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佛法?▪P16

  ..續本文上一頁岡山那些信徒覺得很莫名其妙,他戴著氧氣罩,那個臉痛苦的樣子,臉又黑、又黑,又做心導管,然後一下從醫院運回來,師父又說往生,恩!沒有人相信,我說慢慢的看,我就跟羅漢嬷說:助念到晚上八點到十二點,你就會知道,他的臉會微笑的;結果念到晚上八點,哎!臉就真的微笑了,這經驗很重要啊,我們有助念叁百個人的經驗。以前啊,什麼狀況,再痛苦的狀況我們都碰過,去,就趕快加持,靠上師的力量,靠大衆助緣的力量,趕快立牌位,立牌位。所以我跟諸位講,能夠在一個團體的修持之下,是盡量不要離開,我們臨命終的時候,一團結起來,那力量就大,力量就大。所以因此啊,這位羅漢伯啊,就在這樣狀況之下,念到晚上十一點啊,哇!人家打電話來了,哎呀!師父啊非常莊嚴啊,都在笑啊,都在笑啊,連他的女兒出家啊,從菲律賓回來呀,都非常感謝師父,會處理跟不會處理就差這麼多,就差這麼多。因此啊,我們要了解無論是身外的某一點,無論是身內的某一點,你記住,統統要好好的念佛。那麼其他道教所修的習定方法,是專守身上的某一個竅。大致說來,心緣外境,譬如說,緣鼻子外面十六指的地方,我們一般人講,說是四寸啦,或者是觀面前的木頭、或者是石頭,出毛病的機會比較少,因爲往外看;但是得定也是比較慢。如果說專注自己身內的某一點,得到定就快,那麼增長覺受也快,但是比較容易出毛病,比較容易出毛病。

  二、依觀想修禅定。觀想修禅定,觀想就是觀想佛像啦,例如《觀無量壽經》所講的十六觀,跟密宗的壇城、或者是本尊,密宗的壇城跟本尊,因爲張澄基博士他修的是密宗的,所以他所提出來的理念啊,很多都是以密宗的角度來說。那我們是修顯教的人比較多,當然我們也修《安樂妙寶》的密宗,但是師父也修過好幾年的密宗,灌過十幾個頂,那麼大家也並不一定有師父的因緣,那麼所以說,我希望說,諸位觀想是觀想西方叁聖,西方叁聖。忏公畫的那西方叁聖,就是簡單講我們講堂後面這叁尊西方叁聖,這是忏公畫的。忏公畫的。都是屬于這種觀想修定法的。前面所講的專注修定,是一種比較硬性的修觀法,專集中在一點,很多人是沒有辦法辦到的。因爲把一個習慣于流放奔馳的心流,硬要系在一點不動,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所以一般人修行啊,是很難的,因爲他活潑亂撞,我們的心一團糟,一下子要把他捆在一點,那簡直是很難;就像是一個野馬啊,一只野馬啊,脫缰的野馬,硬要把它拖回來,固定在一個點,那野馬一定是亂撞的;或者是一條,一頭野牛。我們的心就是,或者是心猿意馬,就像一只定不下來的猴子,硬要把它拖來綁在一根柱子,這猴子就跳來跳去、跳來跳去的。我們的心也是一樣,沒有訓練過的這顆心,叫它不動是很難、很難的,所以這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觀想則比較放開一點。觀想是主宰地去訓練這個心,叫心的動、靜都操之在我。這一句話,有許多人恐怕不會同意,也不了解,他們一定懷疑:“心是我自己的,我要想什麼就想什麼,要它動就動,要它靜就靜,何必要訓練呢?”其實這一些沒有學習過禅定的人,根本不了解要製伏這個心的困難,這有多難;從來沒有修過禅定的人,不了解這個要降伏這顆心的妄想的心,實在是有夠難。當一個人一打坐的時候,他就會發現好難、好難,這就是實驗的重要了。你非自己親身經曆實驗體會,別人是無法使你了解的。所以師父一直重複的告訴你,你想要往生嗎?你現在都要訓練放下,碰到任何的境界都要忍耐、放下,慈悲的對待每一個衆生;很多事情不需要去了解,但需要忍辱跟寬恕,很多事情有很多的無奈,你不要去抱怨,你只需要去接受它。這個世界有很多的無奈,沒有辦法去解釋可以清楚的,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每一個人的立場也不一樣,所以這個世界需要很大的智慧的忍辱,這樣慢慢訓練放下,慢慢的訓練放下,一直到臨命終撒手就走,撒手就走。總之,人頂多只能部分地操縱自己的心,要全部的操縱自己的心,則非下一番死功夫,就決辦不到。很簡單啦,我問你:晚上可以操縱你的意識的人請舉手,你能夠讓晚上做夢的做夢,不做夢就不做夢的,你有這種功夫的請舉手。換句話說,再問清楚一點,你能夠使晚上控製的不做夢的請舉手,永遠,從此以後都不做夢,沒辦法!到圓教菩薩裏面啊,信、住、行、向、地、藏、通、別、圓,圓教裏面要到二地菩薩,二地菩薩,叁業清淨,那麼六根清淨,到二地菩薩晚上才不做夢,二地菩薩。那麼目腱連、釋迦牟尼佛、阿難尊者,晚上做不做夢?做夢。那《阿含經》就講得很清楚了,阿難就夢到什麼?夢到一個月亮下沈,夢到獅子死掉了,就問了佛陀:佛陀我爲什麼做這種夢呢。佛陀就告訴他:我再幾個月,衆生啊,衆生就沒有導師了,我再幾個月後,我就要入涅槃了,你夢的境界,就是顯現你的主人、主導,就是釋尊即將要入涅槃。哇!夢到這個就開始緊張了,夢到就開始緊張了,就是這樣子。所以有時候夢境也不全然都是啊,都是不好的。所以有的人啊,有個祖師大德啊,他夢見什麼?夢見有一只獅子來跟他打架,打架,一只獅子跟他打架;打了以後,他把整只獅子吞進去,從此以後大開智慧,他打贏獅子,吞進去,醒過來以後大開智慧啊,大開智慧,吞進去,不簡單!不過像我的話,前幾天也有做一個夢,夢見有一個人彙了七千萬進來我這個銀行的帳戶,第二天去問銀行:他說沒有。真是的,就差很多,七千萬,不過那七千萬,在夢境裏面也沒有覺得很高興哦,還覺得很少哦,因爲要印很多的經典,七千萬不夠的喔。所以說我們實在沒辦法操縱這個心啊,一直在做夢當中,很難啦。底下說,在觀想的禅定法當中,西藏密宗裏面,有觀身內的脈輪和壇城的修法,尤能迅速調順心氣,迅疾入定。那麼這個當然要請示這些密宗的大德們了。所以,因爲張澄基博士是親近密宗德,他都是用這種方法,那麼我們親近的都是比較顯教的。像忏公,他就說氣要順其自然,佛號要隨時記取在心中,這是忏公,我跟他一生一世,跟他這幾年,他重複的一直強調,打坐不要刻意的拉高你的氣,也不要刻意的緩和你的氣,這樣會傷身體,很自然的呼吸,記住,呼氣也好,吸氣也好,統統沒有關系,要記住念佛,忏公就是重複這樣講;一直這樣講,走路也好、打坐也好,不要忘記佛號,要培養變成習慣,所以忏公沒有叫人家一定要調這個呼吸是怎麼樣,調這個氣怎麼樣,沒有,他都是坐著的時候,忏公強調,自然就好,自然就好;不要使這個氣太長,也不要使這個氣太短,很自然的呼吸,不要憋住,然後,順著你的呼吸,一定要記住念佛,一定要記住用功,佛號不能丟掉,不能丟掉。包括你在切菜,包括你在廚房、走路、坐車,佛號不能丟掉,關于我們的氣啊就隨個人,你的氣慢慢的自己去調,以自己的最受益的氣自己去調,不要刻意,要順其自然,這是忏公一直重複的強調。普通人從未用意識連續不斷的“觀想”,或者是用意識繪畫一物,這種繼續不斷的觀想作用,如果能夠持續,那麼這個就能夠易入禅定了。

  叁、依調息修禅定。佛法中的基本修定的方法爲數息觀,這是小乘很重要的一個修行法,數息觀。吸進去,數一,吐出來不數,數進就不數出嘛,吸進去,或者吐出來,一,吸進去不數,吐出來,二,吸進去,吐出來,叁;數到十的時候,高僧大德告訴我們,數到十的時候,不要從一再算到十,要從十、九、八、七、六、五、四、叁、二、一,算回來,因爲這個心,這樣心才會定。我們第一次,一、二、叁、四、五、六、七、八、九、十,順的;而如果再繼續數下去,要從十、九、八、七、六、五、四、叁、二、一,問說:“師父爲什麼?”他說:“這樣子會訓練得頭腦更清楚。”因爲一打妄想,就不曉得數到那裏去了,數去、數順的習慣了,簡單,數回來啊,他不順,不順就要注意了,心就要注意算了。還有那個松山的住持,以前叫做這個什麼大德啊,道安,到我們逢甲大學來講這個禅坐,我聽了禅坐以後,很受益,非常受益,他說:“可用禅坐來訓練你念佛的功夫。”所以我從那一次以後,就聽道安法師的,道安法師是坐缸的喔,也是金剛不壞,道安法師是坐缸的,臺北松山寺,坐缸的。他這個臨命終交代清楚的,把他坐到這個龛裏面,坐缸,我有去,那時侯入龛啊怎麼樣,我有去,我跟廣化老和尚也去,去做儀式。哎呀!看那個徒弟啊哭得實在是,在家居士啊,哎呀!哭得很……因爲他算是我的恩師啊,有去逢甲大學給我們開禅定的課,他就這樣教我們,他說:你也不要數一、二、叁、四、五、六、七、八、九、十,也不要數十、九、八、七、六、五、四、叁、二、一。他說:你怎麼數呢,一舉兩得,打坐同時念佛。他教我們,吸進去、吸進來<阿彌>,吐出去<陀佛>,<阿彌> <陀佛>,我就問了啊,說:“敢問大師,有的人講數進不數出,數出不數進,大師你爲什麼主張,吸進去念<阿彌>,吐出來念<陀佛>。”他說:也因人而異,要這樣也可以,不過我這樣教導了很多人,都是用吸進去念<阿彌>,吐出來念<陀佛>,卻很受益,諸位你可以試試看。也可以吐出來<阿彌陀佛>,吸進去不要念,他們說這樣會有病啊;可是道安大師這樣教導以後,不是東晉那個道安大師哦,是民國這個道安大師哦,也叫做道安,他現在走了,也是金剛不壞身啊,他就教我們,吸進去念<阿彌>,吐出來念<陀佛>,要記住,不要把氣拉長,也不要把氣拉短,很自然,吸進去<阿彌>,吐出來<陀佛>;一定要使得內外身心,哎呀!都保持得很愉快,感覺很好,這樣去調,哎呀!我那時侯就知道了。所以那個時候我就從他的方式得到很棒的一個方式,很棒的一個方式,包括在呼吸都在念佛。那最後就說:“敢問大師,你爲什麼要教這個方式呢?”他說:“我們人類最後的斷…

《什麼是佛法

  》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遺教經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