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由敬得威故,難近更應勤。
38由智心難動,堅固不信他,永不遭欺诳,故應修智行。
39依谛舍靜智,王則具四善,此四德善法,天人所贊歎。
40直言說清淨,由智悲無垢,恒共同集聚,得智法增上。
41善言人難得,聽善言亦難,善教逆耳語,能疾行猶稀。
42善言非所愛,有益應疾行;爲愈疾愛己,亦服難忍藥。
43壽康及王位,恒應思無常,次生正精進,後專心行法。
44見決定必死,死後罪爲苦,見此雖現樂,罪亦不應作。
45或有見無畏,若見後時畏,若一方心安,一方何不畏?
46因酒遭他輕,無義財亦盡,由癡非正行,故恒應斷酒。
47賭博生貪尤,嗔谄詭詐處,诳妄惡口因,故應恒遠離。
48貪愛女身因,多由思彼淨,尋思女身中,實無一毫淨。
49口出臭涎唾,齒舌集垢穢,鼻臭由涕流,目淚眼垢處。
50腹屎尿腸器,余身骨肉聚,愚人不見身,故此作貪著。
51或如無知者,貪美飾穢瓶,世愚由癡闇,于女身亦然。
52根門最臭穢,是厭惡身因,于中若生愛,何緣得離欲。
53譬如屎尿池,豬喜于中戲,于身不淨門,多欲戲亦爾。
54身色不淨性,盈穢大種穴,彼癡人無知,貪愛以爲親。
55汝自見身知,屎尿等不淨,此聚說名身,雲何你生愛?
56精血相摻雜,不淨種子生,如知身不淨,何若生染著?
57不淨諸蘊身,臭滋皮纏覆,睡時彼女身,滿瑟涎眠盡。
58可愛及可憎,衰老及年輕,女身皆不淨,汝何處生貪?
59設糞聚妙色,雖外相端正,起貪則不該,愛女身亦爾?
60內骨覆以皮,實猶屍身性,顯現極難忍,雲何見不知?
61皮不淨如衣,不可暫解浣,雲何穢聚皮,雲何可爲淨?
62畫瓶滿糞穢,外飾美亦憎,自性不淨身,雲何汝不憎?
63若汝憎不淨,雲何不惡身!香華鬘飲食,本淨而能汙。
64如于自他穢,若汝鹹憎惡,雲何汝不厭,自他不淨身?
65如女身不淨,自身穢亦爾,是故內外相,離欲豈非理?
66九門流不淨,縱知作浣洗,不淨猶不知,向汝說何益?
67于此不淨身,予作妙詞贊,非理嗚呼愚,士夫堪爲羞。
68無明覆其心,多衆生爲此,塵欲而結怨,如犬爭不淨。
69如搔癢謂樂,不癢最安光;如貪世間樂,無欲人最樂。
70若汝思此義,離欲雖不成,由是思欲輕,不貪執女岸。
71從獵感短壽,怖苦重逼惱,難忍地獄因,恒應斷殺行。
72譬如糞汙身,毒蛇吐流涎;何人若見他,怖畏即惡人。
73如夏月大雲,田夫見欲雨,何人若見他,安樂即善人。
74故汝舍惡法,決心修善行,自與此世間,欲得大菩提。
75本謂菩提心,堅固如山王,大悲遍十方,不依二邊智。
76大王大士夫,叁十二相好,能莊嚴汝身,大王善谛聽。
77寶塔聖師尊,諸長等恒供,手足寶輪相,當成轉輪王。
78王恒應于法,淨受堅穩行,由此足安平,當得成菩薩。
79行施作愛語,利他及同事,感吉祥指網,指蹼缦網相。
80由施勝美食,繁多興供養,手足寶柔軟,手足及肩骨,
項背悉高聳,身支七處高。
81無害放生故,修長身莊嚴,長壽指修長,足跟圓豐廣。
82弘取淨正法,得吉祥妙色,腳趺不突顯,旋毛端向上。
83由恭敬施授,明處及工巧,故得鹿王膊,及聰明大智。
84他若求汝財,若疾能惠施,由此臂臃大,得爲世化王。
85親愛若乖離,敦睦令和好,此感陰藏相,相嚴藏不露。
86常施寮殿具,細柔端嚴色,感金澄淨色,潤滑光微妙。
87由施無上權,如理順尊長,感一孔一毛,白毫端嚴面。
88常說善愛語,又能順正教,上身如師子,感頸豐圓相。
89待病給醫藥,感得肩豐滿,作適禅修地,最勝味覺受。
90與法相應行,汝得肉髻相,善如聶走答,橫豎均等相。
91由長時巧說,真實細軟語,能得八梵音,以及廣長舌。
92已知事實利,數數爲他說,得感師子(夾+頁),吉祥意難奪。
93由爲尊給待,隨順行正理,感齒齊潔白,勻稱具妙色。
94由數習此言,謂實不兩舌,故具四十齒,平滑堅乃淨。
95慈眼視衆生,全無貪嗔癡,眼目绀青相,睑睫如牛王。
96由此簡略說,共有叁十二,上士師相嚴,汝應當善知。
97隨好有八十,悉從慈悲生;不爲大王說,文義恐繁多。
98隨諸轉輪王,同有此相好,淨明及可愛,終不及如來。
99轉輪王相嚴,任何隨好相,由能仁淨心,此因所感生。
100百千億萬劫,雖同修善業,彼亦不能生,佛一毛相德;
如日熠耀光,較諸螢火光;其佛相莊嚴,較輪王亦爾。
第叁品 菩提資糧
1諸佛大相好,從難思福生,我今爲汝說,依大乘教理。
2一切緣覺福,有學無學福,及無盡世福,如世亦難量。
3此福十倍增,感佛一毛相,諸佛毛孔相,一一福皆爾。
4由彼遍毛孔,生作諸福德,此福百倍增,方感一隨好。
5如是如是多,一一好得成,如此一隨好,乃至滿八十。
6如是福德聚,能感八十好,合更百倍增,感佛一大相。
7如是多福德,能感叁十相,複更千倍增,感佛一白毫。
8能感白毫福,複更萬倍增,此福感難見,頂上 尼沙。
9如是福無量,亦複如十方,一切福功德,方便說有量。
10諸佛色身因,尚如世無量,況佛法身因,雲何有邊際?
11世間因雖小,而果大難量,佛因既無量,果利雲何量?
12諸佛妙色身,皆從福資糧,清淨佛法身,由智資糧成。
13故此福慧行,是成佛正因;故願汝恒行,菩提福慧行。
14于成菩提福,汝莫墮沈尤,由佛教理示,能令心安信。
15地水火風空,布遍滿十方,衆生亦複是,其苦亦無邊。
16此無邊衆生,菩薩依大悲,發心拔濟苦,願彼般涅磐。
17從此發堅心,行住及臥覺,或時小放逸,一旦淨持守。
18福量如衆生,恒長無間隙,因于無量際,故菩提不難。
19時空及衆生,菩提及福德,由此四無量,菩薩堅心行。
20菩提道雖長,因前四無量,勤修非久遠,雲何難可得?
21福慧二種行,如是無邊際,身心諸疾苦,迅速得消除。
22惡道饑渴等,身苦惡業生;斷惡植福德,他世苦不生。
23貪嗔怖畏等,心苦從癡生;由依無我慧,迅速得解脫。
24身心諸極苦,若汝非極厭,乃至盡虛空,導世有何懼?
25有苦時雖促,難忍況時長;菩薩卻無苦,長樂雲何難?
26彼既無身苦,更何有意苦,悲心愛世間,故久住世間。
27故菩提時長,智人不耽怠,爲盡罪積資,是時恒精勤。
28貪嗔及無明,願汝知舍離;無貪等衆善,知應恭敬修。
29由貪墮鬼道,由嗔墮地獄,由癡多畜生,翻此感人天。
30舍惡及修善,此是增上生;由智舍二執,此是決定勝。
31佛像及支提,殿堂及寺廟,最勝多供具,汝應敬造作。
32端坐寶蓮臺,好色微妙畫,一切金寶類,汝應造佛像。
33正法及聖衆,應殷重護持;金寶網傘蓋,奉獻覆支提。
34金銀衆寶華,金剛珊瑚珠,珍寶吠琉璃,廣饒供佛塔。
35能說正法人,供養及尊敬,六和敬等法,歡喜而行持。
36于尊恭敬聽,勤示而啓請;于諸菩薩衆,亦常敬供養。
37于天外道衆,不應親事禮,癡者由邪信,貪事惡知識。
38佛所示教誡,書寫讀誦施,亦施紙筆墨,汝應修此福。
39于國起學堂,雇師供學士,並賜予田食,勤行慧增廣。
40于老幼病衰,爲除衆生苦,廣備藥濟等,安置諸物用。
41橋堤樂園亭,水缸水塘屋,草蓐臥具食,賜施善妙者。
42成邑伽藍地,衆城聚會處,于彼乏水處,造井池施飲。
43病苦無依貧,下姓怖畏等,依慈悲攝受,敬心安立彼。
44隨時新飲食,果菜及新(豰-<啄-口>+禾),僧衆及須者,未施莫先用。
45足屣傘濾網,除刺除物用,針線及扇等,當置水缸外。
47塗首身足油,木椅漿糊棉,水器及刀斧,當置水缸處。
48火(豰-<啄-口>+禾)麻飲食,糖油等相應,恒置陰涼處,及淨水滿器。
49于蟻鼠穴門,飲食(豰-<啄-口>+禾)糖等,付可信人管,日日分布散。
50飲食用前後,恒施于餓鬼;狗鼠鳥蟻等,願汝恒施食。
51災疫饑餓時,水旱及賊難,慘痛之世間,廣大恒拯恤。
52田夫絕農業,願給糧種具,不征苛租稅,輕微受調斂。
53救護悲困者,租稅應減輕,免其催征尤,亦可解其難。
54于自他國境,盜劫令止息;物量作交易,應付予等值。
55于彼大臣說,內涵悉當知,如彼世醫生,盡彼恒所行。
56如爲己利益,任汝何恭敬,亦當利他行,汝應恒敬持。
57地水火風等,草藥及野樹,自身極短暫,當令人受用。
58七步頃動思,盡舍內外財,菩薩福德成,難量如虛空。
59童女好色嚴,惠施求得者,故獲陀羅尼,能持一切法。
60具持莊嚴飾,童女計入萬,並施一切物,釋迦佛昔時。
61光彩種種色,衣服莊嚴具,華香等受用,悲施予求者。
62若人離此緣,于法無安行,則應惠施之,勝施莫逾時。
63若此能利他,毒亦許施彼;若此損害他,甘露不應施。
64若蛇齧人指,斷指卻有益;雖佛教利他,逼惱亦可行。
65固謹持正法,及能說法人,恭敬聽受法,應以法施他。
66莫愛世贊歎,恒樂出世法,如己任所有,當令他如是。
67于聞莫知足,及思修實義;于師報恩施,應恒行禮敬。
68莫讀外邪論,但起诤慢故;不應贊自德,怨德亦可贊。
69莫顯他隱事,及惡心爭辯;自于他有過,如理觀悔露。
70若他有過失,智者勸誡示,自須離此失,始能摧他惡。
71他辱己莫嗔,即觀宿業果,令苦不複生,當使自無過。
72于他應他恩,莫希彼報恩,唯自應受苦,共求衆受樂。
73若得大富貴,自高不應作,縱貧如餓鬼,雖損不灰心。
74假設失王位,或死由實言,亦恒說此語,無實利默然。
75如言如此行,恒依禁戒行,故此吉祥地,誠正…
《寶鬘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