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18 佛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略疏(唐.智俨)▪P3

  ..续本文上一页男子善女人,得福甚多。何以故?世尊!是福德聚,即非福德聚,是故如来说福德聚福德聚。」】

  就(b)校量除疑德内有二:甲、约其义显德无量,并会初疑。乙、佛言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已下,显其教胜功德无量,即会前第二疑。法虽不可取不可说,而德不空故。故论云:「受持法及说,不空于福德,福不趣菩提,二能趣菩提。」此偈演何义?受持及演说,二能趣菩提,少一即不成。文言福德聚者,有二种聚:一者积聚义,即自分德;二者进趣义,则他分德。积聚之义是自分故,不能独得菩提。云何福德聚第二进趣义,摄前积聚能至大菩提故。文云如来说福德聚福德聚,初福德聚,是积聚福德聚;次福德聚,是进趣福德聚。初云世尊是福德聚者,即单一福德聚。

  就甲、文中有二:(甲)举布施事校量,文有三可知。(乙)彼善男子善女人已下,正校量显胜,此文有四可知。文云:得福甚多者,具二福德聚,故甚多也。文云何以故者,责须具足所以也。问:此中明解,何故举行显德,答:欲令解行故,而又举行,令人解行。

  【佛言:「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无量不可数。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一切诸佛如来,皆从此经生。须菩提!所谓佛、法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

  就乙、显教功德中,大分有四:(甲)略举施事,即为能校量。(乙)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已下,正明校量,此文有二可知。(丙)何以故已下,除疑显德,此文有四可知。(丁)须菩提所谓佛法已下,述成其义。文言皆从此经出者,法身菩提出在此经,此教即为了因;报身菩提及化菩提,此教为生因。故言皆从此经出。文言所谓佛、法者,述正佛、法,分别不得。故云非佛、法,非彼余人分别之佛、法,唯独诸佛法。第一不共义,以与第一法为因,故福德多不可校量也。

  就大段﹝A、(B)﹞b、泯相入实中,大分有二:(a)泯小乘行位以从实法。(b)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已下,会大乘行位以从实法。

  就(a)文中有二:甲、会其小位。乙、以须菩提实无所行已下,会其行相以显实。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须陀洹。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佛言:「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斯陀含。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那含。是名阿那含。」】

  就甲、文中,须陀洹等四位,即为四段,前三果各分有五可知。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最为第一,世尊说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世尊则不记我无诤行第一。】

  就甲、阿罗汉文中,大分有七:初审定其法。二答。三何以故责。四显其实法。五反以显过。六顺成其德,此文有三可知。七有一句,反述已结成所以。此位皆得从实,由佛所说皆以无为法为名故,由圣人无为故,不取六尘境界以为我所。故文言不入色声香味触法也,入之言得耳。

  言须陀洹者,此云逆流,逆分段生死流故;斯陀含者,此云住薄,住薄烦恼故;阿那含者,此云不还,不还欲界故;阿罗汉者,此云不受,不受三界故。文言作是念我得阿罗汉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此有二种义:一者正使,二者习气。若在观中,习气亦不生;若在观外,正使心必不起。故言实无有法名须沱洹等。寻此文相,正意少隐,欲覆法我名,引声闻人以我人从其一实大乘,摄彼法执分别入习气我人,是文中意。若摄人习属法执一观俗引得声闻同一乘也,少得相应。所以知者,于彼证离取我等烦恼,是故无如是心我能得果,若是正使,观外亦不起,何须说观中。以此故知无诤行,亦准正习二门取之。又四果人等,各皆自分离粗烦恼,是自境界无有分别,即是实性三般若。若余分别,即非圣意,名增减执,此可思准。

  【「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无诤无诤行。」】

  就(b)会大乘行位中,大分有二:甲、会大乘得法之始位。乙、佛告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已下,会其行法。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甲、文有三可知,所以须会者,为于然灯佛所言语所说不取证法,今以证知不可说不可取,真实之义成无取说故也。

  就乙、会行文中,大分有二:(甲)会依报土因行。(乙)须菩提譬如有人已下,会正报行。

  【佛告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庄严佛国土』,彼菩萨不实语。何以故?须菩提!如来所说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佛土。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而无所住,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就(甲)依报中,大分有四:初总举显过。二何以故已下,责成过所以。三须菩提如来所说庄严佛土者,答:即对过显真。四是故须菩提诸菩萨已下,观成实相。此文有四:初第一成实相心。二而无所住者,显心相。三不住色生心,对过显真。四应无所住,述成正义。此净土等,真实智成,故不可取。若言可取,彼不实说。文言即非庄严,是名庄严佛土者,第一义相土非形相,及第一[立+立]是庄严成,非有为形相也。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须菩提!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彼身非身,是名大身。」】

  就(乙)会正报行中,有五段经:初举事以况,第二审定可不,三须菩提答,四问答显正义,第五述结。文言须弥山王大者,势高远故名为大,而无所取我是山王,以无分别,佛亦如是,无上法王无分别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以无分别相故。彼身非身,非诸漏身,是名大身者,以有清净身故。

  就﹝a(b)乙、﹞(丙)校量显德中,大分有二:子、举多功德为能校量。丑、佛告须菩提已下,正校量显德。

  就子、文中有二:初成多功德因缘。二佛言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已下,显多功德。

  【佛言:「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佛言:「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世界,以施诸佛如来。须菩提!于意云何?彼善男子善女人,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彼善男子善女人,得福甚多。」佛告须菩提:「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世界,持用布施。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法门,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无量阿僧祇。】

  前文有四句,后文有五句可知。问:此门校量,与前除疑后校量何别?论自分云:前说三千大千譬喻,明福德多。今重说无量三千世界,倍多前故,所以倍前者,为渐化众生,令生深信故。又前释疑,去泯诸相,故少校量。今此泯相,得大菩提,功德胜故,大校量也。

  【复次,须菩提!随所有处,说是法门,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此经。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似佛。」】

  就﹝A、(B)﹞d、显德殊胜文中,大分有二:(a)有三句,以少彰多,显德殊胜。(b)须菩提当知已下,就多功德,以明殊胜。此中胜有二种胜:一所说处胜,随何等处说此经,令生奇特尊重想故。二能说人胜,能受持及说故人胜。又所以二俱胜者,彼珍宝施,是染烦恼因,能生烦恼事。今此二胜,离烦恼因,故说胜也。

  就大段﹝(二)2、﹞(2)约其行事显三般若证前解实文,大分有二:A、广显行。B、须菩提以要言之已下,以略显广。

  就A、文大分有二:(A)总举行体,显解是实,以发信心。(B)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涕泪悲泣已下,明信行相。

  初(A)有二:a、陈问:b、疑二相,佛告须菩提已下,答其二相。答文有二:初举法门名,以酬第一问。二以是名字下,酬上第二问。

  就(A)文中,大分有四:a、有三句,总举行体。b、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已下,显德分量。c、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已下,显行德离相。d、佛言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已下,校量显德。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法门?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法门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何以故?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般罗蜜。】

  a、三句者,初总举法门名以劝持。二何以故,责。三佛说般若波罗蜜已下,答成行相。此文有三可知,于中即非般若波罗蜜者,非有为檀等故。此无为波罗蜜,能成大菩提故。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言:「世尊!如来无所说法。」「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彼微尘甚多,世尊!」「须菩提!是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就b、显德分量,有四句可知。所以言微尘复非微尘,说世界非世界者,非烦恼等分别微尘故,故云非微尘等也。是名微尘等者,是地等无分别微尘也。地等无…

《18 佛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略疏(唐.智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