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善業道是菩薩戒的共軌論▪P3

  ..續本文上一頁37的第1051經,也說︰

  殺生者謂此岸,不殺生者謂彼岸。邪見者謂此岸,正見者謂彼岸。(注47)此經以造作十不善業者,爲居于此岸受苦報的凡夫,以修十善業者爲居于彼岸已得解脫的聖者。我們從以上的資料,可以明白,修十善不僅能生天上,也能解脫生死入于涅槃。可是如果十善法僅是一般的倫理軌範,而不作決定性的非守不可的律儀來處理,大家雖然願得人天福報,十善法卻無約束的力量,所以能夠自動而且經常守持它的人就很有限了。故在《雜阿含經》卷16第442經,世尊曾以受持十善者的人數之少如手指爪甲上的塵土,不能受持十善者的人數之多如大地的塵土做譬喻。(注48)所以要將十善法列爲佛教徒必須受持的律儀戒,乃是順理成章的必然趨勢。唯有把十善法當作佛教徒的戒條來遵守,才有強製實踐的拘束功能。故在《雜阿含經》卷37第1061經,便有如下的一段經文︰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非律,有正律,谛聽善思,當爲汝說。何等爲非律,謂殺生乃至邪見,是名非律;何等爲正律?謂不殺乃至正見,是名正律。(注49)

  十善法不屬于七衆別解脫律儀戒,此處的經文,則稱十善法爲正律,此與將十善稱爲正法、正事、正道、正行,(注50)是脈絡分明的關系。十善既是正事、正道、正行,當然也應該視作正律,要求佛教徒們一體受持。因其本與五戒的內容一致,若能受持五戒,必也能受持十善戒,並無困難。故到《別譯雜阿含經》卷14第297經,就更明白地,把十善稱爲“戒”,稱爲“威儀”了。(注51)到此爲止,十善法在事實的需求上,已被視作佛教徒們,若在家若出家的七衆所必修必行的律儀戒了。

  七、十善依據五戒四波羅夷而作適應性的調整

  十善的內容,通常多以不殺生、不偷盜、不邪、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無貪欲、無嗔恚、具正見的十個條目爲准,若從大小乘諸經論中所見,也有一些出入差異,今舉十種資料詳細比對,表格請參見本文第29頁所附。經由此表格所比對的結果,(注52)可得知:十善的次第排列不盡相同,內容名目也不盡相同,乃至相同的內容而其所用名稱也不盡相同。殺與盜兩項,大體一致;第叁項的不邪是對在家居士說,不得他男子是對在家女性說,不是對出家人說;第四項的不妄語,也全部都同;其中的《玉耶女經》、《玉耶經》、《十住毗婆沙論》均將不飲酒列入十善,乃是配合五戒的做法。意業的叁項,出入最多,叁個項目,竟然在十種經論中出現了不嫉妒、不嗔恚、信善得善、不怒、不癡、不祠祀、不貪取、不邪見、不悭貪、不□隨愚癡等十一種名稱。足以證明十善的內容,除了配合五戒,也是依據出家別解脫律儀戒的四波羅“殺、盜、、妄”而爲考量,其次則爲了適應不同的對象和不同的情況,作了少許的調整。

  八、消極的十善法升華爲積極的菩薩行

  大致上說,在原始的聖典中,十善業是跟十惡業相對,(注53)而其相對的用語,尚有十增法與十退法,增者爲十善,退者爲十惡;(注54)妙行與惡行;(注55)善根與不善根。(注56)原則是消極地不行惡行不造惡業,便是善行與善業,故在一般經論中都說,離十惡、斷十惡,便是十善行,便是一切善法的根本。可是,若從大乘菩薩行的觀點而言,離惡斷惡,雖能帶來人間天上的福樂果報,總還不能表現出積極濟世的菩薩行爲,故到大乘經典戒波羅蜜多中的十善戒,便被賦予更爲積極的救度功能了。現在試舉二例如下︰(一)《成具光明定意經》有雲︰

  何謂廣戒?曰廣戒者,謂能攝身之叁殃,守口之四過,撿意之叁惡。身行者,若見一切衆生,蚑行蠕動,愍而哀傷,縱而活之,隨其水陸,還而安之;若見衆寶珍琦柔軟細滑可意之物,雖貧苦,內伏其心,不令貪取;及見細色脂粉之飾,則內觀朽爛膿血之臭。斯身之叁戒。口行者,謂彼若以(殺盜妄)四過加己,則而覺知,口之失也;報以善言和語;至誠不飾;答而化之,使反從己。斯口之四戒矣。意行者,則心習智慧,思惟生死,常住慧處,不惑流淟;又深入道品,空無之要,別了真喭而無疑難;見善則勸,成則代喜。斯意之叁戒。故行道之始,先于十戒,既能自爲,又化他人,勤而不懈,行而不休,都無懈惓之想,故曰廣戒也。(注57)(二)另有一部《十住經》的異譯《漸備一切智德經》,其〈離垢住品〉雲︰

  (1)離于殺生,不執刀杖,心懷慚愧,愍哀群生,常抱慈心,欲濟衆生,......舍身之安,而解衆患。

  (2)不盜竊,心常好施,不貪他財......。睹他所有萬物,生業財寶之利,不生嫉心,......廣念布施,救濟貧乏,割身所供,惠衆窮困,猬飛蠕動,蚑行喘息,隨其水陸,皆欲令安,不過衆患。

  (3)舍愛欲邪之行,不欲重習,自于妻室而知止足,未曾興心慕樂他妻......。奉清白行,不爲穢濁,如母、如姊、如妹、如女無異。清淨鮮明而無沾汙。

  (4)不妄語,不樂虛言,所宣至誠,......至于夢中,不演非法,況晝日乎?......常說正法佛之經典,不出俗辭無益之業。

  (5)離兩舌,不傳彼此,鬥亂于人......和解诤訟使無怨望。

  (6)不罵詈,不演□辭,不宣惡言,不傷人心,......,口所布言,可一切心,柔□慈和,聞者安隱。

  (7)不绮語,離于飾辭,言無所犯,......雖身溺死,不演非義,身口相應,言行相副。不失神明,不違佛教。

  (8)不嫉妒不抱貪餐,未曾興心慕求衆欲,他人財業,高德貴性。不發癡心,貪利無義,見人多有豪貴至尊,不以爲嫉,心存道義,猶魚在水。

  (9)無嗔恨,心常懷慈,愍哀之心,調和之心,安隱之心,柔□之心。其心常念欲濟一切,而將護之。

  (10)棄邪見,奉于正見,不墮外學,舍于貪事虛僞之術,吉良之日,不擇時節,不思國位,......不懷谄,表裏相應,心性仁和,奉佛法衆,不失叁寶,愍哀叁界,皆欲度脫。(注58)

  從上舉二經,所見大乘菩薩的十善戒,是非常積極的,不僅止于不作十種惡業道,而且必須遵行以慈悲愍哀之心利益廣大的衆生。不殺生不僅不殺人,也不殺一切微細動物;不僅不殺動物,而且要隨其水中陸上,及時救生、放生、護生。不僅不偷盜,當行救濟貧乏,惠衆窮困。不僅不邪,而且要對自家妻室之外的一切女性,視如母親、如姊妹、如女兒那般地愍哀保護;如煩惱起,則正好可以不淨觀的修行法來藉境修觀。不僅不妄語,而且要常說佛法佛經。不僅不兩舌,更要爲他人和解诤訟。不僅不惡口鹿語傷人,還當以柔□慈和的佛法,安慰他人。不僅不雜言穢語,而且要言行相副,不違佛教。不僅離貪欲、離嗔嫉、離邪見,而且要心習智慧,思惟生死,深入菩提道品,如魚在水;常懷慈愍之心,常念欲濟一切衆生;見善則勸,善成則代喜;恒以正見,信奉佛法僧叁寶,皆欲度脫叁界衆生。這已不是素樸的十善法,而是菩薩行的菩薩戒了。

  九、十善是凡聖同歸大小兼備的菩薩戒法

  從大乘經論所見,菩薩道與十善法相接合的例子極多,例如八十卷本《大方廣佛華嚴經》卷35中〈十地品〉的離垢地,廣明十善業道。因爲一切衆生墮惡趣中者,無不皆以十不善業,所以菩薩當作如是念︰“我當遠離十不善道,以十善道爲法苑,愛樂安住,自住其中,亦勸他人令住其中”。(注59)《十地經》卷2離垢地也說︰“唯諸佛子菩薩,住此離垢地時,自性成就十善業道。”又說,此上上十善業道,以一切種得清淨故,及至成就諸佛十力,及余一切佛法修證。(注60)《十住經》卷1離垢地第二,說菩薩常護十善道,因行十善道可生人處天處;若能修十善道而與智慧和合,畏叁界苦,大悲心薄,從他聞法,即至聲聞乘;若修十善道,不從他聞佛法,自知自悟,深入衆因緣法,而不具足大悲方便,即至辟支佛乘;若修十善道清淨具足,于衆生中起大慈悲,不舍一切衆生,求佛廣大智智慧,便是大乘的諸地菩薩;若能清淨修行十善道,乃至能淨諸波羅蜜,能入深廣大行,便得十力四無畏、四無礙,大慈大悲,具足一切種智,便是成佛。(注61)

  十善業道,是五乘共法,大乘菩薩,自當自行教他行,自住教他住,令使一切衆生都能修行十善,教他修行十善。由于修持十善業道,少則可生人天,若能依據各自的發心層級高下,可爲二乘聖者,可爲菩薩,可以成佛。故在《占察善惡業報經》卷上有雲︰“言十善者,則爲一切衆善根本,能攝一切諸余善法”。(注62)

  從大乘佛教的角度來看,若佛出世,若佛不出世,皆有菩薩及辟支佛出現世間,他們未有佛製的七衆別解脫律儀戒,乃至叁自歸依也沒有的時代,辟支佛可依十善爲戒,配以智慧觀察衆因緣法,便能悟道,而成獨覺聖者。至于菩薩,是指發了大菩提心的修行者,永遠應現于衆生群中,修行自利利他的菩薩道;乃至直到最後一身的釋迦瞿昙,在成佛之前,仍舊被稱爲菩薩。這些菩薩也都以十善31法爲律儀戒,例如《優婆塞戒經》卷6〈業品〉有雲︰

  善生問︰諸佛如來未出世時,菩薩摩诃薩以何爲戒?善男子!佛未出世,是時無有叁歸依戒,唯有智人,求菩提道,修十善道。(注63)

  菩薩道的修行者,是爲愍哀衆生沈淪生死五趣,造作無量無邊種種惡業,受盡無量無邊種種苦報,猶不自知如何尋求出離解脫之道,所以菩薩從生到生,舍身救拔苦趣衆生,救濟之道,就是運用十善法,給予物質及精神的支援,給予理念和方法的勸化。概然地說,即是以佛法的智慧和慈悲,來濟度衆生;比較具體而又基礎的方法,便是以十惡業來警惕衆生,以十善業來鼓勵衆生。故在《大方廣十輪經》卷7〈遠離譏嫌品〉說,菩薩以十輪成熟衆生,乃至也以十輪成佛,彼所謂十輪,便是十善。(注64)又于《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十善業道是菩薩戒的共軌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