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南傳菩薩道 上 第七章:雜集 第十篇:什麼是修習波羅蜜之詳細與深入的方法?

  第十篇:什麼是修習波羅蜜之詳細與深入的方法?

  對于這問題:「如何去圓滿波羅蜜?菩薩又是怎樣修習波羅蜜的?」,其答案如下:

  關于布施波羅蜜

  爲了衆生的利益,菩薩以多種方法圓滿布施波羅蜜:致力爲衆生謀求福利、舍棄自己的肢體與生命、防止將發生在他們身上的危險、給予他們佛法的指導等。

  詳細的答案是:布施有叁種,即:一、物施;二、無畏施;叁、法施。

  一、物施

  物施又可分爲兩種,即(i)內物施和(ii)外物施。(根據經藏的列舉法)可以布施的外物有十種:食物、飲品、衣服、交通工具、香水、花與藥膏、座位、床、住所和點燈的物品。這些物品可以再分爲更多種,譬如食物可以分爲硬食、軟食等。

  同樣地,(根據論藏的列舉法)物品可以依據六塵(六所緣)的分法分爲六種,即可視物、聲音等。這些六塵的物品又可以再分爲許多種類,譬如可視物可以是藍的、黃的等等。

  同樣地,物品可以分爲許多無生命的種類,譬如寶石、金、銀、珍珠、珊瑚、稻田、其它適于耕種的地、公園、花園等。而有生命的則可以分爲女奴、男奴、牛等。因此有許多可以布施的東西。

  如何行外物施?

  當菩薩行外物施時,他布施所需之物給需要的人。當他知道某人需要某物時,即使是那人不討,他也會布施。若他人來討,他會布施得更多。當行布施時,他毫無條件地實行。

  當有足夠的物品,他就給每一個人足夠的份量。若物品不足時,他則平均分配。

  這裏有一項須注意的特點:在行布施時,他不布施會帶來壞處的物品,譬如武器、毒藥與麻醉物。他也不布施沒有益處且導致懈怠、忽視與嬉戲的玩樂物。

  對于病人,他不布施不適當的食物與飲品,他只布施適當與適量的物品。

  同樣地,當有人向他討時,他給在家人適合在家人的物品;給比丘適合比丘的物品。(他不給在家人比丘所用的東西,反之也是如此。)布施時,他不會給親近的父母親、親戚、朋友、同事、孩子們、妻子、仆人及工人帶來麻煩。

  答應了給優等的東西,他不會給劣等的東西。布施時,他不會期望利益、尊敬、名譽或回報。除了正等正覺之外,他不會期望投生善界、富有之類的善報。他行布施的唯一願望即是證得正等正覺。

  布施時,他不會厭惡受者或所施之物。甚至對于辱罵他的受者,他也絕不以無禮的態度(不會像在倒垃圾般)或惱怒地行布施。他時常具有悲心、尊敬與平靜地行布施。行布施時,他絕不相信吵鬧的歡呼是吉祥事,而是堅定地對因果有信心。

  布施時,他不會令受者自認卑下及須向他致敬,也不會有誤導或導致分裂的動機。他只以一顆非常平靜的心行布施。布施時,他絕不用粗言惡語,或驕傲地撅嘴,或愁眉不展,而只用愛語、面帶笑容及心平和甯靜。

  每當對某物生起太強的執著或貪欲時,可能是因爲它的優等品質,或是因爲長期爲個人所用,或是自己對有價值與特出的物品有貪欲的性格,菩薩會清楚地覺察此貪念,以及很快地去除它,然後去尋找受者,直到遇到受者與布施了那物品爲止。

  假設他即將食用一餐只夠一人份量的食物時,有人來到向他討取,在這種情況之下,菩薩會毫不猶豫與尊敬有禮地布施全部給那人,就有如我們的菩薩身爲阿吉帝 (Akitti)時所做的一樣。

  當有人向他討他的孩子、妻子、奴仆等時,首先會向他的孩子、妻子等解釋所建議的布施,只有在他們同意時,他才把這些樂于幫他圓滿波羅蜜的人送給他人。但是若知道向他討取的是非人(例如夜叉、阿修羅等),那他就不會行此布施。

  同樣地,他絕不會把國家送給爲人民帶來危害與痛苦的人,而只送給會正當地保護人民的有德之士。這就是行外物施的方法。

  如何行內物施?

  菩薩有兩種行內物施的方式:

  一、 布施全身:有如爲了衣食而賣身爲奴去服侍他人的人,菩薩甚至做出獻身捐軀地服務衆生,完全不期求欲樂或投生到善界,只是希望爲衆生帶來至上的福利與快樂,以及把布施波羅蜜圓滿至最高境界。

  二、 布施四肢與器官:他毫不猶豫地布施自己的四肢與器官(譬如手、腳、眼等)給與需要的人。有如布施外物一般,他絕不執著于自己的四肢與器官,也不會有一絲的心不甘情不願。

  兩個目的

  在舍棄自己的四肢、器官與全身時,菩薩有兩個目的:

  一、 成全受者的心願與讓他獲得所需。

  二、 通過慷慨與不執著地布施而獲得修習波羅蜜的善巧。菩薩在布施全身或任何器官(內物施)時,就有如在行慈善時布施外物一般,想道:「通過這樣的布施,我肯定會證得正等正覺。」

  在布施時,他只給對受者有益之物。若知道來討取的是欲傷害他的魔王或他的兵卒,菩薩就不會布施身體或器官,而作此想:「別做這對他們毫無結果的布施。」同樣地,他也不布施身體或器官給受魔王魔兵所控製的人與精神不正常的人。除此之外,在其它人向他討取時,他會即刻布施,因爲做這類布施的機會是非常稀有的。

  二、無畏施

  當衆生面臨國王、盜賊、大火、敵人、野獸、龍、夜叉、阿修羅等的危害時,菩薩就會布施無畏予他們,保護與解救他們,甚至不惜舍卻自己的生命。

  叁、法施

  法施是指以一顆無貪、無瞋、無癡與清淨的心,毫不模棱兩可地教導真實法。

  對于一個有很強的善念想要成爲弟子(阿羅漢)的人,菩薩將會向他開示叁歸依、持戒、防護諸根、知足于食、修習正念、七善法、修止禅與觀禅、七清淨、四道智、叁明、六神通、四無礙解智與弟子菩提,即阿羅漢果。

  他詳細地闡述以上諸法的素質而做法施,協助尚未建立叁歸依、持戒等之人建立這些德行。協助已建立這些德行之人更進一步地提升與淨化它們。

  同樣地,對于那些發願成爲辟支佛與圓滿佛之人,菩薩向他們詳細地解說十波羅蜜的相、作用等,而行法布施。他也詳細地闡述菩薩叁個階段的榮譽,即修習波羅蜜時、成佛時及執行佛陀的任務時。他幫助他人建立足以證得辟支佛果與佛果的修行,協助已建立的進一步提升與淨化。

  根據經藏列舉法之十種外物施

  關于外物施,當菩薩布施外物時,他作此想:「通過此物施,希望我能幫助衆生獲得長壽、美麗、快樂、體力、聰明與至上的阿羅漢果。」

  同樣地,他布施飲品以減輕衆生貪婪的饑渴。

  他布施衣服以獲得金黃色的皮膚和慚愧的莊嚴。他布施交通工具以獲得神通與涅槃之樂。他布施香水以獲得無比戒行之清香。他布施花與藥膏以獲得佛陀的威神力。他布施座位以獲得菩提樹下的金剛座。他布施床以獲得佛陀之睡,即進入第四禅。根據一句格言:「向左躺是貪欲之睡,向右躺是獅子之睡,仰躺是餓鬼之睡,進入第四禅是佛陀之睡。」他布施供旅客休息之房舍等住所,以成爲衆生的歸依處。他布施燈以獲得五眼 。

  各種布施及所施之物

  他布施顔色(rupadana)以獲得身光。此身光經常照亮佛陀周圍八十腕尺方圓之地,即使是在新月、雲蓋滿天空時的半夜裏,而且是在黑暗的密林中,它也明亮如常。他布施聲(saddadana)以獲得梵天之聲。他布施味道以成爲一個衆生可親之人。他布施觸覺以獲得佛之柔和性(Buddha sukhumalata)。他布施藥以獲得無歲無死的涅槃。他布施自由給奴仆以獲得正法之樂。他布施自己的孩子以便衆生成爲他聖生(出家)的孩子。他布施妻子(例如馬蒂王後 )以成爲世界之尊。他布施十種珍寶(例如金、寶石、珍珠、珊瑚等)以獲得叁十二大人相。他布施種種裝飾品以獲得八十種好。他布施財産以獲得正法寶藏。他布施國家以成爲法之王。他布施花園、水池與公園以獲得禅那、解脫、定力、道與果。他布施雙足給與需要的人,以便能夠以具有吉祥輪之相的雙足走向菩提樹。他布施雙手,因爲他希望得以伸出正法的雙手去幫助衆生渡過四大瀑流 ,他布施耳、鼻等以獲得信根等。他布施眼睛以獲得普眼(samantacakkhu),即是一切知智。他布施肉與血,想道:「願我的身體時刻爲衆生帶來福利與快樂,即使是我在看、聽、省思幫助自己的時候。願它成爲幫助世界之物。」他布施頭,身體最高的部份,以成爲世間至上之人。

  在行布施時,菩薩絕不采取不正當的方式,或惡待他人,或由于害怕才布施,或由于羞恥才布施,或使到受者惱怒,或在有上等之物時布施下等之物,或稱贊自己與貶低他人,或期望佛果之外的成果,或帶著厭惡、討厭與輕視的心去布施。事實上,他的布施是經過細心的准備、親力而爲、在適當的時刻進行、對受者充滿敬意、無分別心,以及在(布施之前、當時與之後)叁時皆充滿歡喜心。

  因此他不會在布施之後感到後悔。他也不會目中無人或輕視受者,而是很友善地對待他們。他明白受者的話,是個平易近人之人。布施時,他會連同布施其它物品,譬如當他想布施食物時,他想:「我將連同食物一起布施飲品、袈裟等其它適當的物品。」當他想布施袈裟時,他想:「我將連同袈裟一起布施其它適當的物品。」因而也布施食物等。對于布施交通工具等也是如此。

  每當他想布施顔色時,他也同時布施聲音等。在布施聲音等時也是如此。

  在根據經藏的方式布施十種物品,如食物、飲品等時,這些物品都是可觸摸及易于理解的。但是在根據論藏的方式布施感官的目標,如顔色、聲音等時,是相當難以理解怎樣才算是布施顔色(色施),或是必須有怎樣的布施心態才能做到色施。以下將會解釋如何實行這類布施。

  論藏列舉法的六種布施

  (一)色施(rupadana)

  根據論藏列舉法的六種布施,色施是:在獲得花、衣服、藍黃紅白寶石等布施之物時,他只把它們當作是顔色,想道:「我將做色施,這是我的色施。」而後把花與衣服當作顔色布施;這種布施是爲色施。

  當然我們是不…

《南傳菩薩道 上 第七章:雜集 第十篇:什麼是修習波羅蜜之詳細與深入的方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