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你的心隨時在變化。』從這則故事就知道了,我們衆生的通病就是時發心時退心,一有困豁難退。文殊五字真言裏有講:『發心證果二無別,如是二心初心難,發心非難難常繼,常繼方便應當說。』所以說諸佛菩薩知道我們衆生有時道時退的通病,故以大慈悲心,善巧方便說種種法,來教化我們永不退菩提心,因發心即成佛。《占察善惡業報經》地藏菩薩教我們用占察輸占叁業清淨來得戒,也是爲了修道,發菩提心度衆生的,所以我們不論從師受戒,還是自誓受戒,一定要發四弘誓願。
若不能值如是之人·唯常規近菩薩所修摩德勒伽藏·讀誦思惟視察修行·應勤供養佛法僧寶·若沙彌尼年已十八者·亦當自誓受昆尼藏中式叉摩那六戒之法·及遍畢比丘尼一切戒聚·其年若滿二十時·乃可如上總受菩薩叁種戒聚·然後得名比丘比丘尼·
若受戒後找不到依止師,怎麽辨
那就依法爲師。依菩薩所學的智慧去自己道修、讀誦。照著經上所講的去行,以法供養叁寶。若是沙彌尼滿十八崴,就要增學六法。兩年做學法女來磨練身心,及學比丘尼所學的戒法。滿二十後才能受叁聚戒,成比丘尼。作爲比丘尼,除了持受的戒法外,還要學八敬法。當初佛的姨母就是依八敬法得戒。八敬法含著一種忏侮的意思,比丘尼千萬不要忍爲比比丘低下好多。因爲佛有無量、無窮、無邊的智慧,知道女衆出家給佛教帶來不利,故特別給出家女衆製定了八敬法,依教行正法還存。
若比丘不依法行事,我還恭敬他什麽
恭敬的是法,恭敬的是佛製。像通願法師,就是一位很受人欽佩的尼師,不違佛的教導,行八敬法,兄了比丘就恭敬行禮。通願法師就是尼衆的楷模,應效法師之行。
若彼衆生雖學忏悔·不能至心·不獲善相者·設作受想·不名得戒·
有的衆生雖然每天拜忏,也一天天的學,卻無至誠心,也沒善好的相。沒有按照地藏菩薩所教導的去行,自己讓爲我得戒了,像這樣,是沒得戒的。
兩時堅淨信菩薩摩诃薩問地藏菩蘑摩诃薩言·所說至心者差別有幾種·何等至心能護善相·
堅淨信菩薩,又代我們末法衆生,請問地藏菩薩:『您所說的至心究竟有幾種
要到什麽程度才能算是至心
怎樣才有善好相
』現在我們學習、過堂、上殿、做事,一天生活當中我們應問自己究竟付出了多少至心,不要抱怨爲什麽感應不大。因爲你不是真的至心,你的心不能輿佛菩薩相通,由至心不夠,感應就不大。而所說的至心,只是我們心的因,並不是果。如果因地不真,果招迂曲,這種現象我們每天的日常生活就能見到。像在大寮作飯、燒火,要是不用心,火燒不好,飯不是燒焦,就是沒煮熟。所以做任何事,心都不能不在爲,否則一切的果都不會好。再說明白一點,所謂至心,就是要心住念純。
地藏菩薩摩诃薩言·善男子·我所說至心者·略有兩種·何等爲二·一者初始學習求願至心·二者攝意專精成就勇猛相應至心·得此第二至心者·能獲善相·
地藏菩薩回答說,至心有兩種。第一求願至心。求願就是希望、發願。用占察輪相的目的就是滿自己所發的願。想要同的事就是願。比如說,我身體不好,長期害病,問問地藏菩薩什麽原因,如何才能身體健康,這就是願。在發願求的時候要至誠懇切禮十方諸佛、尊法、賢聖僧,各一拜,禮地藏菩薩叁拜,然後念一千地藏聖號,觀想地藏王菩薩來加持。如果求願至誠懇切,當拜念的時候,突然心酸,痛哭流涕,那是觸動了你自己過去的宿業,也觸動了你的善根。有感必有應,即所說的製心一處無事不辨,這就是你求願的至心。第二至心攝意,就是把自己的心念攝到一處,那必須具足專精成就勇猛相應的至心。『相應』,就是融合的意思,『專』,就是不雜、專一,『精』,就是純。這時心力很勇猛,一心念地藏菩薩,念到自己的心和地藏菩薩融合在一起,跟地藏菩薩大願相結合,至心達到這種程度就能獲善相。
此第二至心複有下中上叁種差別·何等爲叁·一者一心·所謂系想不亂·心住了了·二者勇猛心·所謂專求不懈·不顧身命·叁者深心·所謂輿法相慮·究竟不退·
經常講這個至心,並不是說地藏菩薩的形象跟你的形象相應,而是說你的心地、性藏跟地藏菩薩的心地、性藏無二無別,是從這個上面講的相應。當你拜忏的時候,拜得身體很難支持,渾身發抖,但你還堅持勇猛不退的去拜,甯舍身命,是什麽力量支持你這樣呢
是信仰的力量,深信地藏菩薩一定能加持你的,以不退的信心達到至心。拜的時候不是一拜就能産生出這種至心,至心也是培養起來的,一心去拜,經過數天,漸漸心勇猛了,增加出力量達到至心。第二至心又有叁種差別。哪叁種呢
『一者一心』:心心念念住在南無地藏王菩薩上:心住了了,念時字句分明,一聲跟一聲,中間無任何雜念,即無第二念、第叁念,意念分明,這就叫一心系念不亂。心了了就是定,念就是慧,定慧結合這時還有能念的心,所念的空號,等你念到能念的心沒有了,所念的聖號也沒有了,這時就入寂定中。念佛墅號還能人定嗎
念本身就是定,念到一心,自然就入定中。大家沒有這樣用功,等你功夫用到了就有體會。有定就能産生慧,有慧就有通,所謂神通,神就是自然的心,也就是本性,通是慧性,是智慧通了。所以必須要至心,至心能人定。有了真功夫,才能心住了了,念念分明。『二者勇猛心』,即專求一法從不懈怠,乃至舍去身命。佛在戒裏經常這樣講:『甯舍身命,護持淨戒。』身命舍了可以換個新的,就是說,舍去色身,證得法身。這種勇猛的至心,就要不顧身命,無所畏懼,一直精進下去,所要求的一定達到,以求法忘區的精神,來達到勇猛至心。像祖師求法忘區的故事很多,大家都知道禅宗二祖神光大師,立雪斷臂,他在雪地站了叁天,雪都淹沒了他的身體,達摩祖師還說他不至心,是經心慢心求法。我們看起來,那麽大的雪站著求法不動一下,這已經到了極端至心,達摩祖師還說他不至心,他就抽出刀,砍下手臂,拿著到達摩祖師前,達摩祖師問:『你求什麽
』說:『請祖給我安心,我心不安。』達摩祖師說:『將心拿來,我輿汝安。』神光拿不出心,一想心了不可得,此時就開悟了。這才是真正的勇猛至心,不顧惜自己的身命。
還有我們現在所持誦的輕典,一定要恭敬尊重,現在這些法寶,是多少高僧不犧牲生命,去印度取經,玄奘法師、義浮法師、法顯法師,就是曾去西天取耀的高僧,總之,去的多回的少。由於取經的艱難,他們對經典非常恭敬,不像有的人,對法寶生輕心慢心,隨便拿放,無一點恭敬心,像這樣得不到加持,也不能開智慧,還會招來父親無邊的罪過,護法見了也會瞋恨。我們要用生命來愛護經典並且流通於世,義淨法師有一首時,說到了去西天取距途中所過的艱難:『晉宋集梁唐代間,高僧求法離長安,去者成百歸無十,後者安知前者難,路遠碧天唯冷結,沙河遮日力疲憚,後賢如未音斯旨,往往將經容易看。』高僧大德們不怕艱難困苦取回法寶,又翻擇成漢文,就是希望下一代能夠學到真正的佛法,親蒙佛法的加被,真正得到聖人的智慧,能離苦得樂,而我們又做得如何呢
想想高借大德求法的堅辛,多少爲了求法,而舍去了生命,我們能有法寶讀誦,當生廈幸心,生難遭遇想,念祖師大德恩,至心恭敬持誦一切法寶,並且宣講流通於世,這樣才能報四恩。『叁者深心』,就不容易了,深心必須輿觀想相應。證得一寶境界,達到明心見性,不生不滅。怎樣修二種觀行輿觀相應,證得一實境界。這部經的下半部會講到。
若人修習此忏悔法·乃至不得下至心者·終不能獲清淨善相·是名說占第二輪法·
拜忏占第二輪法時,必須至心,如果修忏悔法,連下至心都沒有,心不淨,那第二輪相永遠不清淨。
善男子·若欲占察叁世中受報差別者·當複刻木爲六輪·於此六輪·以一二叁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叁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等數害字記之·一數主一面·各叁面·令數次第不錯不亂·
要想問過去、現在、未來叁世果報的善惡差別,那就刻六個木輪,一個輪做成叁面,一面是空白,余叁面窩上數字一、二、叁是一輪;四、五、六爲一輪;一輪寫七、八、九;一輪寫十、十一、十二;一輪寫十叁、十四、十五;一輪寫十六、十七、十八,六輪粗成一百八十九。每個輪都是四面,一個數字主一面,留一面空白,爲什麽要留一面空白
若在你擲的時候叁次都是白面無數字,意爲心和心所都不現了,即證得究竟。第叁輪相,數字的次序一定要標清不得混亂。擲第叁輪相時,把六個輪拿起來一起擲,共擲叁次把每一次所擲的數字記下來,然後把叁次總數加起來,來對經上所說的一百八十九種,看你所加的總數字跟你心裏所問的問題是不是相應。
當知如此諸數·皆徒一數而起·以一爲本·如是數相者·顯示一切衆生六根之聚·皆從如來藏自性清淨心一實境界而起·依一實境界以之爲本·所謂依一實境界故·有彼無明·不了一法界·謬念思惟·現妄境界·分別取著·集業因緣·生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以依阿六根故·對外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起眼耳鼻舌身意等六哉·以依六哉故·於色聲香味觸法中·起違想順想非違非順等想·生十八種受·
爲什麽要結聚十八個呢
十八代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的六識,叁個六加一起爲十八,就叫十八界,因爲它們各有各的界限,所以輪相也寫十八個,也稱十八根聚法門,十八個聚在一起,就分出來了,善業、惡業、善惡業,隨你怎樣變化都超不出十八界。十八界爲什麽從一起呢
因爲一是根本,從一加到十,一是始數,十是路數,所以說普賢十大願就是克窮無盡的願,以一爲根本,從一到十、百乃至千、萬億,都離不開一。一是什麽呢
一即一真法界,一實境界。一宜境界的本體,…
《善惡業報經新講(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