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17 金剛般若疏(唐.吉藏)▪P2

  ..續本文上一頁叁種,叁種者,釋論第六十七卷雲:般若部雲:般若部傥有多有少?有上中下,謂光贊、放光、道行也。舊雲:光贊有五百卷,此土零落唯有十卷,或分爲十二卷,有叁十七品,即是上品。次放光,爲中品。道行,爲下品也。放光有二十卷,是古大品,道安法師所講者。今新定本,有二十七卷,或爲二十四卷,對小品爲大品。于前叁部,實應是中品也。道行即是小品,有十卷;即有新定本,有七卷。釋論七十九卷雲:般若義乃無邊,卷數有限。謂小品、放光、光贊既前列,余二同前,而以小品名代道行也。故知,道行即是小品也。

  第叁,明四種般若者,長安睿法師小品序雲:斯經正文,凡有四種,多則十萬偈,少則六百偈,此之大品,猶是外國中品耳。隨宜之言,複何足計其多少。雖習四名,而不列數。有人雲:當以金剛足前叁部以爲四也。然金剛止有叁百許偈,睿公雲:少則六百偈。故知,未必用金剛足之。

  第四,明五時般若者,出仁王經。初雲,釋迦入大寂定,衆相謂言:大覺世尊,前已爲我等大衆,二十九年,說摩诃般若波羅蜜,金剛般若,天王問般若,光贊般若。今複放光,斯作何事?既列四種于前,第五最後說仁王護國般若。又大悲比丘尼本願經末記,或在仁王末記雲:五時般若者,是佛叁十年中通化叁乘人也。

  第一,佛在王舍城,說大品般若,小品從中出。

  第二,佛在舍衛祗洹精舍,說金剛般若,本有八卷,淮南零落,唯有格量功德一品;別爲一卷,存其本名亦雲金剛。

  第叁,佛在祇洹,說天王問般若,大本不來漢地,此土唯有須真天子問般若七卷,法才王子問般若叁卷,四天王問般若一卷,並出其中。

  第四,佛在王舍城說光贊般若,成具道行廣淨,此叁部從光贊中出。

  第五,佛在王舍城,說護國般若。

  次流支叁藏雲:般若應有八部,第一部有十萬偈,第二部有二萬五千偈,此之二部猶在外國。第叁部有二萬二千偈,即是大品。第四部有八千偈,即是小品。第五部有四千偈,第六部有二千五百偈,此之二部亦未傳漢地。第七部有六百偈,即是文殊師利般若。第八部叁百偈,即是此金剛般若。又言,有光贊、大空、道行等,流支叁藏雲:此皆十萬偈般若中一品,非是別部。

  今以釋論驗之,不同流支所說。釋論雲:般若部傥有多有少,有上中下,雲何言光贊、道行,非是別部耶?又大論第百卷雲:如此中般若,或有二萬二千偈,大般若有十萬偈,諸龍天宮有千億萬偈,以其壽命長遠,念力堅強,故堪聞多說。人中壽命短促,憶識力弱,止有少許文字。若爾,豈局在五時,限現于八部耶?

  (叁)辨開合

  問:余經曾無再說,何故般若諸部無量?答:佛經無量,來漢地者蓋不足言。但今唯見般若多部,未見余經多耳。而今且論般若多部者。衆生入道,要由般若,所以者何?一切凡夫,未得道者,皆由有所依著。般若正破衆生有所依著,故說無依著之法。般若是真實忏悔故。諸大乘經,辨真實忏悔,皆依般若。如普賢經雲: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實相。大涅槃亦雲:若聞無作無受,王之重罪,必得除滅。

  問:諸經各說,無所得法,各滅重罪。雲何獨言,諸經滅罪,皆依般若?答:諸大乘經,雖並是無依無得,但般若多作無依無得之說,正破衆生依得之病,余經不爾。至如涅槃正明常、無常,法華明會叁歸一之法,華嚴廣明菩薩因果德行,不正辨無依無得。爲是義故,衆經說得道之與滅罪,要須般若。是以般若有多部不同。取其大要,衆生常有依得之病。是以如來常說無依得法。如二夜經雲:佛從得道夜,訖至泥洹夜,常說般若。五時之與八部,何足爲多。

  問:般若五時爲五部,華嚴八會何故不爲八部?八會既合爲一部,五時何不合爲一部?答:通而爲論,皆得相類,今不爾者,華嚴八會,此義則前後相成。如前說,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及大小相海,此即淺深次第,因果相成,故得合爲一部。五時般若,非是淺深次第,前後相成,故各開五部。

  (四)重明二經前後

  問:摩诃般若、金剛般若,何者前說?答雲:開善法師,會稽基法師,姑蘇華山顔法師,大領師等,皆雲:如仁王所列,前說摩诃,次說金剛。更以兩義證之,﹝一﹞者大智論雲:前未說菩薩行,今始欲爲彌勒等說菩薩行,故說般若。若前已說金剛般若,則是已說菩薩行,不應言未說也。﹝二﹞者金剛般若經初雲: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屬諸菩薩。未說摩诃般若,則未有菩薩,雲何付屬護念耶?今說摩诃竟,方有菩薩,故後說金剛般若,始得明護念付屬菩薩也。

  次有人言:前說金剛,後說大品。何以知之?有叁義叁文往證。叁義:﹝一﹞金剛是破相之名,十二年中,名有相教,受字之徒生分別相,封執難祛。佛初開此經,明無相深理,破彼相著心,故假金剛強喻空解。﹝二﹞者說此經,止集千二百五十比丘等,不廣集天人菩薩,正爲將明甚深空理,化著相衆生,欲令親近弟子,在前悟解。因此得便傳教義成,便聲聞助佛揚化。菩薩理中近佛事迹更遠,又欲令菩薩轉教,聲聞望岸而退故,前爲常隨佛者說于此經。﹝叁﹞者形小故有大。前說此經甚略,未廣明菩薩萬行,名爲小。後演放光般若,此始複廣明無相解萬行差別,名爲摩诃般若。以此義往推故知,金剛般若是第一時說,摩诃般若次在第二。

  次文證亦有叁,﹝一﹞者此經下文,須菩提問佛雲:頗有衆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若爾前已說大品,無量衆生,得信悟解,轉教說法,善吉于大品教門曾無此疑。今至此經,方複致問,在義難解。﹝二﹞者善吉領解雲: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若爾前佛說大品,豈不能說經轉教耶?得言不聞深經,若聞而未悟,豈能轉教?﹝叁﹞者善吉答佛,不應以叁十二相見如來。若爾前已聞大品,雲何執色相是佛?若生此執,非謂解空,故知直執昔日相教,故謂色身爲佛,而開善舉。兩義爲證,今須釋之。﹝一﹞者大智論雲:說摩诃已前,未明菩薩行者,此是未廣明菩薩行耳,非不已略說金剛。﹝二﹞者雲:未說大品,故未有菩薩善付屬者,此事不然,今明,佛初成道,以叁乘度人,豈無菩薩付屬?彌勒即是其人。以文義往推故知前說金剛般若也。今明,此之二釋未可專判,隨宜之言,複何可定其前後?或可一時具說多部,或可一部具經多時,至大品中更當委釋。

  (五)辨經宗

  問:此經以何爲宗?答:釋者不同,有人言以無相境爲宗。所以者何?明此經正遣蕩萬相,明無相理,故以無相之理,爲此經宗。有人言,此經以智慧爲宗。自有二說,一說雲:慧有二種,一者因中智慧,二者果中智慧。今正以因中智慧爲此經宗。凡有四文爲證,﹝一﹞者大品初雲:欲得一切種智,當學般若。此意言欲得佛地智慧,當習因中智慧。﹝二﹞者勸學品通勸叁乘學般若。此經未說二乘作佛,而勸令學般若,證般若但在因中,非是果也。﹝叁﹞者釋論初雲:爲彌勒等說菩薩行,故說般若,故知是般若因中之行,至果則轉名萬德。﹝四﹞者釋論四十九卷雲:因中名般若。菩薩成佛時,轉名一切種智。故般若不屬佛,但屬菩薩。又雲:般若成佛時,轉名薩般若。佛智窮堅極利,即是金剛薩般若。今既說般若,故知但明十地無漏,所以是因中般若爲宗。有人言:從初地以上終乎佛果,皆平等悉爲經體,此則因之與果,並爲經宗,即開善舊用因慧中。

  複有叁說:有人言:但取無相實慧以爲經宗。故勝鬘經雲:金剛喻者是第一義智。有人言:實智、方便智,悉爲經宗。故大品二周之說,具明二慧。有人言:境之與智,合爲經宗。故瑤法師雲:語經宗極則以實相爲宗,明聖心則以妙智爲主,是故境智合爲經宗。

  問:如斯等說何者是實?答:有人言,皆有道理,悉是佛語故。有人言,如此諸說,並悉失般若意。又有人言,唯我一解是,余釋盡非。如莊嚴雲:因名金剛,果非金剛,以因中斷惑,果地不斷。開善雲:因果俱金剛,因果俱斷惑。故雲佛智斷,佛菩提智斷。今明般若無一定相,如大火炎,四邊不可觸,豈得各定執?今當一一責之。

  若言境是般若,而今般若于汝正是智慧,雲何辨于般若,不以般若爲宗,遂取非般若爲宗?

  次責問:若以智慧爲宗者,大智論雲:般若深重,智慧輕薄。今既說深重般若,何故不取深重般若爲宗,而取輕薄智慧爲宗?

  次問:若取因中智慧以爲般若,是亦不然。所以者何?經中有種種說,或雲因名般若,果稱薩般若,或因果悉稱般若。如大經:叁德之中有般若德。故知般若亦是果名,不應偏執。

  次問:若言始從初地終至佛果,通取因果爲宗者,是亦不然。釋論雲:有人言,漏無漏慧皆是般若。有人言,但無漏慧是般若。龍樹無的取舍,何因緣故,而汝偏執?

  又問:若言般若通因果者,何故釋論但雲是因,斯則得通,複失其別。

  次責:若言境智合爲宗者,亦應境智合爲般若。于汝義中,智是正般若,境是相從般若,亦應智是正宗,境是相從宗。此與前說更複何異?

  次問:若言七家皆是者,此不識得失耳。如愚癡盲人,不知道路通與不通,皆言是道,故複爲失也。

  次問:若言莊嚴爲是,開善爲非者,開善亦以開善爲是,莊嚴爲非,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竟誰是耶?如大品雲:是見實,余妄語耳。

  問:山門解釋與他爲同、爲異?答:若求由來衆解,若得可問與今義同異,求竟不可得,將誰同異耶?能如此,不同、不異、不自、不他、無依、無得,一無所住,即是般若之玄宗也。作上解有所依住,皆非般若宗也。

  今明般若無有定相,隨緣善巧,義無不通,而正般若末曾境與不境、智與不智乃至因與不因、果與不果。方便隨緣,在因名因,在果名果,在境名境,在智名智,故果因境智,必得名悉得。如肇師雲:原夫能境智因果者,豈境智因果之所能,良以非境、非智、能境、能智,非因、非果、能因、能果等耳。而今…

《17 金剛般若疏(唐.吉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