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者何?”就是征問的意思,因爲地藏菩薩利益安樂一切有情,令諸有情所願滿足,就像如意寶珠似的。就像前頭所說的伏藏,他伏藏無量的願心。因爲這位大士,“地藏菩薩”,“爲欲成熟一切有情,久修堅固大願大悲,勇猛精進”。他修的大願大悲,勇猛精進,“過諸菩薩”,超過前面所說的彌勒、妙吉祥、觀自在、普賢。“是故汝等應當供養”,這句經文我們多解釋一下子。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彌勒菩薩乃至于觀世音菩薩,這四大菩薩是我們最熟悉的,我們所學的法,在此土說,就是娑婆世界,不是彌勒菩薩就是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普賢菩薩。
爲什麼佛拿這四位大菩薩來比較呢?因爲現在我們講的是《十輪經》,不是講《大般若經》。要是講《大般若經》,只有妙吉祥菩薩,只顯文殊師利菩薩。如果講《彌勒上生經》,只有彌勒菩薩。現在我們講的是《十輪經》,所以在講哪部經的時候,佛都要推崇哪一位菩薩,拿其它菩薩來比,這就是顯,使你生起殊勝的心。因爲衆生的心,分別心特別重。哪一個功德大,他就找哪一個,他是這樣想的。
其實,求人不如求己,你應懂得這種道理。地藏菩薩跟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相比較,那個功德大的?文殊菩薩已經成過佛,現在還是佛,示現菩薩身的。觀世音菩薩也是過去成過佛的,都是古佛。但是在凡夫心中,我們會生起分別心。
在講這部經的時候,佛特別推崇地藏菩薩,說他願力堅固,大悲心猛。觀世音菩薩,他是大悲觀世音,大悲心是一樣的。因爲我們現在學的是《十輪經》,所以佛特別推崇地藏菩薩的功德。地藏菩薩所度的衆生,所去的地點,度衆生的處所是地獄,是叁惡道。這一點就很殊勝的。難道觀世音菩薩不是嗎?我們放焰口的“面焰”大士,那位餓鬼不是觀音菩薩化現的嗎?佛佛道同,並不是阿彌陀佛比釋迦牟尼佛高,也不是藥師佛比釋迦牟尼佛高。如果沒有釋迦牟尼佛,我們也不曉得什麼叫《藥師經》,什麼叫阿彌陀佛?有人念了阿彌陀佛,把釋迦牟尼佛都忘了。有人只曉得阿彌陀佛,連釋迦牟尼佛都不太熟識。佛是不會有忌妒障礙的,跟凡夫不一樣。我們會說:“我介紹給你,你竟然把我忘了,你只念他,不念我!”那不叫佛。
我的意思是說,在讀誦這部經的時候,至心歸依稱名念誦供養地藏菩薩;因爲地藏菩薩堅固的願,勇猛精進,超過彌勒、妙吉祥、觀自在、普賢,佛也是誠實語,佛不會說假話的。但是在這部經裏頭他特別凸顯地藏菩薩。要是講《地藏經》,連文殊菩薩、虛空藏菩薩、觀世音菩薩,也都贊歎地藏菩薩。要是念〈普門品〉,你供養六十二億恒河沙那麼多的菩薩,不如一食頃供養觀世音菩薩,意思都是一樣的。
我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爲在座的道友有念〈普門品〉的,也有念〈普賢行願品〉的。如果這麼一說,以爲只要念《十輪經》就可以了,因爲地藏菩薩的功德那麼大都超過他們,那就錯誤了。菩薩是一樣的,功德都一樣。這個菩薩,我們學到他一點點,就夠受用成就了。
“爾時十方諸來大衆,一切菩薩摩诃薩,及諸聲聞天人藥叉健達縛等皆從座起,隨力所能,各持種種金銀等屑,衆寶花香,奉散地藏菩薩摩诃薩,複持種種上妙衣服,末尼寶珠,真珠花鬘,真珠璎珞,金銀寶縷幢幡蓋等,奉上地藏菩薩摩诃薩,複以無量上妙音樂,種種贊頌恭敬供養地藏菩薩。”
“爾時十方諸來大衆”,這個大集會是過數量的,菩薩也是過數量的,不能用數量知道這裏有多少菩薩、聲聞、緣覺,佛說法的會上都是這樣子的。十方諸來大衆,指一切的菩薩摩诃薩,還有聲聞,天人,藥叉,八部鬼神。聽佛贊歎地藏菩薩,都從他的座位起來。“隨力所能”,就是盡其所有,他力量有多大,他就供養多大力量。供養什麼呢?就是“金銀等屑,衆寶花香,奉散地藏菩薩摩诃薩。”盡他的力量供養地藏菩薩。每個法會,菩薩乃至于諸佛都會供養。在那個會中的時候,他方來的諸佛都供養釋迦牟尼佛,也供養地藏菩薩,從他們的座位起來,聽佛贊歎地藏菩薩。隨他力量所能及的,不用回去再取,也就是身上所戴著的,是這樣“隨力所能”的供養。大家都是說金銀珠寶那一類的,奉獻給地藏菩薩。
還有的“持種種上妙衣服”。上妙衣服,在《地藏經》,在一切經論上,都是這樣說的。要穿新衣服的時候,先供養地藏菩薩。要吃好東西的時候,先供養地藏菩薩,乃至于供養觀世音菩薩、普賢菩薩,都如是。新買的玩具,也先供養菩薩,凡是你認爲好的東西,要使用的,都先供養菩薩,這個習慣要是養成了,你的功德不可思議。
以下還有末尼寶珠,真珠花鬘,真珠璎珞金銀寶縷幢幡寶蓋,奉上地藏菩薩摩诃薩。還有無量的上妙音樂、樂具,或者唱段歌,唱段贊頌詞,乃至于種種贊頌來恭敬供養地藏菩薩。但是地藏菩薩接受了這種供養之後,他又怎麼做呢?在〈普門品〉上,無盡意菩薩供養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是不受的。無盡意菩薩再請,之後,還得佛囑托令觀世音菩薩,憐愍無盡意菩薩及與會大衆,觀世音菩薩才受了,受完了,觀世音菩薩就把所受供養的東西分作兩份,一份奉多寶塔,一份供養釋迦牟尼佛。
這個會上只有佛在,所以地藏菩薩把所有的供具、大家供養的所有東西,都回向供奉世尊。不止供養,還要說贊頌詞。
“爾時地藏菩薩摩诃薩,持此種種上妙供具回奉世尊,而說頌曰:天人龍神所供養,十方菩薩皆來奉。聞救世有大功德,唯願受我最勝供。”
我拿在手上的這些供具是天人龍神十方菩薩,他們來奉獻給我的,我又轉奉獻給世尊。人人都知道世尊是救世的大功德者,唯願受我最勝供。他們供養我,所以我又轉供養給世尊。
“爾時地藏菩薩摩诃薩說是頌已,頂禮佛足,于是世尊複說頌曰:”
地藏菩薩摩诃薩說完了這個偈頌,頂禮佛足後,又回到座位上,之後,世尊又說頌言,稱揚地藏菩薩。
“起堅固慧清淨心,滅諸有情無量苦。
施衆妙樂如寶手,能斷惑網如金剛。
起大悲慧具精進,善持妙供奉世尊。
以海智救苦衆生,登諸趣有無畏岸。”
佛說:“供養得很好,你有堅定不移的智能,那就證得法性。”我們不是講一實境界嗎?一實境界的心,是真心,也就是妙明真心。同時,你能夠滅一切有情的無量苦難。布施那些極微妙的音樂;寶手是彈音樂的妙手,也能斷一切衆生的疑惑,就像金剛一樣。金剛智能斷一切的惑網。
“起大悲慧具精進”,有一個大悲心度衆生的智能,而且,長時這樣度,精進不懈。
“善持妙供奉世尊”,你所供養的是很微妙的。這位大菩薩轉供養佛的時候,把所有的供養具,經過變化,把所有寶物合成一個寶蓋或者一個幢幡,不再是原來的物質了。好比大家供養佛,我們看見的只是蘋果、水果或者是梨子或者香花,但是經過供養一轉化,這個香花又遍滿十方界。如果你是修供養的,念過〈普賢行願品〉第叁個大願,廣修供養願,當你的花鬘裝在花藍裏頭,拿去供養佛的時候,如果你懂得如何供養的,一定要修觀想;諸位道友應該都修過的,如果沒有修過的,我重複說一下。
你要觀想這個花鬘,別認爲它就只是這麼大。用你的心力把它盡虛空遍法界都化成這個花鬘。這花鬘看似只在這個娑婆世界供的,或者是在溫哥華供的,但是它已經遍滿娑婆世界,已經到了極樂世界供養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也已經到了東方藥師琉璃光如來世界。若我們知道的不多,只知道西方阿彌陀佛,那是大家很熟悉的,或東方藥師琉璃光如來,也就是常念的《藥師經》,或上方十方的諸佛,乃至于拜〈占察忏〉,裏面五十叁佛的名字都很熟悉吧!想象花鬘遍滿每個佛國土,每個佛菩薩都有,這就是意供。那麼,這個花鬘就不只是目前這個狀態了,一切都會生起變化。誰起變化了呢?行者的加持力,修行的人。也就是四衆弟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供養的時候,假他的心力供養的,這叫妙供,這種供不可思議。
同時你的智能像海那樣的深,像海那麼樣的大,永遠救度受苦衆生,無窮無盡。海水永遠不枯竭,千河萬河流入海裏,海水也不會增加的。那些諸佛菩薩的智能像海那樣深,像海那樣廣,能容納一切,使一切衆生、一切諸趣衆生,都能夠到達無畏彼岸,都能夠成佛。我們連說個贊歎的偈子都不會。諸佛菩薩贊歎的時候,所用的語言、文字是很微妙,變化非常大,我們知道到彼岸就成佛,但他不說彼岸,而是說無畏岸,或者智能岸,或者般若岸,這是文字的技巧。
“爾時地藏菩薩摩诃薩,即從座起而白佛言:大德世尊,我當濟度此四洲渚,世尊弟子一切苾刍及苾刍尼,邬波索迦,邬波斯迦,令其皆得增長憶念,增長守護憶念,增長壽命,增長身體,增長無病,增長色力,增長名聞,增長資具,增長親友,增長弟子,增長淨戒,增長多聞,增長慧舍,增長妙定,增長安忍,增長方便,增長覺分聖谛光明,增長趣入大乘正道,增長法明,增長成熟有情,增長大慈大悲,增長一切白法,增長妙稱遍滿叁界,增長法雨普潤叁界,增長一切大地精氣滋味,增長一切衆生精氣善作事業,增長正法精氣善行,增長智能光明,增長六到彼岸妙行,增長五眼,增長灌頂,增長生天涅槃。”
“爾時地藏菩薩摩诃薩,即從座起而白佛言”,地藏菩薩供養佛之後,他就回到座位,佛又稱贊說:“你供養得很好!”又給他說偈頌,地藏菩薩又從他的座位起來頂禮佛,向佛說:“大德世尊”。稱佛爲大德,“大”是無量的意思,凡佛一切經論上所說的“大”,就是說我們的“體”,就是“一實境界”,或者說“妙明真心”,或者說“如來藏性”都可以,名字雖然不同,都是假名。但實際上就指一個“大”字。《大方廣佛華嚴經》、《大乘妙法蓮華經》,都是“大”,這個“大”就是“當體”的意思。
稱贊佛的德是大德,…
《《大集大乘地藏十輪經》講記(4)》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