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无的时候,会找到苗的空性是有的,那末苗的空性是有,本身就变成真实有了。因为理智可以找得到,这是问题。於是宗大师如何回答呢?当了解苗是无自性的智慧是如何了解呢?就是遮挡苗的自性当下,就这样持著苗的空性而已。除此之外没有说:我在持著苗的空性!我在持著苗的无自性!并不会这样执著。不错,他在持苗的空性,但是他并不知道自己在持苗的空性上需要其他的意识才能了解,以这种证空的比量知道空性。所以在证空当下是唯有遮挡自性而证空,并非说是空性是有和无的这种差别证空,所以空性是完全无遮的,只是完全遮挡而已,并不会排斥任何的成立法。
当理智了解空性时,他会觉得空性是存在的吗?那未,空性就不是无遮,变成非遮;因为在遮遣自性之後,还会显现存在的东西,所以变成理智的所了境,是非遮法。但是理智的所了境唯有无遮法,没有非遮法。所以理智在了解空性的时候,不会执著空性是有或者没有。但是理智在了解空性之後,由理智的力量,以後会了解空性是存在的,因为当初的理智了解了空性一是以後我们可以体会的,空性是有的。但是有位外道说:当理智直接了解空性之後,空性是存在的这一点,自然就会知道;理智直接了解空性,但也间接了解空性是存在,这是外道的问题。
假使外道认为理智直接了解空性,间接了解空性是存在,那末空性就变成非遮法了,用这种道理破除外道的问题,我们自己所立的宗是什麽呢?当理智了解空性之後,不用再经其他的正理,自然可以知道空性是存在的,因此不用其他的理由,就可以破除空性是不存在的执著,因而了解空性是有的。这一点是依靠以前了解空性的理智所产生的,就好比我们了解声音是无常的正理;能了解声音是无常,不用其他的理由,自然就可以了解声音是常的常执,是颠倒执。由证量之力所了解以及证量的间接了解(不显现而了解)后两个是有差别的。在了解无自性的智慧,也就是了解空性的理智,不会显现无自性是存在的。倘若理智在证空比量的当时,破除空性是不存在的执著,这个理智要了解空性的存在是不可能的。但是由了解空性的理智的力量,後来可以破除空性是不存在的执著,不用其他的理由,就可以了解空性是存在的,是由理智的力量而产生的。所以就是由正理之力而了解,并非由正理间接了解意思。
月称菩萨不认为理智了解空性是存在。倘若理智寻找空性,能证得空性是存在,那麽空性是存在本身就变成真实有、变成自性有了,而且月称也不承认有自证分。如何了解何谓证量呢?以应成来讲,证量就是不错乱的识,也就是不颠倒识,称为是证量。但是应成之下就是自续以下,他们认为证量的定义是新证不欺诳之识,他们多加一个[ 新证] ,刚开始证悟的意思,新证不欺诳之识就是证量的定义。为什麽要讲新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认为一切法都是自相有,由自相所产生的相,而认为是正量,它的意思是由自相所产生相而安立为证量,因此他们认为这个意识是新证。至於新证本身的名辞,为何要多加一个[ 新] 我也不清楚。应成认为证量,如世间人讲到证量,是不欺诳的意思。所以证量的定义就是不欺诳的识就好了,何必又要多加一个新证,所以认为不欺诳之识,就是证量的定义。现识所产生的再决识也算是证量,因为它是不欺诳的识,所以再决识也是证量。
为何下部认为证量一定是新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认为再决识是由以前的证量的力量,而使再决识再持这个境,但是证量就不同了,证量是以自己的力量持这个境。所以证量一定是新证,再决识就不一定是新证。因为再决识是靠以前的意识的力量,而持它的所持境。 至於欺诳和不欺诳和错乱识有差别的,就像持声音无常的比量,证得声音是无常的比量,还看到声音的自相。认为是看到声音是无常的自相,以声音是自相的相而言,这个比量是欺诳的、是错乱的,但是比量所持著,最主要就是声音是无常的,所以所持和实际是相符相合,以此而言,是不欺诳的,所以不欺诳可以用许多的角度来解释。
因为证量的定义是不欺诳之识,所以再决识也可以认为是证量,不只如此,比量也可以称为现量。以应成来讲,他们的不同就是分别识的正量也就是比量,比量也可以称为是现量。因为不管是任何的意识对自己的所入境一定是现量,因为他不管看到任何的境,就会看到境的相。以相而言,相对这个意识是现前分,不算是隐蔽分,因此对於所现的相来讲是现量。所以一切的意识,就是连实质的无明,对自己的所入境有自性的相而言也是现量;因此,一切的意识对自己的所入境都是现量。
现在接下讲一段最主要的答案,他如何回答呢?当修行者了解一切法是无自性,自己亲身体会时,为什麽还要调查、观察空性是不是有,用不著。因为他自己已经亲身体验到了,就不用再观察空性是有、是无,不用再由其他理由来说明空性是有、是无。所以由理智的力量,以後可以破除空性是不存在的执著,而了解空性是存在的,不需要其他的理由。通常我们说有是现前分,空性是隐蔽分,但是空性是存在的是现前分。如同说无常是隐蔽分,声音及青色却是现前分。但是声音及青色是无常的,却是隐蔽分,同样的道理。 刚刚我们解释理智所了解的是空性,不会了解空性是存在的,但是由理智的力量,以後可以了解空性是存在的,这是我们自己所立的宗。他宗认为理智是完全遮挡自性当下而存在的,理智不持著任何的东西,连空性也不持著,是完全遮挡的并不持著二时候宗大师就诤论破他宗二大师说:[ 理智也持空性,也了解空性] 。又有一派说:倘若空性被理智所安立的话,空性就可以被理智所堪忍,那末空性应该是真实有。这是外道说的。在此就有两派的说法。第一派说:空性应该由理智安立,不是正理安立,若是由理智所安立,空性应由理智所堪忍,假使空性由理智所堪忍,空性就变成真实有了,这是第一派的说法。第二派的说法:是理智不持任何的境,根本就没有境。什麽叫理智呢?就是完全遮挡自性当中所产生的,称为理智,这同比量不一样,比量有境,理智没有境上是第二种说法。
这两派的宗是不成立的,为什麽呢?当观察苗是否有自性和无自性的当中,所找到的是遮挡自性时,就持无自性,除此之外不会再持空性是有或无的差别。所以理智在观察苗是自性有或无之中,会遮挡自性有,所持的是无自性。但是除此之外,就是理智所安立并不一定由理智所堪忍。所以说理智安立这个法,但是理智并不堪忍这个法。
在般若经以及龙树菩萨的论里说过:你在观察五蕴空当中就是正理,了空当中就是了知后表示一般理智所安立和理智所堪忍不同,理智所安立并非是理智所堪忍。为什麽呢?当理智在寻求苗的究竟性质时,找不到任何的,在完全找不到的当下,变成苗的究竟性质,因为找不到,所以没有找到的东西找到了二叫理智所安立的。所安立的苗的究竟性质是找不到的,找不到的当下这就是属於苗的究竟性质。所以在观察苗的究竟性质的理智当中,找不到任何的东西方变成苗的究竟性质,就是找到的东西。找不到并非是从那边跑出来一个东西让你去找,理智所以找不到的缘故,因为无法找到从境那边产生的一个东西出来;就是因为无法找到,所以找不到的它安立了,所以安立它找不到东西。但是再去观察这种找不到的究竟性质,以苗的空性来说,现在以理智观察苗的究竟性质,找到了就是苗的空性,苗的空性变成找的对象。以另外一个理智再去找的时候三个空性又找不到了,因为苗的空性本身的究竟性质,寻找假义的时候是找不到的;所以找不到的时候,确实安立找不到东西,找不到本身就是由理智安立的。倘若苗的空性能被理智所堪忍,那麽寻找苗的空性的理智,应该要找到苗的空性才对,可是又找不到。但是寻找苗的空性的理智,又会找到空性,就会像找空性的空性理智来说,会寻找到空性,但是不会寻找到所依的空性,这是有差别的。就像空性的究竟性质是找不到的,而找不到东西,却能够安立;但是又会找到空性,所找的空性就是找不到的究竟性质而已,找不到是所依的空性。
以上讲到理智所安立和理智所堪忍的不同,自性有和有的差别以及无自性和无的差别,而且又讲到:[ 无及非无,非有及无]。 四句是完全正相违的东西,倘若无法用有的其他方式作为解释,无法知道是有或是无,开始第一句:无是非无,就是无自性的有,非无是非名言上的无上样刚好是中道了!非有和无是非自性有也非名言无。是以自性有的这一派来讲,他们认为无自性的这一法是不存在的。非自性有又非名言无的空性本身来讲的话,
也非真实的也非自性有的。倘若认为空性是真实有的,那就是不可救的。就好比胃坏了无法吃些食物,可以用药来治,但是药变成无效时,那就没办法治了。同样的,现在拼命在遮这一切法是有自性的,最後所得到的空性变成有自性,那就没有救了,就是这个意思。
我通常都说空性是非常重要的,如何了解空性?用什麽方式了解空性呢?就是以一个世俗的[ 有法] ,有一个连系法了解空性,因为世俗是有作用的,会给我们的利益,基、道、果三部份;以基础来讲也跟世俗缘起有关的,以道来讲也是跟缘起法有关,以果来讲也是跟缘起法有关的。但是我们错误在那一点呢?因为我们错乱、颠倒执著它的真实情况是如何呢?就是颠倒,对於悦意的这一方面,产生完全的贪,对於不悦意境产生完全的瞠。如果了解空性的道理的实际情况之後,好的就是好的,我们立刻做;坏的就是坏的,我们马上放弃。这就是为什麽要了解空性的原因。了解空性之前,先要让我们了解缘起法,世俗的法,那一个是好,那一个是坏,让我们不要再错乱的意思。由此道理,我们才会修所要断的,修…
《中观正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