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集大乘地藏十輪經》講記(1)▪P4

  ..續本文上一頁所要說的法,他已經明白了,已經證入了。所以,他才能離開這個法會,只聽你的玄義。

  現在我們沒有那種智能,沒有這種力量,可以運用玄義使人開悟、成道。佛在世的時候,他也對叁根說法,上上根的人已經得到,領悟了,人家走了,去修道成就了。中下根的人還在這裏等著,佛還得再說,等到最後,陸陸續續走了。最後對他還是沒有辦法度的衆生,就說等到彌勒菩薩降世,再替佛度他們。或者,最後佛就付托虛空藏菩薩,你流傳這部經來度衆生,就是這個涵義。

  在〈序品〉當中,就可以體會到地藏菩薩的威力了,從這裏可以有個入處。我們對地藏菩薩産生了一種特殊極大的信心,極大的信仰,同時我們要發願,願像地藏菩薩擁有這樣神通,不論到那兒去,就先聲奪人,你的財富、車子、侍役早就到那兒,給你安排好。一看來了,就造成聲勢。菩薩也如是,不過,這個聲勢跟我們的聲勢不同,他能夠使很多人得到利益。

  “爾時一切諸來大衆,鹹見如是種種雲雨,亦聞如是諸法音聲,隨意所樂,各見其身種種香花寶飾衣服之所莊嚴,又各自見兩手掌中持如意珠,從是一一如意珠中雨種種寶,複從一一如意中放諸光明,因光明故,一一有情皆見十方殑伽沙等諸佛世界。又因光明,見諸佛土一一世尊,無量衆會恭敬圍繞,複因光明,見諸佛土一切有情,若有病者,因此光明之所照觸,衆病除愈,諸應被殺及囚系者,光明照故,皆得解脫。諸身語意粗重穢濁,因光皆得輕軟清淨,諸饑渴者亦皆飽滿,諸被種種刑罰逼切,光明照故,皆離憂苦,諸少衣服寶飾珍財,光明照故,隨念皆足。若諸有情樂欲殺生,乃至或有樂欲邪見,由此光明之所照觸,皆悉樂欲遠離殺生,乃至樂欲遠離邪見。若諸有情,爲于種種求不得苦之所逼切,光明照故,隨願皆得。又因光明,見諸佛土一切有情所受衆苦,無不休息,皆悉歡娛受諸妙樂。又見如是諸佛土中,由此光明之所照觸,遠離一切昏雲塵霧、烈風暴雨不善音聲,及諸臭穢苦辛惡味惡觸恐怖,遠離一切邪業邪語邪意邪歸,不寒不熱,安靜坦然,地平如掌,諸妙樂具充滿其中。”

  “諸來大衆”,就是指法會上那些聲聞僧、菩薩僧,還有新來的大衆。地藏菩薩來的時候,還有從他方世界隨著地藏菩薩新來的,在法會當中沒有散去的大衆,都看見了,這降下的雲雨和寶物。同時,也聽見這些降下的衣飾寶物當中,所宣揚的法音,不論你喜好什麼顔色或寶物,你就會看見從虛空降下來的友飾寶物自動穿戴在你身上。

  所以他說,“亦聞如是諸法音聲,隨意所樂”,隨自己喜歡什麼,就見到自己身上所有的香花,寶飾衣服莊嚴。而供養你的衣服,尺寸大小長短都很合適,比裁縫師的還要准確。隨意,一個是菩薩的願力,一個是你的心力。還不只如此,同時各各見兩手托如意寶珠,因爲地藏菩薩手托的是如意寶珠。如意寶珠的作用是,你心頭一作意,想得什麼,寶珠就出什麼,滿足你一切的需求。這些與〈會大衆,不但是滿足了自己身上所需要的,一切心裏所欲求的,也都滿足了。衣服、百花、裝飾品,有的喜好紅顔色的,有的喜好緣顔色的,不見得都一樣,自然就著在你身上,莊嚴圓滿。

  但是有一樣是平等的,就是每個人的手掌中都是持著如意寶珠,我們看地藏像,一手拿著錫杖,一手拿著如意珠,他就布施如意珠。每一個與會的大衆手裏都有如意珠;不但有,而且從如意珠裏産生了無量的寶物。這個珠子是放光明的,不但能降珠寶,還會放光,這珠子放的光明有好大?比我們的燈光、太陽光還要大得多。因爲我們的燈光、太陽光照不到別的佛國土,他的光明可不同。

  “一一有情”,這是指參加的法會大衆,他能看見十方東西南北上下。“殑伽沙”就是恒河沙,有恒河沙那麼多的佛世界,一沙一佛世界。就是因爲如意寶珠所放出的光明,照射出去的有這麼多世界,每一世界都有佛在說法,那麼,在這個光明當中,照見一切佛土;那麼多恒河沙,一沙一佛世界,一個佛世界一尊佛,都在光明中顯現。

  同時,在這個會上沒有分別心,也不分別這尊佛是什麼,那尊佛叫什麼名字,這個時候他沒有分別心。“因光明故”,所以現照一切佛國土,亦見到每一尊佛,都有無量的菩薩、無量的大衆在這裏圍繞,無量的佛在這裏說法。

  就這麼一見,什麼業障都消除了,如果不消業,就見不到了。又因爲這個光明,見諸佛土一切有情,不只見著佛說法,還能見著他國土的一切衆生,因爲地藏菩薩的光明一照到那兒,有病的,病就好了,衆病除愈,或者要被殺害的,正要到刑場的,也獲得解脫,不會被殺了。或者系在監獄裏的,能得到釋放。

  爲什麼呢?“光明照故”,因爲地藏王菩薩的如意珠在有情當中,放出光明照,所有大衆的光明都共同的照著,所以都能得到解脫,不過,我們只能得到這個光明境界的體。

  說到性體的光明,因爲我們每個人的業,雖然還沒有清淨,但是假地藏菩薩的加持力,以及佛在會上的加持力,馬上有這種境界相。有沒有不自由?有。地藏菩薩來了,地大遍照,想擡胳臂?擡不起來,就是因爲地大遍照。那只是一刹間的暫時現象,這是地藏菩薩的威力。

  所謂〈序品〉就是序說,序說不能深入的講解。如果想把〈序品〉講完,那以後的經文就不用講了,如此一來〈序品〉就會講得非常長,也就是把後面的經文拉到〈序品〉來講。因爲這是我們大家共同來學習的,所以很難按次序講,但是我有幾個錯誤,是有意犯的。

  我自己是學四教的,就得用四教分科判教。藏、通、別、圓,認爲這部經應該屬于哪一教,要先釋名,釋名完了,還要解義;解義完了,講宗趣;宗趣完了,還要顯目的。必需依循這個規律,這是中國佛教大德所定的規律,叫五重義。這五重,若要一重一重講,也得用上十天的時間,才足夠講五重玄義。

  但我最初學的是五教,要講五教,除了小、始、終、頓、圓之外,還要講十玄門。在沒有講經之前一定要先講十玄門,講十玄門的時間恐怕要玄談半個月、一個月。現在我們一天只講一個半鍾頭,爲什麼要這樣做?因爲古來大德講經的時候,比方說,我要講《法華經》,來的全都是學《法華經》、研究《法華經》的,來聽也就是爲了聽你的玄義、聽你的判教而來,他把這個學完了就走了,經文部份就不聽了。

  大家都是初學的,我要是玄談起來,恐怕會把大家玄到空中,就像坐雲霄飛車似的,會把大家嚇壞了,不知道“飛”到那裏去了。

  我們現在是依文顯義,但這是錯誤的方式。如果講經,依文顯義,依照文字來解釋意思,要是不照文字說,卻說另外的義理,“叁世佛冤!”這是跟叁世佛作對頭,冤家,不可以。“離經一字!”如果講經法師離開經,自己瞎說,離開一個字,非下地獄不可,“即同魔說!”那不是佛說,而是魔說的。大家想一想,如此一來,法師要怎麼當?離開經,離一個字,都犯錯,不離開字,照著文字說,那是佛的冤家對頭,這是一個。

  對機說法,因人施教,今天大家有緣,我也只有這樣的智能,這麼一點知識貢獻給大家,再多了,我也沒有那個智力。說錯了,只有下地獄,下地獄也是該下,沒有辦法。

  長久以來無論講經處事,我總是這麼一個思想,隨時准備下地獄!能不能躲脫?那就看地藏菩薩加持不加持!如果地藏菩薩加持,或者我暫時不墮地獄,或者是墮地獄,那我就先忏悔後再去做。等做完了,我再去忏悔。只有這樣,不然就斷了,如果都不說,《十輪經》就斷種了,真正已經差不多要斷了,在《大藏經》裏頭有好多經非常的微妙,對我們非常好。沒人說,斷了,沒人說等于斷了。只是藏經裏有,有也等于擺在那兒,還有好多的寺廟,藏經不准看不准動,說那是犯罪的,認爲藏經應該是用來供著的,各說各的理。對我來說,佛所說的經,就是叫我們學的,不准看,擱著那兒做什麼呢?擱久了,爛了。爛了,大家也不知道。

  我們學的時候要踏踏實實的學,等到正文的時候,真正的入理,不違背理;此外,還得入世,一定要跟日常生活結合,那就是把我們學的,能用得上,學了就用,今天有煩惱,一學《十輪經》,煩惱消失了,就是用上了。很苦,心裏想不通,拿《十輪經》看一看,聽一聽,學一學,也就通了。能有這麼的用處,就很好了。

  前面跟大家漫談,現在我們正式講經,不是重複,而是從頭再說一說。這部經的名稱,就叫《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大乘”,佛教分爲大、中、小叁乘,因爲佛說法是對機的,所對的這個人就是機,對大乘菩薩或者對那個發大心的人,就給他說甚深的了義法。對著中下之機,看他所好所要的,就給他說,能漸漸引他入門的中小乘法。大小的涵義,前面我跟大家解釋了,“大”字,很簡單的解釋,就是我們現前的一念平常心,凡是所說的“大”,最究竟就是要顯你的心,明白你的心,那就具足一切了。

  “法”,沒有大也沒有小,有的人因爲受苦,知道苦,他會想到希望一切衆生都能離苦,這就是“大”。佛講的是“法性”、“理體”,他卻只想到自己,沒有想到別人,大法也會變成小法。“法”沒有大,也沒有小,是依照你的心而立的;法的本身,是指“性體”說的。因衆生有種種性,所以佛也有種種性。“法”就是方法,是軌則,看你怎麼理解。所以爲了大乘、小乘、顯宗、密教、四教、五教起爭執,沒有必要。一爭,就成了戲論。因此,我們要先懂得“大乘”這兩個字。

  “大集”,就是這次與會的大衆來了很多,集者多義。集合在一起,做什麼呢?來演暢大乘法。

  “地藏”,“地”是每個人的心,指心地,以及這心地怎麼用。“地”是形容我們的心,因爲大地含藏一切,我們需要的一切都從地上來的。無論汽油、煤炭、熱能,通通是由地裏出來的。地是含藏義,還有是生長義。我們所吃的、所用的一切都…

《《大集大乘地藏十輪經》講記(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