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心誡觀法

  淨心誡觀法序

  余杭郡沙門釋元照述

  太近至易無如自心。入死出生了不知覺。其體明瑩其量包容。故使一迷遽生諸法。其猶寶鑒因明而像生。又若長川緣澄而波動。謂心異物爲物轉心。吸攬塵緣積成勞結。淪曆諸有沈屈己靈。余趣無知。人倫鮮學。縱令聽習多墮邪癡。奔逐名聞封著知解。至有江南江北走覓菩提。曲見邪心未嘗正直。野猿騰躍家犬遲回。勞我聖師提耳垂誨。曲留妙藥的指病根。囊括兩乘津通萬行。托彼親度用表弘慈。囑使竊窺特彰秘勝。深诃講論苦勉修治。然古德傳通雙弘教觀。諸部則以教開解。斯文乃以觀示修。既非無目而遊。豈是數他之寶。須信。從真起妄舉體現前。達妄即真不從他得。淨心之要。覽者宜知

  淨心誡觀法

  終南山沙門釋道宣撰

  敬禮叁寶藏 薩婆若法身 隨力誡初學 惟聖哀愍聽

  時在隨州興唐伽藍。夏安居撰令送泰山靈岩寺付慈忍受持。凡叁十篇。如右

  釋名篇第一 序宗篇第二 五停篇第叁 挍量篇第四 自慶篇第五 善根篇第六 破戒篇第七 邪命篇第八 诳佛篇第九 造過篇第十 解脫篇第十一 食緣篇第十二 流轉篇第十叁 不動篇第十四 過患篇第十五 心濁篇第十六 二報篇第十七 結使篇第十八 緣生篇第十九 安般篇第二十 相資篇二十一 因果篇二十二 止劫篇二十叁 一谛篇二十四 心行篇二十五 菩提篇二十六 教化篇二十七 佛性篇二十八 福田篇二十九 受持篇叁十

  淨心誡觀法五字釋名法篇第一

  淨心者。于汝現行煩惱諸部過患。教修對治。令汝即時隨分解脫。垢染漸滅。心轉明淨。發生定慧。起于大乘清淨信心。趣向菩提種性住處。以今微因後感當果。是故教汝察病對治。興隆功業。修入信境。成決定根力。其叁賢十聖無垢妙覺四十二地空宗真理。唯可知聞影像粗相。下地凡夫力所未及。亦未能行。今唯使汝淨除業鏡客塵“目*壹”等。見汝身中少分佛性。汝可飲服般若甘露洗蕩蓋纏漸顯淨心。心若清淨令衆生界淨。衆生既淨則佛土淨。始除煩惱令戒清淨。戒既完具定複清淨。以戒定淨令智慧淨。智既淨已顯自身源。有此義故名爲淨心。已下諸篇治過雖別同名淨心。誡者。令汝識知對治初門。先除粗染根本惡業。知病知藥守心慎口。勵己修道離過患故名誡。觀者。察義。觀察此誡與佛法相應不相應及障道過患名字句偈。審谛思量。如實解心得誡本意。又能隨順止觀二門。此二法者定始慧初。生長一切禅支道品。故名觀。法者。即此誡文首軸次第。殷勤曉示。欲使禁斷煩惱止諸惡業。加行勝進住不退心。故名爲法。下諸篇中皆有此淨心誡觀法五義。當須知之

  誡觀序宗法第二

  夫欲修道于叁業中先斷財色二種。若不貪財即無谄诤。若不貪色即無熱惱。經雲。背舍離欲順菩提分。當修身觀精勤一心除世貪愛。製伏垢惱令心清淨。以斷財色成無漏善根。薰本識中成無貪種子。漸盡惑染入賢聖位。今見解法人等仍貪財色長養結使。與諸漏相應。惡業系縛墜叁惡道。經雲。既非道人。又非白衣。無所名也。多求利故專習唇吻莊補華绮。戲論诤訟遞相謗嫉。叁毒轉疆。煩惱增長沈淪苦海。知而故犯。無解脫時。千佛出世不見不聞。以是因緣地獄罪畢受惡龍身。爲盜佛衣食破戒嗔垢所得惡果。如盲龍經說。即知解義不救業苦。汝宜依誡如說修行。隨病對治隨分解脫。不可口言而得清淨。叁毒五結。何者偏重。先治重者輕即自差。披戒定铠摧心魔賊。一切苦因果財色爲本。一切樂因果戒定爲本。然此因果悉在衆生心微塵中。何故不禁余過先誡財色。大乘經雲。八萬四千障道罪業悉因財色以爲根本。何以故。十方衆生無始已來爲財相殺者過微塵數。爲色相殺者數複過是。道俗二流爲于財色。今現有一百二十六大地獄中。受千萬種苦。經無量劫始入畜生餓鬼。缁素二人同爲財色之所傷害。初持後犯。能免者稀。若有斷者名菩薩行。名真持戒。名爲賢士。名佛弟子。財色二事相欲似輕感罪尤重。河沙诳惑由財色起。此之二過能壞君臣師徒夫婦等。亦壞內外親族朋友知識。若離財色更無世間。人天脫苦聖凡同贊。諸漏滅盡進至佛果。爲此先誡財色二種。因色生憍。因財生吝。憍而且吝雖有余德亦不足觀。先斷財色。使功行成立。後聽經論。即是入道次第也。言逆行疾。故名淨心。偈曰

  煩惱如河沙  先斷惡二種

  一財二是色  死時神不恐

  吉羅須護持  況言犯四重

  叁聚戒清淨  布薩心喜踴

  鄙夫愛財色  誡汝斷貪著

  由財叁世苦  因色入火罐

  色能障聖道  財能令行薄

  審谛自看心  知貪是狂錯

  智避如火坑  頑愚不嫌惡

  若犯當悔除  除已更勿作

  一切有形類  終歸填溝壑

  持戒禁情苦  後受大安樂

  誡觀五停心觀法第叁

  五妄想者。如除刺樹先斷其根。故修五停觀息五過。止不令起。故名停心觀。因修此觀現惱不行。得小解脫所由之處。戒定調柔漸證神通名大解脫。十障滅盡名真解脫。莫不因今五停觀法。如是修入名爲淨心。偈曰

  自知欲情多  一向觀不淨

  背舍得解脫  欲竭即得定

  若當逐講論  念欲轉熾盛

  是即非對治  下道入險徑

  自知嗔恚多  一向修慈悲

  毒火得清涼  成就善律儀

  若當逐講論  非治徒勞疲

  貪嗔更增長  重被煩惱“襾/(革*奇)”

  自知愚癡多  谛觀十二因

  始悟輪回苦  了知無我人

  若當逐講論  見诤終日喧

  放本求枝葉  不能拔斷根

  自知我慢多  谛觀十八界

  方得無人解  吾我病即差

  若當逐講論  反益叁塗債

  計我常求勝  名利自杻械

  自知亂想多  常數出入息

  覺觀漸得成  加我戒定力

  若當逐講論  喧塵未能息

  遞互相是非  何時滅事識

  此是毗昙中七方便法。五停觀成名第一方便。自余別相念處.總相念處.“火*(而/而)”法.頂法.忍法.世第一法.名七方便。觀行成就得須陀洹果。若初入道大小乘人通修此觀。偈曰

  何因說五停  複不逐講經

  抱疾說藥方  只欲取聲名

  凡夫貪利養  無心治忘情

  若修五停觀  決定修道成

  何故令修五停觀法止逐講論。有二要法。一者佛教次第入道對治鹿重煩惱。二者見解法義人。知而故犯。不畏佛戒。不修威儀。五篇淨戒悉皆破盡。見他持戒複起憎謗。唯貪財色。嗔惱鬥诤悭嫉憍慢。無漸無愧。身壞命終必墮地獄畜生餓鬼經曆多劫。當觀此事現前驗知。故修五停止過。起道順佛教。故名爲淨心。偈曰

  貪如豺狼性  嗔如惡龍心

  壞法故毀禁  汙戒犯奸淫

  識法望除毒  反更作罪深

  造業心無悔  命過就刀林

  墮大無間獄  佛性曆劫沈

  如職除名罰  失勢不堪任

  雲何破戒口  啖人食憍恣

  雲何破戒手  受人財物施

  雲何破戒身  坐臥好床褥

  雲何破戒業  受他禮己足

  雲何破戒行  默受稱揚贊

  若犯此五事  諸天共悲歎

  佛教新受戒者五年學律。然後學經。律有五部。一四分。二五分。叁十誦。四僧祇。五解脫。此五部律同一毗尼大藏。文相廣博卒難悉識。今欲知者財色爲宗。能斷財色即名奉律。禁戒清淨發生定慧成就聖道。知律綱要故名淨心。偈曰

  五部戒律中  宗要斷財色

  修禅觀不淨  對治自忍抑

  林野歎死屍  內心懷悲恻

  我身會當然  貪熱即時息

  叁毒甚強盛  摧之用智力

  衣求破弊衣  食即一坐食

  常行平等心  淨意恒質直

  若不能如此  袈裟覆荊棘

  聖教萬差爲根性不同。病藥衆多愚者致惑。雖用功力非正對治。妄貪名利更增塵垢。是以先修五停後學講論。知道次第名爲淨心。偈曰

  世人習多聞  未曾行一分

  妄情取妄法  诤競起紛纭

  入道依次第  戒定自資薰

  淨命如迦葉  勿得同六群

  誡觀末法中校量心行法第四

  凡夫解義皆因聽學。爲知法人身犯四重。畜八不淨財。食啖俗馔。無羞無恥。知而故犯。不畏後世。是故令汝校量心行。先淨禁戒後方聽經。汝用五誡得名淨心。古者大德講華嚴經唯一卷疏。于後法師作叁卷疏。今時講者十地一品出十卷疏。各逞功能競顯華詞。文字浩博寄心無所。然文者當體即義。何須人語。今時愚人竟求于名不求于法。法尚不可著。何況著文字。法離文字。言語斷故。大集經雲。經文是一講者異說。各恃己見壞亂正法。天神嗔故叁災俱起。以是因緣佛法淡薄。如一斛水解一升酪。看似酪色食即無味。谛思講論人情測佛。佛智境界豈人能測。如是審察名爲淨心。偈曰

  敷演說法師  二種升高座

  一者福無量  二者離罪過

  慈心成就人  法施勝財貨

  嗔垢是非他  棘刺上坐臥

  有漏爲基堵  無明作根本

  解經不除毒  法師自傷損

  賊心求名利  匆匆未思忖

  嬰孩欲登梯  先須戒足隱

  學士聰明者  舉動多輕躁

  或有錯解義  邪見複顛倒

  是故定治動  七覺中法要

  定慧平等修  種智得微妙

  世尊在世時  唯教修出離

  習善莫生足  少惡即遠避

  念念觀無常  勤修真對治

  寂慮學禅那  何須著文字

  何因世尊在世時悉得聖道及生天中。依次而學不越毗尼入道有方。五年習戒。夜則修定攝心守境。安處林野不畜余食。少欲慚愧一心谛觀無常不淨。離諸調戲意不散亂。舉動進止恒令淨潔。無惡姿容。先意問訊。以是善緣悉得道迹。汝能一心依此學者名爲淨心。偈曰

  正法證道時  淨法調衆生

  隨事秉羯磨  除垢獲叁明

  像法盡至末  羯磨廢不行

  雖複似和合  集則起鬥诤

  凡是諸經律  甘露亦毒藥

  解服百疹瘳  不消病發作

  知法不向心  解經行轉薄

  棄舍戒定業  文字處起著

  所以韻句撰  讀時心歡樂

  靜坐好思量  觀察自忖度

  何緣重頌偈  文少義廣博

  依戒益汝身  信受勿疑惡

  或見他毀罵  輕賤心漠漠

  此約大乘教  與理不違錯

  誡觀六難自慶修道法第五

  一者萬類之中人身難得。如提謂經說。今得人身難于龜木。二者雖得人身中國難生。此土即當邊地之中…

《淨心誡觀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