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到,這已經出差錯——六根所看到的光線已是空中花和第一月,看到光線裏頭有廣超法師更是第二月了。
善男子,空實無花,病者妄執。
空中實無花,更無第二月,只是迷惑的人看出有花以及第二月。此是大小乘佛教解說世間最大差異之處,小乘部派說世間是真實存在,有真實的出世間——涅槃;大乘說世間是迷者妄執爲有的水月道場,出世間也是鏡裏佛事不可得。
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複迷彼實花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
“妄執”,“妄”是妄想、迷惑的心,“執”是執著所知的境界。因爲妄想、迷惑的心執著所知的境界,不但不知道萬法的虛空本質,而且還對所生出的花之處産生迷惑。“妄有”是不真實的。因此,就産生不真實的生死輪回,所以說是無明。依據如來藏的教法,沒有實在的生死,而是迷惑的人認爲有;菩薩了悟生死不可得,不需要出離生死,只要遠離迷惑。因爲我們的六根所知的一切都不是真實的,所以生死輪回也不是真實的!如果依據小乘的教法,衆生是在真實的生死中生起迷惑與煩惱,修行就是放下迷惑的煩惱,然後要出離生死達到真實的涅槃。
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于醒,了無所得。如衆空花滅于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
沒有實在的無明、衆生與輪回那回事。比如夢中人,在夢中看見種種事物,醒來時知道什麼也不可得。所以一切顛倒,迷時似有,覺時猶如昨夢。眼睛有毛病的人看到空中花,眼睛好了就沒有了。迷惑于虛妄境界所見到的生滅,不再迷惑時就知道,法生沒有實在的生處,法滅了也沒有實在的滅處。爲什麼?因爲悟者所見的一切本來就無生。
大小乘佛教對覺悟“無生”有不同的說法:小乘佛教說的覺悟是從“有生”到“無生”,世間有生滅、生死輪回的現象,小乘修行人要在生滅中覺悟,證悟到無生,所以阿羅漢的另外一個意思是無生。大乘佛教說的覺悟是從無生回歸無生,一切法本來沒有生,既然沒有生,哪裏有滅呢?所以說“無生處故”。
一切衆生于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大乘佛教說:一切衆生在本來沒有生的當中,心迷惑見到有生滅,如此就妄見有生死輪回。所以佛依衆生所見而講生死輪回,並不是說有真實的生死輪回,是衆生迷惑以爲有生滅法,此迷惑就是生死輪回,當衆生放下迷惑執著的心,就不認爲有生死輪回。可是,芸芸衆生都想出離真實的生死輪回,卻不知輪回是自心的幻化。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花,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
當一切諸佛在因地開始修圓覺法門的時候,知道輪回生死有如眼睛有毛病的人看到空花,是不實在的,就知道沒有所謂的輪回生死,也沒有所謂的身、心在受生死。
“非作故無,本性無故”,“作”是用種種方法去修的意思。本經說生死並非有個身、心被束縛而去解脫生死,而是本來就沒有生死。修行人要解脫生死,必須覺悟到本無生死輪回,而且覺悟不是從修、從作得來的。這是圓覺法門非常重要的教法:凡是去作、去修出來的,是有爲造作的法,是屬于因果法,修行人要從因果法中解脫,那是不可能的。
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爲淨覺隨順。
當修行人知道生死猶如空花,就能覺悟到生死現象的本性是無生死。講到覺悟,必然産生一個問題:是什麼在覺悟?覺悟一定要有知覺的存在,就是要有心在作用,不能沒有知覺的心而有覺悟。“彼知覺者”的“彼”,就是指覺悟當下的知覺心,猶如虛空;所以知道空性的知覺心也是空花相。既然證知空花相,也不可說沒有這個知覺的心。知覺心的有與無都放下不執著,那樣心就朝向清淨覺悟的本質。“隨順”是朝向的意思。
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
爲什麼有無的見解都放下,是隨順覺悟?因爲覺悟的清淨心與虛空性一樣,沒有本體——性空,“常不動故”,什麼是動?佛法說,任何東西有生滅、有變化,都叫做動。“不動”是指沒有生滅變化,即是當淨覺的心覺悟到一切無生的時候,它知道一切都沒有生滅變化,覺悟性空必當離一切知見,所以知覺性不動。
佛教各宗各派都在建立自宗的因果道理,說到心是如何地在因果變化時,大乘教法中有兩種解釋:一、唯識學者用阿賴耶識來解釋:他們說衆生有各自的阿賴耶識,業種子被收藏在阿賴耶識裏,個別的阿賴耶識裏的共業種子因緣成熟了,就變成大家現前共識的境界,沒有外在的因果。二、用如來藏來解釋:它說一切衆生都具有佛的一切智慧功德,稱爲如來藏,本來無人我的如來藏不屬于任何人的,如來藏的本質是一種智慧光明,在光明中顯現出種種境界、種種因緣變化,所以一切因果變化,就是如來藏所幻化出的,如來藏非一非多,根本沒有唯識學者所謂各有各自的阿賴耶識,不但沒有業種子被各別收藏,也沒有各自的業種子一起成熟變成大家共識的種種境界。只因衆生執取幻化爲實,認爲是我、是法、是世間……所以說各別衆生有各自的阿賴耶識。
“如來藏中無起滅故”,在如來藏的顯現中,沒有一個法生起來,也沒有一個法滅掉,沒有一個法的存在。爲什麼呢?“無知見故”。凡是認爲有生滅,有法的存在,都是執取外相而生的知見。就是說,世間一切境界是如來藏的顯現,衆生執取它而感覺到有六根、六塵、六識的因緣作用,然後衆生再進一步用六根、六塵、六識分別這個世間。
現在讓我們一層一層地了解:如來藏是萬法本具的光明智慧,在光明顯現中的萬法本來無相,沒有所謂的大小、範圍、方位,沒有所謂的某一個法是在什麼地方,但是衆生在它所顯現變化中迷惑,執取法相,執著在顯現變化中有萬法、身心、世間的作用,更進一步在顯現裏面執取身心爲我,以身心來辨認這個世間。有些經典比喻說:佛變化出一個化佛,那個化佛會變魔術,又再變化出另外一個人;即是真正的佛變化了一個化佛,這個化佛也能夠變化出另外一個人。在這個比喻裏,如來藏有如覺悟的佛,所幻化出來的迷惑身心有如化佛,由迷惑的身心産生我的知覺,是化佛變出來的人,你用化佛所變現的我去辨認有我以外的東西,而産生知見,如此一層一層地迷惑。
“無知見故”,依如來藏的教法,萬法及衆生的心的作用遍世間一切處,其中沒有世間、空間、物質這回事。如來藏中沒有實在的某個業種子及業果報,因爲“無起滅故”。
可是衆生執著有我及身心、境界等,執著萬法中的六識爲心,然後依六識去分別其余的法爲境界,由于依六根而生的六識分別心不遍知一切法,于是分別有你、我、他、萬法等種種生滅知見。所以說一切知見是迷惑于六塵、六根、六識而妄有,若不迷惑于根塵識則本來無知見可得。況且,依六根等所知所見的一切,本來就是法界(如來藏)顯現,本來不必任何知見,就能知法界全體顯現,所以說無知見故。
有知有見者,必定以六根境界爲所知所見,並迷以爲實。比如:大和小,物質和空間,時間等的知見。人類認爲有人在世間裏、有我的身體、有我的心念,一些鬼道衆生生活在和我們同樣的空間,它們跟人的物質不同,雖然和我們相處在一起,我們不知道它們的物質,它們也不知道我們的物質。這是我們迷惑、執著境界的現象,現在科學比較昌明,比較容易解釋這種現象。以佛法來說,我們身上的物質重量跟天人的是不一樣的,天人很高大,但是身體的物質重量是很輕的,所以天人很輕。人類身上的細胞都是由原子組成的,原子有原子核,原子核之間的距離是原子核大小的幾千倍,我們身上數不盡的原子,就有數不盡的核之間的空間。就是說,我們身上的空間是非空間的物質體積的幾千倍,同理可見在世間的空間千倍于非空間,但是我們看不到,以爲它們之間沒有空間,不能穿過去,這就是迷惑于物質實有的知見。然而某一類衆生能夠看到它們之間有空間,就可以穿過去。我們以迷惑所見建立種種知見道理,比如大和小,我們看到很小的東西,在某些衆生看來是很大的;我們認爲很大,而它們卻認爲很小。佛經裏記載:有一次,阿修羅王與忉利天的天主——帝釋作戰,阿修羅王打敗,率領整支戰敗的軍隊逃亡,躲進蓮藕孔裏。在我們人類的境界裏,蓮藕孔是很小的,但是在它們的境界中,蓮藕孔並不小。除此之外,佛經裏說的山神、水神等類衆生,能夠住在人類認爲很小的地方,甚至佛在戒律中製定,比丘不可以拔草,佛說有時這樣會破壞鬼神村。意思是說,可能有一群鬼神住在被拔的草叢裏,我們看到是很小的草叢,但是它們並不嫌小。由此可見,它們有它們的境界,人類有人類的境界,大家的境界都不一樣。所以說凡夫迷惑于所知的境界,並且認爲那些境界真實不虛,其實,這一切都不實在。《華嚴經》中說:一座須彌山可包含芥菜籽,但是芥菜籽那麼小,也可包含整座須彌山。這就是有關境界不同的問題。再者,佛能夠在一個毛孔中放光,光中顯現一個佛的世界的變化,這是佛的境界。依如來藏的教法,這些種種的境界是如來藏的顯現,迷者見到都是因緣幻化,進一步在裏面執著,認爲某一部分所顯現的法是我,認爲某一些法在某個範圍裏活動,認爲所執取的法是實在的,這就是有知有見的迷惑,如此就形成障礙,障礙了自己的能力。正如這一堵牆壁本是心所幻化,對心來說是無礙的幻化,可是我們執取六根的境界,在人類的境界裏,那是有障礙的,于是大家就穿不過它。
現在讓我再進一步闡釋如來藏。如來藏中的“如來”是指佛,含有不動、清淨、覺性的意義。“藏”具有收藏之意,諸佛所有一切功德都藏在其中,名如來藏。當我們聽到如來藏的時候,往往誤會它是某某東西;如來藏並不是一個有範圍及方位的東西。當…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師利菩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