土。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而無所住,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就(甲)依報中,大分有四:初總舉顯過。二何以故已下,責成過所以。叁須菩提如來所說莊嚴佛土者,答:即對過顯真。四是故須菩提諸菩薩已下,觀成實相。此文有四:初第一成實相心。二而無所住者,顯心相。叁不住色生心,對過顯真。四應無所住,述成正義。此淨土等,真實智成,故不可取。若言可取,彼不實說。文言即非莊嚴,是名莊嚴佛土者,第一義相土非形相,及第一[立+立]是莊嚴成,非有爲形相也。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須菩提!于意雲何?是身爲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彼身非身,是名大身。」】

  就(乙)會正報行中,有五段經:初舉事以況,第二審定可不,叁須菩提答,四問答顯正義,第五述結。文言須彌山王大者,勢高遠故名爲大,而無所取我是山王,以無分別,佛亦如是,無上法王無分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以無分別相故。彼身非身,非諸漏身,是名大身者,以有清淨身故。

  就﹝a(b)乙、﹞(丙)校量顯德中,大分有二:子、舉多功德爲能校量。醜、佛告須菩提已下,正校量顯德。

  就子、文中有二:初成多功德因緣。二佛言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已下,顯多功德。

  【佛言:「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于意雲何?是諸恒河沙,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佛言:「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世界,以施諸佛如來。須菩提!于意雲何?彼善男子善女人,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彼善男子善女人,得福甚多。」佛告須菩提:「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世界,持用布施。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法門,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無量阿僧祇。】

  前文有四句,後文有五句可知。問:此門校量,與前除疑後校量何別?論自分雲:前說叁千大千譬喻,明福德多。今重說無量叁千世界,倍多前故,所以倍前者,爲漸化衆生,令生深信故。又前釋疑,去泯諸相,故少校量。今此泯相,得大菩提,功德勝故,大校量也。

  【複次,須菩提!隨所有處,說是法門,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此經。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爲有佛,若尊重似佛。」】

  就﹝A、(B)﹞d、顯德殊勝文中,大分有二:(a)有叁句,以少彰多,顯德殊勝。(b)須菩提當知已下,就多功德,以明殊勝。此中勝有二種勝:一所說處勝,隨何等處說此經,令生奇特尊重想故。二能說人勝,能受持及說故人勝。又所以二俱勝者,彼珍寶施,是染煩惱因,能生煩惱事。今此二勝,離煩惱因,故說勝也。

  就大段﹝(二)2、﹞(2)約其行事顯叁般若證前解實文,大分有二:A、廣顯行。B、須菩提以要言之已下,以略顯廣。

  就A、文大分有二:(A)總舉行體,顯解是實,以發信心。(B)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涕淚悲泣已下,明信行相。

  初(A)有二:a、陳問:b、疑二相,佛告須菩提已下,答其二相。答文有二:初舉法門名,以酬第一問。二以是名字下,酬上第二問。

  就(A)文中,大分有四:a、有叁句,總舉行體。b、須菩提于意雲何叁千大千已下,顯德分量。c、佛告須菩提于意雲何已下,顯行德離相。d、佛言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已下,校量顯德。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法門?我等雲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法門名爲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何以故?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則非般若般羅蜜。】

  a、叁句者,初總舉法門名以勸持。二何以故,責。叁佛說般若波羅蜜已下,答成行相。此文有叁可知,于中即非般若波羅蜜者,非有爲檀等故。此無爲波羅蜜,能成大菩提故。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言:「世尊!如來無所說法。」「須菩提!于意雲何?叁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爲多不?」須菩提言:「彼微塵甚多,世尊!」「須菩提!是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就b、顯德分量,有四句可知。所以言微塵複非微塵,說世界非世界者,非煩惱等分別微塵故,故雲非微塵等也。是名微塵等者,是地等無分別微塵也。地等無…

《18 佛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略疏(唐.智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