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沒有發怒,也沒有追究、也沒有責罰,而佛陀只是說:“哎呀!他們的機緣還沒有成熟,跟其他聽了不相信引起反感,增加罪業,還不如讓他們離開,也是好的。”你看,佛陀對于這些背叛的、不認同的,或者是離開的,一句話不說,而且是慈悲的包含,只是講因緣還沒有成熟而已,要不然他們聽了誹謗、批評,更不好,這是何等的包涵,何等的民主以及何等的偉大!
第六、佛法的愛是無限的。
基督教的聖經上說:“你要愛你的鄰居,你要愛你的仇敵。”這些訓示,都是很偉大的。但是就是不能愛異教徒啦,由于基督教的教義,已經超越了國家、種族、人類和現世,所以能夠有今日的成就。但是一般宗教的教義,雖然多能夠超越國家、種族、人類和現世,卻不能超宗教,愛仇敵可以,但是絕對不能愛異教徒!所以佛教徒在基督教徒覺得就不可愛了,他們不會愛我們的,對不對?我們還可以反駁他,他不愛我們的,可是我們愛他,一切可以忍讓、可以寬恕,但是一涉及到上帝和他們基督教天主教的,就絕對不寬容,絕對不博愛的精神,就馬上暴露出來。最根本的問題是:這些所謂的異教徒,不也是上帝創造出來的人類嗎?同樣是上帝創造出來的“子女,”爲什麼無端創造的出來又要送我們下地獄去永遠受苦呢?他的博愛,究竟在哪裏呢?所以最後還是拜托上帝,不要把我們繼續創造出來,跟我講的還是一樣,拜托他,打個電話或者傳真給他,拜托他不要創造出來,免得受苦。
底下說,佛法的博愛和大悲,則是無限的,是絕對的,沒有條件的。講得好,佛法的愛,不只于全人類,而且也及于全生物,所有的動物都不能殺,都要慈悲憐憫,因爲他都可以成佛。佛法不但叫人要愛仇敵,而且要叫人愛異教徒。要等待因緣,恒沙(印度恒河的沙,這是佛經裏經常引用代表極多數的意思),恒沙的衆生,若不度盡,誓不成佛!所以進一步從哲理的觀點來說,佛法的愛,它是超越一切相的。超越一切相的,這超越一切相的愛,和不可思議的空性合一,于了達一切法不可得中,無緣大慈,任運興起;沒有任何條件的慈悲,因爲畢竟是空寂、平等的佛性,這個空性的思想,跟大悲心的作用不二的哲學,是佛教教義中,最高最深最不可思議之處。最不可思議的地方。這些教義,一下子是不容易懂的,但是我想趁這個機會,在這裏提一提,使各位有個印象。西藏的嘎馬巴大師,這個“大手印”的發願文裏面,有幾句話說明上述的教義,是非常有力的,非常有力的;衆生自性雖常爲佛性,衆生的自性,雖然常常是有這個佛性啊,但是因爲不了解無際,由不了知無際飄輪回,因爲不了解我們衆生的自性的佛性,所以啊,無際,就是無邊際的一直飄到這個輪回的六道裏面,所以叫做無際飄輪回;意思就是沒有止境的輪回啦。願于苦痛無邊的有情衆生,希望無量無邊的苦痛衆生,恒常生起難忍的大悲心,什麼叫難忍呢?身體受的苦啊,別人侮辱的苦啊、病苦啊,那麼內在的苦,外在災難的苦,統統要忍下來,還要去救度衆生。難忍悲用未滅起悲時,體性空義赤裸而顯現,這個難忍,就是難忍能忍的時候啊,這個悲,依體起用啰,空性就是體啊,悲就是大用啊,那麼難忍,然後運用這個大悲心還沒有滅,意思就是正發起來的時候啊,所以叫做起悲時,未滅就是起啦,這裏有點重複,難忍悲用未滅、未滅,就是起悲的時候,這個難忍的悲用還沒有滅掉,起這個大悲心的時候,體性空義赤裸而顯現,這個赤裸是佛教用的,一塵不染叫做赤裸,一絲不挂,簡單講就是完全的顯露出來;我們體性絕對的空義,赤裸裸的呈現佛性出來,此離錯謬,離錯謬,就是顛倒、執著、分別心,這個離開了執著,離開了分別,離開了顛倒的心,是最殊勝雙運道;雙運就是空、空性,還有悲心啊,叫做雙運,要最勝的雙運,你一定要有空性,畢竟空的思想,就是産生大智慧;那你一定要救度衆生,那就是發大菩提心;此離錯謬,只要你離開顛倒、妄想、執著,就此離錯謬,那麼你有空性,你就離開錯謬,但是要救度衆生,要有大悲心,叫最勝雙運道。願不離此晝夜恒修觀,這個“觀”就是記取觀照,希望啊,無論是白天晚上,都不要離開這個空性的思想,都不要忘記衆生的苦痛,一定要好好的去觀照,千萬不要離開。
時間的關系,今天就講到這個地方,明天我們再繼續發揮。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二十二頁,中間,諸法于此心的無生空性。還好我們已經上課十年了,大家對無生空性啊,也重複的薰習,這是很好的現象,否則這一句,對初學佛法的人來講,是完全沒辦法體會,也不知所雲。所以說這個講緣起,它就是講性空,講性空就是講無生,講無生就是講絕對,講絕對就是講實相,講實相就是講不生不滅的涅槃,所以生滅就是不生不滅,生就是無生。
那麼諸法與此心的無生空性,是法爾現成的。法爾就是講緣起,就是這麼一回事,如果唯識來講,就是業感,業感構成的緣起,它就是這樣子,叫做法爾現成的。情感至極的同體大悲,也是本來具足的。既然大家都有佛性,那麼我尊重你,你尊重我。那麼悟證諸法空性的時候,注意那個“諸法”就是一切法啰所以華嚴那個定義,定義得很好,何謂大智?盡法界,無一塵可染,名爲大智。何謂大悲?盡法界,無一衆生不度,名爲大悲。這個講得實在太好了。所以這諸法空性的時候啊,大悲心是不假造作的,它是從清淨的自性展露出來,任運生起啊,這是微妙不可思議的事情!對于被無明習氣所覆蓋,不能開顯本具佛性的有情啊,佛陀自然會生起無比的悲心。全世界、整個宇宙,只要是衆生,他都是被無明習氣所覆蓋。佛之慧眼,見我們衆生的本性裏面,都是佛性;因此啊,佛本能地覺得衆生的不成佛,是他自己的不夠圓滿,衆生不能成佛,是因爲本身不夠圓滿,所以他會自然地盡未來際,去成熟一切衆生,這個成熟啊,就是由願力創造種種的因緣,緣是由願力而成;簡單講就是創造因緣,使衆生成熟,使衆生成熟,叫做成熟一切衆生,都皆,使皆完成佛道的事業。
有修證的學佛人,就是有修有證的學佛人,能夠常常有這個“我跟諸佛同一體”的境界,同一體的境界,而十方諸佛卻時時刻刻的在“我與衆生同一體”的境界中。簡單講,心、佛、衆生是叁無差別,衆生會說,我與諸佛同一體,而諸佛會說,我與衆生同一體,那麼既然同一體,就是我們的佛性都是平等的,是最尊、最貴的;那簡單講,每一個人都值得我們尊敬,因爲都是未來佛,未來佛的境界中,那麼唯有從這個高深的法爾的境界裏面啊,興起的大悲與博愛,就是無私啰,才是平等的,沒有偏私的,是最徹底的,是最圓滿的,和超越一切分別和限量的。這個限量就是講相,有限量,它就是有相,它才有量,沒有相,它就沒有量的東西,你說我的思想,那幾公斤啊?對不對?我覺得很快樂,你的快樂有幾公斤啊?它沒有相的東西,就沒有量;所以說一切的分別是指內在的,超越一切內在的心相,那麼這個限量是指有形的,外在的。
二十叁頁,第七、佛法所教導的往生淨土,跟其他宗教的永生天堂是不一樣的。
這個很多人是誤會了,很多人誤會了,一般人,不能夠了解佛法的人一定這麼說:哎呀!基督徒祈禱上帝,死後登天堂;跟佛教念佛往生淨土並沒有什麼不同,這個話表面上看起來好象是不錯,但是仔細研究起來,就知道其中有很大的差別。其他的宗教所宣傳的這個天堂、地獄啊,似乎跟這個人世間相對立的處所,人世間相對立的處所。天堂、人世以及地獄,好像就是包括了整個宇宙。因爲聖經所講的就是這叁個地方,不是講上天堂,就是講下地獄,除了這個以外,沒有什麼無盡的世界,恒河沙的諸佛淨土,沒有。所以這個天堂、人間以及地獄啊,就似乎包括了整個宇宙。這個人世間是暫時的考驗場,天堂或者是地獄啊,才是真正的人生的終點。這是一個有限的,以及消極的論調。佛教所講的這個淨土,卻根本與此不同。
佛法的宇宙觀是無限的。《華嚴經》就講得很清楚,大乘佛教,在開顯諸佛廣大莊嚴境界,尤其是華嚴,還好我們現在正在講《華嚴經》,那個講得多大的莊嚴,廣大莊嚴的種種境界的普賢的境界,這明白的說明宇宙的無限性。恒河沙數的世界,恒河沙數的世界也僅是無盡法界中的一粟罷了。一粟罷了。所以其它宗教裏的天堂只有一個,而佛法中的淨土,卻多得不可思議,多得不可思議。像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只不過是廣大無邊,無窮盡的法界當中的一處淨土罷了。進而言之,佛法中了義的淨土,了義就是究竟的意思,一般這是指大乘佛法,大乘佛法都是了義教,不是小乘佛法的不了義教;或者是權教佛法的不了義教,佛法中的了義的淨土可以在西方,也可以在東方;其實南、西、北啊,無盡都可以有淨土,也可以就是這個世界,《維摩诘經》裏面說“心淨則國土淨。”一個人的心如果清淨,那麼這個國土就清淨,你能夠自淨其心,除掉我們這些妄想、顛倒、分別,自淨其心,此土就是淨土。所以往生淨土啊,跟投生這個世界啊,本質上並沒有什麼不同,也絕對不是一切的終點。翻過來,其他宗教裏面所講的登天堂,所謂永生,是跟上帝在一起,去享樂。其他宗教所講的登這個天堂啊,永生,就跟上帝一起去享樂,佛法根據因果的原理,認爲以有限的善因,因爲他們不是修空性的絕對,他們修有限的這個善因啊,他們不是無所著,他們都有所著;包括一貫道的,要度多少人?天堂有挂名,地獄有除名,都是著相的東西;認爲以有限的善因,是不可能得到無限永恒的善果,要記住,永恒無限的善果要什麼?要淨因,淨因就是非善非惡,叫做“淨”,清淨的“淨”,清淨的,不落入善、不落入惡、不落入無記,名爲淨,那麼這個淨就是絕對,那就是講這個空啊,不得已才加用…
《什麼是佛法
》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