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初中,更爲叁段:初正明體相空,二信者行深,叁信受福重。
初體相中,降心約願,住心約行。皆無所有,爲無相因。法身無色,爲無得果。問何故?許中,前住後降;答中,先降次住。互前後者,般若多含義非一轍。若約發心,前願後行,廣發誓願。權引于前,次入實相,以無住法,住于妙理。若約修行,要須前修實慧,次用權道,故有二觀次第,前住後降。若就證時,權實一心中,悟不複前後。
今就誓願中,有四心:一廣大,二第一,叁常心,四不顛倒。菩薩發願,普濟萬物,無邊曠遠,故名大心。欲願與涅槃寂滅極樂,故名第一。生死道長,衆生性多,而誨人不倦,名曰常心。不見能所,名不顛倒。
釋大心者,橫恒四生,堅窮叁界。四生,是能住叁界爲所在。依[谷-禾+卵]謂卵,含藏曰胎,假潤稱濕,欻現名化。若有色,即欲色二界。無色,即空處。有想,是識處。無想,不用處。非有想非無想,即最上天。
我皆令入下,釋第一心。法不自起,因緣故生。但是因緣自性皆空。順理爲解,乖宗成惑。惑即生死流轉,受身心苦;解即累滅苦盡,寂然永樂,謂之滅度。小乘涅槃,灰身滅智爲無余。大乘以累無不盡,德無不圓,名爲無余。生滅觀在,名有余也。
如是滅度下,釋常心。若有能所,即懈息。以無休倦,故名常心。度無量無邊,實無度者。大品度空品雲:度衆生如度虛空,明衆生無亳末可得。只解衆生本來無所有即是悟,悟即名度。若有衆生可度者,佛菩薩等即得殺罪。于一身理而爲論,實無有衆生。衆生顛倒,妄執謂有。今佛菩薩憐愍說法,令悟本無所有,名此悟爲度。實無別有衆生異理而度,著涅槃中也。
何以故下,釋不顛倒,以失顯德。若有我人,可言有滅。但是假名,橫計人我。執我爲非,忘我爲是。是非既彰,得失明矣。大品中,具明十六:一我,二衆生,叁壽者,四命者,五生者,六養者,七衆數,八人者,九作者,十使作者,十一起者,十二使起者,十叁受者,十四使受者,十五知者,十六見者。此中略明四耳。
複次下,第二答住。問更爲叁:初辨行,次舉喻格量,後結勸。就辨行中,二前標無住爲本。依無住本,行于布施,即住般若中也。娑婆世界宜用檀義攝六。資生攝施,無畏攝戒忍,法攝後叁。但舉一檀,即攝六也。舍心無吝,謂之布施。無相可存,何吝之有?施爲六度之首,塵爲生法之機。二法皆空,于何不盡?
次菩薩應如是布施下,結成住義。施受皆不可得不住相也。正以虛心,而施福不可量。理既無量,心不應限。稱理行施,其福彌廣。
東方虛空下,第二舉喻格量。理行既顯,如說而行。其福甚多,齊太虛也。
但應如所教住下,第叁結勸也。聖言無謬,理不可越。如佛所教,安心住實相也。
可以身相見不下,明願行皆無相爲因。法身無色,爲無得果。菩薩發心有叁義:一化衆生,二修萬行,叁向菩提。降伏明化物,辨住示修行。如來身相,即菩提果體。若識法身,菩提可登。若計性實,乖之遠矣。舉法身,明菩提空也。
不也下,善吉深識法身,故言不可以身相而見。或一身一智,或言真、應,或言法、報、應,皆是明果。若至果理不生,不生而般若生理不生,不生即法身不可說。習報二果不生,不生即報身不可說。慈誓不生,不生即應身不可說。如此叁身皆不可說,那得以身相見如來?以因緣故。若得道人,聞說即悟,得見如來。若聞不悟,雖說身相即非身相,故不可見。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非相,見如來者。非因非果,有因緣故。可得言因,亦可言果。如非初焰非後焰,不離初後焰,即此意也。今只以相爲非相,非謂遣相別有一非相。若能如此,即見如來。
頗有下,第二明信者行深。文爲叁:一明行深,二釋,叁引證。初有問答。問:頗有人能信不?答: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二、初非一佛二多積者,能信此經。出家持戒,在俗修福,後五百歲者。從六百至一千,亦雲最後五百,始有佛法之名。能生信者,非值一兩佛也。應以如來滅後,是其得道之時。如優波掘因緣,若尋其本,非一兩佛也。淨信無所得信也,無相者爲淨信。五百論師,非不持戒,不信大乘,四依久植,故能信耳。既得實相淨信,如來以種智知,以佛眼見。見其一念信,得無量之福。如一人以花自供佛,一人以花與他供佛,所得福德。問羅漢,不能見。問彌勒,彌勒雲:自者畢苦得辟支,與他得成佛。是菩薩心,故如來知見。般若爲佛母,佛常眼觀。此經及受持者,福與虛空齊,非下所測,唯佛能知見耳。
次何以故下,第二舉二空釋成。信者相有叁:何以故?初標、次釋、後結。此中文隱有縱釋、反釋、傳釋。初列生空有四:我是自在之名,人爲宰主之目,衆生取續前爲義,壽者以接後爲能。此四同爲人執,隨用以立四名。廣即十六知見取著此見,不信般若。次列法空。但有兩句,法非法也。今言法者,說五陰空爲法,五陰相爲非法。即以陰空爲藥名法。陰有爲病,名非法。陰病既除,空藥亦遣。非法既謝,在法亦亡。又持戒爲法,破戒爲非法。次、若持若犯,並非法。非持非犯爲法,是中道義。此信達中道,離有無二邊,乃信此經耳。以是義故,如筏喻者。
第叁引證信者行深有六:初舉經爲證,二舉菩薩正行,叁舉菩薩遍行,四舉往古時事,五舉淨佛國土,六舉譬山王爲證。
第一引經爲證者。譬欲濟河,構筏自運,既登彼岸,棄筏而去。將度生死,假乘萬行,既到涅槃,萬善俱舍。道法尚舍,而況非法?初以善舍惡,後則俱舍。
如來得菩提下,第二舉菩薩正行爲證。佛問:有菩提可得,有法可說不?答:無有定法名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無定即是性空解,窮相盡謂之菩提。無相故不有,假名即不無。不有不無,何實可得?何定可說?應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應既不說,真亦複然。離真無應,真應不同。由來真不說,應說。說即不說,不說而說。若知如來常不說,是爲具足多聞。
何以故下,釋菩提無相可取,諸法空不可說。非法即不有,非非法即不無,故不可說。有無並無,理之極也。所以者何?理無生滅,謂之無爲。無爲之理,衆聖同解。解會無爲,結盡道成。一解脫義,同入法性。無爲雖一,解有明昧淺深差別也。
叁千七寶下,校量。前舉虛空,此豈不盡。今一念信解,複一番格量。積寶多而功薄,四句約而福厚。金玉叁千,止以養身。一偈雖約,妙極資神。愛佛功德,七住未忘。妙著難覺,宜應虛心也。七寶是事善緣因,天人果報,不動不出。故以動出之慧,導之得成菩提。一念圓信,能導衆善,此心爲勝。實相能出諸法,法即非法,諸法不生,般若生也。
須陀洹下,第叁舉菩薩遍行。初舉四果,次善吉自陳。須陀洹,此雲修習無漏,亦逆生死流,亦入道流。不入色塵,是逆流。至論在觀,無逆無入。言不入色者,即是六塵。過去無明所感,無明不實,所感六塵,那得是實?既其不實,那得作定有無六十二見計?以不定性,故名不入。海爲衆流之川,菩提神極之淵。始會無生,必盡源也。理無乖順,何入之有?違理故入六塵,背塵即會于理。下衆果類然。斯陀含,雲住薄,亦一往來。欲界思惑九品,已斷六品,余叁品在,故言薄。人天各一生,便成羅漢,故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已得生法二空故。阿那含,此雲不還,亦雲不來。欲界結盡,上界證無學。應雲不來,略以無兼不,互文現耳。羅漢,此雲無著,亦曰不生。叁界生盡,所作已辦,羅漢稱道,前叁言果。果實通四,而獨稱道者,以得盡無生二智,聲聞道極,故以道爲名。
世尊佛說下,第二自陳。以己所解,驗理非虛。心空恒靜,诤從何起?蘭那者,寂靜行。相盡于外,心息于內。內外俱寂,何時不靜?得名不虛,必稱實也。蘭那,此雲無事。若自謂是離欲,即是有事,何謂無事?
昔在然燈下,第四舉往古時事爲證。次明菩薩,其解亦同。如來在昔佛所行般若時,非但于假名不入色香等,亦不入涅槃,亦不入中道,是故得成菩提。四依齊此,明一念信人降伏其心,無我相等。
淨佛土下,第五一念淨信,辨其應住,以無所住。住于般若,而取佛土,即是四種莊嚴。若自嚴淨,即是寂光。若論化他,即具四土。相惑此土穢,虛明即國淨。嚴國之義,亦在虛心。如是嚴淨土,應行檀等生清淨心。不住色香,其心無住。叁番法,非法等。一念淨心,無住之住。即是非因而因,而降住等也。
譬如下,第六須彌山王,此即非果而果。須彌,翻雲安明,四寶所成,是十山中一。一雪山,二香山,叁轲梨羅山,四仙聖山,五由乾陀山,六馬耳山,七尼民陀羅山,八斫迦羅山,九宿慧山,十須彌山。因大故果大。得法性五陰,成就法身。故言大如須彌,須彌以譬法性色。色大故般若大,如山大神亦大。習果既圓,報果亦滿。法身非身,故言大身。
恒河下,第叁信者福重。文有四階:一福多,二處重,叁人尊,四總結。恒河者是神名,此河長八千由旬,廣四千由旬,甚深,象度皆沒。沙細如面,水白如乳。初言叁千不,即恒河者自少至多。一恒河爲本,複數諸恒河。諸恒河之沙,叁重爲數。舍寶多而福少,持經少而福多者,經之勝用。
複次下,明處重。一切世間,總明處貴。天人修羅,略明叁善道。供養如塔,此雲方墳,亦名靈廟。尊法身故敬塔,爲重經故,貴說經處。大品,舍利起塔不及般若,何故說處如塔,其義實爾?但世人敬塔故,令說處如塔。
是人成就最上下,明人尊。法妙人稱,理故宜然。希有之法是菩提成就,即人可貴。如法華說最實事。即是第一義谛,最上之法也。
若是經典下,總明經所在之處,即爲有佛,尊重弟子。人能弘法,即人有法。以法成人,即法有人。人法所處,理當貴矣。非果而果,即爲有佛。非因而因,即以尊重弟子,謂普賢文殊等。初章竟。
當何名下,第二辨名空無所有。夫條散難究,本一易尋…
《16 金剛般若經疏(隋.智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