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起時所對之境爲所緣,同類心前念過去,爲次念讓出地位,爲等無間緣,眼識生時,以眼根、空、明等爲增上緣。』、乘、唯識中人,謂緣有性,果有作用非假立,亦有自性,故緣與果各有自性。果從緣生,故從他生。初句牒彼計雲:若依他緣而有他果(因果自性各別,因對果名他,果對因亦名他也)。因果各有自性,則因性非果性。因非果性能生果除因以外余一切法,應亦能生此果,俱非果性故。量雲:非因應能生果,非果性故,如汝所執因。亦可破雲:石頭應生稻芽,非稻芽性故,如汝稻種芽性無別。一能生一不能生,不應理故。又非因若能生果,相違之因應生相違之果,火焰應生黑暗,其實不爾,是故不然。又非因能生果,石應生人,狗應生人頭,人應生狗尾,鴉應生孔雀毛,孔雀應生鴉毛,一果應從一切因生,一因應生一切果,一切因應生一切果,因果混亂,成大過失。諸非能生者謂非因之一切法也。他性者謂非果性。因與非因,同非果性,故不應說前者能生,後者不能生也。
由他所生定謂果,雖他能生亦是因,從一相續能生生,稻芽非從麥種等。
此牒彼救也。初句謂果定由他生。第二句謂因于果爲他,雖與非因同,然以能生故,名此是因。第叁句謂能生因要具二義,一、要與果同一相續,如一人少年壯年,同是一人。二、要在果前,能生必在所生前故。一相續,簡因以外一切非果性法。能生,簡一相續中所生之果。是故麥種稻種,雖同非稻芽性,然稻種稻芽同一相續,故稻芽從稻種生,麥種稻芽,非一相續,故不從麥種生。此釋通前非因亦能生果之難也。
如甄叔迦麥蓮等,不生稻芽不具力,非一相續非同類,稻種亦非是他故。
此破彼救也。破雲:稻種于稻芽,應非一相續非同類,非稻芽性故,如甄叔加麥蓮等。種芽既各有自體,以何定其爲同一相續同類乎
次破雲:汝稻種應不生稻芽(或不具生稻芽之力),于稻芽非一相續非同類故,如甄叔迦麥蓮等。甄叔迦,花樹名。
芽種既非同時有,無他雲何種是他
芽從種生終不成,故當棄舍他生宗。
此又就他性不成而破他生也。因果不同時,既爲共許,故種時無芽。以無所對之芽故,種雲何名爲芽之他
要芽種同時,方能對芽自體,名種爲他也。如對于名父,尚無有于,雲何稱父
第叁句結他生不成。第四句勸舍彼執也。
猶如理現秤兩頭,低昂之時非不等,所生能生事亦爾。
此彼引佛語救也。佛說因果如秤兩頭,低昂時等,因滅果生,同在一時。以生滅作用同時故,
生滅法因果一定同時,故無他性不成之過。
設是同時此非有。
此總破其救。謂縱許秤之兩頭低昂同時,因果仍不同時,故此所诤他性仍非有。又此因果,與秤兩頭,非盡相同。秤不低昂,兩頭同時可得,因果縱如汝許,亦唯于因滅果生時同時可得,不生滅時,即決不可俱得也。況因果生滅,不能同時,其理當如下釋。
正生趣生故非有,正滅謂有趣于滅,此二如何與秤同
此上一句釋破。謂正生必非生已,乃趣向于生。既非生已,則其物尚無。故果正生時,果即非有,又正滅非謂滅已,乃趣向于滅。既非滅已,則其法尚有。故因正滅時,因尚是有。因有果無,雲何如秤兩頭,同時俱有?
此生無作亦非理。
此破伏救。謂彼救言:因果二法雖不同時,因滅果生仍可同時,生滅同時,彼滅爲此生之因,故可說從他生。此破彼雲:所生之果無,故生之作用亦無,作用與法不離故。具生之作者既無,故不可說生滅同時。
眼識可離同時因,眼等想等而是他,已有重有生何用,若謂彼過上巳說。
彼複救雲:佛說眼識生,有同時因,謂眼等根,及作意受想等心所,故因果同時無過,然佛說同時因果但說二法同時觀待,未說各各實有自性。故此破彼雲:若如汝計,眼識離眼根及想等心所,而有各別對立之自體,則眼識已有,何用再生。生已再生,等同自生有無窮之過。若謂于眼根等外,無彼對立眼識,則仍墮無他性之過,如上已說。
生他所生能生因,爲生有無二俱非
有何用生無何益
二俱俱非均無用。
此以果有無四句,總破他生。所生,爲果之異名。初二句問彼,汝所謂能生果之因,爲生先有之果
爲生先無之果
爲生亦有亦無二俱之果
爲生俱非有無之果
若因果有自性者,于此四句中
汝必居其一。若先有果而生,已有何用生
若先無果而生,先無何能生
若亦有亦無而生,則俱有同上二過,若非有非無而生,非有同無,非無同有,仍是亦有亦無其過亦同。
世住自見許爲量,此中何用說道理,他從他生亦世知,故有他生何用理
彼以道理不能立他生,故舍道理以世間現見爲救,與論主出世間相違過也。謂世人皆依自所見以爲真實,事實勝過雄辯,何用多說道理
他從他生,如母生子,如種生芽,世所共知,故現見有他生,何用道理推求乎
然現見者,未必實有,不現見有,未必斷無。如人之祖先,雖不現見,然可推知必有。人身刹那無常之相,自身亦不能現見,然以有少壯衰老,亦可推知必有。反是,如鏡象夢境,非不現見,然非實有。故實有非實有,要由道理觀察方能決定,如其實有,必道理觀察可得,五識所見,惟是現象,乃諸法之皮毛,即眼識現前所見一切器具,亦惟見其表面一層,其表面以內之物,即非眼識所得。何況真理,豈是五識之境
世人由無始名言虛妄分別熏習之力,見諸法從他”
汝必居其一。若先有果而生,已有何用生
若先無果而生,先無何能生
若亦有亦無而生,則俱有同上二過,若非有非無而生,非有同無,非無同有,仍是亦有亦無其過亦同。
世住自見許爲量,此中何用說道理,他從他生亦世知,故有他生何用理
彼以道理不能立他生,故舍道理以世間現見爲救,與論主出世間相違過也。謂世人皆依自所見以爲真實,事實勝過雄辯,何用多說道理
他從他生,如母生子,如種生芽,世所共知,故現見有他生,何用道理推求乎
然現見者,未必實有,不現見有,未必斷無。如人之祖先,雖不現見,然可推知必有。人身刹那無常之相,自身亦不能現見,然以有少壯衰老,亦可推知必有。反是,如鏡象夢境,非不現見,然非實有。故實有非實有,要由道理觀察方能決定,如其實有,必道理觀察可得,五識所見,惟是現象,乃諸法之皮毛,即眼識現前所見一切器具,亦惟見其表面一層,其表面以內之物,即非眼識所得。何況真理,豈是五識之境
世人由無始名言虛妄分別熏習之力,見諸法從他。
汝必居其一。若先有果而生,已有何用生
若先無果而生,先無何能生
若亦有亦無而生,則俱有同上二過,若非有非無而生,非有同無,非無同有,仍是亦有亦無其過亦同。
世住自見許爲量,此中何用說道理,他從他生亦世知,故有他生何用理
彼以道理不能立他生,故舍道理以世間現見爲救,與論主出世間相違過也。謂世人皆依自所見以爲真實,事實勝過雄辯,何用多說道理
他從他生,如母生子,如種生芽,世所共知,故現見有他生,何用道理推求乎
然現見者,未必實有,不現見有,未必斷無。如人之祖先,雖不現見,然可推知必有。人身刹那無常之相,自身亦不能現見,然以有少壯衰老,亦可推知必有。反是,如鏡象夢境,非不現見,然非實有。故實有非實有,要由道理觀察方能決定,如其實有,必道理觀察可得,五識所見,惟是現象,乃諸法之皮毛,即眼識現前所見一切器具,亦惟見其表面一層,其表面以內之物,即非眼識所得。何況真理,豈是五識之境
世人由無始名言虛妄分別熏習之力,見諸法從他生,然不見有自性因果之他生也。彼由見有他生故,遂執實有他生。今所诤者,正诤世人所見他生,是否有自性,雲何汝以彼見有“他生”,難我所說無“自性他生”乎
由于諸法見真妄,故得諸法一種體,說見真境名真谛,所見虛妄名俗谛。
此總解二谛也。于諸法上,見諸法真理者,即聖智慧,見虛妄現象者,即凡夫知見,顛倒心,錯亂識。由彼智慧所見爲真谛,顛倒心所見爲俗谛,此龍樹宗分別真俗二谛義也。上文通外難雲:我今與汝抉擇諸法有無自性,非诤諸法有無:等同說雲:我與汝抉擇勝義谛邊事,非诤世俗谛邊事。彼複問何爲勝義及世俗,故今廣釋二谛也。
妄見亦許有一種,謂明利根有患根,有患諸根所生識,待善根識許爲倒;
無患六根所取義。即是世間之所知;唯由世間立爲實,余即世間立爲倒。
此二頌分別正倒兩種世俗也。中觀宗清辨派,謂世俗谛中,境有正倒,心皆是正。境有作用者爲正,無作用者爲倒,如第二月,如鏡中象。月稱派謂,鏡有倒正,心亦有倒正。皆有作用,作用各各不同,而無體性同。此二頌文正對清辨派而發也。妄見謂不見真實之見,即見世谛之見。明利根謂如眼無翳障,有患根如病翳眼。善根即明利根。有患根所見,較明利根所見,顛倒尤甚,名倒世俗。明利根所見境,惟有無明障覆之錯亂,無現見顛倒因(如翳障等),爲世人共知,較有患根所見爲正確,對倒世俗,名正世俗。唯就世俗立爲無倒真實,其余有患根所見,即世人亦知爲倒,不待道理觀察也。
無知睡擾諸外道,如彼所計自性等,及計幻事陽焰等,此于世間亦非有。
此舉倒世俗之例也。如被無明睡眠所擾害之外道,計自性、神我、大自在、梵天、毗紐天等,如彼癡人于幻象馬計實象馬,于陽焰計水,于世人共知虛妄之事,計爲真實。此雖世間,亦不許有,故名倒世俗。如有翳眼所緣事,不能害于無翳識,
如是諸離淨智識,非能害于無垢慧。
此因譬喻順答前難也。謂如翳眼,于淨椅上,見發蠅等。淨眼不見,謂無發蠅。不能以翳眼所見發蠅,爲作妨難。今說真理,應以聖智爲量。世人之見,與聖人之見,無知鄉愚與大哲學家,不可相提並論。雲何以無淨智凡夫六識所見,爲聖人淨智所見宇宙真理,…
《入中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