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就是“序分”,先贊歎地藏菩薩的功德,你心裏就會向往,地藏菩薩真是不可思議,心裏很至誠的生起了殊勝感,再去學習就容易進入。
佛一再贊歎地藏菩薩的功德,但是在很多大法會之中,很少有地藏菩薩到場的,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經常在佛的左右;地藏菩薩很少來,除非因爲他的關系要發起什麼法會,他才來的。好多的法會都沒有地藏菩薩,爲什麼?他要遍于好多佛國土。他叫什麼名字呢?不一定叫地藏菩薩。地藏菩薩有無量億的名字,他的定也是無量億的定,名字也是無量定。另外,哪一尊菩薩是地藏菩薩呢?我們到五臺山,朝文殊菩薩,哪一位是文殊菩薩呢?你見的人太多了,其實我們天天跟地藏菩薩見面,或者是地藏菩薩天天在我們身邊,只是是自己不知道而已,所以你念就好了。當你念《地藏經》的時候,當你思念地藏菩薩,地藏菩薩已經在你心中。
在這一段經文提到好疑問菩薩,他因爲不理解,也沒有聽說過,但是他在這個法會當中見到了,也聽到了。先是佛贊歎地藏菩薩的功德,爾後地藏菩薩又以妙伽陀頌贊歎佛的功德,這個好疑問菩薩感覺到地藏菩薩是不可思議的,他就問地藏菩薩是什麼時候種的善根?他現在住在哪個佛國土?這個佛國土離我們這娑婆世界是遠是近?過去生中他所種的善根,以及所修習的功德是什麼?好疑問菩薩向佛請問,佛最初沒有答應,因爲說出來恐怕衆生懷疑不信,佛就止住。經過好疑問菩薩一再請示,佛就給他說了。
這是在《十輪經》上,釋迦牟尼佛贊歎地藏菩薩,另外我們看到《地藏經》或是看《占察善惡業報經》上說,地藏菩薩修行的時間,是很長遠的;同時佛也沒有廣說,爲這個好疑問菩薩所介紹的,只是略說少分。
在這少分的當中,先說一部份地藏菩薩所入的定,定者是觀察義,因爲定才能生慧。當我們有什麼事情,會說等我靜下來想一想,就是這個意思。因爲地藏王菩薩是遍一切處,一切處都是他的住處,隨所在所止住的諸佛國土。好疑問菩薩不是問地藏菩薩住在哪個佛國土,離這裏遠近嗎?佛答複他:“隨所止的佛國土,都是地藏菩薩行菩薩道的處所,也不只是娑婆世界,也不只是極樂世界,不只是東方琉璃光如來世界,只要有叁塗的地方就有他。”所以在許多大乘經教當中,地藏菩薩很少在場。這是一個問題。是不是他真的沒有在場?不會的。只是他的名字不叫地藏菩薩,隨所現的國土,隨所現的身,他又有別的名字了。
從這一段經文,說他所入的定一共有二十叁種定,其實是略舉少分。在《地藏經》上,或是在《占察善惡業報經》上,他入的定就多了,一早就入千百萬億的定,先以定動,後以智拔,先用定觀察一下,之後用智能去救度衆生。
地藏菩薩就在這世界上,跟我們娑婆世界特別有緣,依照經文的意思,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就應當得度,可是爲什麼我們現在還是這麼苦?這還得有緣。我們天天念地藏菩薩聖號,我引述經上的兩句話,地藏菩薩自己說的,有很多衆生沒有聽見我的名字,“不爲名聞,雲何懸念?”連我的名字都沒有聽到,怎麼念我的名字?對于這點我們有些懷疑。我們天天在念,怎麼說還有沒聽見地藏菩薩的名號?
《占察善惡業報經》上是這樣講的:“要有至心!”用占察輪的時候,一定要至心。沒有至心,就沒有聽到地藏菩薩的名字,也就是跟地藏菩薩不相應。堅淨信菩薩問地藏菩薩:“你說一切衆生要學習忏悔法,要我們拜地藏忏,要得至心,若不能至心,什麼現象也得不到,甚至于“不爲名聞,雲何懸念”,根本沒有聽見我的名字,又怎麼念呢?”也就是說沒有念。明明在念,我明明聽見了,爲何沒有念?你不至心。
《占察善惡業報經》說:“若彼衆生雖學忏悔,不能至心,不獲善相者,設作受想,不爲得戒。”什麼也得不到,我們學法的時候,往往沒有依法去做,受了叁歸依,你不行叁歸依,還算佛弟子嗎?受了五戒,不持五戒,算得戒嗎?涵義就是這樣子。
堅淨信菩薩就問地藏菩薩說:“你所說的至心,什麼樣才算至心?何等爲至心?”這是堅淨信菩薩問他。地藏菩薩就答:“善男子,我所說至心者,略有二種。何等爲二?一者初始學習求願至心。二者攝意專精,成就勇猛相應至心。得此第二至心者,能獲善相,此第二至心,複有下中上叁種差別。”大家從我念的這一段經文就可以知道至心的重要。《十輪經》後面的經文也會講解。前面是總說他的功德而已,並沒有說他所做的事實。
但是學經的時候,要先把這部經的涵義、互相矛盾之處找出來;解決你認爲有矛盾的地方,先把懷疑解決了,以後才能夠至心、深入,才能夠得救,才能跟菩薩的願力相應,跟你所求的相應。如果不依法,不依法就是學法而不依法,這是我們的通病。學經,不依照經,這又怎麼解釋呢?很多學佛者,佛教他怎麼做,他不那麼做,之後,他還要抱怨,說佛法不靈。不是不靈,而是你沒有做,或者做的不如法,一定要依法。有些事情在理上是可以通的,在事上是絕對不行。因此懂這個道理之後,才明白爲什麼一天拜忏、念地藏菩薩,好像還不滿足我們的要求。
還有在菩薩的加持當中,有一種很明顯的現象,或者在夢中,或者看見地藏菩薩加持,你的災難立即消失,立即可以明白,心開意解,惑業消失,這叫明加,是很明顯的。還有一種冥加,就是暗暗的加持你,一步一步的引導你。如果明意加持你,菩薩有智能,我們沒有智能,就容易驕傲,或者夢見相好光明,你就到處宣揚加持,邀名邀利,“昨天晚上地藏菩薩對我放光,我好快樂!”別人一聽,你有成就了,趕快遞紅包,供養你,完蛋了!你就墮落了。所以,在求的時候一定要懂得這種勝解,不論學哪部經一定要依法學,你不能超越。
不是說頓悟嗎?頓悟離不開事修!你別看人家開悟,一聽聞就理解了;之後就得了殊勝理解,得清淨輪相,他不是現生,而是多劫而來的。我們看工人拿起工具非常熟練,一會兒就做好了,你搞得滿腦頭是汗,還摸不清處怎麼下手。而且做出來的成品還是次品,這道理是一樣的,先懂得這個道理,你再來聽這部經文的話,菩薩定力的加持,乃至于菩薩所在的國土,隨便在哪個地方好多衆生都能夠得到利益,你自己就可以感覺到。
我沒有看見,爲什麼我的感受是這樣子呢?爲什麼經上說的是這樣子呢?這兩者好像不相應,應當懂得這種道理,你連最起碼發願的至心都沒有,只有欣樂的至心,聽到地藏菩薩很感動,這只是希求心,還沒有達到至心。至心有一定的樣子,發了至心,像勇猛精進心,還分爲叁心,到了深心,“地藏菩薩就是我自己!我就是地藏菩薩!”這樣去觀想就相應了,你所證到的境界自然就不同。像聽聞到地藏菩薩,就能夠舍棄一切,什麼都交給地藏菩薩的程度,我們還做不到。
還有根據《占察善惡業報經》裏面所要求的,使用輪相的時候,應當怎麼樣拜,怎麼樣依法,求什麼得什麼,那得要有功力,勇猛至心,要二十四小時,不分晝夜忏拜,稱誦名號,誦《地藏經》。叩頭禮拜,並不是依照忏本,拜一次就算了,要連續的,是有一定的要求。但是對我們凡夫,對我們現在的體力,跟我們的身心,依照菩薩的規定,我們做不到:那就要有加持,你只要真正去做,就有加持。
以前有一位祖師,他就是以他的生命來修持的。因爲他愛打瞌睡,昏沈特別重,就把自己擱到必死之地。人人都畏死,他就到懸崖上面打坐,看自己還睡覺嗎?一睡覺,就落下去,落下就死了。這樣子能製止煩惱?不成的。他坐一坐,支持不了就摔下去,韋馱菩薩就把他馱上來,他就問:“何人護法?什麼人把我救上來?”護法韋馱告訴他:“我是韋馱菩薩來護你!”他一聽就生驕慢心。他說:“南瞻部洲內像我這樣修的人恐怕不多!”韋馱菩薩說:“像你這樣的人,我看見太多太多了,像牛毛那麼多,像你這樣的驕傲心,我十劫後再護你的法!我十劫不護你。”韋馱菩薩就隱了。
他一想:“最初也沒有求你護法,你護也好,不護也好,我還是照樣修。”他又坐,坐久了支持不了,肉體是有限的,他又墜下去了,韋馱菩薩又把他救起來。“你不是不護法我?怎麼又護?”韋馱菩薩說:“你一念超過十劫,我說十劫不護法你,但這一念精進心超過十劫。”
當我們在危難當中或者困難當中有沒有生起這一念超過十劫的心?有沒有?經常說放下身心,我們有沒有放下,自己很清楚。
根據《十輪經》的這段經文,佛是答複好疑問菩薩說的,不是地藏菩薩贊歎自己的功德,這是佛說的。佛說的這位善男子,就在他所應住的國土當中,由于他的定力、願力、慈悲心、道力,只要他在那兒,那個地方就吉祥,不過也要這個地方的衆生跟他至心相應,不相應還是得不到。
但是,有的地方又說,像在《地藏經》第十二品,佛對觀世音菩薩說:“這位地藏菩薩對此土衆生特別有緣,只要衆生有求,衆生有念,都可以得到加持,要求不是這麼嚴。”而且《地藏經》第十叁品中,佛最後囑托:“末法的衆生,以你的神力、願力,一定要救護。”地藏菩薩就發願說:“在末法的時候,只要對佛法有一點兒的少善根,一微塵一滴水,對佛法有善根者,我一定救度他,讓他得解脫。”
這跟我們前面提到的至心相應,兩者結合起來看,學法不能在文字語言上起執著,否則就會産生退心,你的心就不會至誠。地藏菩薩說:“對佛法有一點微塵、一滴水的功德,我都會救度。”現在我對佛法有很多功德,我不只一滴水,地藏菩薩怎麼不救護我?這樣你就會生起抱怨想!佛法要面面觀,時時修,要這樣的來觀。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互相乖違,興諸鬥诤,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诃薩者,一切皆得舍毒害心,共相和穆,歡喜忍受,展轉悔愧,慈心相向,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這…
《《大集大乘地藏十輪經》講記(3)》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