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無的時候,會找到苗的空性是有的,那末苗的空性是有,本身就變成真實有了。因爲理智可以找得到,這是問題。於是宗大師如何回答呢?當了解苗是無自性的智慧是如何了解呢?就是遮擋苗的自性當下,就這樣持著苗的空性而已。除此之外沒有說:我在持著苗的空性!我在持著苗的無自性!並不會這樣執著。不錯,他在持苗的空性,但是他並不知道自己在持苗的空性上需要其他的意識才能了解,以這種證空的比量知道空性。所以在證空當下是唯有遮擋自性而證空,並非說是空性是有和無的這種差別證空,所以空性是完全無遮的,只是完全遮擋而已,並不會排斥任何的成立法。
當理智了解空性時,他會覺得空性是存在的嗎?那未,空性就不是無遮,變成非遮;因爲在遮遣自性之後,還會顯現存在的東西,所以變成理智的所了境,是非遮法。但是理智的所了境唯有無遮法,沒有非遮法。所以理智在了解空性的時候,不會執著空性是有或者沒有。但是理智在了解空性之後,由理智的力量,以後會了解空性是存在的,因爲當初的理智了解了空性一是以後我們可以體會的,空性是有的。但是有位外道說:當理智直接了解空性之後,空性是存在的這一點,自然就會知道;理智直接了解空性,但也間接了解空性是存在,這是外道的問題。
假使外道認爲理智直接了解空性,間接了解空性是存在,那末空性就變成非遮法了,用這種道理破除外道的問題,我們自己所立的宗是什麽呢?當理智了解空性之後,不用再經其他的正理,自然可以知道空性是存在的,因此不用其他的理由,就可以破除空性是不存在的執著,因而了解空性是有的。這一點是依靠以前了解空性的理智所産生的,就好比我們了解聲音是無常的正理;能了解聲音是無常,不用其他的理由,自然就可以了解聲音是常的常執,是顛倒執。由證量之力所了解以及證量的間接了解(不顯現而了解)後兩個是有差別的。在了解無自性的智慧,也就是了解空性的理智,不會顯現無自性是存在的。倘若理智在證空比量的當時,破除空性是不存在的執著,這個理智要了解空性的存在是不可能的。但是由了解空性的理智的力量,後來可以破除空性是不存在的執著,不用其他的理由,就可以了解空性是存在的,是由理智的力量而産生的。所以就是由正理之力而了解,並非由正理間接了解意思。
月稱菩薩不認爲理智了解空性是存在。倘若理智尋找空性,能證得空性是存在,那麽空性是存在本身就變成真實有、變成自性有了,而且月稱也不承認有自證分。如何了解何謂證量呢?以應成來講,證量就是不錯亂的識,也就是不顛倒識,稱爲是證量。但是應成之下就是自續以下,他們認爲證量的定義是新證不欺诳之識,他們多加一個[ 新證] ,剛開始證悟的意思,新證不欺诳之識就是證量的定義。爲什麽要講新證的原因,是因爲他們認爲一切法都是自相有,由自相所産生的相,而認爲是正量,它的意思是由自相所産生相而安立爲證量,因此他們認爲這個意識是新證。至於新證本身的名辭,爲何要多加一個[ 新] 我也不清楚。應成認爲證量,如世間人講到證量,是不欺诳的意思。所以證量的定義就是不欺诳的識就好了,何必又要多加一個新證,所以認爲不欺诳之識,就是證量的定義。現識所産生的再決識也算是證量,因爲它是不欺诳的識,所以再決識也是證量。
爲何下部認爲證量一定是新證的原因,是因爲他們認爲再決識是由以前的證量的力量,而使再決識再持這個境,但是證量就不同了,證量是以自己的力量持這個境。所以證量一定是新證,再決識就不一定是新證。因爲再決識是靠以前的意識的力量,而持它的所持境。 至於欺诳和不欺诳和錯亂識有差別的,就像持聲音無常的比量,證得聲音是無常的比量,還看到聲音的自相。認爲是看到聲音是無常的自相,以聲音是自相的相而言,這個比量是欺诳的、是錯亂的,但是比量所持著,最主要就是聲音是無常的,所以所持和實際是相符相合,以此而言,是不欺诳的,所以不欺诳可以用許多的角度來解釋。
因爲證量的定義是不欺诳之識,所以再決識也可以認爲是證量,不只如此,比量也可以稱爲現量。以應成來講,他們的不同就是分別識的正量也就是比量,比量也可以稱爲是現量。因爲不管是任何的意識對自己的所入境一定是現量,因爲他不管看到任何的境,就會看到境的相。以相而言,相對這個意識是現前分,不算是隱蔽分,因此對於所現的相來講是現量。所以一切的意識,就是連實質的無明,對自己的所入境有自性的相而言也是現量;因此,一切的意識對自己的所入境都是現量。
現在接下講一段最主要的答案,他如何回答呢?當修行者了解一切法是無自性,自己親身體會時,爲什麽還要調查、觀察空性是不是有,用不著。因爲他自己已經親身體驗到了,就不用再觀察空性是有、是無,不用再由其他理由來說明空性是有、是無。所以由理智的力量,以後可以破除空性是不存在的執著,而了解空性是存在的,不需要其他的理由。通常我們說有是現前分,空性是隱蔽分,但是空性是存在的是現前分。如同說無常是隱蔽分,聲音及青色卻是現前分。但是聲音及青色是無常的,卻是隱蔽分,同樣的道理。 剛剛我們解釋理智所了解的是空性,不會了解空性是存在的,但是由理智的力量,以後可以了解空性是存在的,這是我們自己所立的宗。他宗認爲理智是完全遮擋自性當下而存在的,理智不持著任何的東西,連空性也不持著,是完全遮擋的並不持著二時候宗大師就诤論破他宗二大師說:[ 理智也持空性,也了解空性] 。又有一派說:倘若空性被理智所安立的話,空性就可以被理智所堪忍,那末空性應該是真實有。這是外道說的。在此就有兩派的說法。第一派說:空性應該由理智安立,不是正理安立,若是由理智所安立,空性應由理智所堪忍,假使空性由理智所堪忍,空性就變成真實有了,這是第一派的說法。第二派的說法:是理智不持任何的境,根本就沒有境。什麽叫理智呢?就是完全遮擋自性當中所産生的,稱爲理智,這同比量不一樣,比量有境,理智沒有境上是第二種說法。
這兩派的宗是不成立的,爲什麽呢?當觀察苗是否有自性和無自性的當中,所找到的是遮擋自性時,就持無自性,除此之外不會再持空性是有或無的差別。所以理智在觀察苗是自性有或無之中,會遮擋自性有,所持的是無自性。但是除此之外,就是理智所安立並不一定由理智所堪忍。所以說理智安立這個法,但是理智並不堪忍這個法。
在般若經以及龍樹菩薩的論裏說過:你在觀察五蘊空當中就是正理,了空當中就是了知後表示一般理智所安立和理智所堪忍不同,理智所安立並非是理智所堪忍。爲什麽呢?當理智在尋求苗的究竟性質時,找不到任何的,在完全找不到的當下,變成苗的究竟性質,因爲找不到,所以沒有找到的東西找到了二叫理智所安立的。所安立的苗的究竟性質是找不到的,找不到的當下這就是屬於苗的究竟性質。所以在觀察苗的究竟性質的理智當中,找不到任何的東西方變成苗的究竟性質,就是找到的東西。找不到並非是從那邊跑出來一個東西讓你去找,理智所以找不到的緣故,因爲無法找到從境那邊産生的一個東西出來;就是因爲無法找到,所以找不到的它安立了,所以安立它找不到東西。但是再去觀察這種找不到的究竟性質,以苗的空性來說,現在以理智觀察苗的究竟性質,找到了就是苗的空性,苗的空性變成找的對象。以另外一個理智再去找的時候叁個空性又找不到了,因爲苗的空性本身的究竟性質,尋找假義的時候是找不到的;所以找不到的時候,確實安立找不到東西,找不到本身就是由理智安立的。倘若苗的空性能被理智所堪忍,那麽尋找苗的空性的理智,應該要找到苗的空性才對,可是又找不到。但是尋找苗的空性的理智,又會找到空性,就會像找空性的空性理智來說,會尋找到空性,但是不會尋找到所依的空性,這是有差別的。就像空性的究竟性質是找不到的,而找不到東西,卻能夠安立;但是又會找到空性,所找的空性就是找不到的究竟性質而已,找不到是所依的空性。
以上講到理智所安立和理智所堪忍的不同,自性有和有的差別以及無自性和無的差別,而且又講到:[ 無及非無,非有及無]。 四句是完全正相違的東西,倘若無法用有的其他方式作爲解釋,無法知道是有或是無,開始第一句:無是非無,就是無自性的有,非無是非名言上的無上樣剛好是中道了!非有和無是非自性有也非名言無。是以自性有的這一派來講,他們認爲無自性的這一法是不存在的。非自性有又非名言無的空性本身來講的話,
也非真實的也非自性有的。倘若認爲空性是真實有的,那就是不可救的。就好比胃壞了無法吃些食物,可以用藥來治,但是藥變成無效時,那就沒辦法治了。同樣的,現在拼命在遮這一切法是有自性的,最後所得到的空性變成有自性,那就沒有救了,就是這個意思。
我通常都說空性是非常重要的,如何了解空性?用什麽方式了解空性呢?就是以一個世俗的[ 有法] ,有一個連系法了解空性,因爲世俗是有作用的,會給我們的利益,基、道、果叁部份;以基礎來講也跟世俗緣起有關的,以道來講也是跟緣起法有關,以果來講也是跟緣起法有關的。但是我們錯誤在那一點呢?因爲我們錯亂、顛倒執著它的真實情況是如何呢?就是顛倒,對於悅意的這一方面,産生完全的貪,對於不悅意境産生完全的瞠。如果了解空性的道理的實際情況之後,好的就是好的,我們立刻做;壞的就是壞的,我們馬上放棄。這就是爲什麽要了解空性的原因。了解空性之前,先要讓我們了解緣起法,世俗的法,那一個是好,那一個是壞,讓我們不要再錯亂的意思。由此道理,我們才會修所要斷的,修…
《中觀正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