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正見▪P11

  ..續本文上一頁執著,並非唯有分別心所現的一個瓶子而已,超越了因外面的瓶子而産生的力量,所以持瓶子的分別心所持境,並非是瓶子的究竟性質控製當下而持的二是唯識所講的。

  自續派如何說明呢?他們認爲不管是聲音也好,不管是任何的分別識也好,並非從境的力量使聲音和分別識持境。就是分別心及聲音持境時,並非是境的力量。但是他們卻又說:分別心和聲音以外,有個名言的自相存在;但是應成認爲唯有分別心及聲音所安立而已,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的名言上的自相存在。雖然名字及境是兩個不同的東西,但是境的存在方式唯有名字安

  立時而有,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的自相存在。這些的宗義都是由分別心遮趣識以及現識(緣體識)這兩個道理而慢慢的演繹出來的。

  所以中論最主要的說明一切法唯名而安立、唯識而取。[ 若一切不空, 則無有生滅] 。在心經、般若經裏講一切法都是無自性的。[ 照見五蘊皆自性空] 。五蘊這一切諸法都是自性空的;倘若不是自性空,就不是唯名安立、唯識而取;假使不是唯識而取、唯名而安立,就不是唯觀待而存在,就不是緣起了。我(中觀應成)所說的空並非完全沒有,是緣起而空的意思;如果諸法不是自性空,就不是緣起了,不是緣起就沒有因、沒有果,果就不會依靠因了。假使沒有因果,作者、作事、作處這些都不存在了,行者、行事、行處也都不存在了。偉康仁波切曾經說過.上切法都由因緣和合所安立的,所以沒有獨立的相;倘若是獨立、自性從境那一方面産生,就不用依靠因緣。這表示說,因緣和合所以無自性。 接下來講到[ 苦不從緣生] 以下的部份。倘若苦不由緣生,那麽苦就不存在了。倘若無常、苦都由自性而生,那麽苦就不會生,苦谛就不依集谛,集谛也沒有了;集谛沒有,空性就不存在了,空性不存在,由空性所産生的滅谛也沒有了;涅槃寂淨沒有,解脫道、聖道也沒有了。假使這些都沒有,修道的僧寶也沒有了,那麽叁寶也沒有了。

   [ 汝破一切法,諸因緣空義,則破於世俗,諸馀所有法。] 我們世間人,時常用未來的安立現在。以種子來說,它是小苗的種子,我們知道那時候小苗還沒有生,它是未來。但是我們拿一顆種子說:這是小苗的種子。假使小苗是真實有,種子變成小苗的所依,小苗變成這顆種子的能依;換句話說,小苗變成事相,這顆種子變成小苗的特徵了。假使這個事相和特徵,所依和能依是真實有,這個小苗現在要有才對,但不是啊!我們時常拿過去的事以及末來的事,來譬喻現在的事,說是現在的什麽,這是世間所共許的,

  我們不需要尋求。所以唯有緣起,這一切都可以成立,假使是真實的話,這一些都不成立了,違害了世間所共許的。

   [ 是故經中說,若見因緣法,則爲能見佛,見苦集滅道。] 倘若我們不了解究竟的緣起法,無法確實的了解苦集滅道的真正涵義。雖然四部都講滅谛,但是真正的滅谛是空性,除此之外無法了解何謂是滅谛。所以要更正了解苦集滅道,必須透過中觀應成派所講的二谛道理,才能確實的了解何謂四谛。由四谛的了解,我們才可以了解何謂是叁寶,叁寶是存在的,那時候才會真正的對叁寶産生信心,才會對佛法産生堅固的信心,叫做勝解信。有了這種信心之後,才算真正的佛教徒,了解佛法。

  七、空性的安立(觀因緣品第一)

   你們在內心裏有沒有一個大的架構,二 十六品觀十二因緣,最主要講輪回部份。第十八品是如何解脫之道以及解脫的定義,解脫的性質。第二十四品講空性是非常的重要,我們要了解空性。第一品就是如何安立空性。中論二十七品都在安立空性。

   [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最主要是講四種不生:(一)不自生。(二)不他生.(叁)不共生。(四)不無因生。宗大師說:生法不是有因,就是無因,其中之一。假使有因,因有果不是異性就是一性。以果來說:是由因而生,不是從因生就是從果生或從因果同時而生。生分兩種:(一)有因生.(二)無因生。有因生就是自生,他生、共生。中論就是要破四生。

   在佛護的一部論典裏說:生是唯生而立。現在所要遮的這四種生法,並非是遮名言有的生法,名言有的生法,是唯名而安立、唯識而取的,這是有的。但是這一法生了,去尋求假義時就找不到,假使是唯有名字而安立的這一種生,我們不去尋求卻是有的。假如尋找是實有的話,就是無因而生,若有因生就是因果同性而生,但不是自生,不然就是因果異性而生,就是他生或是自他共生,除此之外,沒有任何的生法。

   之後,他的科判說兩種遮遣法的定義,以及這兩種遮遣法是合乎正理所立。昨天我們講法分爲成立法和遮遣法兩種,河謂是遮遣法呢?就是由意識認識這一法的時候,遮遣了某法而安立的。這一種遮遣的方式並非是像瓶子,瓶子上有許多種遮遣法,就像瓶子上有柱子、房子之類遮還是有的,唯有這一點是可以安立遮遣法,就是由意識來安立這一法的時候,以遮遣的方式來安立這一法,稱爲遮遣法。遮遣法又可以分兩種,當意識在認識這一法的時候,遮遣而安立的這個法又分兩種:一個是完全遮擋,叫無遮。一個是遮擋後會有暗示成立法,叫非遮。非遮昨天已經簡單跟你們介紹過了。

  至於空性是無遮法,這一點是所有中觀論師共同承認的。像[ 慧炬論] 裏面講到,以及許多中觀論師都講到空性是無遮法,尤其在中論裏面說[ 諸法不自生。] 這偈頌代表說空性是無遮的。

  法的分法有許多種,一種叫滅叁輪之分法。何謂滅叁輪之分法?法可分爲同義的、相違的,( 藏文直譯)叁邊的法、四邊的法,有這四種法。正相違也可以分兩種:(一)正相違。(二)間接的相違。正相違就是直接的,不是一就是非一,這種叫正相違,就叫滅叁輪之分法。

  現在西方科學家經過仔細研究之後,他們認爲沒有一個是正相違的東西,也就是滅叁輪之分法,就是不可能正相違。他們最主要是由量子力學來證明,沒有正相違的道理。他們是用一法呢?還是用兩法來做爲解釋呢?這點我也不是很清楚。倘若他們能實際證明這一點,那我們佛教所講的正相違,倒是要思考一下了,因爲中論最主要就是以正相違的道理,不是這個,就是自性有,就是以這種方式破除自性有,假使沒有正相違,我們在思惟這一法時,是這個或不是這個,我們無法做決定。

  倘若無自性是存在,無自性就非名言識損害的,無自性是聖一吉識尋求時,得到的,並非是名言識所安立的,所以名言識也不會損害到無自性,無自性以名言識來講不會證得無自性的。什麽意識才會證得無自性呢?就是理智,也就是觀察勝義的理智,才會證得無自性。

   空性是有的,由那一種意識安立呢?就是以勝義識,也就是勝義的理智才能堪忍空性是存在的,因爲名言識無法破除自性有的緣故,無自性也不是由名言所安立的。倘若自性是沒有的,它本身又是不存在,那自性就是有,就像負負得正一樣。倘若沒有自性,那就是有自性了,在[回诤論] 裏講到,倘若無自性不存在,那就是有自性了。

   有位西藏的專家回答說:觀察勝義的理智,並不安立也不持無自性是存在,不持無自性,不持空性。爲什麽呢?因爲唯有在遮擋自性時成爲理智而已,所以理智不會執著任何的性、任何的相。這是一位西藏的專家曾經這樣講叁 時候宗大師诤了:倘若你說理智不持空性,那麽講空性的這個語言,它也不講空性了,因爲它是爲遮自性時而安立的語言,這語言的所诠就沒有自性了;假使講空性的語言,不講空性的話,導師釋迦牟尼佛所講的無自性的法,所轉的無自性的*輪,以及講中觀正見的這些論典,也不是所诠空性了。是爲遮自性當下而安立的,就不講空性了,理智就不了解空性?

   一般凡夫如同前幾天曾經講過,執著境的時候,有叁種方式:(一)認爲境是自性有而執著。(二)不管境是否有自性,他只是執這個境。曰認爲境是沒有自性,以這種方式而執著。現在要破除執著境有自性的執著,需要與它百分之百相違的了解境是無自性的智慧,才能破除第一種執著。我們無法以第二種,就是對境是自性、無自性,只是執著境的智慧,不可能違害第一種執著境是自性有的執著,唯有有靠境是沒有自性的智慧,才能違害第一種的執著。境是自性有的執著,唯有靠境是沒有自性的智慧,才能違害第一種的執著。

  當證得證空比量唯有遮除自性的當下,就在遮點融入這個境當中,這種持空的方式而已,除此之外,沒有任何證空比量的證空的方式。假使認爲證空是境,證空比量在這點證空,那就有了距離感,那就不算真正的證空。若說證空比量證空的當下,認爲我在證空、我所證的是空性上樣是錯誤的,也不算證空。這樣會有危險,因爲當你了解、當你覺得現在所證得的空性是空性的話,空性的異共相就産生,當空性的異共相産生時上種異共相就是具實的相,就是自性相了,會認爲這是自性有,又會執著是真實的,這是危險的。何謂證空?就是在遮擋自性的當下,這種的持著方式是證空比量證空的方式。所以講到小苗不是自性有,小苗的自性是可以破除的。不只如此,小苗的自性是沒有的,它本身是真實的這﹂點,也是可以破除的。但是小苗是自性的、或非自性的二兩個是無法破除的。因爲了解小苗,在破除小苗是自性有的當下,所得到的是小苗是無自性。所以小苗是有自性又是無自性,這兩個無法破除。

   又有個诤議就是說:倘若沒有自性是由觀察勝義的理智所執著、所堪忍的話,沒有自性是存在的東西,必須要透過理智堪忍,因爲有自性和沒有自性是正相違上是外道的說法。我們內道如何反應呢?他們說倘若理智了解苗是無自性的,應該還要了解苗是無自性的法是存在的,假使了解苗的空性是存在,這種的理智它在尋找苗的空性是有、還是…

《中觀正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寶鬘論講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