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所以它们之间没有这种关系。空就是完全遮挡(不现世俗相),并不会暗示任何的缘起法。所以空性和缘起之间没有这四种关系:(一)性相和名相。(二)能缘和所缘。曰能诠和所诠。(四)直接了解之後暗示缘起,以及直接了解缘起暗示空性。
法可以分两种(一)遮遣法(二)成立法。何谓遮遣法呢?就是遮挡某法的成立。遮挡某法:如非瓶子,[非瓶]这字遮挡瓶子,所以非瓶是遮遣法。遮遣法又可分两种:(一)无遮。(二)非遮。非遮和无遮之间的差别,是当语言文字、遮去了某法之後,仍旧隐示其他的法成立,就是非遮;这种非遮法大致上可以分四种:(一)直接暗示。(二)间接暗示。(三)马上就可以让你了解。(四)直接和间接两个都可以暗示。就好比[ 无我] ,这个就间接可以让你了解,直接也可以让你了解有[无我]这个辞。这四种直接可以暗示成立法,是属於遮违法。但它遮挡某法之後可以直接暗示某种成立法。如:没有山的平原。直接让你了解平原,遮去了山,所以是直接暗示了,直接让你了解成立法。直接和间接两个都是,如:胖子晚上不吃饭。就表示他中午吃饭了后我们可以知道的。胖子不吃晚饭但他不是瘦子二就是直接和间接两个,胖子不吃晚饭但是他不瘦。马上可以让你了解的,如:这个人是王族和婆罗门族两者之中,但他不是婆罗门族二句话就是马上可以让你了解他是王族。空性是无遮,遮去自性不会引发任何的成立法二是龙树菩萨以及所有的中观论师共同承认的。空性是无遮法,如果了解空性之後,会暗示缘起的话,那空性就变成非遮法,就不会成为无遮法。空性藏文亘接翻过来就是法性,以法性这两个字来说,虽然没有任何的遮字,没有任何的空,我们说这是遮遣法,因为我们见到法性的时候,就遮了自性有。 性空和缘起之间,并非是名相和性相的关系,假使缘起是空性的性相,那麽了解缘起的意识就了解性空。换句话说,了解瓶子是由因缘而生的智慧,就要了解性空;如同了解幻灭的性质就要了解无常一样。假使空性和性空是所诠和能诠的关系,则跟刚刚一样的损害,因为讲空性的这个语言并没有讲到性空。假使直接了解性空而暗示缘起,那也不行,因为所有的中观论师认为空性是无遮的,并非是非遮。我对无遮的感觉是怎麽样?我觉得如我们小时候都很怕鬼,当你在生起畏惧鬼的畏惧心态时,有个人说:没有鬼!就这麽简单,没有鬼就没有鬼,马上不会产生畏惧的心态了。虽然没有鬼喔立奇怪,就有一个很奇怪的东西存在;虽然没有鬼,但是马上会隐喻一个东西出来。空性并非如此,就是没有自性,就像刀子切瓜,切下就分开,乾净俐落。没有自性就没有自性,并非还有其他的。
现在由缘起的道理来了解性空,当然缘起的道理是愈来愈深,刚开始我们所了解的缘起道理是粗分的,因缘而产生。以这种道理来认识何谓是缘起,慢慢的透过经典上说明的与自己的经验,自己思惟、猜测后时对缘起的道理感受就愈来愈深。但对缘起的道理感受愈来愈深的时候,对境上的真实执著,就愈来愈减小了,有一天你完全彻底的了解缘起之後,境上那种独立真实的执著就遮挡了,那就是证空的意思。所以性空能现缘起、缘起能现性空,唯有中观论师才有办法,除此之外没有其他人可以现起。中观论师如何以性空现缘起,缘起现性空呢?首先他了解诸法是缘起相,在了解缘起相的当下,不需要依其他的因缘,马上可以想到这些是虚幻的、无自性的二种就是缘起现性空。
自性的意思,就是不需要观待的,不需要依靠其他,不受他人控制的,不由因缘而产生的,这是自性的道理。倘若了解需要观待上种自性执就可以破除了,观待和不观待不只相违,而且是正对立,虽然一和二,是相违但不是正对立的,但是一和不是一就正对立了。同样的道理,观待和不观待,互相依靠和互相不依靠,缘起和非缘起之间,不只是相违而且是正对立。所以当你了解这是观待的时候,不是观待的这种执著,马上就可以破除了。因此,了解缘起和自性是完全相违的,假使你透过缘起的道理,能破除自性,在破除自性的当下,你不需要透过其他的因缘,你马上可以想到这是缘起。
章嘉仁波切曾经说过,我们现在看到的一切法(这些事相)都会有变化的。外在的山河草木,以及四季的变化;我们内在的思想,亦有相当多的变化,这些变化是谁让它产生的?因此不变的自己、独立的、真实的,是不存在的。所以一切法随时都在变化,就是因为本身不是独立的、不是真实的、不是不变的,是互相观待的,所以才会产生变化。因为不观待、真实的、独立的,不在这一法自性上存在,不在这一法的性质上存在的缘故,所以产生变化。
空并非没有,它是缘起的意思;因为缘起而自性空,空所以是缘起,不是缘起的法是不存在的。所以,[众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末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这两句偈颂要好好的思惟上是中论最重要的根本理论。
要了解中观应成的空性时,虽然下下部和上上部的说法不相同,而且有很大的差别。但是由了解下下部的宗义,对於上上部的宗义是有很大帮助的。在了解上上部宗义之前,我觉得分别心和非分别心,首先要认识上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唯识里面解释到分别心和非分别心,对持境及见的方面,我们要了解何谓是[ 有] ,就是证量(所持的意识)所缘,证量所缘是[ 有] 的定义。
[ 有] 就是:有一法由证量持这一法,这一法就是存在、就是有。所谓法是有的,不只是意识所现就存在,而意识是需要证量所现才算是有。换句话说,持著这一法的意识是证量,对於所持境是不颠倒的上 一法是有的,所持的意识就称为证量。至於证量所持的法是正确的、是不颠倒的后要谁来证明呢?就是说境是存在的,由意识所持、证量所持安立的境是有的。现在这个[ 识] 是谁去证明是有的、是不颠倒的呢?立自证分的人,他们称为自证,就是以自证分安立这个意识,来认为这证量是正确的。我们所说的有,所持意识证量就是有,所持的意识并非证量就是不存在.有还可以分两种:(一)不会改变的。(二)会改变的。具有会改变的性质的有为法,如同我们现在所看见的色法,以及唯明唯知的一个体性,也就是心识两种。讲到唯明唯知的心识,这种意识我们要了解,是非常重要的。像昨天我们所讲到的十二因缘,第一支无明,它是意识。第二支业,应成和毗婆娑宗虽然认为业是属於色法,但是最主要还是由意识来解释。第三支是识,当然是意识。第四支名色,以名来说是属於意识的。第五支六入的意是意识。第六支触是意识。第七支受也是意识。第八第九支爱和取也是意识。第十支有是业,当然是意识上的一种随眠状况,第十一、十二生、老死就不是意识了。所以要了解意识的学说是非常重要的。以现在的科学家来说,他们认为是脑,并不承认有意识的存在,认为我们的思想和大脑的细胞是有相当关连的。但这并不表示有了大脑的细胞,当大脑细胞在活动时一定会有贪嗔,虽然贪嗔跟我们的大脑细胞是有关连的。但是产生贫瞠,形成意识最主要的因素,及其他的因
素,并非不是唯明唯知体性的意识而产生的主要因素。
我们要产生一个意识需要许多的因缘、缘缘、增上缘、等无间缘。光是有缘缘和增上缘无法产生意识的,必须无间缘。何谓缘缘呢?就是所缘的境,增上缘是我们的眼根。以眼识来说:有了大脑的细胞,有了外面的境,有了增上缘眼根,但是唯有如此是无法让我们的眼识执著境,就是说无法了解境。我们常说:[ 现而不见,见而不悟] 。我们意识分许多种,一个叫见而不悟,当意识在想其他的地方,虽然眼睛会看到一些境相,但是不会了悟,所以称见而不悟。虽有缘缘存在,大脑的细胞也有,但是为什麽不了解呢?就是要透过许多外缘,要有其他的因缘。所以光是有大脑的细胞、缘缘、增上缘,是无法产生意识的,要产生意识必须同类的,就是等流因的相续,才能产生意识,也就是它的进取因需要跟它的同类因的相续才能产生的。我们这样推理,可以了解到意识需要一个可以产生唯明唯知的体性的等流因才能生起。这样去找,假使意识是有个开始,那麽第一个意识是否是无因而生?假使是有因而生,那个因是否是从不同类的因而产生?还是从同类因而生?假使从同类因而生,那麽意识就没有开始了。假使承认有第一个意识,不是无因而生,就是不同类因而生。我们这样思惟,可以了知意识是没有开始的。我现在以上部而言,意识是没有开始的,意识也没有结束的,意识从以前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我们可以经由意识无始无终的理由,了解一刖後世的存在。
了解意识是如何持境的方式,是非常重要的。释量论里时常讲到现识,它是缘体识,声以及分别识是遮趣识,有这两种。我个人也不是很清楚。外道认为现识和分别心都是缘体识,但是我们内道说现识是缘体识,分别心是遮趣识。何谓遮趣识和缘体识呢?当分别心执著某一境的时候,把境上的特徵给划分出来,执著一个独立的东西,但是眼识或者现识来讲,它执著境的时候,不会分得很清楚,有什麽特徵就亘接的执著、直接的持这种境,不像分别心会把它分了之後,再持那个境一是内道主张的。由此唯识说:当我们的声音及分别心持境时,说某一法的声音。以名字来讲:瓶子的名字及持瓶子的分别识,持名字的声音,所诠就是瓶子。说瓶子的声音,这个声音所诠的是瓶子没有错,但是他说瓶子的时候,并非瓶子的力量说出瓶子的名字,持瓶子没有错,但不是由瓶子的力量而使分别心去执瓶子的。但是讲到瓶子时马上就会说:那边有瓶子二代表什麽呢?好像从那边的瓶子的力量,使我们的分别心去…
《中观正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