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事,你就很懊惱;想起那時候怎麼布施這麼樣一位和尚,這樣一想功德就沒有了!不管他如何,你供養的是叁寶,他代表叁寶。釋迦牟尼佛跟地藏菩薩,專談這一個問題。你供養了,因緣成熟了,你所做的一切事過去了,過去就算了,不要再把它拾回來,過去已經過去了,功德已經成就了。跟你的修行一樣,到了第一步,第一步成就了,你就把它揚舍,必須再做第二步。你要是緊緊抓著第一步不放,第二步就進不去;必須舍了才能進入第二步,第二步成就了,第二步也丟了,就進入第叁步。一直到你究竟成就了,一切都具足,千萬莫後悔。
凡是你投入的東西不要後悔,功德已經成就了。對方怎麼樣,都跟你沒有關系。你做的是供養叁寶,供養這間廟。我剛剛才供養,就發生戰爭,一個炮彈給炸毀了。你心裏懊惱說:“我剛才供養的怎麼就毀了?”剛供養的因緣是成熟了,功德具足了。你供養的時候,供養已經成就了,天上的宮殿也給你修好了,是炸不毀的,只是你看不見而已。所以不要再去回顧,因爲你已經向前進了,具足了。
你要是生到夜摩天,絕不會留戀四天王忉利天,因爲夜摩天比四天王忉利天開闊得很,他的功德、莊嚴就不同。可是如果你生了極樂世界,仍要想著娑婆世界,這個跟那個不同,因爲你要回來度化衆生。因爲這兒跟你有緣的人還很多,他們還沒有明白。等你明白了,再回來,娑婆世界已經不是娑婆世界,就跟極樂世界一樣。要看什麼人去看,地藏菩薩到地獄是不是看見那樣的地獄景象呢?不是,他會把它度了。所以說:“生善根如地,破惑如金剛。”一切迷惑是由金剛智能而來的,一破一照,就沒有了,化解了。有智能的光明一來,黑暗還會存在嗎?如果把電燈關了,我們的屋子就是黑暗的,電燈一打開,黑暗就破除了,涵義就是這樣。
“能施解脫寶,如水漂衆惑,煩惱熱爲蓋,愈疾如良醫。”
能施就是能布施,能布施就是這個人非常的解脫,看得破,放得下的意思。解脫很不容易,因爲金錢是資生的工具,在智者看來,他用這個來利益衆生,必須是解脫的人,才肯布施。六度萬行,布施爲首,布施是舍,要從心上舍,不要只注重在物質上,能布施才能解脫。最難舍的是自己的身體,最寶貴的也是自己的身體。現在要是有叁個人,他向我來要求布施,或者要眼睛,或者要心髒,我現在不能給他們,因爲我還沒有具足這個舍心,也沒有達到這種道力,所以解脫不了。要是大菩薩,你求什麼,他都舍給你,連自己的身體都舍,何況是國城妻子?〈普賢行願品〉就經常講到,像那些寶物,你都能施舍給一切衆生,這是解脫。
我們的惑業,就像水上漂的一樣,不要認爲是真實的。很多人執著:“我的業障重呀!”經常挂在嘴邊上,這樣是修不成的,或者什麼事沒有得到,或者受到什麼災難,第一個想到就是自己的業障很重!業障就是你的惑業,起惑造業,就像水上浮漂似的,不是真實的,不要把它看成真實的。你要是忏悔了,業障就消失了。
別認爲自己的業障還很重,如果盡想著自己的惑業還很重,那麼就一直很重,壓著你,就永遠解脫不了。布施也好,持戒也好,總想著自己的業障重:“唉!這件事我怎能做得到,我的業障很重。”一句業障重,就成了掩飾的理由,這是不可以的。業障本來是沒有根的,惑業一起生,你要念地藏菩薩聖號,念到真誠,其它的法門都沒有修,就是持名。你也沒有念《十輪經》,也沒有念《占察經》,就念一個聖號,都可以的,但必須念到至心。
煩惱是熱惱,有幾種熱惱?煩惱生憎恨心,或者思想想不通睡不著覺,愈睡愈失眠,愈失眠愈翻身,心裏煩躁得不得了,都是熱惱。凡是煩惱,就是熱的,像蓋上一條棉被似的。蓋有五蓋十纏,有煩惱蓋,蓋住你。要是幢幡寶蓋,佛的寶蓋,那是聖境。這個蓋是煩惱,煩惱熱的,把你蓋到裏頭,你的氣出不來,透不過來,解脫不了。地藏菩薩除煩惱,就像除去熱惱一樣的,把你的蓋給揭掉了。你有病了,地藏菩薩就像一位很好的醫生,一帖藥服下去,你的病就沒有了。
“一日稱地藏,功德大名閣,勝俱胝劫中,稱余智者德。
能解諸衆生,一切煩惱縛,至健行定等,諸定之彼岸。
十二緣清淨,諸智如虛空,破無邊佛土,諸有情暗聚。”
你一日稱地藏的名號,就具足了。你念一聲的時候,一聲具足地藏菩薩聖號,念十聲你也具足十聲的地藏功德。如果誠心這樣念,只念一天的地藏名號,勝過一劫當中稱其它的有德者,這個包括稱其它大菩薩的名號。
“十二緣清淨”,十二因緣屬于因緣法,無明緣行,行緣名色,名色又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愛,愛緣取取緣有,這是十二因緣,就這麼輪轉下去。只要是念地藏菩薩聖號,跟地藏菩薩學,十二因緣就清淨了。我們這些業惑,就是因爲起惑造業,業就把你系縛住,系縛住就受苦。現在不造業,不起惑,業就系縛不住你,自己就能作得主的。不但自己解脫,而且能夠覺到一切衆生的煩惱覆。自己聞到法,還要向別人說。像我們的道友,介紹很多親友,使他們信佛聞法,這就是幫助衆生解脫。
“健行定”,是一百零八定當中一種定的名詞,有“健行定”,“健德定”....,這是屬于定的名詞,有一個定都可以到彼岸。但是九次第定,六欲天定,就不成了,這種定是聖定。聖定,我們在後面的經中會講,就是依“數、隨、止、觀、轉、淨”這六法。在天臺宗是“數、隨、止、觀、還、淨”,有還原返淨的意思。六妙門講的是淺的,《十輪經》講的是深的。我們是淺的深的都講一講。
這部經之所以長,就是因爲有好多修行的方法。因爲是修行的方法,我們必須得照這樣做,學會了就可以解決問題。解決什麼問題呢?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每天都碰見好多問題,心裏觀照不同,你的認識與觀感就不同。你必須會做,必須得如是觀,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像地藏菩薩這樣的有智能,我們還達不到。
“諸智如虛空”,可以是“虛空即諸智”,也可以反過來說。虛空的空,我們把它比喻爲般若。在佛經上,只要一講空義,就拿虛空來比擬。其實這不是虛空,虛空裏頭能容納一切,你有智能,是把這些惑都破除了,並不是把這些惑、這些物質消滅了。如果花瓶是空的,我們並非把花瓶砸爛了把它丟掉了,才是空的,並不是這樣的,而是當體知道它是空的,因緣和合的。這些花當初不是同一株花生長的,而是插花者,供花的人把它們插們在一起的。至于這一朵花,它有它的水份,有它的物質,都是因緣和合的,沒有一法是真的。因緣和合了就生,因緣別離了就滅。緣生的時候,就承當。看這一盆花就承當,緣滅的時候,這花都滅了,都謝了,就放下,沒有了,花都丟了。不要再眷戀舍不得,就是這樣。
家庭也如是,父母妻子,有因緣聚到一起,大家就這麼過。我說長一點的時間是一百年,到那時候也都要散的,散了就放下。不要還緊緊執著,這輩子放不下,又執著來世;來世又放不下,所以不能解脫。就是因爲這樣才不能解脫。不知道諸智像虛空一樣。
“破無邊佛土,諸有情暗聚。”主要是無邊佛土中的一切衆生,黑暗聚集在一齊。這個暗聚就是業。業太多,煩惱,貪、嗔、癡、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這十結使結在一起,讓你破不出去。這十個結所生的業可多了,無窮無盡。貪,貪什麼都叫貪。對于佛法,你要是真正能入進去,般若智一照,色受想行識一切都是空的。凡是有形有相,語言、文字都是假的,都是空的。
但是我們沒有達到這一步的時候,還得加上語言。明了文字之後,才去破。當我們還沒有證到那個境界,不能離開家庭,要是不要家庭,不管小孩子,就去聽經,這可不行,你這樣子去聽經是得不到利益的。人在這兒,心還惦著那兒,心不在焉。你該做什麼,就去做什麼。
而“世法諸法味,世間常相住。”這個道理一定要懂。所以,你懂得諸智如虛空,懂得這個道理,才能破除無邊佛土有情的黑暗聚(聚是聚集義),才能消除因緣所生的一切業。地藏菩薩不會在那個佛土當中,他是無窮無盡的。
“隨諸土入定,四靜慮等流,普令諸有情,入定除惑熱。”
“隨諸土入定,四靜慮等流。”靜慮就是思慮的意思,定的意思。等流是平等,同時進入的。苦、集、滅、道四谛法,四法本身就是定;谛就是如理,能令一切有情,入了定,把這些惑、熱惱、煩惱都除掉了,不只是現生的。
“衆生宿惡業,刀兵病饑馑,隨所在惱害,皆能令解脫。”
因爲衆生的業感,感招了風災、水災、火災,那是大叁災。現在的刀兵、水火、饑馑是小叁災,因爲衆生的業感,現在這種災難,特別的多。往後會越多,這僅僅是開始。我活了八十多歲,打從記事那天起,就感覺這個世界沒有好日子。東北那時候土匪跟軍閥打,完了,南北戰爭打。後來又是日本人來打。大家回想一下子,哪一天安定過?這只是刀兵劫。
病,誰沒有害過!有很多病是治不好的。饑馑瘟疫,有的地方害了,他知道,有的地方沒害,他不知道。這種的疾病、刀兵、饑馑,每一種都包括無量的惱害。你一念地藏菩薩聖號,一求地藏菩藏皆令得解脫。這是佛贊歎地藏菩薩,功德究竟有好大,你有什麼災難,一求就好了。
“衆生五趣身,諸苦所逼切,歸敬地藏者,有苦悉皆除。”
“衆生五趣身,諸苦所逼切。”原本是六趣、六道,這裏是說五趣,少說一個。我們這個身體,在你生命盡了,趣向地獄、餓鬼、畜生、天、人。阿修羅道,並入五趣當中,有人修羅,有天修羅,有鬼修羅。六道,有時候只說五趣,也就是把阿修羅道並到五趣裏頭,他是非天非人。凡是五趣的衆生,都會受到那些苦難的逼迫。如果歸敬地藏菩薩,“有苦悉皆除”,所有苦難都能除掉。
“衆生乘苦輪,展轉相違害,歸敬地藏者,…
《《大集大乘地藏十輪經》講記(4)》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