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此破伏救。若彼救雲:諸佛弟子,依師長教修不淨觀,觀成之時,則見大地白骨充滿。此所見白骨,外境非有,而不淨觀有,可見無境有心。此破彼雲,彼習不淨觀諸瑜伽師,所見白骨,其根境識叁法,皆無自性。以定中無眼識故。彼能見眼識當知是假。眼識假故,眼根亦假。根識假故,所見境亦假。佛亦說不淨觀是顛倒作意,故非離境實有內識。
如汝根識所見境,如是不淨心見境,余觀彼境亦應見,彼定亦應不虛妄。
此頌反難。謂如汝說不淨觀識是實有,則不淨觀識所見白骨之境,余未修觀人觀彼境亦應見白骨,許同是境無識有故。如汝身根識所見之境,一人能見,余人亦能見。然未修不淨觀者,實不見白骨,故汝說非理。且汝謂彼不淨觀識實有,是彼定應不虛妄,亦違佛說不淨觀是顛倒作意之教也。
如同有翳諸眼根,鬼見膿河心亦爾,
此類破余喻。唯識宗人又謂,佛曾說喻雲,如人見清水,鬼見膿河,魚見房舍,天人見爲琉璃,習空定者見空,同于一境,隨心所見不同。可見境無心有。然佛于此喻中,惟說境非實,未說見彼之心實有也。故破彼雲:同一境上,由業力故,諸趣所見不同。如前說于無毛發境,由翳力故,翳眼見有毛發。鬼見膿河等心非實有,亦如翳眼見毛發等心非實有也。
總如所知非有故,應知內識亦非有。
此二句總破。所知謂境。若謂心有;境亦應有;若謂境無,心亦應無,二無差別故。
若離所取無能取,而有二空依他事,此有由何而證知,未知雲有亦非理。
此下破依他起性實有。上二句牒彼計,次二句征彼因。若汝謂無異體能所取,而有二取空之依他起性,既無能所取,此依他起性,因何證知其有
若不知而雲有,無是理也,
彼自領受不得成;若由後念而成立,立未成故所宣說,此尚未成非能立。
此破自證分,唯識宗人以爲二取既是假必須有依他起事,爲二取分別所依。如瓶是假,必有地大(泥土)爲依,不能依虛空假立爲瓶。又如繩上,蛇覺是假,然要依實繩起,不于無繩處起蛇覺。由彼不說能取所取,互相觀待假有,故執定自二取空之依他起寓言自性之內心,爲二取所依。然既雲離言自性,何由知有
如前一頌所征,唯識宗人釋雲,即由自心知有。若由他心知有,是則無窮。故雲:此心自能證知,此自知之心,名之曰自證分,即是識體。故此初句破彼雲;彼自證分不能領受自體,以作用不能于自體轉故,如刀不自割,指幣自觸,火不自燒,燈不自照,故心亦不自緣。既心不自緣,雲何自見自體耶
第二句牒彼救。唯識宗人救雲;由後能憶念前我曾見境,故定有自證分。若前未經之境,必不憶念。若今憶念我昨曾見:某境,昨日見時,必曾有領納“我見某境”之心。見境者爲心,此心若又爲他心領納;是則無窮。故彼見境之心,自體領納自體,是則無過。《成唯識論》、《因明論》,均作如是釋也。此破彼雲:汝所謂後念,是否實有
若謂後念假有,既非唯識所許,亦不能證成實有之自證分。若是實有,又非我許。故若以後念爲因,而成立未成之自證分,此所宣說後念之因,尚未極成,故不足爲能立因。
縱許成立有自證,憶彼之念亦非理,他故如未知身生,此因亦破諸差別。
此縱破後念,亦即破自證也。汝自證依後念爲因而立,後念不成故自證不成,今縱許汝自證巳成;以自證爲因,而生後念,亦複非理;以自證分與彼後念,是異體故。設許自證分能生後念,于已知者能引生後念,于未知者應亦能引生彼念,其爲異體同故。然現見慈氏所知,近密不憶,故汝說非理。諸差別者,謂與此類似之計執,所謂能生因,因果法,一相續等,此因謂“是他故”之因,即以此是異體故之因,能通破上列諸計也。
由離能領受境識,此他性念非我許,故能憶念是我見,此複是依世言說。
此答伏難。唯識宗人難雲,汝不許自證引生後念,汝中觀念心所雲何生乎
此答雲:觀待假生。因前見境心,故引後念,因後念故知前見境,二者互相觀待而有。故我不許有離領受境識之他性(異體)後念,然許假有憶念我見之念心所。亦複是依世間言說許有憶念,非許有自性後念也。
是故自證且非有,汝依他起由何知,作者作業作非一,故彼自知不應理。
汝謂由自證分,知有依他起,又由後念,證有自證分。今後念既不成,即自證分尚且非有,由何知有依他起乎
若謂由自證分自知有者,不應道理,能知所知知之作用叁者不應是一,猶如能作所作與作用不應是一也。
若既不生複無知,謂有依他起自性,石女兒亦何害汝,由何謂此不應有。
總結破依他起。上文既破自生他生,故依他起不生;此又破自證分,故依他起無因能知。既不能生,亦不能知,而汝強謂有依他起,似此無理妄執,妝何妨謂石女兒亦實有,何故汝謂石女兒不應有耶
若時都無依他起,雲何得有世俗因
如他由著實物故
世間建立皆破壞。
出離龍猛論師道,更無寂滅正方便,彼失世俗及真谛,失此不能得解脫。
此二頌出彼破世俗谛過。唯識宗謂要有實依他起性,始有世俗假法施設名言所依。今既無實依他起,D佳識宗世俗谛以何爲因而立
以是之故,他唯識宗,由執實有內識依他起性故,轉致一切世間共許名盲安立假法,皆不得成,適以破壞世俗谛也。龍猛論師,以勝義無自性,世俗有因果,安立二谛,爲斷煩惱證解脫之正方便。今唯識宗人,出于龍猛正軌,既失俗谛,亦失真谛,何由得解脫乎
由名言谛爲方便,勝義谛是方便生,不知分別此二谛,由邪分別人歧途。
上二句釋自安立世俗谛之理,下二句顯唯識宗之失。于勝義谛雖一切無自性,然要通達緣起方能通達性空,亦要由世俗谛名言爲方便,方能通達勝義谛,故名言谛爲方便,勝義谛爲方便所生果。唯識宗人,不善巧分別此二谛理,由執心實有境全無之邪分別,出離正道,入于歧途。
如汝所計依他事,我不許有彼世俗,果故此等雖非有,我依世間說爲有。
此破伏難,顯自宗所立世俗谛異唯識宗。唯識宗人既觀破訖,不能成立彼宗,乃轉難中觀宗雲:如我依他起不成,汝之世俗谛亦應不成。故此答彼雲,如汝唯識宗所計實有自性之依他起,我不許有如是之世俗谛;我所說此等世俗谛雖無自性,然衆生無始習見爲有,爲不壞名言成解脫果故,我依世間亦說爲有。
如斷諸蘊人寂滅,諸阿羅漢皆非有,若于世間亦皆無,則我依世不說有。
此顯我說世俗有唯依世間說也。若世間皆如阿羅漢,已斷諸蘊入寂滅涅檠,無世間現見一切相,則我依世間亦不說有世俗谛也。
若世于汝無妨害,當待世間而破此,汝可先與世間诤,後有力者我當依。
此顯彼破世俗犯世間相違,我不犯也。謂中觀說依他起無自性,觀待勝義有而說,不與世俗相關,故決無世間相違之過,若汝唯識宗觀待吐間而破世俗谛,決犯世間相違之過。若汝不犯世間相違,當可依世間而破世俗谛。我無始以來,正爲不能破此世俗谛,流轉生死。汝試先共世間诤論,最後若汝有力能勝,我當從汝,以我正求破此世俗谛故。然汝決犯世間相違,故我不從汝,汝不能破我世俗谛也。
現前菩薩已現證,通達叁有唯是識,是破常我作者故,彼知作者唯是心。
此通《華嚴經》義,顯己宗無違教失也。《華嚴經》說現前地菩薩通達叁有唯識者,是破外道月執“常我”作者,說彼六地菩薩知作者“唯”是“心”,“唯”字簡外道所執常我等,非簡外境也。
故爲增長智者慧,遍智曾于《楞伽經》,以摧外道高山峰,此語金剛解彼義,
各如彼彼諸論中,外道說數取趣等,佛見彼等非作者,說作世者唯是心。
此以《楞伽經》證《華嚴經》所說唯心是破外道作者也。《楞伽經》有頌雲:馀說數取趣,蘊、相續、緣、塵、自性、自在等,我說唯是心,”余謂外道等。佛說彼所執一切造作世間之因,皆非世間作者,唯心乃爲世間作者。此間第二頌,即引楞伽頌文意也。高山峰喻外道邪執,金剛喻佛語。金剛杵能摧大山故。此《楞伽經》頌文,亦可解彼《華嚴經》義,爲令已解華嚴所說唯心者更增智慧故,再引佛于楞伽所說,以證華嚴說唯心,是破外道作者,非破外道也。
如覺真理說名佛,如是唯心最主要,經說世間唯是心,故此破色非經義。
此釋“唯心”語有省文,謂具足應說世間“唯心最主要”,以是作者故。說唯心者,乃將“最主要”叁字省去而說。喻如佛是“覺悟”之義,“覺悟真理”者名佛,說佛即將“真理”二字省去也。故唯識宗以此所說“唯心”爲破外色,非經義也。
若知此等唯有心,故破離心外色者,何故如來于彼經,複說心從癡業生。
此反難彼也。若如汝說,佛知一切法唯有心,故說唯心是破離心外色者,何故如來即于《華嚴經}中,複說心從癡及業生
如六地說十二因緣,說無明緣行,行緣識等,何不唯說識支
要並說其余十一支何用
又識必待無明行等顛倒因緣乃生,無緣則不生,故亦當知非有自性也。
有情世間器世間,種種差別由心立,經說衆生從業生,心已斷者業非有。
此釋唯心爲主要之義也。《寶積經》說;“隨有情業力,應時起黑山,如地獄天宮,有劍林寶樹。”此即世間種種差別,以心爲主之義,亦即心爲作者之義。故佛說唯心,在破離心之作者,非破離心之色法。喻如兩王爭奪王位,勝者唯放逐國王,而自統治其人民,並不將國內人民驅除。作者之地位,喻如王位,心外余一切法,喻如人民也。
若謂雖許有色法,然非如心爲作者,則遮離心余作者,非是遮遣此色法。此破彼轉計;經雖許有色法;然不許色如心能爲作者,故說唯心,意仍簡色。上二句牒彼計,下二句破雲,如汝所謂,則“唯”字之義,仍在遮離心之色法非是作者,並非遮此離心色法盲彼是無也。
若謂安住世間理,世間五蘊皆是有…
《入中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