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何執著境的、用什麽方式持境的,當了知之後,才知道是有違害的,這一切不是自性的存在,是唯名唯識而安立有的。因而,不論是作者、所作處、所作的事,或行者、行處、行事,這一切都是唯有名言、唯有意識安立而已,沒有獨立實有自性的存在。我們所見到的一切事相,認爲是完全真實的自性相,經由思惟觀察之後,可以了解原來所執著的是不正確的,虛妄不真實的。所見生滅法,均爲幻滅相,是唯名安立的;因爲不是自性有,所以幻滅是存在的上一切虛幻的假相是觀待而存在的。
(觀六 情品第叁)
[ 眼耳及鼻舌,身意等六情,此眼等六情,行色等六塵。是眼則不能,自見其己體,若不能自見上 何見馀物。] 我們都說:眼睛見到、耳朵聽到。這種見到和聽到並非是獨立的真實有。如果眼睛正在看某物的動作,這個[看] 本身是真實有,眼睛是看者,看本身是動作,看的動作本身應該看到眼睛。看的動作本身假使是自性有,就不需依靠境中不需要觀待境就可以看到,那末,眼睛應該看到眼睛本體。因爲眼睛無法看到眼睛本體,所以看是由互相觀待而産生。
宗大師講第叁品的大意。他引用的經典是月稱菩薩所寫的[ 四百論釋] ,[ 四百論] 是提婆菩薩所作。下部問:[ 在經典裏講到眼根、耳根等,都是由以前的善業所成的異熟果,倘若你說眼睛等是不存在的,眼睛不能看,耳朵不能聽,難道你成立這些不是異熟果嗎?] 因爲下部認爲無自性和無是一體的,所以當中觀師說眼睛不能看、耳朵不能聽破除自性有時,下部認爲是完全破除名言上的眼睛看到、耳朵聽到,因此下部問了這個問題。中觀師回答說:[ 我們不遮擋、不破除眼睛、耳朵等是異熟果。]下部問說:[你剛才不是說眼睛不能看、耳朵不能聽?爲什麽又承認這些是異熟果呢?]中觀論師回答:[我所說的是眼睛不是獨立、真實、自性有的看到,耳朵不是獨立、其實、自性有的聽到,我所要破除的就是獨立真實自性的存在。眼睛、耳朵等所見所聞等,因爲是緣起性,互相觀待而存在,所以我不破除是異熟果。]宗大師在此對中觀師所要破除的和不破除的,作了很詳細的解釋。總之下部都認爲無自性就是無,好像龜毛兔角是不存在的。所以,這個答案,有自性與有,無自性與無,要分辨清楚。
由證空的智慧斷除煩惱,這種對治的方式,就如同光明顯現的時候,黑暗就消除。於是,有人就問了:[倘若對治力生起時,所遮的煩惱沒有了,就不是在對治煩惱,怎麼能稱爲正對治呢?]以見道來講,見道要斷除的煩惱分,就是見道所斷。以無漏根本智的證空現量是如何對治見道所斷的呢?就好比現起光明和消滅黑暗是同時,在正對治的當下,就是無間道的無漏根本智生起時;無漏根本智的所遮的即是見道所斷,所以沒有見道所斷的,這時稱爲無間道。雖然沒有見道所斷,仍是稱爲正對治。因爲沒有見道所斷,並非完全斷除,必須一直到見道所斷産生的特殊能力,煩惱永遠不再生起,這時稱爲解脫道。 對治力和所遮的煩惱是如何對治的呢?此二者雖然是俱生相違,但其俱生相違的方式不是像冷和熱,因爲冷和熱是互相産生、都存在時,才可以一個對治一個。在廣論中也講到,修無常的智慧,當它的力量一直增長的時候,它的正對治常的執著,就漸漸減弱。以無暇來講,認爲暇滿人生是需要追求的智慧,和認爲暇滿人生是毫無意義的智慧;當認爲暇滿人生最重要的功德慢慢增長時,認爲暇滿人生不重要的執著就慢慢減弱了。這些對治的方式就像冷和熱的對治方式一樣,稱爲相續俱生相違方式。現在最主要是能直接生起滅谛的無漏根本智,所要對治的是所遮的煩惱。所以不是像上述方式對治,而是像光明消滅黑暗,當光明産生當下就沒有黑暗,用如此的方式作爲對治的。
現在,我想介紹,幻滅本身是世俗法,是有爲法。這是中觀應成派所立不共的宗。一般有爲法的定義是在滅、在轉換的、在幻滅的。以法來講,它是幻滅的,它正在幻滅當中。世法、有爲法在幻滅,是不需要經過任何外緣,它的因本體具有壞滅的能力,即有滅的性質。中觀師就問其他宗派的論師:倘若正在滅是由因而産生的,在滅的過去式是什麽呢?若是幻滅占全消滅,那幻滅本身也應該由因産生。假使不是的話,你說在生,現在正在生,是由因而産生,那末已生,已經産生,就不必因而産生了。難道你要說已生不是由因而産生的嗎?這在月稱菩薩所寫的﹁明句論﹂也有講到。不只是如此,月稱菩薩在[六十正理論釋] 也提到:幻滅本身是有爲法,就是唯名而安立。世間共許的,我們可以安立幻滅是有爲法,幻滅本身有生果的能力。
我和蘊體並非異性,而是同性的,因爲當我們的蘊體衰退,或者受其他外緣損害時,我們會安立我老了,或者我痛了;當手痛醫好了,我們會說:我痊愈了。所以我和蘊體並非異性的。我的安立是依靠蘊體,唯名而安立的我是存在的。這個我,我們共許是從過去到現在、現在到未來的。除此之外,若有另外一種存在的方式,就有一個真實獨立的我存在。那麽,我從前世到今生、今生到後世的我,就不能成立。爲什麽呢?一般講的我,並非一定指現在的我。但是今生的我,因爲我現在的身爲人,所以是屬於人的我。這個我,當尋找的時候,即是屬我的第六識。現在的第六識,並非在前世存在,我就不是從前世到今生了,因爲現在的第六識在前世是沒有的。
有人問:[假使空性是勝義谛,是觀察勝義時而安立的話,空性應該是真實有呀!]中觀師回答:[假使一切法中唯有少數是屬於空性,只有少數是自性空,那末空性就無法說是自性空。但是一切法本身的性質是自性空的緣故,所以空性本身也是自性空。] 當認爲空性本身是夏實有,是有危險的。當然,若不觀察空性的道理,以及對這方面不去研究的人,是不會認爲空性是真實有的;已經完全了解緣起和空性道理的人,也不會有這種危險;只有對空性很歡喜,也在觀察空性的人,就會有執著空性是真實有的危險。因此,在經典裏,特別強調空性的自性空,在十六空性的法相中,講到涅槃的自性空等四種空空的道理。倘若空性是真實有,這種真實就屬能依,它的所依處也應該是真實,但是找不到所依處的真實。以唯識來講,依他起是遍計執的空,因此圓成實是真實有,因爲圓成實是真實有,所以圓成實的所依,依他起本身也是真實有。這是唯識所認爲的。假如空性是真實有,這種真實有所依的空性,它的所依也應該是夏實,但是空性的所依處並非是真實。
所有佛教的宗義師們都認爲業因滅時,就産生果,這是一定的,業是決定的,是不會受到損害,沒有造業不會得到果報的.人了業,會增長,當業依緣現起時,就會得到果報。這是所有佛教的宗義師們都承認的。業和果之間,有些可能千百億劫也不會生果,但在此期間,業不會受到損害。業是如何依外緣而生果,不會因外緣而受損害呢?以下講到因果緣起的道理。以業和果之間經過許多劫爲例,有些論師認爲,業本來現起了,然後在幻滅時,幻滅本身是常法,業本體的性質變成隨眠,就種在第八識阿賴耶識的識田上,因此業不會受到損害上是唯識的講法。第二種講法,業有不受損害的能力。昆婆沙宗認爲,由於「得」的能力,所以業是不會受損害的。中觀應成則是認爲,業本身的因是由幻滅的因而産生,所以它的滅是存在的;因爲它的生本身不是自性有,所以業不是自性有,業滅也非自性有,是一種世間共許的存在、唯名而立的幻滅而已。業在幻滅時,業滅是有爲法,它會相續,由於這種續流的關系會産生果。以前我們所造的各種業,業幻滅之後,留下幻滅後的續流是存在的,由這種續流會感生果報。中觀應成派認爲過去、現在、未來叁世是有爲法,在中論第二十七觀邪見品解釋得非常清楚過去式就是幻滅的,未來式是末生、末已生。以小苗爲例,苗本身是現在式,苗幻滅是過去式,苗未生是未來式二日的幻滅是世法、是有爲法,所以苗幻滅本身還會幻滅再幻滅,具有刹那刹那變化的性質,它的續流不會斷,是永遠存在的。有人問:現在式和過去式是否相違呢?中觀師回答:是不相違的。以苗的幻滅而言,苗幻滅本身已經産生但還沒有滅,是現在式,苗是以苗的幻滅而安立的,所以是過去式。
(觀如來品第二十二)
[ 非陰不離陰,此彼不相在,如來不有陰,何處有如來。]我們說:如來是真正的歸依處,但是如來是如何存在的呢?如來是依靠無漏的蘊體而安立的,假使尋找如來的假義,是找不到的。不管任何清淨法或不清淨法,都是自性空,自性空本身也是自性空,因此一切諸法都是唯名所安立。因此,首先由他人的教導了解空性的道理,體會空性的道理之後,必須長久專心緣空性、思惟空性,才有辦法使輪回的根本--無明的力量漸漸減弱,才能得到永恒的解脫。
八、結 贊( 觀邪見品第二十七最後一頌)
[ 瞿昙大聖主,憐愍說是法,悉斷一切見,我今稽首禮。] 這裏最主要說明被大悲所覆的導師釋迦牟尼佛,是由大悲心而得到佛果位。具有究竟大悲的佛陀,知道衆生雖不想要痛苦,卻一直在積聚痛苦的因,因爲衆生是被無明愚癡所控製,只有以證空智慧正對治無明煩惱,才能解脫。在二十六品裏解釋得非常清楚,佛陀爲了使衆生永遠離開痛苦,以空性的道理,斷除這一切顛倒的執著,所以我禮敬佛陀。
導師釋迦牟尼佛的功德,主要有兩種:一是智慧,一是悲心。智慧可分許多種,有五明的智慧等,但最主要是指了解如所有性的證空智慧。因爲佛陀是依大悲心及證空智慧,不斷的修持,才得到究竟圓滿的佛果位,因此佛陀教導我們,爲了成就佛果位,必須好好修持大悲心及空正見。假使我們要成爲真正跟隨佛陀的佛弟子,就要好好學習大悲心及空正見,…
《中觀正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