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18 佛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略疏(唐.智俨)▪P5

  ..續本文上一頁無煩惱,即名降伏其心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于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須菩提白佛言:「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于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于然燈佛所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然燈佛則不與我受記:『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受記,作如是言:『摩那婆!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何以故?須菩提!言如來者,即實真如。】

  就(b)引往事爲證,內大分有六:初審定可不。二須菩提白佛言下,有二句,答顯實相。叁佛言如是下,述成正義。四須菩提若有法已下,反成其失。五以實無有法已下,以理成事,有二句。六何以故已下,問答約佛顯成行相,亦即兼釋伏疑雲若無菩提,即無諸佛如來。爲決此疑,故文雲即實真如也。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是人不實語。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于是中不實不妄語。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就(c)辨行真僞中有五句:初明言不稱實。二舉義證言。叁須菩提如來所得下,顯法同異,不同有爲五陰相故,文言不實;無色等相即菩提相故,文言不妄語。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類成正義。五須菩提所言一切法,結成正義。文言一切法,即真如體故;複一切法,即如來證故;即非一切法,色等相不住故。故名一切法者,即諸法非法,是諸法法。

  就(d)顯行分量中,大分有二:初舉事顯成分量。二佛言須菩提菩薩亦如是下,結成分量廣大。

  【「須菩提!譬如有人,其身妙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妙大,即非大身,是故如來說名大身。」佛言:「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衆生。』則非菩薩。」佛言:「須菩提!于意雲何?頗有實法名爲菩薩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實無有法名爲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衆生無人無壽者。】

  前文有叁句可知,所以成法分量者,爲其行體離煩惱障及智障,畢竟具足法身故。此中妙大有二種:一者遍一切處;二者功德大,是故名大身。遍一切大者,真如一切法不差別故。文言即非大身者,離諸相身。名大身者,是真如體。就第二結成大身內有四:初結成大義。二佛言下,審定可不。叁世尊已下,顯成正義。四是故佛說下,舉聖教結成正義也。

  就(e)會相入實中,大分有四:甲、正明會依正二相。乙、佛言須菩提于意雲何如恒河中下,明行德分量。丙、須菩提于意雲何佛可以具足相下,辨行離相。丁、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已下,顯行殊勝。

  就甲、文中,大分有二:(甲)會依報相以從實行。(乙)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肉眼已下,會其正報以從行實。

  【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莊嚴佛國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佛國土。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菩薩。】

  就(甲)文中,大分有四:初總顯過,二責所以,叁答以顯是,四舉勸通達,以結成行相。文雲莊嚴佛國土,是不名菩薩者。論偈雲:「不達真法界,起度衆生意,及清淨國土,生心即是倒。」故不名菩薩也。又文雲莊嚴佛國土即非莊嚴者,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起自智信心。故此信智,通攝世谛菩薩起,及出世菩薩起,是故經文重說菩薩菩薩。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肉眼不?」須菩提言:「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佛言:「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天眼不?」須菩提言:「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佛言:「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慧眼不?」須菩提言:「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佛言:「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法眼不?」須菩提言:「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佛言:「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佛眼不?」須菩提言:「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就(乙)會正報文中,五眼即爲五段。一一段中,各有二句可知,所以有此教興。若菩薩不見,即無勝能,爲答此疑,故文雲:如來有五眼,能了別諸法,見彼顛倒相,畢竟無爲,故名五眼。

  【佛言:「須菩提!于意雲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須菩提言:「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佛言:「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世界,甯爲多不?」須菩提言:「彼世界甚多,世尊!」佛言:「須菩提!爾所世界中,所有衆生,若幹種心住,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住,皆爲非心住,是名爲心住。何以故?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須菩提!于意雲何?若有人以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持用布施,是善男子善女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須菩提言:「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彼善男子善女人,以是因緣,得福德聚多。須菩提!若福德聚有實,如來則不說福德聚福德聚。】

  就乙、行德分量文中有五:初問答定其法數。二佛言須菩提下,問答現世多少。叁佛告須菩提下,類成心數分齊,有叁句可知。四須菩提于意雲何下,對境成行有四句可知。五須菩提若福聚有實下,成行分量。文言如來說諸心住,皆爲非心住者,此句示現遠離四念處故。此取何義?心住者住彼念處故。又文言若福德聚有實,如來即不說者。有實福德聚,是有漏故,是其顛倒,故不說也。福德聚福德聚者,無漏福德聚,爲智慧根本故,即爲而德聚。

  【「須菩提!于意雲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故如來說名具足色身。」佛言:「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故如來說名諸相具足。」佛言:「須菩提!于意雲何?汝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爲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法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就丙、行德離相文中,大分有叁:初有四句,約色身辨離相,有六句可知。二佛告須菩提下有四句,約意業功德辨離相。叁佛言須菩提于意雲何下,約口業說法辨離相,于中有七句。文言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者,色身具足,非法身具足。色身及相身,不離于法身,故文言說名諸相具足。又文言說法說法有二種:一者所說法。二者所有義,故言說法說法。又文言無法可說是名說法者,說法不離于法界,說法無自相,故言無說爲說法也。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衆生,于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衆生,非不衆生。何以故?須菩提!衆生衆生者,如來說非衆生,是名衆生。」】

  就丁、顯法殊勝文中,大分有四可知。又言非衆生非不衆生者,若有信此經,彼人即非衆生,非不聖體故也。非不衆生者,以有聖體故,彼人非凡夫衆生,非不是聖體衆生。又言衆生衆生者,如來說非衆生,是名衆生故。如來說非衆生者,非凡夫衆生也。

  就大段﹝(1)A、﹞(B)釋余行疑中有二:a、釋余疑。b、須菩提于意雲何汝謂如來下,會相入實。

  就a、文中,大分有二:(a)正釋余疑。(b)叁千大千世界下,校量顯勝。

  【佛言:「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耶?」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世尊,無有少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複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以無衆生無人無壽者,得平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一切善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善法者,如來說非善法,是名善法。】

  (a)文有五:初審定可不。二須菩提下,答顯成正義,有二句。叁佛言下,如來述成正義。四複次須菩提下,顯正義相,有叁文,即爲叁義也。五須菩提所言善法者下,揀非顯是。此義雲何?以法界不增減,是法平等,故無證得菩提者。文言善法善法者,初善法者,是有漏善法,非無漏淨善法。後善法者。是無漏善法,非有漏善法,故名善法也。

  【「須菩提!叁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爲他人說,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萬分不及一,歌羅分不及一,數分不及一,優波尼沙陀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就(b)校量文中,大分有叁。所以教興者,疑者雲:若一切善法得菩提,即所說法不能得成佛,以無記法故。爲斷此疑,故今教興,雖所說法是無記,而能成佛,以遠離所說法,不能得佛故。又此無記語,同小乘說成,今此大乘,是善非無記。

  泛言校量勝者有四種:一數勝,二力勝,叁不相似勝,四因勝也。數勝者,如文百千分不及一等也;力勝者,如經歌羅分不及也;不相似勝者,此福德中數不似也;因勝者,因果不相似,如經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不及一也。

  就大段﹝(1)A、(B)﹞b、會相入實門中,大分有四:(a)會叁相以從實。(b)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下,校量其德。(c)須菩提若有人下,顯行體深。(d)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下,顯行德分量。所以有此教興者,疑者雲謂行觀外解相不入行理故也。

  就(a)會叁相中,大分有叁:甲、約度衆生相會從行理。乙、須菩…

《18 佛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略疏(唐.智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