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西藏生死書▪P3

  ..續本文上一頁佛菩薩的形象。每個人都稱他爲仁波切(Rinpoche),意爲尊貴者,這是對上師的尊稱。有他出現的場合,其他的老師就不會被這麼稱呼。他的出現感人至深,讓許多人感動得稱呼他爲「本初佛」(the Primordial Buddha)。

   如果沒有遇到我的上師蔣揚欽哲,我知道我會完全不同。他充滿溫馨、智慧和慈悲,體現佛法的神聖真理,讓佛法落實于生活,生機盎然。每當我與別人分享上師的氣氛時,他們都深有同感。那麼,蔣揚欽哲又給了我什麼啓示呢?就是對佛法不可動搖的信心,以及對于上師無比重要的信念。如果我有什麼見解的話,我知道都是得自于他,這種恩德我永遠也回報不了,卻可傳遞給別人。

   我在西藏度過青少年時期,我看到蔣揚欽哲在群衆中散發他的愛心,尤其是在引導臨終者和亡者的時候。西藏的喇嘛,不僅是精神上的老師,也是智者、法師、醫師和精神治療師,幫助病人和臨終者。後來,我就從《中陰聞教得度》(Tibetan Book of the Dead)的相關教法中,學習引導臨終者和亡者的特殊技巧。但有關死(和生)的課程,我學到最多的,還是來自于觀察上師如何以無限的慈悲、智慧和了解來引導臨終者。

   但願本書能夠將他的一些偉大智慧和慈悲傳達給世界,也希望讀者能夠透過本書感受到他的智慧心的現前,而與他建立一個親近的關系。

     索甲仁波切

  目錄

   《西藏生死書》的啓示  王浩威

  闡發內在生命價值  蕭武桐

  慈悲與智慧 鄭振煌

  冥界通關手冊 袁瓊瓊

  《西藏生死書》的冥思 余德慧

  序

  自序

  第一篇 生

  第一章 在死亡的鏡子中

  現代世界的死亡·走過生死的旅程

  第二章 無常

  大騙局·動的惰性·面對死亡·認真看待生命·秋天的雲

  第叁章 反省與改變

  接受死亡·心靈深處的改變·死亡的心跳·處理「改變」·戰士的精神·無常的訊息:死亡之中有什麼希望?·不變者

  第四章 心性

  心與心性·天空與雲·四種錯誤·往內看·覺悟的諾言

  第五章 把心帶回家

  修心·禅坐的心要·正念的修習·自然的大安詳·禅坐的方法·姿勢·叁種禅坐方法·禅坐中的心·微妙的平衡·思想與情緒:波浪與海洋·經驗·休息·結合:動中禅·靈感

  第六章 演化、業與輪回

  輪回的若幹可能「證據」·心的連續·業·善心·創造力·責任·西藏的轉世

  第七章 中陰與其他實相

  中陰·不確定和機會·其他實相·生死都在他們的手掌中

  第八章 這一世:自然中陰

  業的景象·六道·認知的門·無我的智慧·修行道上的自我·聰明的向導·叁種智慧的工具·修行道上的疑問

  第九章 精神之路

  尋找精神之路·如何行道·上師·恭敬心的提煉·加持之流·上師相應法:與上師的智慧心結合

  第十章 心要

  見·禅定·行·虹光身

  第二篇 臨終

  第十一章 對臨終關懷者的叮咛

  表達無條件的愛·說真話·臨終的恐懼·未完成的事·道別·走向安詳的死亡

  第十二章 慈悲:如意寶珠

  慈悲的邏輯·施受法的故事與慈悲的力量·如何喚醒愛心和慈悲·施受法的階段·施受法的加行·主要的施受法·爲臨終者而修的施受法·神聖的秘密

  第十叁章 給臨終者的精神幫助

  在臨終者的床邊·給予希望和找尋寬恕·尋找精神上的修持·基本頗瓦法·利用頗瓦法來幫助臨終者·奉獻我們的死亡

  第十四章 臨終修習

  死亡的那一刻·放下執著·進入清明的覺察·臨終開示·臨終修習·頗瓦法:意識的轉換·死時祈禱的功德·臨終的氣氛·離開身體

  第十五章 死亡的過程

  自然壽命的耗盡·過早的死亡·臨終的「痛苦」中陰·死亡的過程·臨終的姿勢·外分解:五根和五大·內分解·「叁毒」的死亡

  第叁篇 死亡與重生

  第十六章 基礎地

  基礎地·凡夫心的基礎地·母與子的會合·地光明的顯現時間·一位上師之死

  第十七章 內在的光芒

  法性的四個階段·了解法性·認證

  第十八章 受生中陰

  意生身·中陰身的經驗·受生中陰的長短·審判·心的力量·再生

  第十九章 亡者超薦

  何時幫助亡者·如何幫助亡者·亡者的覺察力·西藏佛教的亡者超薦法·幫助遺族·中心的修行·保持心的開放·結束悲傷並從中學習

  第二十章 瀕死經驗:上天堂的階梯?

  黑暗與隧道·光·與受生中陰相同的經驗·回陽人:西藏人的瀕死經驗·瀕死經驗的訊息·瀕死經驗的意義

  第四篇 結論

  第二十一章 共通的曆程

  中陰的顯露·睡夢的過程·意念和情緒的過程·日常生活的過程·喜悅的能量·不斷開展的整體性

  第二十二章 和平的仆人

  附錄一 我的上師們(略)

  附錄二 有關死亡的問題

  附錄叁 兩個故事

  附錄四 兩種咒

  

     第一篇   生

  

  第一章  在死亡的鏡子中

   第一次接觸死亡的經驗,是在我七歲左右。那時候,我們准備離開東部高原前往西藏中部。我的上師有一位侍者名叫桑騰(Samten),他是一位很好的出家人,在我童年時代很疼我。他的臉明亮、圓潤而豐滿,隨時都會開顔而笑。因爲他很隨和,所以是寺廟中最受歡迎的人。我的上師每一天都會開示佛法、傳授灌頂、領導修行、主持法會。每天終了後,我都會召集同伴做些小表演,模仿早上的一切。桑騰總會拿我的上師在早上穿過的長袍借給我,從來沒有拒絕過。

  後來,桑騰突然病倒了,病情立即惡化。我們不得不延遲出發。隨後的兩個星期令我終生難忘。死亡的臭味像烏雲般籠罩著一切,我一想起那段日子,就不期然聞到那股味道。整座寺廟彌漫在死亡的陰影下,可是,一點也沒有恐怖的氣氛;有我的上師在,桑騰的死就顯得特別有意義,變成我們每個人的課程。

  在我上師駐錫的小寺裏,桑騰就躺在靠窗的床上。我知道他即將不久人世。我不時走進那個房間,坐在他旁邊,他已經不能說話了,他的臉變得憔悴而幹癟,讓我大爲吃驚。我很明白他就要離我們而去,再也看不到他了。我感到非常悲傷孤獨。桑騰死得很艱苦,我們隨時可以聽得到他極力掙紮的呼吸聲,也可以聞得出他的肉體正在腐壞。整個寺廟鴉雀無聲,只剩下他的呼吸聲。一切注意力都集中在桑騰身上。雖然桑騰的死把他折磨得很痛苦,但我們看得出他內心很平靜,對自己也充滿信心。最先我無法解釋這一點,但後來我知道了它的來源:他的信仰,他的訓練,還有我的上師就在身邊。雖然我感到悲傷,但我知道只要我的上師出現,一切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因爲他能夠幫助桑騰解脫。後來我才知道,每一個修行人都夢想在他上師面前去世的福報,讓上師引導他走過死亡。

  在蔣揚欽哲引導桑騰甯靜地走向死亡時,他對桑騰開示他正在經過的每個過程。我的上師知識精確,信心充滿,和平安詳,令我驚訝不已。只要上師在場,即使是最焦慮不安的人,也可以從他安詳的信心中獲得保證。現在,蔣揚欽哲正在告訴我們,他對于死亡絲毫不恐懼,這並不是說他對死亡看得很草率;他經常告訴我們他怕死,警告我們不要幼稚或自滿地對待死。然而,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我的上師在面對死亡時,能夠這麼鎮定、從容、有條不紊而又出奇的無憂無慮?那個問題讓我著迷不已,也教我神往不已。

  桑騰的死震撼著我。七歲時,我第一次看到我正在接受訓練的那個傳統竟然這麼法力無邊,我開始了解修行的目的何在。修行讓桑騰接受死亡,也讓他清晰地了解痛苦是一個精深、自然的淨化過程的一部分。修行讓我的上師對于死亡了若指掌,知道如何正確地引導人通過死亡。

  在桑騰圓寂後,我們就啓程前往西藏首府拉薩,費時叁個月,那是一段辛苦的馬背旅程。從那兒我們繼續前往藏中和藏南朝聖,這些地方都是第七世紀以來把佛教傳入西藏的聖賢、國王和學者的聖地。我的上師是西藏傳統許多上師的化身,聲譽崇隆,因此所到之處,都受到熱烈的接待。

   我對那次旅程極感興奮,美麗的回憶仍然萦繞腦際。西藏人起得很早,爲著能充分使用自然的光線。天一黑我們就上床,破曉前我們就起床;當第一道曙光照臨前,背負行李的牦牛就出來了。大夥兒拆下帳篷,最後才拆除廚房和我上師的帳篷。斥侯先行,尋找良好的紮營地點,中午左右我們就停下來紮營休息。我喜歡在河邊紮營,傾聽潺潺的流水聲,或坐在帳篷裏,聽著雨點拍打篷頂的聲音。我們的隊伍不大,總共只有二十個帳篷。白天我騎在金黃色的駿馬上,緊挨著我的上師。路上,他不停地開示、說故事、修行,並特別爲我設計修行法門。有一天,當我們快到揚卓曹(Yamdrok Tso)聖湖時,遠遠看到從湖面反射出碧玉般的光芒,隊伍中的另一位喇嘛左頓(Lama Tseten),又面臨死亡的威脅。

   喇嘛左頓的死,又給我另一個強烈的教訓。他是我師母的老師,師母迄今仍然健在。許多人認爲她是西藏最有修行的女性。對我來說,她是一位隱形的上師,和藹可親,恭敬虔誠。喇嘛左頓身材魁梧,就像大家的爺爺。他六十幾歲了,很高,頭發灰白,流露出絲毫不矯柔做作的紳士風度。他也是禅定功夫很深的修行人,只要一靠近他,就會覺得安詳莊嚴。有時候他會罵我,我也會怕他,但即使在偶然的嚴肅時刻,他也從來沒有失去他的熱情。

   喇嘛左頓的死很特別。雖然附近就有一間寺廟,他卻拒絕去,…

《西藏生死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