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你的心随时在变化。』从这则故事就知道了,我们众生的通病就是时发心时退心,一有困豁难退。文殊五字真言里有讲:『发心证果二无别,如是二心初心难,发心非难难常继,常继方便应当说。』所以说诸佛菩萨知道我们众生有时道时退的通病,故以大慈悲心,善巧方便说种种法,来教化我们永不退菩提心,因发心即成佛。《占察善恶业报经》地藏菩萨教我们用占察输占三业清净来得戒,也是为了修道,发菩提心度众生的,所以我们不论从师受戒,还是自誓受戒,一定要发四弘誓愿。
若不能值如是之人·唯常规近菩萨所修摩德勒伽藏·读诵思惟视察修行·应勤供养佛法僧宝·若沙弥尼年已十八者·亦当自誓受昆尼藏中式叉摩那六戒之法·及遍毕比丘尼一切戒聚·其年若满二十时·乃可如上总受菩萨三种戒聚·然後得名比丘比丘尼·
若受戒後找不到依止师,怎麽辨
那就依法为师。依菩萨所学的智慧去自己道修、读诵。照著经上所讲的去行,以法供养三宝。若是沙弥尼满十八崴,就要增学六法。两年做学法女来磨练身心,及学比丘尼所学的戒法。满二十後才能受三聚戒,成比丘尼。作为比丘尼,除了持受的戒法外,还要学八敬法。当初佛的姨母就是依八敬法得戒。八敬法含著一种忏侮的意思,比丘尼千万不要忍为比比丘低下好多。因为佛有无量、无穷、无边的智慧,知道女众出家给佛教带来不利,故特别给出家女众制定了八敬法,依教行正法还存。
若比丘不依法行事,我还恭敬他什麽
恭敬的是法,恭敬的是佛制。像通愿法师,就是一位很受人钦佩的尼师,不违佛的教导,行八敬法,兄了比丘就恭敬行礼。通愿法师就是尼众的楷模,应效法师之行。
若彼众生虽学忏悔·不能至心·不获善相者·设作受想·不名得戒·
有的众生虽然每天拜忏,也一天天的学,却无至诚心,也没善好的相。没有按照地藏菩萨所教导的去行,自己让为我得戒了,像这样,是没得戒的。
两时坚净信菩萨摩诃萨问地藏菩蘑摩诃萨言·所说至心者差别有几种·何等至心能护善相·
坚净信菩萨,又代我们末法众生,请问地藏菩萨:『您所说的至心究竟有几种
要到什麽程度才能算是至心
怎样才有善好相
』现在我们学习、过堂、上殿、做事,一天生活当中我们应问自己究竟付出了多少至心,不要抱怨为什麽感应不大。因为你不是真的至心,你的心不能舆佛菩萨相通,由至心不够,感应就不大。而所说的至心,只是我们心的因,并不是果。如果因地不真,果招迂曲,这种现象我们每天的日常生活就能见到。像在大寮作饭、烧火,要是不用心,火烧不好,饭不是烧焦,就是没煮熟。所以做任何事,心都不能不在为,否则一切的果都不会好。再说明白一点,所谓至心,就是要心住念纯。
地藏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我所说至心者·略有两种·何等为二·一者初始学习求愿至心·二者摄意专精成就勇猛相应至心·得此第二至心者·能获善相·
地藏菩萨回答说,至心有两种。第一求愿至心。求愿就是希望、发愿。用占察轮相的目的就是满自己所发的愿。想要同的事就是愿。比如说,我身体不好,长期害病,问问地藏菩萨什麽原因,如何才能身体健康,这就是愿。在发愿求的时候要至诚恳切礼十方诸佛、尊法、贤圣僧,各一拜,礼地藏菩萨三拜,然後念一千地藏圣号,观想地藏王菩萨来加持。如果求愿至诚恳切,当拜念的时候,突然心酸,痛哭流涕,那是触动了你自己过去的宿业,也触动了你的善根。有感必有应,即所说的制心一处无事不辨,这就是你求愿的至心。第二至心摄意,就是把自己的心念摄到一处,那必须具足专精成就勇猛相应的至心。『相应』,就是融合的意思,『专』,就是不杂、专一,『精』,就是纯。这时心力很勇猛,一心念地藏菩萨,念到自己的心和地藏菩萨融合在一起,跟地藏菩萨大愿相结合,至心达到这种程度就能获善相。
此第二至心复有下中上三种差别·何等为三·一者一心·所谓系想不乱·心住了了·二者勇猛心·所谓专求不懈·不顾身命·三者深心·所谓舆法相虑·究竟不退·
经常讲这个至心,并不是说地藏菩萨的形象跟你的形象相应,而是说你的心地、性藏跟地藏菩萨的心地、性藏无二无别,是从这个上面讲的相应。当你拜忏的时候,拜得身体很难支持,浑身发抖,但你还坚持勇猛不退的去拜,宁舍身命,是什麽力量支持你这样呢
是信仰的力量,深信地藏菩萨一定能加持你的,以不退的信心达到至心。拜的时候不是一拜就能产生出这种至心,至心也是培养起来的,一心去拜,经过数天,渐渐心勇猛了,增加出力量达到至心。第二至心又有三种差别。哪三种呢
『一者一心』:心心念念住在南无地藏王菩萨上:心住了了,念时字句分明,一声跟一声,中间无任何杂念,即无第二念、第三念,意念分明,这就叫一心系念不乱。心了了就是定,念就是慧,定慧结合这时还有能念的心,所念的空号,等你念到能念的心没有了,所念的圣号也没有了,这时就入寂定中。念佛墅号还能人定吗
念本身就是定,念到一心,自然就入定中。大家没有这样用功,等你功夫用到了就有体会。有定就能产生慧,有慧就有通,所谓神通,神就是自然的心,也就是本性,通是慧性,是智慧通了。所以必须要至心,至心能人定。有了真功夫,才能心住了了,念念分明。『二者勇猛心』,即专求一法从不懈怠,乃至舍去身命。佛在戒里经常这样讲:『宁舍身命,护持净戒。』身命舍了可以换个新的,就是说,舍去色身,证得法身。这种勇猛的至心,就要不顾身命,无所畏惧,一直精进下去,所要求的一定达到,以求法忘区的精神,来达到勇猛至心。像祖师求法忘区的故事很多,大家都知道禅宗二祖神光大师,立雪断臂,他在雪地站了三天,雪都淹没了他的身体,达摩祖师还说他不至心,是经心慢心求法。我们看起来,那麽大的雪站著求法不动一下,这已经到了极端至心,达摩祖师还说他不至心,他就抽出刀,砍下手臂,拿著到达摩祖师前,达摩祖师问:『你求什麽
』说:『请祖给我安心,我心不安。』达摩祖师说:『将心拿来,我舆汝安。』神光拿不出心,一想心了不可得,此时就开悟了。这才是真正的勇猛至心,不顾惜自己的身命。
还有我们现在所持诵的轻典,一定要恭敬尊重,现在这些法宝,是多少高僧不牺牲生命,去印度取经,玄奘法师、义浮法师、法显法师,就是曾去西天取耀的高僧,总之,去的多回的少。由於取经的艰难,他们对经典非常恭敬,不像有的人,对法宝生轻心慢心,随便拿放,无一点恭敬心,像这样得不到加持,也不能开智慧,还会招来父亲无边的罪过,护法见了也会瞋恨。我们要用生命来爱护经典并且流通於世,义净法师有一首时,说到了去西天取距途中所过的艰难:『晋宋集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去者成百归无十,後者安知前者难,路远碧天唯冷结,沙河遮日力疲惮,後贤如未音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高僧大德们不怕艰难困苦取回法宝,又翻择成汉文,就是希望下一代能够学到真正的佛法,亲蒙佛法的加被,真正得到圣人的智慧,能离苦得乐,而我们又做得如何呢
想想高借大德求法的坚辛,多少为了求法,而舍去了生命,我们能有法宝读诵,当生厦幸心,生难遭遇想,念祖师大德恩,至心恭敬持诵一切法宝,并且宣讲流通於世,这样才能报四恩。『三者深心』,就不容易了,深心必须舆观想相应。证得一宝境界,达到明心见性,不生不灭。怎样修二种观行舆观相应,证得一实境界。这部经的下半部会讲到。
若人修习此忏悔法·乃至不得下至心者·终不能获清净善相·是名说占第二轮法·
拜忏占第二轮法时,必须至心,如果修忏悔法,连下至心都没有,心不净,那第二轮相永远不清净。
善男子·若欲占察三世中受报差别者·当复刻木为六轮·於此六轮·以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等数害字记之·一数主一面·各三面·令数次第不错不乱·
要想问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果报的善恶差别,那就刻六个木轮,一个轮做成三面,一面是空白,余三面窝上数字一、二、三是一轮;四、五、六为一轮;一轮写七、八、九;一轮写十、十一、十二;一轮写十三、十四、十五;一轮写十六、十七、十八,六轮粗成一百八十九。每个轮都是四面,一个数字主一面,留一面空白,为什麽要留一面空白
若在你掷的时候三次都是白面无数字,意为心和心所都不现了,即证得究竟。第三轮相,数字的次序一定要标清不得混乱。掷第三轮相时,把六个轮拿起来一起掷,共掷三次把每一次所掷的数字记下来,然後把三次总数加起来,来对经上所说的一百八十九种,看你所加的总数字跟你心里所问的问题是不是相应。
当知如此诸数·皆徒一数而起·以一为本·如是数相者·显示一切众生六根之聚·皆从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一实境界而起·依一实境界以之为本·所谓依一实境界故·有彼无明·不了一法界·谬念思惟·现妄境界·分别取著·集业因缘·生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以依阿六根故·对外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起眼耳鼻舌身意等六哉·以依六哉故·於色声香味触法中·起违想顺想非违非顺等想·生十八种受·
为什麽要结聚十八个呢
十八代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的六识,三个六加一起为十八,就叫十八界,因为它们各有各的界限,所以轮相也写十八个,也称十八根聚法门,十八个聚在一起,就分出来了,善业、恶业、善恶业,随你怎样变化都超不出十八界。十八界为什麽从一起呢
因为一是根本,从一加到十,一是始数,十是路数,所以说普贤十大愿就是克穷无尽的愿,以一为根本,从一到十、百乃至千、万亿,都离不开一。一是什麽呢
一即一真法界,一实境界。一宜境界的本体,…
《善恶业报经新讲(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