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阿毗達摩義論▪P4

  ..續本文上一頁叁十七,

  以及叁十六。  唯作叁十五,

  叁種叁十四,  以及叁十叁。

  異熟叁十叁,  二種叁十二,

  以及叁十一。  唯作與大心(注28)。

  不現叁離法。  無上亦複然,

  更除二無量。  欲界異熟中,

  無有此二類(注29)。  無上禅法異(注30)。

  無量與禅法,  而在中界異(注31),

  離智喜于小,  各各有差別(注32)。

  

  <17> 4.與不善心相應的心所

  

  在不善心中,先說貪根中的第一

  (喜俱邪見相應)無行心,攝十九法:

  即十叁通一切心心所及四遍一切不善(心所)的十七(法)

  ,加貪、見(二心所,共成十九法)。

  

  在第二(喜俱邪見不相應)無行心中,所攝同上,

  以貪、慢不同(除見加慢,攝十九法)。

  

  在第叁(舍俱邪見相應無行心)中,同上(第二無行心)

  ,除喜,與貪、見俱,攝十八(法)。

  

  在第四(舍俱邪見不相應無行心)中,同上,

  與貪、慢俱(攝十八法)。

  

  次于第五(憂俱)嗔恚相應無行(心)中,

  與嗔、嫉、悭、惡作四(心所)俱,

  除喜而攝彼等二十法(注33)。

  然而這裏的嫉、悭、惡作、唯各別相應

  (實際只有十八法同時生起)。

  

  

  于(五種)有行心中,亦複如是(如五種無行心)。

  其所不同的,當如(有行心)更與昏沈、睡眠相應。

  

  其次,除去欲、喜的其余十一通一切心心所及

  四個遍一切不善(心所)共十五法,

  于(舍俱)掉舉相應(心)中生起。

  于疑俱心中,除去勝解而與疑俱,亦攝十五法。

  

  

  如是一切于十二不善心中生起,各別相應,

  依(所相應的心所法)數的差別,可攝爲七種。

  

  

  <18> 十九十八及二十,  二十一與二十法,

  二十二與一十五,  不善心中立七種(注34)。

  所說此等十四法(注35),  一切不善心相應。

  

  <19> 5.與無因心相應的心所  

  

  在無因(心)中,

  先說于(喜俱阿羅漢)笑心中,

  (在十叁通一切心心所中)除欲,

  攝十二通一切心(心所)法。

  

  同樣的,于確定(舍俱意門轉向唯作)心中,

  除欲及喜,(攝十一法)。

  

  于樂俱(喜俱)推度(心)中,除欲及精進(攝十一法)。

  

  于無因意界叁心(注36)及結生二心(注37)中,

  除欲、喜及精進(攝十法)。

  

  于二種(前)五識中,除去(六個)雜(心所),

  唯攝彼等(七法)(注38)。

  

  

  如是一切,于十八無因心中(的心所法),

  依數的差別,相攝有四種。

  

  

  <20>  于十八無因,生起攝四類:

  十二與十一,以及十與七。

  遍一切處七,于無因心中,

  其余雜心所,適宜而相應。

  如是詳細說,叁十叁種攝(注39)。

  既知心所法,與心不相離,

  相應而相攝,如是分別說。

  

  

  攝阿毗達摩義論攝心所分別品第二竟。

  

  

  [注 釋]

  

  1. 原文Vatthu,意譯爲“所依”。有些地方也譯爲“事”或“基”。

  

  2. 關于心所法的說明,參考 Visuddhi-magga 《清淨道論》460 頁以下

  (華宇版,下冊39頁以下)所說的受、想、行叁蘊。並可參考昙摩結:

  《南傳的五十二心所法》,見本書《附錄》。

  

  3. “遍一切心心所”古譯爲“遍行心所”。

  

  4. 雜心所中的喜(Pti)與無量心所中的喜(Mudit),在巴利原文中兩個字是不同的,但古時都譯爲喜。

  

  5. “雜心所”,古譯爲“別境心所”。

  

  6. “通一切心心所”是意譯。原文爲Aasamna是“其他”的意思,Samna是“共通的”意思,若直譯應爲“與其他共通的”。

  

  7. 身的安息爲“身輕安”。這裏的“身”不是平常所說的身體,而是心所法的主體受、想、行叁蘊。

  

  8. “慧根”,即“無癡”。

  

  9. “心屬性”,即指心所,因爲他們是附屬于心的,所以叫心屬性。

  

  10. 二種五識,即無因善異熟中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樂俱身識五種及無因不善異熟中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苦俱身識五種。

  

  11. 四十四欲界心,即在五十四欲界心中除去二種前五識的其余四十四欲界心。

  

  12. 十一初禅心,即初禅的善、異熟、唯作叁心加出世間四道四果共十一心。這是依一百二十一心計算的。

  

  13. 六十六心,是依一百二十一心計算的,即與尋相應的五十五心加第二禅的十一心。

  

  14. □七十八心,是依八十九心計算的。

  

  15. 本頌簡略地敘述雜心所與心的相應的數字如是:

  一、尋,于一百二十一心中除六十六得五十五。

  二、伺,于一百二十一心中除五十五得六十六。

  叁、勝解,于八十九心中除十一得七十八。

  四、精進,于八十九心中除十六得七十叁。

  五、喜,于一百二十一心中除七十得五十一。

  六、欲,于八十九心中除二十得六十九。

  

  16. 八貪相應心,即十二不善心中的前八個心。

  

  17. 四邪見相應心,即十二不善心中的第一、第二、第五、第六心。

  

  18. 四邪見不相應心,即十二不善心中的第叁、第四、第七、第八心。

  

  19. 五有行心,即十二不善心中的第二、第四、第六、第八、第十心。

  

  20. 五十九淨心,即八十九心中除十八無因心及十二不善心的其余五十九心。

  

  21. “有人說”,是指佛授論師等所說。(見日文南傳大藏經第六十五卷第十九頁注)。

  

  22. 四十七心,即十二智相應欲界心加叁十五大心及出世間心(色界十五、無色界十二、出世間八)。

  

  23. 這裏是在上面的叁十叁法中,除樂加舍而成的叁十叁法。

  

  24. 十五心,即色界第五禅的叁心加無色界的十二心。

  

  25. 悲、喜二無量及離身惡行、離語惡作、離邪命叁離法,此五心所,只是各別相應,不能有二法同時生起。所以在初二種善心中,實際只有叁十四法同時生起。

  

  26. 初二種如初二善心的叁十八法,除叁離法,只攝叁十五法;第二雙叁十七,除叁離攝叁十四法;第叁雙叁十七,除叁離攝叁十四法;第四雙叁十六,除叁離攝叁十叁法。

  

  27.第一雙叁十八法減五,等于叁十叁;第二雙叁十七減五,等于叁十二;第叁雙叁十七減五,等于叁十二;第四雙叁十六減五,等于叁十一。

  

  28. “大心”是指色界、無色界心。

  

  29. “二類”即是叁離及二無量。

  

  30. “禅法”即禅支。在無上(出世間)心中的禅支是有區別的,即出世間心根據五種禅來分析,則有關的禅支猶如各禅一樣是不同的。

  

  31. 這裏的“中界”是指色界及無色界。根據二無量及禅支,在各各色、無色界心中有所不同。

  

  32. 這裏的“小”字是欲界。在欲界的淨心中,關于離法,在善與異熟唯作不同。關于無量,在善及唯作與異熟不同。關于智與喜,在各對淨心中也不同。所以他們是各各有差別的。

  

  33. 二十法:十叁通一切心心所中除喜的十二加遍一切不善心所四,再加嗔、嫉、悭、惡作四,等于二十。

  

  34. 七種:一、第一、第二無行心攝十九法;

  二、第叁、第四無行心攝十八法;

  叁、第五無行心攝二十法;

  四、第一,第二有行心攝二十一法;

  五、第叁、第四有行心攝二十法;

  六、第五有行心攝二十二法;

  七、與疑、掉舉相應的二癡根心攝十五法。

  

  35. 十四法:即遍一切不善心所四法(癡、無慚、無愧、掉舉)及

  十叁通一切心心所中除去欲、喜、勝解的其余十法

  (觸、受、想、思、定、命、作意、尋、伺、精進)。

  

  36. 無因意界叁心:即無因善異熟心中的舍俱領受心、無因不善異熟心中的舍俱領受心及無因唯作心中的舍俱五門轉向心。

  

  37. 結生二心:即無因善異熟心中的舍俱推度心及無因不善異熟心中的舍俱推度心。

  

  38. “彼等”是指觸、受、想、思、定、命、作意七個遍一切心心所。

  

  39. 依照上面所說的什幺心與什幺心所相應、相攝,有叁十叁種如下:一、于出世間心有五種;二、于上二界(大心)有五種;叁、于欲界淨心有十二種;四、于不善心有七種;五、于無因心有四種。

  

  --------------------------------------------------------------------------------PS:本品可參考《附錄》之《南傳的五十二心所法》。

  

  

  第叁 攝雜分別品

  

  --------------------------------------------------------------------------------

  

  <1>  心與心所法,依自性相應,

  彼等次第現,數有五十叁(注1)。

  受因及作用、門所緣所依,

  依照心生起,隨宜而相攝。

  

  一、攝受(注2)

  

  <2>  此中先說攝受,受有樂、苦與不苦不樂的叁種。

  又依樂、…

《攝阿毗達摩義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