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專佛學十四講表▪P18

  ..續本文上一頁世間人一樣,笑死人了!你不要以爲修行人就不會哭,修行人也會哭,你不相信,我明天要往生,你看多少人會哭?我才不相信你哭不出來,大哭,還接上麥克風。完了,剛好研讀班上到一半,才上叁堂,慧律法師要往生了,這下慘了,那怎麼辦呢?誰來領導你們南部呢?南部當然有很多法師,我只是一個小角色而已,至少我會引導你,你不會走錯路啊!你不覺得可惜嗎?所以趁我還沒有入涅槃以前啊,你們趕快用功,我們這些路是已經走過來了,我們對因緣性空的道理我們有所悟;我們對于無诤的道理,對于本性的道理我們已經下過很深的功夫,雖然不是什麼大了不起的聖者,不過總是不會走錯路,慢慢來,繼續長養聖胎,對不對?如來示寂就是示現涅槃,如來這樣講示現涅槃,有人就這樣講了:釋迦牟尼佛慈悲,爲什麼不停留在這個世間,讓我們一直繼續去瞻仰?不可以,釋迦牟尼佛的示現必須跟一般人一樣。一、令知苦樂遞變人世無常。他一定要讓你知道世間是無常的,要不然,釋迦牟尼佛怎麼會死呢?他一定要示現一個老比丘的相,佛陀年紀大了,無量的莊嚴相也變了,你看!我現在要入涅槃了。連佛陀都要死,我們要不用功不行了,如果釋迦牟尼佛不死,大家就會懈怠,反正佛陀也不死嗎,要問法隨時去問,他老人家就慈悲了,所以釋迦牟尼佛一定要示現這個死,告訴衆生世間是無常的。二、令生哀慕悲仰而發道心。爲什麼要令生哀慕悲仰而發道心呢?知道佛陀走了以後,我們不認真修行不行,所以要趕快悲仰而發道心。叁、一期化盡,因緣離散。這期已經化盡,因緣已經結束了,入涅槃了。涅就是不生,盤就是不滅。釋迦牟尼佛,有的人問了,我們去明倫講座的時候,這個同學問得很好,他說,世尊既然慈悲,他又爲什麼不來末法的時候,再示現一次呢?那你怎麼回答?如果有人這樣問你,你怎麼回答?釋迦牟尼佛有沒有慈悲?有!那他爲什麼不在末法來示現成佛、成道呢?那你說,你這個怎麼回答?不知道,你就不知道怎麼答了。李老師的學生答複的非常好,我聽到這個答案非常滿意。他說,譬如一棵水果樹,這個水果樹今年長了芒果,長了很多,很多衆生都吃到這個芒果,可是到冬天,因緣具足凋謝了,你要讓它再來,必須要到明年對不對?意思就是說,佛陀要再繼續示現,還必須因緣、福報具足,換句話說,我們福報不夠,沒有辦法感得聖人來示現,只能感得什麼呢?感得我們這個平庸的來,我們這個最差的、很爛的,一品惑都沒有斷,也不是大修行,也沒有神通,啥都沒有,所以你們福報不夠,只有選擇這個爛的來教化你們,沒有辦法,你們就委曲一下,沒辦法,我人跟佛不能比呀,所以說,這還是福報的問題。好,翻開第四頁,第四頁的中間,叁智就是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這是什麼意思呢?一切智,十界,就是十法界,四聖六凡,一切諸法,大小名字無不了知。破見思惑所顯,位在二乘。就是聲聞跟緣覺,就是十法界的一切諸法,大小名字,沒有一樣不清楚,所以說是破見思惑所顯。道種智呢?能用諸佛道法起發衆生善根,破塵沙惑所顯,位即菩薩。一切種智,就是知一切法之智即能圓知一切道一切種,破無明惑所顯。知一切法之智,就是能夠圓知一切道、一切種,你知道一切道、一切種什麼意思嗎?一切道就是道種智,一切種就是一切種智。一切道、一切種簡單講就是一切種智。因爲他分開來講,所以,一切道就是說一切智、道種智統統具足。一切種呢?這個種就是種種,是一切法的意思,因爲他沒有辦法形容,所以用一切道、一切種這樣講,所以有的人不太了解。破無明惑所顯,就是位登佛果。別教的叁智,因爲天臺宗是佛門八大宗派裏面很重要的一宗,八大宗派裏面的天臺宗,那是講藏、通、別、圓,藏通別圓裏面有一個別教。所謂藏就是專門講小乘的。通就是通小乘、通大乘。別就是別于小乘教,單獨講大乘。圓就是圓教,圓滿一切,就是上根利智的人,就是圓教。華嚴是講五種判教,是講小、始、終、頓、圓,小教、始教、終教、頓教、圓教。在這裏,別教叁智准此,若圓教叁智的話,則舉一即叁,言叁該一,叁一圓融,微妙難思。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在圓教來講,你講一切智,就包括道種智、一切種智,意思就是你講空,那就包括有跟中道。如果你講道種智,那就是包括一切智、一切種智。如果你講一切種智,就是包括一切智、道種智。叁就是一,一就是叁,不能分,這是圓教的思想。左邊,照見,爲叁智用,修空觀深,斷見思惑,顯一切智,見真谛。就是空。假觀深,假觀就是有,斷塵沙惑,顯道種智,見俗谛。什麼叫做塵沙呢?塵沙就是菩薩因爲要度衆生,他需要有好多微細的方便權巧的辦法,就像塵沙那麼多的東西,他沒有辦法圓滿,所以多得像塵沙那麼多,爲什麼像塵沙那麼多,因爲衆生實在是太多,衆生太多,你權巧方便的東西就是必須要多,要不然你就是沒有辦法。所以是斷塵沙惑。所以塵沙就是很多,很微細、很多,如果斷的話,就顯道種智,就見俗谛,俗谛就是講有。中觀深,斷無明惑,顯一切種智,見中谛。中觀,就是斷無明,這裏是講根本無明,顯一切種智,見中谛。沒有空、假就談不上中,沒有空跟假就談不上中,所以中觀實在是沒有,這只是一個假的名詞。換句話說,圓融了空跟假就是中,但是因爲你沒有辦法形容,只好講一個中道。佛教的中道,跟儒家思想的中庸是絕對不一樣的,儒家的中道它是有座標軸的,有前後、左右,他認爲這個是中道,而佛教講的中道,它是絕對的領域,它根本是不可思、不可議的東西,完全跟儒家的思想是不一樣的。儒家講過與不及不得中庸之道,換句話說,中庸不能講過與不及。就是太過分了也不是中庸,不夠也不是中庸,那麼中庸在哪裏?意思就是,過跟不及中間就是中庸,他還有一個中間的觀念,佛陀說這個也是執著。什麼才是真正的中庸呢?破除空的觀念,破除有的觀念,具足空的觀念,具足有的觀念,同時具足。意思就是說空的觀念也要放下,假的觀念也要放下,這是絕對的中,換句話說,中只是一個觀念的東西,如果沒有八邪道,就沒有八正道。意思就是說,八正道是爲了要破除八邪道,如果說連邪道都沒有了,你用八正道幹什麼呢?金剛經裏面講: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意思就是中道只是一個理念,一種智慧,而它是叫你放下一切的兩邊,這就是中!知道嗎?了解這個意思嗎?如果說你執著還有一種中道的思想,那是嚴重的錯誤,那是嚴重地誤解了佛法!看左邊:一、見思惑,爲叁界內惑,又名枝末無明,什麼叫做枝末無明呢?意思就是由根本無明長出來的,叫枝末無明,它是障無生空寂真谛之理,真谛就是不變的真理,招六道分斷生死。叁界內的枝末無明,就是我們講的見惑、思惑。見惑就是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思思惑就是貪、瞋、癡、慢、疑,界內的枝末無明,障礙了無生空寂,什麼叫做無生呢?就是這些因緣只是業感的,本來就沒有,叫做無生,本來就是空的東西,只是因爲動念而造業,而有這個業的業感,而感得叁界的果報身,而要去受苦。二、塵沙惑,叁界內即見思,叁界外即無明,此非自己之惑,但因他惑,而障自化道而已。就是因爲要化導衆生,所以他拿不出好的辦法,他需要好好地學習,因爲衆生太多,尤如塵沙那麼多,何以故,以即證羅漢之果,自己見思已斷,自心真智明了,便見他人見思如塵若沙,生退屈想,泯化導志,泯就是失去化導的意志,失去化導的意志,真的我度到現在就是這種感觸,所以我現在不隨便接見衆生就是這樣,拼到汗流浃背,卻被批評得一文不值,你用生命給衆生,衆生也是一樣,當然恭敬的也有,贊歎的也有,到最後有一句話,就是隨緣,不再管他多壞、多糟,我在講經你想來聽,有緣就進來,若是無緣就算了!佛教沒有我,也不會滅亡,佛教多了一個我,也不見得很興盛,我只是盡力而爲。所以度到後來,我出家十年,感觸太大了,衆生不好惹,所以我現在接見衆生,就是問他:你有什麼問題?打電話來時,你是慧律法師嗎?我說,是呀,太了,我有一個問題想要問你。我說:好呀,你說。我從我小時候說起。。。我說我沒有時間,你看有什麼問題,長話短說,我沒有時間聽你從小講起,我哪有那種閑功夫?你從小時候說起,壽命再長也不夠用。一天一個衆生接見五分鍾,你從小時候講起我要聽幾個小時?你有什麼問題?他說沒有啦!是我孫子不肯吃飯。你孫子不肯吃飯打啊!他說念什麼經。我說用打的比念經快!這樣啊!不一定念佛,不吃飯就打啊,比念經更快。他說念什麼經都沒有用,我說念經做什麼?還有一次,一個人帶一個孫子來孫子已經讀國叁了,很有趣,都是祖母級的人。師父!我兒子不肯讀書,我說:你兒子不肯讀書就打啊!要念什麼經有效?什麼經都沒有效!我說,對啊!用打的比念經快。你兒子不讀書我有什麼辦法?問那個問題簡直無聊!還要從他小時候講給我聽?做法師好像還要包括婦産科、醫科、心理學、哲學、天文、地理,都包括在內,連他兒子不吃飯、不讀書也來找我?還有一個更奇怪,師父,我這個孩子得到精神分裂,剛剛從精神病院帶出來,要給師父摩頂,要來開開智慧。若是摸摸頭能醫好精神病,那就不用擔心了,那還需要送龍發堂呢?衆生對佛法就把它看做一個很神秘的地方,他以爲這個就是專治那個癌症、絕症的東西,專治人家沒有辦法的,他把慧律法師當作神了。你弄錯了,你把佛法搞成什麼了?是你在修行中你有問題,你不懂的,理念不通的,你來找我,我給你解答才對嘛!怎麼連那個也來找我呢?還有一個少婦來這邊一講就哭,慧律法師我先生不要我了,怎麼辦?先生不要你,你就打扮漂亮一點嘛!不然要怎麼辦?我怎麼會知道該怎麼辦?有時真是煩死人!度衆生度到後來就疲乏了,很疲乏!所以我這十年來開悟了很多…

《大專佛學十四講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什麼是佛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