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境上的,破除常邊。沒有自性的,因爲互相觀待,並非沒有,又並非是境上而存在當下,就是唯名而安立的有,破除了斷邊。 下部不了解空性的意義、及空性的道理、空性的內涵、空性的性質,所以才會有那麽多的诤論。但是我應成所講的空,並非是尋找假義找不到就成爲空,因爲互相觀待而空,所以你的诤論是無法損害到我。因此空性必須在 一個屬於[ 有法] 上存在,假使不是[ 有法] 就沒有空性了。事相上[ 有法] 就變成空性的所依,空性究竟性質就是事相的特徵,就是能依。因由緣起道理的實際體會到無自性,那未,講到自性空的時候,自然就會體會到緣起了,就是有的,名言安立的有。
[ 諸佛依二谛,爲衆生說法,一以世俗谛二 第一義谛。] 講到二谛的道理,外道和佛教的四部都成立二谛。外道也講二谛,至於毗婆娑宗解釋二谛的道理,認爲勝義谛的定義:若是有一法,無法以力破壞,或者用意識分析,執著這一法的意識仍存在(不失覺),就稱爲勝義谛。倘若有一法以力破壞,或者意識分析,執著這一法的意識消失(失覺)上時叫世俗法。這是毗婆娑宗所講的二谛的定義。 以唯識來說,認爲無漏根本智的所緣境,也就是究竟的所緣境方就是勝義谛;倘若有一法不是無漏根本智的所緣境,那就是世俗谛。中觀如何解釋呢?他們認爲一個世俗法上是俱有二谛的,而且二谛有異體無異性(同性異體)的關系,這是在世俗法上存在的。不只如此,連空性本身還是自性空的。以空性的特徵而言,空性和事相的空性,就是所依的空性是世俗谛。勝義和世俗的定義,倘若有一法可以被名言識所安立就成爲世俗,倘若有一法能以觀察事相究竟性質的聖言識來安立,就成爲勝義。因此佛以二谛爲衆生說法。
[ 若人不能知,分別於二谛,則於深佛法,不知真實義。]倘若有人不能由緣起的道理了解勝義谛,則他不能知道佛法的精華,也就是空性的道理。
[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第一義就是勝義谛。若不依世俗谛緣起的道理來了解空性,不可能證空的,不可能得到涅槃。所以不管任何一法都俱有二谛,而且二谛的關系就是異體不異性。倘若異性的話,有四種缺點,如色法:(一)空性成爲色法的特徵。(二)色法的空性不能在色法中存在。(叁)觀空性時不能緣色法。(四)自性有與自性空同時存在。倘若同體不異體,也有過失。世俗谛也可分兩種(一)正世俗。(二)倒世俗。至於正、倒世俗的差別又有一點困難,因爲各派的專家有各自的說法。諸法所相都是相違的,我們所看到的和實際上所有的是不相符合,所以這些世俗法都是屬於虛假的。但是在虛假的法,有些不需證空也可以了解,有些法是需要透過證空才能了知是虛假。好比我們說夢裏的人,夢中總會夢到人嘛!夢境的人並非是真實,是可以了解的,但這兩個都是虛假的,夢境的人並非是真正的人,而我們現在看到的人才是真正的人。因爲夢境的人,殺了他不會得到殺人的罪,但殺了夏正的人,會得到殺人的罪。同樣的都是虛假的,但是由世間而言,還有一個虛假和真實的差別。當然每一法有虛假和真實的差別,那就是勝義和世俗。但是世俗虛假本身,以世間而言,還有真實以及虛假,這是正和倒的世俗差別。
我們如何安立這是有?這是無呢?前幾天也說過了,要世間共許,不受到名一吉識的損害,不受到聖言識的損害。光是名言共許是不足夠的,因爲執著兔子角的意識,認爲兔子角是存在的。以執著兔子角的意識而言,兔子角是世間共許的。所以光是世間共許,不能成立爲是有的,因爲名言識會損害兔子角的,兔子根本沒有角。若名言識不損害就是有嗎?也不一定。如阿賴耶識,無法直接用名言識損害。爲什麽呢?以隨經瑜伽行認爲阿賴耶識,尋找一定找不到的。阿賴耶識的定義,具有這樣一個性質。勝義識找不到,但確實找不到,所以阿賴耶識受到勝義識的損害,雖然沒有名言識的損害,是世間共許,但是受到勝義識的損害,所以阿賴耶識是不存在的。所以,假使諸法要成立爲有的話,必須有叁種特徵:(一)世間共許。(二)不受到名言識的損害。曰不受到勝義識的損害。俱有這叁種特徵,這一法才是成立。
所以[有]的法,並非只有世間共許,或者執著這一法的意識,就足夠安立爲[有] 。就好比兔子角,我們可以執著這是兔子角,有執著兔子角的意識存在,但是兔子角並不存在啊!所以只有執著這一法的意識是不夠的,意識還要是不顛倒識,屬於正量才可以安立這一法是有。何謂正量呢?就是不顛倒識。但我們又講證空比量,以證空比量來講,雖然了解了空性,了解實際的究竟性質,但是因爲它看到了自性的相,空本身的自性的相,所以它又是錯亂識,因爲把空看成有自性了。所以我們稱爲錯亂識,因爲所執著的和實際上是符合的,所以不顛倒。不顛倒識和錯亂識證空比量本身屬於錯亂的,但又不是顛倒的。唯有在無漏根本智,也就是說證空現量無漏根本智是不顛倒識又不錯亂識。
聖道之前,反正凡夫道所有的一切意識都是錯亂識,看到了自性相都是錯亂識。尤其應成說:不管顛倒識也好,不顛倒識也好,對自己所顯現的相,一定是量,就像執著兔子角的意識,是一個顛倒識沒有錯,但是所顯現的兔子的相是存在的,以相而言它是現量,不只是量而已,還是現實的量。舉一個例子:持色眼識,執著色法的眼識,對於色而言是量,因爲持色眼識會看到色法是自性有的,以色法是自性有而言是顛倒識,但是以色法是自性有的相而言是量。持色的眼識看到色、執著色,認爲色是色,但是不會認爲色是自性有,卻看成色是自性有。
勝義空性廣分的話,可以分二十種、十八種、四種,還有分十六種,但是最主要的分兩種,就是人無我和法無我,所以由二谛的認識而了解,所看到的和實際上所有的是不符的。
[ 不能正觀空,鈍根則自害,如不善咒術,不善捉毒蛇。]鈍根者無法一下子就了解空性。釋迦牟尼佛證悟之後,雖然成就了無上正等正覺,沒有馬上講空性的道理,所以初轉*輪爲四谛*輪。
[汝謂我著空,而爲我生過。][汝]指下部者,在前面說過:假使中觀論師們認爲諸法是無自性,就有許多過患。例如:不會有生滅的存在,不會有世間的存在。這種的诤論中觀論師說是因爲你不了解空性而有過失。
[ 汝今所說過,於空則無有。] 你雖然說這一切的過失,但是以空義來說,這一切是沒有過失的。如果我覺得這一切不是自性空,一切法都不能成立。所以說:[ 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 就是因爲這一切法是自性空,所以一切法都能成立,倘若一切法不是自性空,那麽一切都不成。不是自性空,就不用互相觀待,就不存在了,也不會有生滅。
[ 汝今自有過,而以回向我。] 你跟我講的這些诤論,所指我的過失,實際上是你的過失,而並非我的。[ 如人乘馬者,自忘於所乘。] 你自己有那麽多的過失,反而把自己的過失推到別人,就像你騎著馬,忘記自己所騎,然後騎著馬找馬。
[ 若汝見諸法,決定有性者,即爲見諸法,無因亦無緣。] 假使諸法有自性(諸法包括有爲法及無爲法),那麼這些有爲法及無爲法就不用觀待而能成立,不用觀待,就沒有因緣了。[ 即爲破因果,作作者作法。] 這樣的話,因果就不成立了,假使因果不成立,觀待不成立,行事、行者、行處也不成立了。[ 亦複壞一切,萬物之生滅。]這一些都沒有,萬物之生滅也跟著沒有了。生滅也沒有了,因果也沒有了,假使有自性的話,這一切都不成立。
[衆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龍樹菩薩講空性的道理,最主要是因緣生法,由緣起而安立空。假名如何成立呢?因由緣起觀待而成立假名。緣起的意思分許多種,由因而生果的緣起方式是一種,就是由因生果,依因緣而産生,這是下部安立的。又有一種緣起的解釋方式,是由支體安立和合體,這種的觀待方式,也屬於緣起的一種,最主要就是自續所講的緣起。包涵一切法,由支體觀待和合體,和合體觀待支體,互相觀待的緣起。
假使法是實有存在的,從境那一方面産生,應該要找得到,而且尋找的那個智慧也可以找得到,找不到就遮擋了從境那一方面産生。但是找不到並不是這一法不存在上 一法還是有作用。雖然沒有找到並不是說受到理智的損害,不能被理智所堪忍,理智不會給它損害的。雖然理智沒有找到從那一方面而産生,理智遮擋從那一方面産生的存在。雖不是從境那一方面産生,它是有作用,存在方式唯有依分別心名言安立。這種分別心,假使再找,等於是你的分別心、我的分別心,還是一百個人的分別心,還是過去的分別心,現在的分別心,未來的分別心。這種分別心是如何安立的呢?就是大家共同認許,如此而已。所以唯分別心所安立、唯名所安立叁是立名處和取名識之間的觀待,就是立名處和取名識之間觀待的關系,所以是緣起,唯分別心所安立的,它是假名的。就是因爲它是假名、唯名而取的,所以沒有從那一方面産生,斷了常邊;因爲觀待的緣故,所以它是有、有作用,斷了斷邊,離二邊入中道。
[ 亦是中道義] 。有位上師在蓮花贊的偈頌裏曾經說過:[ 空和緣起之間的關系,並非是無常和刹那幻滅之間的關系。] 我們說刹那轉換是無常的定義,無常是它的名相也是它的性相。性空和緣起之間沒有名相和性相的關系,空性也並非是緣起的境,緣起也不是性空的識,沒有境和識之間的關系(就是所緣和能緣之間的關系),也沒有所诠和能诠之間的關系,也沒有在直接了解空性的當下馬上可以讓你了解緣起。當你在證空的當下,直接看到空性(無二相),如果會暗示緣起,會隱喻緣起的話,這樣空性會變成非遮,並非無遮,…
《中觀正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