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师利菩萨▪P3

  ..续本文上一页到,这已经出差错——六根所看到的光线已是空中花和第一月,看到光线里头有广超法师更是第二月了。

  善男子,空实无花,病者妄执。

  空中实无花,更无第二月,只是迷惑的人看出有花以及第二月。此是大小乘佛教解说世间最大差异之处,小乘部派说世间是真实存在,有真实的出世间——涅槃;大乘说世间是迷者妄执为有的水月道场,出世间也是镜里佛事不可得。

  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花生处。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

  “妄执”,“妄”是妄想、迷惑的心,“执”是执著所知的境界。因为妄想、迷惑的心执著所知的境界,不但不知道万法的虚空本质,而且还对所生出的花之处产生迷惑。“妄有”是不真实的。因此,就产生不真实的生死轮回,所以说是无明。依据如来藏的教法,没有实在的生死,而是迷惑的人认为有;菩萨了悟生死不可得,不需要出离生死,只要远离迷惑。因为我们的六根所知的一切都不是真实的,所以生死轮回也不是真实的!如果依据小乘的教法,众生是在真实的生死中生起迷惑与烦恼,修行就是放下迷惑的烦恼,然后要出离生死达到真实的涅槃。

  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如众空花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生处故。

  没有实在的无明、众生与轮回那回事。比如梦中人,在梦中看见种种事物,醒来时知道什么也不可得。所以一切颠倒,迷时似有,觉时犹如昨梦。眼睛有毛病的人看到空中花,眼睛好了就没有了。迷惑于虚妄境界所见到的生灭,不再迷惑时就知道,法生没有实在的生处,法灭了也没有实在的灭处。为什么?因为悟者所见的一切本来就无生。

  大小乘佛教对觉悟“无生”有不同的说法:小乘佛教说的觉悟是从“有生”到“无生”,世间有生灭、生死轮回的现象,小乘修行人要在生灭中觉悟,证悟到无生,所以阿罗汉的另外一个意思是无生。大乘佛教说的觉悟是从无生回归无生,一切法本来没有生,既然没有生,哪里有灭呢?所以说“无生处故”。

  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大乘佛教说:一切众生在本来没有生的当中,心迷惑见到有生灭,如此就妄见有生死轮回。所以佛依众生所见而讲生死轮回,并不是说有真实的生死轮回,是众生迷惑以为有生灭法,此迷惑就是生死轮回,当众生放下迷惑执著的心,就不认为有生死轮回。可是,芸芸众生都想出离真实的生死轮回,却不知轮回是自心的幻化。

  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花,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

  当一切诸佛在因地开始修圆觉法门的时候,知道轮回生死有如眼睛有毛病的人看到空花,是不实在的,就知道没有所谓的轮回生死,也没有所谓的身、心在受生死。

  “非作故无,本性无故”,“作”是用种种方法去修的意思。本经说生死并非有个身、心被束缚而去解脱生死,而是本来就没有生死。修行人要解脱生死,必须觉悟到本无生死轮回,而且觉悟不是从修、从作得来的。这是圆觉法门非常重要的教法:凡是去作、去修出来的,是有为造作的法,是属于因果法,修行人要从因果法中解脱,那是不可能的。

  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

  当修行人知道生死犹如空花,就能觉悟到生死现象的本性是无生死。讲到觉悟,必然产生一个问题:是什么在觉悟?觉悟一定要有知觉的存在,就是要有心在作用,不能没有知觉的心而有觉悟。“彼知觉者”的“彼”,就是指觉悟当下的知觉心,犹如虚空;所以知道空性的知觉心也是空花相。既然证知空花相,也不可说没有这个知觉的心。知觉心的有与无都放下不执著,那样心就朝向清净觉悟的本质。“随顺”是朝向的意思。

  何以故?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

  为什么有无的见解都放下,是随顺觉悟?因为觉悟的清净心与虚空性一样,没有本体——性空,“常不动故”,什么是动?佛法说,任何东西有生灭、有变化,都叫做动。“不动”是指没有生灭变化,即是当净觉的心觉悟到一切无生的时候,它知道一切都没有生灭变化,觉悟性空必当离一切知见,所以知觉性不动。

  佛教各宗各派都在建立自宗的因果道理,说到心是如何地在因果变化时,大乘教法中有两种解释:一、唯识学者用阿赖耶识来解释:他们说众生有各自的阿赖耶识,业种子被收藏在阿赖耶识里,个别的阿赖耶识里的共业种子因缘成熟了,就变成大家现前共识的境界,没有外在的因果。二、用如来藏来解释:它说一切众生都具有佛的一切智慧功德,称为如来藏,本来无人我的如来藏不属于任何人的,如来藏的本质是一种智慧光明,在光明中显现出种种境界、种种因缘变化,所以一切因果变化,就是如来藏所幻化出的,如来藏非一非多,根本没有唯识学者所谓各有各自的阿赖耶识,不但没有业种子被各别收藏,也没有各自的业种子一起成熟变成大家共识的种种境界。只因众生执取幻化为实,认为是我、是法、是世间……所以说各别众生有各自的阿赖耶识。

  “如来藏中无起灭故”,在如来藏的显现中,没有一个法生起来,也没有一个法灭掉,没有一个法的存在。为什么呢?“无知见故”。凡是认为有生灭,有法的存在,都是执取外相而生的知见。就是说,世间一切境界是如来藏的显现,众生执取它而感觉到有六根、六尘、六识的因缘作用,然后众生再进一步用六根、六尘、六识分别这个世间。

  现在让我们一层一层地了解:如来藏是万法本具的光明智慧,在光明显现中的万法本来无相,没有所谓的大小、范围、方位,没有所谓的某一个法是在什么地方,但是众生在它所显现变化中迷惑,执取法相,执著在显现变化中有万法、身心、世间的作用,更进一步在显现里面执取身心为我,以身心来辨认这个世间。有些经典比喻说:佛变化出一个化佛,那个化佛会变魔术,又再变化出另外一个人;即是真正的佛变化了一个化佛,这个化佛也能够变化出另外一个人。在这个比喻里,如来藏有如觉悟的佛,所幻化出来的迷惑身心有如化佛,由迷惑的身心产生我的知觉,是化佛变出来的人,你用化佛所变现的我去辨认有我以外的东西,而产生知见,如此一层一层地迷惑。

  “无知见故”,依如来藏的教法,万法及众生的心的作用遍世间一切处,其中没有世间、空间、物质这回事。如来藏中没有实在的某个业种子及业果报,因为“无起灭故”。

  可是众生执著有我及身心、境界等,执著万法中的六识为心,然后依六识去分别其余的法为境界,由于依六根而生的六识分别心不遍知一切法,于是分别有你、我、他、万法等种种生灭知见。所以说一切知见是迷惑于六尘、六根、六识而妄有,若不迷惑于根尘识则本来无知见可得。况且,依六根等所知所见的一切,本来就是法界(如来藏)显现,本来不必任何知见,就能知法界全体显现,所以说无知见故。

  有知有见者,必定以六根境界为所知所见,并迷以为实。比如:大和小,物质和空间,时间等的知见。人类认为有人在世间里、有我的身体、有我的心念,一些鬼道众生生活在和我们同样的空间,它们跟人的物质不同,虽然和我们相处在一起,我们不知道它们的物质,它们也不知道我们的物质。这是我们迷惑、执著境界的现象,现在科学比较昌明,比较容易解释这种现象。以佛法来说,我们身上的物质重量跟天人的是不一样的,天人很高大,但是身体的物质重量是很轻的,所以天人很轻。人类身上的细胞都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有原子核,原子核之间的距离是原子核大小的几千倍,我们身上数不尽的原子,就有数不尽的核之间的空间。就是说,我们身上的空间是非空间的物质体积的几千倍,同理可见在世间的空间千倍于非空间,但是我们看不到,以为它们之间没有空间,不能穿过去,这就是迷惑于物质实有的知见。然而某一类众生能够看到它们之间有空间,就可以穿过去。我们以迷惑所见建立种种知见道理,比如大和小,我们看到很小的东西,在某些众生看来是很大的;我们认为很大,而它们却认为很小。佛经里记载:有一次,阿修罗王与忉利天的天主——帝释作战,阿修罗王打败,率领整支战败的军队逃亡,躲进莲藕孔里。在我们人类的境界里,莲藕孔是很小的,但是在它们的境界中,莲藕孔并不小。除此之外,佛经里说的山神、水神等类众生,能够住在人类认为很小的地方,甚至佛在戒律中制定,比丘不可以拔草,佛说有时这样会破坏鬼神村。意思是说,可能有一群鬼神住在被拔的草丛里,我们看到是很小的草丛,但是它们并不嫌小。由此可见,它们有它们的境界,人类有人类的境界,大家的境界都不一样。所以说凡夫迷惑于所知的境界,并且认为那些境界真实不虚,其实,这一切都不实在。《华严经》中说:一座须弥山可包含芥菜籽,但是芥菜籽那么小,也可包含整座须弥山。这就是有关境界不同的问题。再者,佛能够在一个毛孔中放光,光中显现一个佛的世界的变化,这是佛的境界。依如来藏的教法,这些种种的境界是如来藏的显现,迷者见到都是因缘幻化,进一步在里面执著,认为某一部分所显现的法是我,认为某一些法在某个范围里活动,认为所执取的法是实在的,这就是有知有见的迷惑,如此就形成障碍,障碍了自己的能力。正如这一堵墙壁本是心所幻化,对心来说是无碍的幻化,可是我们执取六根的境界,在人类的境界里,那是有障碍的,于是大家就穿不过它。

  现在让我再进一步阐释如来藏。如来藏中的“如来”是指佛,含有不动、清净、觉性的意义。“藏”具有收藏之意,诸佛所有一切功德都藏在其中,名如来藏。当我们听到如来藏的时候,往往误会它是某某东西;如来藏并不是一个有范围及方位的东西。当…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师利菩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