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正理▪P3

  ..續本文上一頁個般若智慧,能夠觀照諸蘊皆無自性的真如實際,才能斷盡俱生的我執思想,從而了斷生死輪回的流轉。

   龍樹菩薩繼續講到,如果未能斷除對諸蘊的實執,也就斷不了俱生我執,如果我執未斷的話,其他的煩惱,便可以隨之而起。因此,就不能解脫生死,了斷輪回流轉之主因了。如果能夠斷除對諸蘊的實執,生死流轉的輪回也就從根本上止息了。所以,龍樹菩薩還說,視一切爲虛無的頑空思想(無見) ,可以導致衆生墮入惡趣;認爲一切法爲實有的思想,也同樣可以導致衆生在善趣中流轉了。故,欲從善惡二趣的流轉中解脫出來,必須得明白不依有無

  二邊的真實義。所以,龍樹菩薩在「中觀寶鬘論」中說:「何時有蘊執,爾時有我執,由我執造業,有業而有生。」 在「出世贊」中也說:「未知無相性,佛說無解脫。」

  所以,在「六十正理論」與「中觀寶鬘論」兩部論著中﹐龍樹菩薩清楚地講到;在解脫輪回的道修過程中,一定需要對細微空性的體證。宗喀巴大師在「中論廣疏」中也說:「龍樹菩薩,在六十正理論與中觀寶鬘論兩部著作中,雖然多次強調,破除人我與法我之緣起正理的重要性。但是,他認爲從輪回中解脫的道修,就一定需要通達不依有無二邊的真實義。很顯然,龍樹菩薩在這裏,把緣起正理,作爲體證空性的條件提出來的。」

   此外,諸法的真實自性,只有在徹底摒棄了,我執所具有的原始感受之後,方能了悟通達。想通過心識活動不參與到「人我」與「法我」之上。或,通過阻止心識,外流于其他外境對象之上,來達到證悟空性的境界是不可能的。否則,一個人在睡夢過程,或在昏迷狀態中,也可以證悟空性(因爲,在睡夢與昏迷狀態中,人們的意識活動沒有參與到客觀外境之上)的。

   所有的大乘規範師們,無一例外地認爲,只有通過推理的方式,才能破除諸法的自性有。

   聖天菩薩說:「一旦體悟到客觀外境,沒有一個真實的自性,彼時,輪回流轉的種子,也就從根本上消除了。」

  月稱菩薩說:「執一切法爲實有的心,是在諸多意識的作用之下産生的;因此,通過意識觀察,(我們)完全能夠推斷出諸法的無自性。」

  清辨論師說:「以專注于真實性的根本定慧,觀察所有概念建造出來的法的自性。」

   寂天論師說:「找到諸法無自性的真如實相之後,便沒有什麼可以貪執的對象,也不存在所謂的貪執者了。」

   法稱論師說:「在沒有破除雜染心識,所執的外境對象之前,不可能摒棄這個實執心」等等。

   因此,首先我們必須得仔細地觀察與推敲,執「兩種我」爲實有的心識爲何物,在認識了心識爲何物之後,則需要依靠一個權威的經教與合理的推

  論,來確定諸法的真如實相,遠非像我們的心識,所創造的那樣具有其自性。通過這樣一次次的分析伺察,才能全面揭開,概念所幻造出來的一切騙局。所以,通過遠離貪執的妙觀察智,全面分析實相,是何等的重要啊!

  「大莊嚴法門經」中記載:「善女子!菩薩如何能夠在戰事中大獲全勝呢?」答曰:「妙吉祥童子!經由觀察,體認諸法無自性,是菩薩在曆曆戰事中獲勝的原因。」

   「叁摩地王經」中說:「通過妙觀察智的分析,參悟諸法無自性的實相,此乃獲證解脫涅槃的唯一正因。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其他的因,可以使內心甯靜平和的了。」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寶雲經)中說:「通過勝觀智的分析,體認到諸法無自性的實相,才能進入對真如的認識了。」

   「梵天所問經」中說:「對諸法的存在,進行如實而細微分析的人,才是具足智慧的聖者。」

   因此,龍樹菩薩等大乘規範師們,透過破立的推論方式,對佛陀宣講的經典,從了義與不了義兩個方面,進行了諸多的解釋與闡述。尤其針對空性,確立了更多的推論方式,進行了全面的闡釋。他們所確立的諸多論點,完全是出于一種悲願,爲那些具足福德資量的幸運者們,指明解脫之路而提出的。並非由于熱衷于爭論,而投身到孰是孰非的辯論之中的。

   佛護論師在「中觀疏」中說:「佛陀宣講緣起道理的用意爲何?答:慈悲仁愛的佛陀,看到了衆生遭受各種痛苦之情形,爲了使這些衆生徹底擺脫痛苦的原因,他向這些衆生解釋萬物存在的真實情況,于是,便宣講緣起的道理。」

   月稱菩薩在「入中論」中說:「龍樹菩薩著作中所應用的推理分析,純粹以指明解脫之道爲目的,而並非出于對辯論的熱衷。」

   宗喀巴大師說:「中觀著作中的所有推理與分析,都是純粹爲了幫助衆生,獲得解脫而設立的。」

   在這裏,我們必須要明白的一點是,月稱菩薩的引語中強調,中觀的推理分析,「並非出于對辯論的熱衷」。而宗喀巴之引語則強調,中觀的推理分

  析,「純粹是爲了幫助衆生,獲得解脫。」

   一般來說,無論在聞、思、修的任何階段,妙觀察智的推理分析,必須以嚴格的教理爲准則,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夠把這樣一個,以教理爲基礎的推理分析,配合在恒時解脫自他,獲求佛果的宏志大願中的話,必將是最大的成就。這樣,才能順應大乘規範師們的精神。一切追求甯靜與平和的人們,應該朝這方面進行不懈的努力與精進。

   有些人,誇誇其談,自我標榜,吹噓自己是在修持佛法,或利益佛法。但是,他們所從事的一切佛法活動,包括聽聞佛法,禅思佛理,修持實踐、講法、論辯、以及著述論說等等,不要說對自己和他人,沒有任何的益處。反而,他們假借佛法的名義,製造各種各樣的惡業,來汙染自己的心識。最後,會落到相互爭吵、對罵,甚至動用兵器,棍棒的境地。通過這樣一種不良動機,進行修法活動,其結果就像把良藥釀成毒藥,把神仙當成魔鬼,是一樣的道理。

   所以,寂天菩薩指出,對甚深的法性,持有一絲的懷疑,也可導致在輪回中流轉更長久的時間。他說:「一個福德淺薄之人,如果他對此法不存任何懷疑,他也能踏上解脫之道;但是,一個具足福德的人,如果他對此法存有一絲的懷疑,便會使他在輪回中永遠流轉。」 月稱菩薩更清楚地講道,到了末法時期,對深奧的法性,哪怕産生一絲的意悅,其功德也是沒有限量的。他說:「當人們越來越脫離,世尊所宣講的佛法要旨,思想陷入混亂的時刻,任何一個人,只在剎那間,消除二心,證悟空性的話,其福報是很大的。」 在「伏魔品」與「未生怨王經」中也說到:「如果誠信深奧的法性道理,能夠消除弒殺父母,阿羅漢等所累積的無間罪障的話。在戒律,儀規方面所犯的一些小小過失,那就更是不在話下的了。」

   明白以上所講的道理之後,就應該積極地努力,培養自己對此法的認識與信仰。對此,宗喀巴大師講到:「在沒有影響到因果,緣起定律的情況之下,應該廣泛地聽聞空性法,並透過記憶與再叁的思維,把空性的道理,融會貫通于自己的思想之中,而且希望在未來的生命中,能夠常常信解其深奧的內容。」

  2、確立推理分析的重要性。

   在中觀著作中,羅列了無數個確立「無我」的推理方法。概括起來,可含攝在確立「人無我」與「法無我」的兩種推理法之中。輪回流轉的主因,或最大的束縛,是因爲我們太過執迷于「人我」與「法我」之上。所以,確定「無我」的根基﹐也應該立于「兩種我」之上。

   宗喀巴大師在「辨了義不了義論」中說:「輪回流轉的兩大束縛,即執我爲實有的『人我執』思想,與由人執思想中演化而來的『法我執』。因此,正理應予破除的對象,也是此二種『我執』,正理也可含攝在此兩 類之中了。」 其中,確立「法無我」所依的主要正理,是「四相判斷」(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生)的正理。「十地經」中說的「十平等性」,龍樹菩薩在解釋一位菩薩,是如何通過「十平等性」,達到「六地菩薩」的境界時,透過正理的推論,只證明「十平等性」之中的「諸法無性平等性」。他認爲認識了「第一平等性」之後,其他平等性,便會容易理解了。所以,龍樹菩薩在「中論」的開首句中便提到:「諸法不自生,也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

   月稱菩薩的「入中論」中也說:「諸法不從自性生,何來他性能生法」,「如此觀察能解脫」。表明「四相判斷」的正理,是確立諸法無我的唯一正理。所以,宗喀巴大師在「辨了義不了義論」中也說:「證明諸法無我的主要正理,乃四相判斷的正理。」

   確立「人無我」所依的主要正理,是以車喻「我」的「七相道理」。月稱菩薩的「入中論」中講到:「透過七相道理的分析,所發現的無任何自性的人我,怎麼會是有呢?契證空性的瑜珈師,找不到一個有獨立自性的人我。因而,瑜珈師會輕而易舉地進入無我的狀態。所以,像分析車子的組成一樣,也應該分析人我的自性」。通過車子與車子零件,是否是一樣?或異樣?是車子依靠零件,還是零件依靠車子?等七種形式的解支分析,我們不會找到一個所謂的車子的。所以,所謂的車子,只是諸多零件組合的空洞概念而已。月稱菩薩告訴我們,像分析車子一樣,我們也應該分析人我的自性。月稱菩薩在「入中論」中所確立的「人無我,完全是通過七相道理的正理分析完成的。在宗喀巴大師的「辨了義不了義論」中,也強調了「七相道理」的分析,

  在確立「人無我」過程中意義。

   緣起正理,是本派所有正理之當中,最受推崇的一個。前面所提到的「四相判斷」與「七相道理」的分析方法,所依據的唯一根本,也是這個緣起正理。所以,月稱菩薩說:「一切事物的存在,皆由衆緣聚合而現,非意識能獨斷思擇。是故,緣起的正理,能夠切斷所有邪見異說的網絡。」

   爲什麼其他所有的推…

《中觀正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