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善業道是菩薩戒的共軌論▪P2

  ..續本文上一頁是承受了婆羅門教及耆那教所標的五大誓戒之內容,就這樣在原始佛教中發展出來的。他說最典型的就是一部經典,叫做《修行者之功德》(`Samanna-phala-sutta`),在那部經中,介紹六師外道思想之後,便以佛教的立場,敘說出家修行者的功德。那是采取五大誓戒的前四項︰舍斷殺生,舍斷不與取,舍斷不純潔的男女行爲,舍斷虛妄語。這是佛教以前就有的印度社會的一般倫理,被佛教包容吸收,再予以改進而成了身叁(不殺、不盜、不邪)、口四(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的七善行,再加上意叁(不貪欲、不嗔恚、不邪見),而成爲十善戒的體系。不過在《修行者之功德》那部經典中,尚未發展到這個程度,原因是這部經典尚未脫離耆那教精神的氣氛,而耆那教及當時的印度其他宗教,都從行爲的結果看,不從行爲的動機論,唯有佛教特別重視我們的心這樣東西,所以成立了身叁、口四、意叁的十善戒。(注23)

  四、十善與五戒都是佛法的正道

  十善既爲世間一般人都該遵守的常法,如果已是一個佛教徒的叁寶弟子,不論在家出家,都應至少要以遵守十善戒爲起碼的條件。而此十善法有其他印度各宗教倫理基礎的共同特色。不過從耆那教等五大誓戒,(注24)發展成十善戒的同時,不能忽略了在家佛教徒必須遵守的五戒,那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不妄語、不飲酒。佛教五戒的特色是第五不飲酒,此五戒在南傳巴利文《法句經》稱爲五惡,南傳的《如是語經》則將叁歸五惡連用,(注25)南傳的《天宮事經》,將離殺、妄、盜、邪行、飲酒,稱爲五學處;南傳的《譬喻經》說把握叁歸,守持五戒,于佛心起信樂,而得滅苦。(注26)五戒有種種名稱,但在這些古經典中,尚未發現十善之名,唯于南傳《法句經》,及《如是語經》,均已說到心須製禦身口意叁業,因爲造作身口意的叁惡行,便墮奈落(地獄),叁妙行即能生于天界。(注27)不過,由于五戒的身口二業,必須有意識的配合,方能成爲從因到果的業道事實;所以若有五戒的身口二業,必有意識爲其主導。因此而形成身口語的叁惡行及叁妙行,乃是必然的趨勢。此所謂的叁惡行及叁妙行,發展成爲十善法時,便是指的身叁、口四、意叁;造惡爲叁惡行,修善爲叁妙行。五戒十善是出家在家共同的倫理軌範,只是在家人僅受五戒十善,故說離邪,而出家者增受出家戒,故須遵守梵行。

  十善法的出現,除了跟五戒有密切的關系之外,與八正道也有關連,如果僅修人天善法求人天樂果,持十善戒就夠了,若想獲得涅槃果位,十善法便得與八正道並用,例如《雜阿含經》卷28第751經,將八正道的修行,稱爲“起于正事,則樂正法”,(注28)正事即是八正道,正法也是律儀戒。《雜阿含經》卷29第790經說︰“何等爲正?謂人、天、涅槃。何等爲正道?謂正見乃至正定”。(注29)此經的“正”,是修人、天、涅槃法;怎麼修?是修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等的八正道。可是到了連接著的《雜阿含經》卷29的791經,便將八正道改成了十善法︰

  何等爲正?謂人、天、涅槃。何等爲正道?謂不殺生、不盜、不邪、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無貪、無恚、正見。(注30)

  由此可知,從五戒出十善,十善是世間、出世間的五乘共法,八正道是解脫法。行十善而有智慧,亦是解脫法,若無智慧,不離我執,十善仍是世間善法,故對世間一般人而言,行十善是能夠生于人間及天界的善業,若對聲聞乘的修行者而言,便是解脫法,故亦可將十善與八正道,同名之謂正事及正道。

  五戒是十善的根本,十善又是八正道的根本。因在五戒的前四戒,是身叁業、口一業,十善則身叁業照舊,而將口業的妄語細分爲四,再加意業的叁項,共計成爲十業道。除了飲酒是五戒的特色,未被列入通常的十善,其余的內容,便是五戒的延伸。由于飲酒本身不是惡業,(注31)只是飲酒之後可能造作身叁、口四的七業,所以在五戒要禁止飲酒,十善則未必列入離飲酒。尤其十善既是世間共同的倫理軌範,佛教雖戒飲酒,是爲防止犯罪,一般的宗教未曾戒酒,故便未將戒酒列入十善。以致在佛經中要求在家的優婆塞優婆夷,須受叁歸五戒,同時遵行十善。因此,經中要說五戒是叁歸弟子必須受持的生活軌範,十善則是世間出世間乃至無上正等菩提的正道。故在《玉耶女經》(注32)及《玉耶經》(注33)都將五戒與十善配合起來講的。依據南傳的《清淨道論》第一〈戒品〉,也將五戒與十善戒乃至八戒,連合起來講的,那是對于信仰叁寶的在家男女,所規定的實踐軌範︰

  優婆塞優婆夷的常戒五學處,若可能時增爲十學處,依布薩支,爲八學處,此爲在家戒。(注34)

  此引文中的五學處、十學處、八學處,即是五戒、十戒、八戒,而其十戒的內容,根據該書的注釋,引用《無礙解脫道》中所說,五戒與十善是合並排列的,雖舉五戒之名,其實是介紹了十戒。其所謂的五戒,是戒十不善法,對于十不善法的每一條,都有五戒,其五戒的名目是舍斷戒、離戒、思戒、律儀戒、不犯戒。(注35)此五戒是爲了實踐十善,與叁歸五戒的五戒,又另有勝義。

  五、十善是世間善業道也是出世間無漏道

  十善法在佛教聖典中的重要性,是跟業感緣起的思想信仰有關,業分黑與白兩類,也是惡與善兩種。惡有苦報,善有樂報,(注36)是業感緣起的因果論。依一般說法,造十惡業,即墮地獄、畜生、餓鬼的叁惡道。又如《阿毗昙毗婆沙論》卷25〈不善品〉第一之一,則說,起十惡業,墮十惡處︰

  佛經說,修行廣布殺生之業,生地獄、畜生、餓鬼中,乃至邪見,亦如是。修行廣布增上殺生之業,生阿毗地獄;小輕者生大熱地獄;轉輕者,生熱地獄;轉輕者生大叫喚地獄;轉輕者叫喚地獄;轉輕者生衆合地獄;轉輕者生黑繩地獄;轉輕者生等活地獄;轉輕者生畜生;轉輕者生餓鬼。乃至邪見,說亦如是,是名行十惡業生十惡處。(注37)這段論文告訴我們,凡行十惡業中的任何一項,都會招致下墮叁惡道的果報之苦。叁類惡道的地獄道,又依所造惡業之輕重,而有八等,最重的罪報,是生阿毗地獄,又名無間地獄,最輕的罪報是生餓鬼。依據業果思想,果報分有叁類︰(一)異熟果,即是造惡業墮地獄;(二)等流果,即是從地獄出還生人間,若殺生報,則爲壽命短促多病;(叁)增上果,生而爲人中,不僅壽命短促,而且身相醜陋無光。

  十善法即是鼓勵人們舍惡業行善業,便可轉黑業爲白業、轉墮惡趣而生善趣,由感受罪報及苦報而轉爲感受福報及樂報。一般人修行十善法,便得人天福報,例如︰(1)《別譯雜阿含經》卷14,第297經有偈雲︰

  如斯衆善法,白淨十業道,悉能修行者,必得生天上。(注38)(2)《雜阿含經》卷20,第548經有雲︰行十善業迹,離殺生,乃至正見,當生何所?......當生善趣。(注39)(3)《雜阿含經》卷37,第1048經有雲︰

  若離殺生,修習多修習,得生天上,若生人中,必得長壽,......不貪修習多修習,得生天上,若生人中,不增愛欲;不恚修習多修習,得生天上,若生人中,不增嗔恚;正見修習多修習,得生天上,若生人中,不增愚癡。(注40)這些經文,雖然都是佛爲比丘弟子所說,但僅示知,修十善得生人間及天上的福報,類此的教說,另在《雜阿含經》卷37的第1056、1057、1058、1059等諸經,也都曾說︰“自行十善、教人令行十善、贊歎行十善功德者,身壞命終上生天上”。(注41)

  《長阿含經》卷7第7《弊宿經》也說有十惡者,身壞命終,皆入地獄;行十善者,身壞命終,皆生天上。(注42)

  可見,佛陀教化的目的,首重不失人身,同時鼓勵生天。因爲再世爲人是一般人的願望,上生天上,是一般宗教的信仰。然在確保不失人天福報之後,佛陀便提出了更進一步的目標,那便是通過人天福報的十善修行,進入出世間道的聲聞四果。例如《中阿含經》卷3第15的《思經》,有如下的說明︰

  舍身不善業,修身善業,舍口、意不善業,修口、意善業,......如是具足精進戒德,成就身淨業,成就口淨業,成就意淨業;離恚、離诤、除去睡眠......正智正念,心與慈俱......是以男女,在家出家,常當勤修慈心解脫,......若有如是行慈心解脫者,無量善與者,必得阿那含,或複上得。(注43)

  這段經文是說,舍離身口意的十不善業,並且精勤修行正智正念和慈心解脫,便是成就無量的善法戒德,便能獲得聲聞叁果乃至四果。此在《中阿含經》卷4第20的《波羅牢經》,也說多聞聖弟子,離斷十惡業,而念十善業道,便得“一心”的禅定,“心與慈俱”,“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乃至“遠塵離垢,諸法淨眼生”,並“住果證”。(注44)以此可知,修十善法,對于一般人士的非佛教徒而言,雖屬人天果報的善行,對于叁寶弟子而言,不論在家出家,不論是男是女,其目的應當是在家衆最上要得叁果阿那含,出家衆最高要得四果阿羅漢。可見,十善既是有漏的善業道,也是無漏的正道與聖道。

  六、由十善正行道而成爲十善律儀戒

  在《雜阿含經》卷28及卷37,共有九經,皆以十善法稱爲正行道。(注45)在《別譯雜阿含經》卷15第297經,說明修十善的功德,可以生天,也可得涅槃,其中有佛陀與天神的對話問答,以偈頌的形式作如下的表現︰

  佛說︰“如斯衆善法,白淨十業道,悉能修行者,必得生天上。”天贊︰“往昔已曾見,婆羅門涅槃,久舍于嫌怖,能度世間愛。”。(注46)這是說能修十善白淨善道者,必定生天,也能入涅槃。故在《雜阿含經》卷…

《十善業道是菩薩戒的共軌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