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善惡業報經新講(2)▪P6

  ..續本文上一頁。所有五蓋、十纏,一天比一天輕微,你的智慧光明隨之而生,並且能夠修習神通智慧。

  複次·若未來世諸衆生等·雖不爲求禅定智慧出要之道·但遭種種衆厄·貧窮困苦優惱這迫者·亦應恭敬禮拜供養·悔所作惡·恒常發願·於一切時一切處勤心稱誦我之名號·令其至誠·亦當速脫種種衰惱·舍此命已·生於善處·

  末法求生,因社會生活、寺廟等種種因緣,不求出離,不求定慧,及不修學佛法的出要之道。現在所遭受的種種厄難,貧窮困苦,衣食不足及優惱這迫等苦。要想脫離衆苦,也應當恭敬禮拜發願。在任何時候,任何處,至心念地藏菩薩名號,忏悔所作的惡業,求地藏菩薩加持,得到救度。脫離種種的衰惱及不如意惱害之事。舍此生命,到善地,再不受苦難,增加信心,修出離之佛法,永脫生死苦海。

  上面講子念地藏菩薩,求加持消業去諸障難,求生到善處,現·在順便給大家講講怎樣求往生

  若人求往生得至心念拜阿彌陀佛,求阿彌陀佛加持,發舍這個報身之後,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再不來這這五濁惡世受生了,當你發決定能生的信心時,就決定能生。《彌陀經》裏講:『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輿諸聖衆,現在其前,是人格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極樂國土。』沒到一心,能不能生

  『得一心』,指發決定能往生的心,就是看你相信不相信你能生;其次你相信不相信《阿彌陀經》;相信不相信念往生咒的威力;相信不相信阿彌陀佛的心咒:『嗡阿彌裏打得傑哈牛吽』。我說只要你發了決定往生極樂國園土的願心,念阿彌陀佛、持心咒、念往生咒、就決定能生。經上有說:『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當生指未來,我說決定生,並不是說你今生決定能夠生,是說你今生沒生到,但你這個信心不變,說我決定能生。雖有很多業障,決定能生的,這個信心一定要堅固,不管誰說,你業障重,每天懈怠,生不到的,你就這麽說:『我一天懈懈怠怠也生到極樂世界去,到極樂世界,我就不懈怠了。』有什麽保證呢

  《阿彌陀》不是說嗎?十方恒河沙數諸佛來護念你,不論你走到哪去,都要把你找到,把你送到極樂世界。然而你必須得念《彌陀經》,早、中、晚,念叁遍《彌陀經》,念一百零八遍往生咒,念一百零八遍阿彌陀佛心咒,這就把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資程辨好了,我一定能去。『業障很重,能不能生

  』是帶業往生,還是清淨了才能生

  有的道友問我。我說:『你想不想去,如果想去,決定了沒有

  』他說:『決定了。』我說:『既然你已決定了,來問我做什麽。』他一聽此話,不解的看著我,我又說:『人家說帶業不能去,你就跟著說帶業不能去,因我有業就去不了,我說你要在此土清淨了,沒有業,那還去極樂世界幹什麽

  大家想想看吧!叁業都清淨了,說明已經成就證得法身清淨,既然法身已淨,無垢無染的,還生什麽

  因爲極樂世界裏,除了阿彌陀佛以外都有業。觀世音菩薩示現的是大菩薩,還沒成佛,還有一份無明。蓮池海會,還有各種類型的阿羅漢、菩薩。他們無明沒斷,都有業,他們都能生去,你懷疑什麽

  』所以說,願求往生,想去極樂世界的,就不要懷疑。

  複次·未來之時若在家若出家諸衆生等·欲求受清淨妙戒而先已作增上重罪不得受者·亦當如上修忏悔法·令其至心·得身口意善相已·即應可受

  這裏真專門講授戒的問題,叁皈戒、五戒、十戒、八戒、比丘比丘尼的具足戒、菩薩戒。破了叁皈一定要墮落,但是叁皈的種子是不會變的,到你善根又發現了,遇緣,又可以回來受。八關齋戒,受幾天,戒體存在幾天。比丘比丘尼戒,只管當生,若破了,戒體即失。菩薩戒不同,是盡未來際,戒體不失,會永遠隨著你。但是不論你破了哪一戒都得忏悔。若犯了重罪,受戒有障不得戒,你發心想再受得清淨戒,就得修忏悔法。因爲地藏菩薩說:『受五戒、八關齋戒、比丘比丘尼戒、菩薩重戒都可以對著他受。』

  求受清淨戒,至心修忏法,在拜忏的時候,必須用這個第二輪相,叁業清淨了,表示已經得戒。地藏菩薩就是我們受戒的本師,這叫佛前受。佛在世的時候,出家受戒,只要佛說善來比丘,鬚發自落,頂禮佛以後,就受戒了。鬚發自落大家不要錯解,以爲是佛的神通力,使頭發都自動掉下來了,而是得戒後,自己把頭發剃光。

  若彼衆生欲習摩诃衍道·求受菩薩根本重戒·及願總受在家出家一切禁戒·所謂攝律議戒·攝善法戒·攝化衆生戒·而不能得善好戒師·廣解菩薩法藏·先修行者·應當至心於道踢內·恭敬供養·仰告十方諸佛菩薩請爲師證·一心立願·稱辮戒相·先說十根本重戒·次當總舉叁種戒聚·自誓而受·此亦得戒·

  『摩诃衍道』,即大道,就是菩提道,娶了菩提心,想要求受菩薩根本重戒,即願總受在家、出家的叁聚淨戒,攝律議戒,攝善法戒,『攝化衆生戒』。攝化聚生戒,即鏡益有情戒。『攝律議戒』,該攝大小乘一切戒律,從止惡方面講。『攝善法戒』,收攝一切善法,把所有的善,都布施給衆生,從行善方面講。『攝化衆生戒』,即爲度衆生,願一切求生都成佛。要想具足這一切戒,而得不到清淨的戒師,不懂戒法。因戒律裏有講,如果戒師不清淨,不知戒法傅授,受戒不得戒。那你應孩怎麽辨

  應該先修忏悔,在道埸內至心恭敬供養,仰告十方諸佛菩薩、地藏王菩薩,來給我們做戒師,求證受戒。在受之前自己要發菩提心,四弘誓願,辮明一切戒的重輕戒相,這樣自己在佛前立願,自己受戒,也得戒。得到清淨戒體,怎樣保護好使他不失呢

  應當常念於道,念念不離菩提心,行菩薩道,念念不離叁寶,常憶佛學,菩薩、善知識學,觀照好自己的心念,常憶清淨戒難得,廣解戒相,明開遮持犯,該做的做,不該做的不做,常自警惕,不要違犯,一但有所毀犯,爲上忏悔,以求恢複清淨。

  世間人也常說:『勿以善小而不爲,勿以惡小而爲之。』要懂得這個道理,大善是徙小善稹累來的,小錯誤養成大錯誤,因爲滴水能穿石。懂得此理,就知道應當隨時護念自己,想到從生。像我們在行走時,恐踏死螞蟻、蚊蠱等小生命,就念:『從朝寅旦直至暮,一切衆生自迥護,若於足下喪其形,願汝即時生淨土。』念時觀想把它們送到極樂世界去。有道個力量嗎

  天天念就有道個力量了,不是你的力量,是諸佛菩薩的力量,因爲你念念想到不傷害衆生,而是去利益衆生,由自己的心力感佛菩薩的加持力。《華嚴經·浮淨品》裏有一百四十多個偈子,叫我們從早到晚護好心念,當你一睜開眼睛,就念『睡眠始寤,當願衆生,一切智覺,周願十方。』這樣你就發了成佛的願,這些偈子,一個是上求佛道,一個是下化衆生,就是佛教我們怎樣教化衆生和教化的方法,怎樣能得到佛道,除此之外,無別的成就法。

  複次·未來世諸衆生等·欲求出家及已出家·若不能得善好戒師·及清淨僧衆·其心疑惑·不得如法受於禁戒者·但能學發無上道心·亦令身口意得清淨已·其未出家者·應當剃發,披服法衣·如上立願自誓而受菩薩律議叁種戒聚·則名具獲波羅提木叉出家之戒·名爲比丘比丘尼·即應推求聲聞律藏·及菩薩所習摩德勒伽藏·受持讀誦·觀察修行·

  若懷疑戒師不清淨或是僧衆不清淨,這樣受戒後都不能得戒。地藏菩薩告訴我們,那你就跪在佛前拜《占察忏》,專爲求戒拜,還要能學發無上道心,使身口意得到清淨輪相,便得戒。若還沒出家的,你可以剃度,披上法衣,如所講的立願,雖沒輕過叁師、七證,自己發願受芏口薩戒及叁聚淨戒。也就得到出家的波羅提木叉戒,名比丘比丘尼了。自受戒以後,要專精學習律藏及菩薩所習的『摩德勒伽藏』,『摩德勒伽』,翻成智母、智藏、智慧藏,母爲能生意,藏是含藏意,能生智慧,讀誦受持,時時觀察,以佛所製的戒律去對照自己行持,有犯就忏,使身口意常保清淨,不斷的用功修行。

  若雖出家而其年未滿二十者·應當先誓願受十根本戒·及受沙彌沙彌尼所有別戒·既受戒已·亦名沙彌沙彌尼·即應親近供養給侍先舊出家學大乘心具受戒者·求爲依止之師·請問教戒·修行威議·如沙彌沙彌尼法·

  我已出家,但年齡未滿二十歲,還不能承當比丘比丘尼,怎麽辨呢

  那你先立誓受沙彌十根本戒,及沙彌尼別戒。『別戒』,指別別解脫戒,即守一條解脫一條,在我們求受戒的時候,一定要求護法龍天護持,護法龍天不是海裏的龍,而是大菩薩的化身。自誓受戒已,是名沙彌沙彌尼。得戒後要清淨供養叁寶,親近供養奉侍,比自己出家早,已發道心,學大乘受具足戒的師父,依止他們,叁業常恭敬,向他們請問教誡修行,學好沙彌沙彌尼的一切律議,增長正業行。

  發道心輿不發心,從心上就能簡別出菩薩輿凡夫。如佛在世時,有一位阿羅漢跟他的徒弟小沙彌,師徒兩個人在路上走。小沙彌看見田地耕出很多蟲子,麻雀就叼著吃,生起大菩提心來。他說:『衆生好苦,我一定發願生生世世度衆生。』他這一發願,他師父說:『停下來,把包裏給我。』他師父要過包裏自己背上,也沒稅什麽。師徒倆又走,走著走者,這個沙彌又想:『菩薩道難行,在度衆生中,要受好多苦,還是不度好,像我師父才是個阿羅漢而已。』他這一退心,師父說:『停下來,包裏還是你背吧。』他說:『本來就是我背的。』他們又走,途中他想:『衆生好苦,不能退心,菩提心一定要發。』他師父說:『停下來,把包裏交給我背。』徒弟感到莫名其妙,就對師父說:『師父,您今天怎麽啦

  一會兒背一會兒不背。』他師父說:『你剛才發了大菩提心,我才是個阿羅漢,怎能讓菩薩給我背包呢

  應該自己背,後來你退心又到凡夫位修行,未了生死,我已經證得阿羅漢,已了生死了,所以又還給你背。後來你又發了大菩提心,還是不敢叫你背,自己再背上,這是因爲…

《善惡業報經新講(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