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清淨道論》-活命遍淨律儀▪P2

  ..續本文上一頁

  那麼比如我們說:“現在我們寺院需要一個吃飯的飯堂。”或者說:“這裏如果有一間寮房那就非常好的。”

  這種暗示的方法對于住所來說是允許的,或者直接可以說:“現在僧團非常需要有一間大家用餐的那些齋堂。”象這樣的話這種用暗示的方法來說,是住所還是可以的。

  而對于醫藥來說呢,只要自己是生病,確實是生病,那麼即使是沒有邀請的施主還是可以說的,比如說:“現在我得了什麼樣的病,我需要什麼樣的藥。”這種是對于一切人來說都可以直接提出的,但是必須得提出的是你的病所需要的藥。如果那時他供養了過量的藥,這樣的話就有兩種說法:第一種是對于持律的人來說,只要他已經供養你的藥,你的病好了還是可以繼續保持;第二種是從經教法來說,雖然這並不犯戒,但是它也會影響到你的活命,就是會影響到你的正命,所以說還是不適合用。

  在這裏,我們舉一個沙利補答尊者的故事來說明那些少欲知足的人即使他們有病,也不去使用通過暗示或者直接說等等的方法所獲得的醫藥。

  有一次,沙利補答尊者跟馬哈摩嘎喇那(Mahàmoggallàna,目犍連)尊者他們同住在一個森林裏面修遠離行,就是獨住。有一天,沙利補答尊者突然感到肚子非常痛,晚上馬哈摩嘎喇那尊者就來訪問他,見到沙利補答尊者臥病在床,他探得了他生了什麼病之後。

  他就說:“朋友啊,你以前是用什麼樣的方法來治好你這樣的病痛呢?”

  沙利補答尊者就說:“我還在家的時候,我的母親就會用酥油再加蜜糖再加糖再加點牛奶,這樣熬成的粥來給我喝,我喝了這種粥之後呢,我的肚子就不痛了。”

  馬哈摩嘎喇那尊者說:“朋友啊,如果你跟我大家都福報好的話,我們明天有可能會獲得這樣的甜乳粥。”

  這個時候,住在經行道末端樹上的一個樹神,他聽到了他們之間的談話之後,他想:“我要讓尊者明天可以得到這樣的粥。”

  于是,他就跑到沙利補答尊者的施主的家裏,然後附在他的長子的身體裏面,使他的長子很痛,然後其他的那些家屬(就是小孩子的家屬)就集合在一起。這個時候他就使這個小孩說話:“如果你明天准備用酥油再加蜜糖再加糖再加牛奶所熬成的甜乳粥給沙利補答長老喝的話,那麼我就將會離開他的身體。”

  那他們說:“哎,即使你不這樣要求,我們也會經常供養長老這樣的粥的。”

  于是,第二天他們就把這些熬好的甜乳粥准備好,然後馬哈摩嘎喇那尊者早上要准備去托缽的時候,他就對沙利補答尊者說:“朋友,你在這裏等,我去托缽。”

  于是他就進入了村落,那一家人看到馬哈摩嘎喇那尊者來了,就急忙接過馬哈摩嘎喇那尊者的缽,然後裝了滿滿的這種甜乳粥供養他,馬哈摩嘎喇那尊者就表示要走了。這個時候,他們又要求馬哈摩嘎喇那尊者留下來,讓他先喝了這些甜乳粥之後再走。于是就再裝一滿缽給他帶回去供養沙利補答尊者。

  當馬哈摩嘎喇那尊者回到之後,沙利補答尊者說:“這種粥確實是非常好的(就是可以治愈我的病的),但是這些粥不知道是怎麼樣得來的?”

  當他知道這些粥的來由之後,他就說:“朋友馬哈摩嘎喇那,請你拿走吧,這樣的粥我是不會喝的。”

  馬哈摩嘎喇那尊者這個時候他並沒有想:“你看,他竟然不喝像我這樣的人給他的粥。”他並不會這樣想,聽了他的話之後,他就把他的缽拿到外面,然後倒到一個沒有草的地上。

  當這些粥倒在地上的時候,沙利補答尊者的病也好了。從此以後的四十年、有的說四十五年,四十年間從來再沒有生過這樣的病。于是沙利補答尊者就對馬哈摩嘎喇那尊者說:“朋友啊,即使把我的五髒六腑痛出肚子來在地上跳動,我也不會吃由于我的語言說出來而得到的這些粥。”這個就是沙利補答尊者的德。于是他就說了這樣的偈頌:

  “假如我吃了由我語言所得來的這些甜粥,便是玷汙了我的活命戒(就是活命遍淨戒),縱使我的髒腑痛到擠出肚子外面,我甯可舍棄生命也不會破我的活命戒。已經摒棄了邪求,我的心是多麼自在啊,我決不作爲世尊、爲佛陀所呵責的那些邪求。”

  這是一個故事,還有另外一個故事,是說有一位住在雞跋羅准跋(Ciragumba)裏面的大帝須(Mahàtissa)長老。

  有一天,他外出托缽,結果他整天都沒有得到任何的食物,由于饑餓,他走著走著身體沒辦法支撐結果就倒在樹下。他正好是倒在芒果樹下,這個時候地上已經掉了很多的芒果。由于Tiss長老他嚴持戒律,所以雖然他倒在樹下,旁邊都有很多芒果,然而他並沒有撿任何的芒果來吃,爲什麼呢?因爲在巴吉帝亞的第四十條,世尊有規定:“若比庫把未經手授的食物持入口中者,除了水跟齒木之外,巴吉帝亞。”所以這位長老,由于沒有人手授,他不會自己去拿取沒有經過授與的那些食物。結果他沒辦法支撐他的身體,就一直在那裏躺著。

  這個時候,來了一個年老的居士,老居士知道這位長老是餓壞了,餓到躺在地上。那個時候已經過午了,過午是不能夠吃任何東西的,即使他撿了芒果,那位長老也不會吃的。因爲這位老居士他也知道戒律,所以就撿一些芒果,把這些芒果榨成汁,讓這位大帝須長老喝。然後背著這位長老回到他的住處,回到自己的寺院。這位長老在背上想:“他不是我的父母、親屬,只是因爲我的戒律所以才背我回去的。”所以那個時候,他就在這位老居士的背上修vipassanà,結果就在背上證得了阿拉漢果。這個是住在雞跋羅准跋的大帝須長老的故事。

  下面我們講第四種,資具依止戒。這裏的資具(paccaya)是指我們的生活用品,也就是我們剛才所提到的那四種生活用品:第一是衣;第二是飲食;第叁是坐臥處;第四是治病所需的醫藥。在講資具依止戒之前,我們還要講在使用這些生活用品的時候,可以分爲四類的使用。

  大家可以翻到叁十五頁,一般上當我們在接受到施主的供養的時候,當這些供養還是新的話,我們就要先省思。比如說當我們接到衣的時候,我們要先省思:“這些只是四大所組成的而已,只是一些色法而已,然而本來它已經是很清淨的,由于穿上在我這個極其汙穢的身上,然後這些袈裟只要經過我們的身上一穿過之後,它也變得非常臭穢了。”然後當我們在每一次穿用的時候,也必須得省思,如果沒有經過省思而受用,就會犯到“借受用”。

  這裏講到受用,就會有四種受用,就是四種使用方式:

  第一種是稱爲盜受用,就是盜賊的受用。比如說有一些人已經破了戒,乃至到有一些自己出家而成爲比庫的,成爲出家人的,這種稱爲賊住者。還有包括那些打著佛、法、僧,挂著佛教的名號而吃叁寶的東西的這一類的人,他所使用的任何由于那些施主們供養的物品,都稱爲盜受用。因爲就好象盜賊在偷盜佛、法、僧的用品,叁寶的用品一樣,這種稱爲盜受用。

  第二種是稱爲借受用。借受用,i

  a也是欠債、債務的意思。就是你借來的東西,你是欠債欠的東西,欠叁寶物。這種人包括如果一個人持戒很清淨,但是他沒有觀察,沒有經過省思他就受用袈裟、吃食物、住住所跟服藥。因此,我們在每一次的使用袈裟、在吃缽食、吃食物、住住所、服藥,都必須得省思,如果在每一次受用的時候沒有省思,那麼也必須得在午前、午後、在傍晚、在晚上乃至在淩晨還沒有明相出現之前要省思,假如沒有省思的話,那麼他那一天所使用的衣服、飲食、住所跟藥品都是屬于欠債受用的。這是對于那種持戒清淨的人來說的。

  第叁種是稱爲繼承受用。什麼是繼承呢?就是兒子享用父親的遺産或者享用自己父親的東西,這種稱爲繼承。什麼樣的人才能夠使用這些衣服、飲食、住所跟藥品呢?是像繼承自己父親的物品、財産一樣來使用呢?這種人就是七種有學聖者,也就是證得了初道、初果、二道、二果、叁道、叁果跟第四道的這七類有學聖者他們使用,就好象使用父親的財産一樣使用這些生活用品。因爲我們所披的這些袈裟,是由于世尊所允許的;我們所吃的缽食,也是由于世尊所允許的;我們所住的寺院、寮房,也是世尊所允許的;我們所吃的藥品,也是世尊所允許的。因爲是世尊所允許的,所以我們受用稱爲繼承受用。

  也許有的人說:“這是施主供養我的。”其實我們不要這樣以爲,如果你是在家人的話,也許施主理睬都不會理睬你,只是因爲我們挂著佛陀的名號,我們示現的是象佛陀那樣的形象,我們要剃除須發、要濯染缁衣、要剃染,我們現的是佛陀的形象。由于這樣,由于住立于佛陀的教法當中,我們才有這樣的福報,不是自己的福報。

  爲什麼佛陀有這樣的福報呢?我們想想,佛陀爲了衆生的利益,爲了饒益有情,他經過了多少劫修行巴拉密呀?修行布施巴拉密修行了多少劫?修行了四阿僧祇及十萬大劫的時間,這些是佛陀所得的福報。所以現在即使有那些無恥的人,那些極其貧賤而沒有廉恥的人,他們只要在路邊挂著一個“佛”字,然後下面放一個功德箱,他們都能夠由于這個“佛”字而得到供養,他們即使沒有任何的戒德,乃至他們對叁寶也沒有任何的信仰,只要他們挂著一個“佛”字,他們就能夠得到這樣的福報。這種福報不是他的福報,而是佛的福報。

  那麼現在也是,比如說我們沒有任何信的德、沒有任何戒的德、沒有任何定的德、沒有任何慧的德,但是只要我們身披袈裟衣,衣食就無憂。那你說我們是憑什麼的德來獲得這樣的供養呢?是憑自己的戒德、定德、慧德、解脫德、解脫知見德?不是,是佛陀的德。

  所以,當我們省思到我們現在之所以能夠衣食無憂、能夠不用愁吃愁住,我們只憂道不憂貧,是因爲佛陀的德,因爲佛陀在過往生修行菩薩道的時候,他所積累的那些福德的遺因。因此我們現在只要打著佛陀的名號,只要有叁寶的這樣的名義,就可以豐衣足食。這實際上是由于佛陀…

《《清淨道論》-活命遍淨律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