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17 金剛般若疏(唐.吉藏)▪P15

  ..續本文上一頁舉經格量,其文可見。財施不及法施者,具有多義:(一)者明法施之時,能施之人多是聖人智人,若使財施能施之者則不爾。愚人無能行施,所以財施則劣,法施則勝也。(二)明受法施之人,亦必是智人方能領受,愚者之與畜生不能受,此故明法施爲勝。(叁)者明得福爲勝,財施則但明能施之者得福,受施之者則不得。若使法施,則能、所(編者注:「所」似應是「受」)二人並皆得福,是故爲勝也。(四)者法施則能施所施,皆得而不失,若使財施,則受施之人得五事果,能施則失也。(五)者財施則但益肉身。法施則益法身,(六)者則法施能斷惑,財施正是伏悭。(七)者法施則出有法,財施則是有流。(八)者財施果有盡,法施果無盡。(九)者財施不一時得,法施則一時而得。(十)者明法施具四攝,財施但一攝,是故法施勝于財施也。

  「複次隨說是經」下,上來舉二財施格量四句經竟,此下第二歎經之處,及美受持之人。明經在處則處貴,在人則人尊,就文有四:一明經在處則處重,二明在人則人尊,叁釋人尊,四釋處重。如塔者,塔婆外國語,亦雲支提,此雲方墳。然爲尊法身,是故敬塔,爲重此經,故供養所在處。

  問:大品雲:滿十方舍利作一分,般若經卷爲一分。佛問天主:二分之中意取何所分?天主答:甯取般若經卷,以能生舍利及一切佛法故。若爾,經既勝于舍利,則應經所在處,過于塔廟。今雲何言如塔?答:經處若言如塔,則般若經卷,應如塔舍利。以理言之,實應過塔,但世間敬塔以爲尊極,是故今借以喻耳。

  「何況有人」下,第二明在人則人尊,「當知是人」下。第叁釋人尊,「若是經典」下,第四釋處貴,此經諸佛之母,能生諸佛及叁乘十地。大品雲:般若所在之處,十方諸佛,常在其中。故欲供養佛,當知供養般若,般若與佛無二無別,故雲則爲有佛也。

  「及尊重弟子」者,此處乃有文殊、普賢,非止目連、身子。大品雲:諸天日作叁時禮敬,六齋日彌多,故經所在處,四面皆令清淨也。

  「當何名此經」下,若依開善,從上已來並是說般若體,此之一章明般若名,即是名說也。今明名說體說非無此義,但此文猶屬格量段也。前格量中開爲二別,第一正舉二種財施格量稱歎,第二章辨于經名。所以辨經者,上舉二施格量及稱歎,經在處則處貴,居人則人尊,時衆聞經,有斯勝德,鹹欲受持,但未識名字,是故此中辨名也。就文爲二:初問,次答。問中有二:一問經名,二問受持也。

  「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爲金剛般若」下,第二答經名。前問有二:一問經名,二問受持。今具答二問,開爲二別,第一正答二問,第二釋成答問意。今前答二問即爲二,初答名,二答受持。

  今前答名金剛般若者,般若未曾法譬,非譬不譬,假設譬名;非法不法,強作法名;非名不名,強爲立名,名金剛般若耳。「以是名字」下,第二答持經問。「所以者何」下,第二釋成答問意。他雲:答名中叁段:一標金剛之名即辨堅利之義,第二遣于體堅,第叁遣其用利。上答名即標堅利義竟,此下即是遣其體堅。就遣體堅中二句,初明佛說般若即非般若,明心行斷也。下如來無所說,明絕言語也。

  今問上不可取不可說,已明心行斷語言絕。今何因緣,更複明絕?今依論判此二句,初句明下有所異,次句明上有所同。

  問:何故明下有所異,上有所同耶?答:下同二乘,上異諸佛,則般若不足可尊敬受持。良由下異二乘,上同諸佛,故可尊敬。以勸物之意,故作此說也。下有異者,上標此經,名爲金剛,但二乘斷惑之智,亦名金剛。未知此經,名金剛者是何金剛耶?故釋雲:佛說般若者,此是佛般若、佛金剛也,則非般若者,非是二乘智慧,非二乘金剛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下,他雲:前明斷心行,今辨絕語言。今依論意不然,前文明下有異,今句明上有所同。時會疑雲:但釋迦作此說般若,余佛亦作此說耶?故佛牒時,衆疑問善吉:如來有所說不?此問意明釋迦獨有此說,余佛不作此說耶?須菩提雲「如來無所說」者,此明釋迦無別有說,還同十方叁世佛說,離叁世佛說外,無別有說也。故大品無作品雲:說是般若時,十方各千佛現,同說是般若經。難問者,皆號釋提桓因;解釋般若者,皆名須菩提;天主更問:但現在十方佛作此說,未來諸佛亦作此說?佛答:當來彌勒亦作如是說。故知十方叁世佛,同作此說。大品廣故廣明同,今文略,故略明同。所以同者,明般若只是一正觀,正道豈當有異耶?

  「須菩提于意雲何」下,他雲:此是第叁遣于用利,般若能斷假實二惑,得假實二解,故是般若之用。今此中明假實兩境皆空,豈有兩惑可斷,二解能斷?故是遣其用利也。他就此中爲二,初明依果空,次身相下明正果空。初中又兩:一者舉微塵明實法空,二者舉世界辨假名空也。今依論第二釋成格量優劣,所以時衆疑,何故持經小而福多,布施多而福少耶?故今釋雲:布施雖多是煩惱塵染因,還得顛倒生死果。譬如大千世界微塵雖多,還成世界塵土之果。明四句雖少,此是不顛倒因,還得不顛倒果,故持經雖少,而得福多,布施雖多,而福小也。文雲諸微塵者,明微塵有兩種:一者塵染之塵,二者成世界無記之塵。以兩塵相濫,故今簡之,諸微塵者,是成地微塵也。非微塵者,非塵染微塵也。是名微塵者,結是成地微塵也。

  「如來說世界」下,前明因今辨果,如文;次舉叁十二相者,他雲前明依果空,今明正果空。依果空中有假實,今正果空有問答。今明前雲不可以身相見如來,已明正果空,此中何因緣複明耶?故不同常說。依論猶是釋成上格量意,明何但布施塵染之福,不及持經?只相好之業亦不及持經,又持經之福尚勝相好之業,豈不勝布施耶?故有此文來。此中直明二果優劣,即顯二因優劣也。何者法身之果,勝相好之果,顯法身因勝相好因?以持經是法身法故,持經福勝相好業也。「于意雲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者?可以相好身見法身以不?作此問也。須菩提答雲,不可以身相見如來者,不可以相好見法身也,「如來所說身相則非身相」者,此明所說身相非法身也。「是名身相」,是相好身也。

  「須菩提以恒河沙身命」下,第二明內施格量。上外施格量中有二,初舍叁千世界七寶,次舍恒沙世界七寶。今內施格量中亦二,初舍恒沙身命,次舉日叁時舍恒沙身命布施。今初,所以有此文來者,上明外施格量,此未足稱易。今舍內身命,方乃爲重也。又上明外施是下施格量,今明內施是中施格量,何以知之?大論,呵迦旃延以內施爲上,若是財施此明名下施,內施名中施,若無依無得施方是上施。汝何得以中爲上耶?故知內施是中施。故從下施格,次至中施格也。此文爲二,初正明格,第二領解釋疑。初複爲二,初正明舍恒沙身,第二正格。今初雲舍恒沙身者,今生舍一身命施,次生複舍一身命布施,如是舍恒沙身命布施也。就受施中具有叁句:一須身不須命,如止須食肉。二須命不須身,如怨家止欲得命。叁身命俱須。通上二句也,「若複有人」下,第二正格量,然持說俱得功德如文。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雲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爲《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則非般若波羅蜜。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須菩提!于意雲何?叁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來說:叁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叁十二相。」「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複有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其福甚多!」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爲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衆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爲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下,第二領解釋疑。文爲二,初領解,次釋疑。領解中爲二,初領解,第二佛述成。初領解爲四:第一自領解,第二明他領解,叁明自領解爲易,四明他領解爲難。初自領解又二:第一經家序其悟解相貌,第二正明領解。初序其相貌者有四:一標領解人,二明所領解法,叁正明領解,第四領解相貌。

  問:得解應歡喜,雲何乃悲泣耶?答:領解相貌不同,凡有叁句:一者得解歡喜。如法華身子踴躍歡喜。二者得解悲泣,如此文。叁得解亦歡喜亦悲泣,如善集王悲喜交集,喜則欣今悟,悲則慨昔迷,悲喜雙兼二事也。

  「希有世尊」下,第二明得解。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者,古來釋經前後不同。一家雲:此經在大品初說,以此文爲證,既雲未曾聞般若,故知在前。第二師雲:此經在大品後說,既在大品後,何得善吉雲昔來未曾得聞耶?彼釋雲:前于大品中,雖善吉已悟,而中下根人未悟,今同其未悟,故雲未曾得聞。中下根人于今得悟,故同其得悟,故言今始得聞耳。此事已如前明,今更開一意。上外施格量竟,如來自稱歎經勸物受持。今內施格量竟,善吉自稱歎經勸物受持。是故師弟互文,勸緣信悟耳。

  「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下,第二陳他得解。則生實相者,他雲:世谛生真谛不生。即問:實相即是真谛,既生實相,何不生真谛耶?彼釋雲:生…

《17 金剛般若疏(唐.吉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