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集大乘地藏十輪經》講記(2)▪P5

  ..續本文上一頁與會的大衆作代表,別人沒有智慧能問,堅淨信菩薩也是如是問。有時候誰都沒有問題了,那就由文殊菩薩來發問,好多經論是由文殊菩薩來發問的。凡是這種互相問答的時候,就能産生義理,使會中的大衆得到很多的利益。而這位好疑問菩薩是,有疑就問。

  我記得永嘉大師有這麼幾句詞:“圓頓教無人情”,圓滿不可思議的教義,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解得到,但是不能講人情,沒有人情可講。“有疑不決直須爭”,這個事我懷疑決定不了;“直須爭”,這樣爭沒有關系,不要人說啥我就說啥,他怎麼講我就怎麼聽,這是不對的,你必需問。“有疑不決直須爭,非是山僧爭人我”,我不是來爭是非的。“修行恐落斷常坑”,修行人不明了這個道理,不是落于斷見,就是落于常見,那就會墮于無量劫。好疑問菩薩看到這種景象、這種變化,就起來向佛請問。

  “從座而起,整理衣服,偏袒一肩,禮佛雙足,右膝著地,合掌向佛,而白佛言:世尊,此善男子從何而來?所居佛國,去此遠近?成就何等功德善根,而蒙世尊種種稱歎?複能贊佛不可思議功德法海?我等昔來未曾聞見,唯願爲說。”

  先是佛贊歎地藏菩薩,“蒙世尊種種稱歎,複能贊佛不可思議功德法海”,像這種贊歎,贊歎得不可思議,不是一般人所能贊歎出來的。怎麼從來沒有聽見過?我們未曾聞見這樣的大菩薩,從過去到現在未曾聽見過。“唯願爲說”,請世尊給我們解釋解釋,給我們開示開示。有時候我們拜完忏,道友說:“師父,請開示開示”。開示什麼?你有什麼問題?你得舉出問題來?凡是你對佛請示、對佛像求,必須有願力,你得先禱告,有什麼目的。你先要有問題,不能胡裏胡塗叩頭說:“佛加持我吧!”就像你有什麼毛病,你要問醫生,得說一說你的病源!要有問題才發問。

  “世尊告曰:止!善男子!如是大士功德善根,一切世間天人大衆皆不能測其量淺深,若聞如來爲汝廣說如是大士功德善根,一切世間天人大衆皆生迷悶,或不信受。”

  佛答好疑問菩薩說:“止”,就是我不答複你,不要再問了。爲什麼不跟你說呢?“如是大士”,這位大菩薩的功德,他所修的善根,不是一切世間天人大衆所能夠信受的,測量他的淺深,是測量不出來的。假使我把他的功德,詳細說了之後,有些人會生謗毀,或者生迷悶。迷悶就是不能理解。

  “時好疑問複重請言。”

  好疑問菩薩既然問了,佛不說,他還要請,再請。

  “唯願如來哀愍爲說。”

  既然是這樣子,祈求哀愍一切衆生,給一切衆生說,說了,衆生就得福,得福就離苦得樂了。他就再請,凡是一請沒說的,我們再請。有時候佛是再請也不說的。叁請,佛一定要說。一而再、再而叁請,好多部經裏頭,都是一而再,再而叁的請。《法華經》也如是,最先佛答應,剛一答應要說,頭座的五千人退席,他們就是不聽。還沒有等到說法,就退席了。念過《法華經》的道友就會知道了。

  “佛言,谛聽,善思念之。”

  既然是一再啓請,你就“谛聽”。前面是谛語谛見,這裏叫“谛聽”,佛每次答複,就說“谛聽”。“谛聽”就是如實的,谛理而如實的聽,用你的心聽,不要用耳朵聽,用耳朵聽,從這耳朵聽進了又從那耳朵出去了,這是不可以的。“谛聽”就是要你思惟。光聽不行,還要善思念之,要好好的觀察。

  “吾當爲汝略說少分。”

  要想把這位大士的功德都說圓滿,恐怕不行,現在只約略的說一點點。少分就是很少。

  “如是大士,成就無量不可思議殊勝功德。”

  地藏菩薩這位大士,他成就了不可思議的殊勝功德,下面就是他的功德。

  “已能安住首楞伽摩勝叁摩地,善能悟入如來境界,已得最勝無生法忍,于諸佛法已得自在,已能堪忍一切智位,已能超度一切智海,已能安住師子奮迅幢叁摩地,善能登上一切智山,已能催伏外道邪論,爲欲成熟一切有情,所在佛國悉皆止住。如是大士,隨所止住諸佛國土,隨所安住諸叁摩地,發起無量殊勝功德,成熟無量所化有情。”

  前面有一個問題,這位善男子是從什麼地方來的?他住在哪一個佛國土?離我們娑婆世界,離佛教化的國土有好遠?他如是請問,佛答複說,這位大士所住的國土,哪一個佛國土都是他止住的地點,因此不一定是從南方來的。《地藏經》上說是從南方來的,但是在這部經上說,只要佛國土有地獄,只要有叁塗都有他止住,隨他所安住什麼地方,他都住在叁摩地。叁摩地就是定,是妙定。我們再講他的殊勝功德。

  “首楞伽摩勝叁摩地”,就是首楞嚴叁昧,過去的舊譯叫“首楞嚴”。玄奘法師依照原意翻譯,就是首楞伽摩勝的叁摩地,前面的“健行定”也可以譯作“健相定”,這些事所作已辦。“究竟定”,這是最究竟。佛所證得的叁昧,在《涅槃經》二十七卷中,“首楞嚴叁昧”,有五個名字,第一個叫“首楞嚴叁昧”,第二個叫“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就是首楞嚴叁昧,也是現在我們經上所念的“首楞伽摩勝叁摩地”。第叁個名字叫“金剛叁昧”,這是密宗所用的名詞。第四個叫“獅子吼叁昧”,第五個叫“佛性叁昧”,隨所作業,隨佛所作的每一個事業,都叫叁昧,那就處處得名。但是從百八叁昧之中,就是一個總的叁昧。他已經能住到這個叁昧,也就是住到這個定中。

  他一清早起來,都在定中,用無量的定去度無量衆生。這個定到哪一個佛國去度哪一類衆生,就不一定。地藏菩薩就如是,每一個早晨,都要入無量叁昧,度無量衆生,這就是佛所說的少分的、成就衆生的、不可思議的功德。爲什麼他有這麼多功德呢?因爲他得到了這麼多的叁昧,他的定,就有二十叁種。以下都是地藏菩薩所得的定,這是總說。

  這位大士能夠悟入如來的境界,他跟如來是一樣的,他已經得到最勝無生法忍。無生法忍是指見了法性,登了地的菩薩。登了初地的菩薩,他是分分證得,一直證到最究竟的、最勝的無生法忍,忍可諸法無生。我們前面講過,這是很不容易的。我們認爲一切諸法都有生,我們也是把一切的緣起法當作真實的,所以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看到什麼都是真實的。這座鍾是真實的,這朵花也是真實的,我們就不能夠知道這是無常的,不能知道這個諸法是無生的,這是因緣。因緣所生的法是沒有自性的,但是這不像我們說的虛空,這種無生就是無生者無不生,在諸法上就要生法性的本體。隨拈一法,無非法界。

  對于這個問題,我將近有長達二十多年的時間不理解。《華嚴經》說的都是有,《華嚴經》從來不說空,華嚴就是有,像無邊世界,什麼都是無邊,什麼都是有,二十年之後,我才漸漸明白一點。

  舉個例子,“一微塵裏轉大*輪”,一個微塵,佛在這裏頭說大*輪,二塵中有塵數刹,二刹有難思佛”,一個微塵裏頭有無窮無盡的佛刹,每一個佛刹,又有佛在裏面成佛,海會圍繞,有諸大菩薩。哪一個微塵能有這麼大力量?本身就是空的,所以在一微塵不是有,是般若智能光明。昨天宏覺法師講的“照”,那一微塵就是照,就是智能的照了,一照什麼都在內。沒有思念,沒有分別,不假分別,不假作爲,《華嚴經》都是這類的義理。有人說《金剛經》是空的,《華嚴經》是有的,這是錯誤的,《金剛經》不空,《華嚴經》也不有,《華嚴經》講的就是般若空,又不空。《華嚴經》就是這類的句子,這類的意思,要在那裏頭使你能夠悟得一切諸法。

  《心經》上講,“不增不減不垢不淨”,意思也是一樣。現在有一種叫男妓,過去也有男妓院,他們叫“相公”,在北京你不能叫人家“相公”,那是罵人的。那時候的北京,你若穿上青龍繞的靴子、脂膏、皮襖,人家一看就知道這家夥是相公,也就是男妓。如果是女的,是妓女。《華嚴經》上說善財童子去參婆須蜜多女,她是妓女,大家都說這位童子這麼有道德,怎麼去找妓女?《華嚴經》是染淨一如的,你一接觸婆須蜜多女,你就開悟了。誰跟她一接觸、跟她拉拉手、跟她接吻,一擁抱就成道了,可惜我們沒有這個福報。我們見到她就跑了,跑了就得不到這個福報。我們是從分別心來看。

  《華嚴經》境界是這種境界,整個都是般若智能。像無厭足王,殺人無厭,你到他那裏去,善財童子一參他,心裏就起疑惑,這是善知識嗎?挂著人腿、人腦,那簡直是支解大觀,好像是到了醫院的解剖室。無厭足王是在度衆生,他就是讓你不要起分別心,要産生無分別智,這才是《華嚴經》境界,讀《華嚴經》,要這樣看。

  《華嚴經》是什麼呢?完全是般若智,空有不二。你要理解空有不二才能夠進入。所以無生法忍,知道諸法無生,無生也無滅。無生無滅,無形無相。凡是一切的形相,當體本來是空的。我們略說一下“無生法忍”,他與諸佛一樣能夠得到自在,真正得到自在,他已經到了堪忍一切智位。這裏句句都是說地藏菩薩,他已經跟佛平等,已經成佛。他能超度一切智海,已能安住師子奮迅幢叁昧門,也就是大悲法門。如幻的大悲法門,就叫師子奮迅叁昧。

  “善能登上一切智山”,這是形容詞,譬喻已能摧伏外道邪論。凡是心遊道外,心外取法,從究竟了義來看就是邪論,心外無法,一切法外也無心。

  “爲欲成熟一切有情故”,因爲要成熟一切有情故,所以隨順示現善巧,隨便在哪一個佛國土,他都止住,那裏就是他的佛國土。所以,他前面問,所居何佛國呀?沒有。地藏菩薩是誰呀?他的佛國土如何?《地藏經》沒有說的,《十輪經》是這樣告訴我們的,凡是所有的佛國土,他都在那兒止住,如是大士,隨所止住的諸佛國土,隨所安住的諸叁摩地,發起無量的殊勝功德,成熟所化的無量有情。

  “如是大士,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能發智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悉同見諸叁摩地所行境界。”

  不論住哪一個佛國土,“隨住如是諸佛國土”,…

《《大集大乘地藏十輪經》講記(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