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注
姚秦 叁藏法師 鸠摩羅什 譯
姚秦 釋 僧肇 注
注金剛經序
金龍沙門 敬雄 撰
曩昔慈覺大師之入于支那也,赍持晉肇公注金剛經而歸,秘諸名山,光明不照世也,殆九百年矣!頃祖芳禅人持來告曰:是乃祖請來之本,予偶得之,請師校而梓之,使見聞者,結般若種子焉。予受而讀,半乃掩卷歎曰:夫此經者,般若第九會,直承無住生心妙旨,故雲爲發最上乘者說。蓋一切菩薩,未有不學般若,成無上菩提者。故彌勒、天親、無著、功德施四大菩薩,造之偈論,贊揚弘通,法流乎支那。羅什初譯,肇公乃注,從時厥後,奉爲日課者亦多矣。且黃梅印心,曹溪悟道,靈瑞之著,注疏之多,宜莫此經若也。而其注之舊,肇公爲先,注來于大東,亦此注爲先,而發諸注既行之殿者,豈非時節因緣乎?天臺大師曾講此經,專依肇公,猶如說觀經,專依淨影也。故今每有疑誤,辄以天臺疏以校讎焉。嗟乎!斯注者,天臺所欽用,慈覺所請來,文古義幽,深得佛意,且投好略機,實苦海津梁,迷塗司南也。梓而行之,則其利益複如何哉!故隨喜以校,亦願後之讀此注者,因指得月,悟無住生心妙旨,則與黃梅曹溪,同一鼻孔出氣,不必紛紛更從事于後世異說,而哆以爲博也。
寶曆十二年壬午之夏
(編者注:本文中凡○後之文字,即是敬雄法師以天臺智顗之《金剛般若經疏》所作校勘。)
夫理歸中道,二谛爲宗。何者?萬法之生,皆假因緣而有生滅流謝,浮僞不實,稱之爲俗也;因緣諸法,皆無自性,自性既無,因緣都忘,本自不生,今則無滅,體即無改,目之爲真。真俗爲二,理審爲谛。聖心正觀,鑒真照俗,此當中道法相之解,稱爲般若。
般若慧也。金剛者,堅利之譬也,堅則物莫能沮,利故無物不摧;以況斯慧,邪惡不能毀,堅之極也;本惑皆破,利之義也。波羅蜜者,到彼岸也。生死爲此,涅槃爲彼。大士乘無相慧,舍此生死,到彼涅槃矣。經由津通義也。言由理生,理經言顯,學者神悟,從理教而通矣。
此經本體,空慧爲主,略存始終,凡有叁章,初訖尊重弟子,明境空也,意在語境,未言于慧;第二,正名辯慧,即明慧空,但語慧空,未及行人;第叁,種問以下,明菩薩空也。叁章之初,其文各現,前後相似,意不同矣。四時般若,此最爲初,言約義豐,幽旨難見,敢以野陋,辄爲注解,述其大略,非雲曲盡詳析究密,請俟明識者矣。
【如是】
佛臨泥洹時,侍者請曰:一切經首,皆致何等?佛敕阿難,應言如是,乃至時、衆也。如我所傳,如佛所說,稱如是也。
【我聞,】
若從佗傳聞,不必如是,我親承金口而聞,事非謬矣。
【一】
謂是自聞當理,以不自不當理,傳之何爲?言則當理,理亦如言,言理不差,故言一也。
【時,】
雖曰當理,容不得時,若不得時,何能悟人;明聖不虛說,言必會機,時哉之說也。
【佛在舍衛國】
法王行運,應物而遊,一時降集,在舍衛大城,憍薩羅國之也。
【祇樹給孤獨園,】
須達市園,祇陀施樹,共立精舍,故言祇樹給孤獨園也。○「市」疏作「布」字。
【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
聖化無私,聽必有俦,俱聞如林,可信明矣。應有四衆,略而不載者耳。○「私」疏作「秘」。
【爾時,世尊食時,】
日營資膳,食熟之時,此時人家皆有,施心易生。
【著衣】
著僧伽梨,福田衣也。佛觀良田笾乘齊整,因命侍者,出家之人,一切福田,凡製僧那,唯此爲之,欲令顧惟道無空信施之也。○「笾乘」疏作「區塍」。
【持缽,】
執應器也。
【入舍衛大城乞食,】
法身無待,何須何欲?且人天妙供日盈,現行分衛,福物宜之也。○「現」疏作「自」。「福物宜之」作「福物之宜」。
【于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
不越貧與富,不舍賤從貴,大慈平等。次第至也。
【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將陳般若,遵拭自敷。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衆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
夫神鍾雖朗,非扣而不鳴;聖不孤應,影響唯仁,師尊道重,故克敬盡恭也。○「神鍾」疏作「钜鍾」。「克」作「克」。
【而白佛言:「希有!世尊!】
慈恩之重,豈可勝言。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護念、付囑,即希有事也。慈善將衛,令其行令,護念也。行立道成,委授弘通,付囑也。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
菩提,一切智也;標意擬向,遠期正覺,故言發心之也。○「意」疏作「心」。
【「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
菩提妙果,非行不就,萬行雖曠,解有明昧,故有位降之異。始則抑心就理,漸習自調,謂之降伏;終能契解會宗,心不移去,謂之爲住耳。○「位」疑「住」字。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贊諸之儀,當理會機,盡善之甚,誠如所言。○「諸」疏作「請」。
【「汝今谛聽,當爲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若聽不審,則漏言遺理;或令谛聽,言理弗虛也。○「或」疏作「誡」。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慈戒許說,敬肅傾心。○「戒」疏作「誡」。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降伏其心。】
虛心履道,謂之菩薩;曠濟萬物,摩诃薩也。應如下所說,則是降伏之方也。問降在後而答在前,何耶?住深降淺,故問者標深;于降淺易習,故答之于前。問答有指,非其謬也。
【「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
正答降伏之行也。萬法雖曠,略爲二科:(一)衆生法,(二)五陰法。法不自起,因緣故生;但是因緣,自性皆無。斯則順理爲解,乖宗成惑。惑故生死流轉,解則累滅無爲。身心爲苦,苦盡爲樂,盡苦之道,其唯大解。解極惑盡,身心俱忘,寂然永樂,謂之滅度。非我弘化,群生豈濟?凡解不自生,要由漸習,假名法粗,抑心則易,故始就衆生空,以明降伏也。○「皆無」作「皆空」。「惑故」作「惑即」解。「則」作「即」。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
解會中道,不有不無;無性故不有,假名則不無。非無假名,故恒度衆生;自性空故,實無滅者矣。
【「何以故?須菩提!若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釋何故無滅者,若有我相,可言有滅;既無我人,其誰滅乎?但是假名,而橫計我,執我爲非,忘我爲是,是非既彰,得失明矣也。
【「複次,須菩提!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次答住行,即明法空。謂法彌曠,略舉內則六度,外爲六塵,內外諸法,斯皆因緣無性;因緣無性,則心無停處,故應無住也。舍心無吝,謂之布施,無相可存,何吝之有?施爲六度之首,塵爲法生之基,二法皆空,于何不盡?既得法空,解明行立,無複退失,故言住。○「基」疏作「機」。
【「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結成住義也。施者、受者、財物皆不可得,不住相也。
【「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釋何故布施應不住相耶。正以虛心而施,則福不可量。故知不住爲是,住相爲非。又理既無量,心不應限,稱理行施,故其福彌曠者乎!
【「須菩提!于意雲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複如是不可思量。】
理極二空,降住已彰,理行既顯,時聽戢心,如說而行,其福爲多,爲多之況,齊乎太虛之矣!
【「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聖言無謬,理不可越,但當如佛所教而安心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菩薩發心,義兼叁端:一化衆生,二修萬行,叁向菩提。降伏已明化物之儀,辨住則示修行之軌。此章明趣菩提之方。如來身相,即菩提之體;若識法身,則菩提可登。若計實菩提,乖之遠矣!故問法身,明菩提空者乎。○「之體」疏作「果體」。「計實菩提」作「計性實」菩提二字無。「故問」作「故舉」。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須菩提深識法身,故言不可以實身相而見也。○「實」字疏「無」。
【「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即引佛語而釋也。法身者,萬善之極體,含萬善妙,集成身緣,構無性故,即非身。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即述成須菩提之言也。又則虛妄,理非相也。又假名故虛,實計爲妄乎。
【「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行合解通,則爲見佛。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衆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理空無相,奇心無所,時聽昧然,未即于心,示同未悟,咨問雲爾。訖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以信驗理身。○「奇」疏作「寄」。
【佛言:「須菩提!莫作是說。】
聖不空言,禀悟如流,方問有是何言也。
【「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爲實。】
後五百歲,像法之中,人衰道喪,尚有信者;況今大聖感興,英慧雲集,從化如林,何謂無信乎?後世能信,要具戒德,今之未悟,無福愚闇,自爲疑滯,非理不實之也。
【「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見佛聞法,積德已久…
《15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注(晉.僧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