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集大乘地藏十轮经》讲记(2)▪P5

  ..续本文上一页与会的大众作代表,别人没有智慧能问,坚净信菩萨也是如是问。有时候谁都没有问题了,那就由文殊菩萨来发问,好多经论是由文殊菩萨来发问的。凡是这种互相问答的时候,就能产生义理,使会中的大众得到很多的利益。而这位好疑问菩萨是,有疑就问。

  我记得永嘉大师有这么几句词:“圆顿教无人情”,圆满不可思议的教义,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解得到,但是不能讲人情,没有人情可讲。“有疑不决直须争”,这个事我怀疑决定不了;“直须争”,这样争没有关系,不要人说啥我就说啥,他怎么讲我就怎么听,这是不对的,你必需问。“有疑不决直须争,非是山僧争人我”,我不是来争是非的。“修行恐落断常坑”,修行人不明了这个道理,不是落于断见,就是落于常见,那就会堕于无量劫。好疑问菩萨看到这种景象、这种变化,就起来向佛请问。

  “从座而起,整理衣服,偏袒一肩,礼佛双足,右膝着地,合掌向佛,而白佛言:世尊,此善男子从何而来?所居佛国,去此远近?成就何等功德善根,而蒙世尊种种称叹?复能赞佛不可思议功德法海?我等昔来未曾闻见,唯愿为说。”

  先是佛赞叹地藏菩萨,“蒙世尊种种称叹,复能赞佛不可思议功德法海”,像这种赞叹,赞叹得不可思议,不是一般人所能赞叹出来的。怎么从来没有听见过?我们未曾闻见这样的大菩萨,从过去到现在未曾听见过。“唯愿为说”,请世尊给我们解释解释,给我们开示开示。有时候我们拜完忏,道友说:“师父,请开示开示”。开示什么?你有什么问题?你得举出问题来?凡是你对佛请示、对佛像求,必须有愿力,你得先祷告,有什么目的。你先要有问题,不能胡里胡涂叩头说:“佛加持我吧!”就像你有什么毛病,你要问医生,得说一说你的病源!要有问题才发问。

  “世尊告曰:止!善男子!如是大士功德善根,一切世间天人大众皆不能测其量浅深,若闻如来为汝广说如是大士功德善根,一切世间天人大众皆生迷闷,或不信受。”

  佛答好疑问菩萨说:“止”,就是我不答复你,不要再问了。为什么不跟你说呢?“如是大士”,这位大菩萨的功德,他所修的善根,不是一切世间天人大众所能够信受的,测量他的浅深,是测量不出来的。假使我把他的功德,详细说了之后,有些人会生谤毁,或者生迷闷。迷闷就是不能理解。

  “时好疑问复重请言。”

  好疑问菩萨既然问了,佛不说,他还要请,再请。

  “唯愿如来哀愍为说。”

  既然是这样子,祈求哀愍一切众生,给一切众生说,说了,众生就得福,得福就离苦得乐了。他就再请,凡是一请没说的,我们再请。有时候佛是再请也不说的。三请,佛一定要说。一而再、再而三请,好多部经里头,都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请。《法华经》也如是,最先佛答应,刚一答应要说,头座的五千人退席,他们就是不听。还没有等到说法,就退席了。念过《法华经》的道友就会知道了。

  “佛言,谛听,善思念之。”

  既然是一再启请,你就“谛听”。前面是谛语谛见,这里叫“谛听”,佛每次答复,就说“谛听”。“谛听”就是如实的,谛理而如实的听,用你的心听,不要用耳朵听,用耳朵听,从这耳朵听进了又从那耳朵出去了,这是不可以的。“谛听”就是要你思惟。光听不行,还要善思念之,要好好的观察。

  “吾当为汝略说少分。”

  要想把这位大士的功德都说圆满,恐怕不行,现在只约略的说一点点。少分就是很少。

  “如是大士,成就无量不可思议殊胜功德。”

  地藏菩萨这位大士,他成就了不可思议的殊胜功德,下面就是他的功德。

  “已能安住首楞伽摩胜三摩地,善能悟入如来境界,已得最胜无生法忍,于诸佛法已得自在,已能堪忍一切智位,已能超度一切智海,已能安住师子奋迅幢三摩地,善能登上一切智山,已能催伏外道邪论,为欲成熟一切有情,所在佛国悉皆止住。如是大士,随所止住诸佛国土,随所安住诸三摩地,发起无量殊胜功德,成熟无量所化有情。”

  前面有一个问题,这位善男子是从什么地方来的?他住在哪一个佛国土?离我们娑婆世界,离佛教化的国土有好远?他如是请问,佛答复说,这位大士所住的国土,哪一个佛国土都是他止住的地点,因此不一定是从南方来的。《地藏经》上说是从南方来的,但是在这部经上说,只要佛国土有地狱,只要有三涂都有他止住,随他所安住什么地方,他都住在三摩地。三摩地就是定,是妙定。我们再讲他的殊胜功德。

  “首楞伽摩胜三摩地”,就是首楞严三昧,过去的旧译叫“首楞严”。玄奘法师依照原意翻译,就是首楞伽摩胜的三摩地,前面的“健行定”也可以译作“健相定”,这些事所作已办。“究竟定”,这是最究竟。佛所证得的三昧,在《涅槃经》二十七卷中,“首楞严三昧”,有五个名字,第一个叫“首楞严三昧”,第二个叫“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就是首楞严三昧,也是现在我们经上所念的“首楞伽摩胜三摩地”。第三个名字叫“金刚三昧”,这是密宗所用的名词。第四个叫“狮子吼三昧”,第五个叫“佛性三昧”,随所作业,随佛所作的每一个事业,都叫三昧,那就处处得名。但是从百八三昧之中,就是一个总的三昧。他已经能住到这个三昧,也就是住到这个定中。

  他一清早起来,都在定中,用无量的定去度无量众生。这个定到哪一个佛国去度哪一类众生,就不一定。地藏菩萨就如是,每一个早晨,都要入无量三昧,度无量众生,这就是佛所说的少分的、成就众生的、不可思议的功德。为什么他有这么多功德呢?因为他得到了这么多的三昧,他的定,就有二十三种。以下都是地藏菩萨所得的定,这是总说。

  这位大士能够悟入如来的境界,他跟如来是一样的,他已经得到最胜无生法忍。无生法忍是指见了法性,登了地的菩萨。登了初地的菩萨,他是分分证得,一直证到最究竟的、最胜的无生法忍,忍可诸法无生。我们前面讲过,这是很不容易的。我们认为一切诸法都有生,我们也是把一切的缘起法当作真实的,所以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看到什么都是真实的。这座钟是真实的,这朵花也是真实的,我们就不能够知道这是无常的,不能知道这个诸法是无生的,这是因缘。因缘所生的法是没有自性的,但是这不像我们说的虚空,这种无生就是无生者无不生,在诸法上就要生法性的本体。随拈一法,无非法界。

  对于这个问题,我将近有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不理解。《华严经》说的都是有,《华严经》从来不说空,华严就是有,像无边世界,什么都是无边,什么都是有,二十年之后,我才渐渐明白一点。

  举个例子,“一微尘里转大*轮”,一个微尘,佛在这里头说大*轮,二尘中有尘数刹,二刹有难思佛”,一个微尘里头有无穷无尽的佛刹,每一个佛刹,又有佛在里面成佛,海会围绕,有诸大菩萨。哪一个微尘能有这么大力量?本身就是空的,所以在一微尘不是有,是般若智能光明。昨天宏觉法师讲的“照”,那一微尘就是照,就是智能的照了,一照什么都在内。没有思念,没有分别,不假分别,不假作为,《华严经》都是这类的义理。有人说《金刚经》是空的,《华严经》是有的,这是错误的,《金刚经》不空,《华严经》也不有,《华严经》讲的就是般若空,又不空。《华严经》就是这类的句子,这类的意思,要在那里头使你能够悟得一切诸法。

  《心经》上讲,“不增不减不垢不净”,意思也是一样。现在有一种叫男妓,过去也有男妓院,他们叫“相公”,在北京你不能叫人家“相公”,那是骂人的。那时候的北京,你若穿上青龙绕的靴子、脂膏、皮袄,人家一看就知道这家伙是相公,也就是男妓。如果是女的,是妓女。《华严经》上说善财童子去参婆须蜜多女,她是妓女,大家都说这位童子这么有道德,怎么去找妓女?《华严经》是染净一如的,你一接触婆须蜜多女,你就开悟了。谁跟她一接触、跟她拉拉手、跟她接吻,一拥抱就成道了,可惜我们没有这个福报。我们见到她就跑了,跑了就得不到这个福报。我们是从分别心来看。

  《华严经》境界是这种境界,整个都是般若智能。像无厌足王,杀人无厌,你到他那里去,善财童子一参他,心里就起疑惑,这是善知识吗?挂着人腿、人脑,那简直是支解大观,好像是到了医院的解剖室。无厌足王是在度众生,他就是让你不要起分别心,要产生无分别智,这才是《华严经》境界,读《华严经》,要这样看。

  《华严经》是什么呢?完全是般若智,空有不二。你要理解空有不二才能够进入。所以无生法忍,知道诸法无生,无生也无灭。无生无灭,无形无相。凡是一切的形相,当体本来是空的。我们略说一下“无生法忍”,他与诸佛一样能够得到自在,真正得到自在,他已经到了堪忍一切智位。这里句句都是说地藏菩萨,他已经跟佛平等,已经成佛。他能超度一切智海,已能安住师子奋迅幢三昧门,也就是大悲法门。如幻的大悲法门,就叫师子奋迅三昧。

  “善能登上一切智山”,这是形容词,譬喻已能摧伏外道邪论。凡是心游道外,心外取法,从究竟了义来看就是邪论,心外无法,一切法外也无心。

  “为欲成熟一切有情故”,因为要成熟一切有情故,所以随顺示现善巧,随便在哪一个佛国土,他都止住,那里就是他的佛国土。所以,他前面问,所居何佛国呀?没有。地藏菩萨是谁呀?他的佛国土如何?《地藏经》没有说的,《十轮经》是这样告诉我们的,凡是所有的佛国土,他都在那儿止住,如是大士,随所止住的诸佛国土,随所安住的诸三摩地,发起无量的殊胜功德,成熟所化的无量有情。

  “如是大士,随住如是诸佛国土。若入能发智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悉同见诸三摩地所行境界。”

  不论住哪一个佛国土,“随住如是诸佛国土”,…

《《大集大乘地藏十轮经》讲记(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