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間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天大的事情都是我們自己的執著,你放下這一念執著,什麼大事情就是沒有事。是吧?所以不要浪費我們的生命。觀行即佛,慢慢起這個觀照了。擡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如夢初醒,知夢本空,謂之始覺。我們現在就是在做夢,我們聽到佛法,起觀照的功夫已經開始在醒了。所以說諸位你們幾歲了?你們有沒有起慚愧心,師父叁十幾歲就把經典就有一個交代,你們老人家已經幾歲了?你們會不會不好意思嗎?我們已經把經典弄得差不多了,而你們呢?還在底下。所以諸位要好好地修行,要趕快地覺悟。如夢初醒,知夢本空,謂之始覺。始覺觀照本覺,息諸幻妄名觀行即佛。始覺智觀照我們本覺的理體,平息了種種的幻想妄想,名觀行即佛。諸位你要滅除這個妄想,第一個你一定要在你的牆壁上寫四個字:永不生氣。你要從這個地方下手,永遠不生氣,你要從這個地方下手,你要悟到本性很容易。因爲我們這個個性會擾亂我們的修行,這個脾氣不改,沒有辦法的。這個很不容易的。但是這個是下手的地方。如果你要講修行,這個就是下手的地方。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塵。遍觀諸法性,無假亦無真。我們每一念都照著永恒的真理,本性就是真理。心心都除掉這個幻想,這個六塵。遍觀種種的法性,沒有假也沒有真。如果你認一個真,當下就是假,如果你放下真假當下就是真。所以追求真,就失去真。真不是追,是放下。觀照悟到無生。相似即佛,見月朦胧,治器初成,似而未同,見相似理,獲六根淨。治器初成,有的人說冶器初成,都可以,意思都是相同的。治器初成,我們燒這個瓷器,似而未同,已經相似了,但是還沒有畫好,已經模型出來了。見相似理,見到這個事相,已經回歸到這個理體了。獲六根淨,得到六根清淨。四住雖先脫,六塵未盡空。眼中猶有翳,空裏見花紅。四住就是見欲愛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無色愛住地。四住,我們已經在彌佗經裏面講過了,在這裏不重複。六塵未盡空,這個六塵,色聲香味觸法還沒有完全空掉,眼中猶有翳,眼睛,翳就是眼睛痛,而視線被擋住了,翳就是眼睛的病,眼睛的病就是翳。空裏見花紅,這個虛空當中看到有紅色的花,這些是幻相看錯了,我們現在眼睛看出來的就是幻相。分證即佛,月現未圓,無明分分破,法身分分顯。但無明未全盡,而法身未全顯。就是有見到佛性了,月亮已經現了,譬如說十叁、十四,可是月亮沒有圓滿,豁爾心開悟,湛然一切通。窮源猶未盡,常見月朦胧。這個詞句實在是太漂亮了,太美了,是吧?豁爾心開悟,湛然一切通,已經貫通了,湛然就是清清楚楚了。窮源猶未盡,我們要窮究根源,還是沒有盡,常見月朦胧,看見月亮還是迷迷糊糊的。究竟即佛,天心月圓,那就是十五的月亮,無明已盡,法身全顯。始本不二,始覺跟本覺沒有兩種,就是事理圓融。始本就是始覺跟本覺就是一,始覺智,本覺理,那就是一,性修一如,你所有的修都是會歸到我們的本性,所有的本性散發出來的都是無量的修行。性修一如。如夢全醒,如月全現。這個已經是全部醒過來了,不是還迷迷糊糊的,就像月亮全部現出來,就是究竟即佛。就是成佛道了。從來真是妄,今日妄爲真,但複本時性,更無一法新。從來真是妄,自從無量劫以來,把佛性是真的,全都遺漏了,認假爲真,就真是妄。爲什麼?佛性不顯現出來都是執著嘛!從來真就是我們的本性、法身,可是我們妄想、執著就變成妄了。今日妄爲真,那麼今天我們反妄變成爲真實的,但複本時性,只要你恢複到我們的本性,更無一法新,就是沒有一種法是那一個新的。意思就是現成的。開悟的人他都是現成的,開悟的人他隨時有妙用,他不是修來的,他當下就是。只要我們肯用功,回複到我們的本性,這就是我們的妙用。所以諸位同學,不可以求神通,不要講神通,不要講哪個法師有神通,是怎麼樣子呀,我拜我師父有神通。有神通固然很好,是師父的。不過我告訴諸位,佛教不講神通,佛教講因果,講業力、講真理,講本性,四谛理苦、集、滅、道,講十二因緣,知道嗎?所以不要講神通,當你修行到一陣子的時候,你自然會有通,你看我有沒有通?好啦,第八頁,佛的十種通號:如來(多陀伽多耶)、應供(阿羅喝帝)、正遍知(Samyak)、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佛陀耶)、世尊(婆伽梵)Lokanatha。再來,佛就是你要稱佛也可以,你要稱如來也可以,你要稱他是應供也可以,你要稱他正遍知也對,你要稱他明行足也對,你要稱他善逝世間解也可以,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我們中國人好簡,所以只稱一個佛字,我們一一來解釋。如者不變之體,這個體是不變的,來就是隨緣度化衆生的,我們衆生是不如,菩薩呢,菩薩也沒有達到完全的如,那麼佛他是隨緣來度化衆生而不變他的本體。可是我們的本體卻改變了,改變成我法二執,我們改變了這個本體,變成了許多的妄想,所以我們隨緣就變,我們沒有辦法隨緣不變。如者不變之體,來者隨化之用。爲度衆生,而示現之妙色身也。應供Arhat,我們在念那個anuttara-samyak-sambodhi,佛之受蘊,能受九法界的供養。九法界就是菩薩法界、緣覺法界、聲聞法界,那麼這個是叁聖,再來六道,六凡就是畜生、地獄、餓鬼、天、人、阿修羅,那麼這個是六道的六凡加上聲聞、緣覺、菩薩,那麼是九法界。而叁輪體空,叁輪體空就是能受的我也空,能供養的我也空,被供養的也空,中間的東西也空,叫做叁輪體空。譬如說你們供養師父,你們本身當下就是空,而你供養的師父呢,師父也是空,中間這個錢也是緣起法,也是自性空,叫做叁輪體空,受不可思議的妙樂。那就是佛。應供就是應該受人天的供養。這太偉大了。正遍知,佛之想蘊,凡夫顛倒執有,叁乘但證偏空,就是聲聞、緣覺、菩薩證得偏空,唯佛能正遍知,而知一切諸法所謂正遍知就是正確的,清清楚楚的看到了一切法的真實相。明行足,佛的行蘊,明是慧,行是福,福慧圓滿,二嚴具足。明是慧、行是福,換句話說,佛是兩足尊,福慧兩足尊,所以說明行足,慧足福也足,所以這福慧圓滿,二圓具足。善逝世間解,佛之識蘊,所謂善逝意思就是說,在生滅法裏面,他很了解這個逝。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老夫子站在這個河的旁邊,看這個流水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看這個流水一直流,沒有一分一秒地停止。那麼就是生滅的意思。所以逝就是生滅。善逝就是善于體悟,這個生滅當體即空既滅,就證入不生不滅的涅槃爲善逝。能解世間一切的事理,名世間解。能解開世間的一切事相和理體就是世間解。無上士就是崇高義,菩薩雖稱大士而有上,佛能淨盡無明,圓顯法身,故稱無上士。菩薩雖然稱爲大士,但是還有佛,佛能夠淨盡無明,除掉這些無明,圓滿地顯出法身,所以稱爲無上士。就是沒有比這個更高的,崇高義。調禦丈夫就是善調義,佛能慈悲攝受一切衆生,用他的威德折伏剛強難化之衆生,故稱調禦丈夫。據經典記載,不認識佛的人,而第一眼看到佛,自然被他的金色,就是紫金色的身體所攝服,看到他就自然下跪頂禮,你不必叫他頂禮,他就自然會拜,佛修無量億劫來的,在佛的身旁散發那一種讓你很歡喜,很歡喜。那麼釋迦牟尼佛修行修成佛的時候,據說在菩提樹下,在菩提樹下證悟以後,他到恒河去洗澡,而去洗澡的時候,身體所洗出的汙垢,只要魚吃到,那個魚吃到,吃到釋迦牟尼佛洗出來的汙垢馬上升天。我們就是吃不到。那釋迦牟尼佛那個汙垢,就度了多少衆生。你看那個金山活佛,他的鼻涕都可以救度衆生,金山活佛的那個洗澡水也有人拿回去喝,治療那個肺結核。你說聖者真的是不可思議,聖者讓你很不可思議,何況說他成佛。所以我們只要能夠見到佛,那不得了。在經典裏面記載,佛當時在世的時候,有叁分之一的人皈依了佛,這個印度叁分之一的人跟他皈依了佛,有的跟他出家,有的證果,叁分之一的人只有聽到佛的名字,叁分之一的人跟佛同時出生,在那個時候,完全沒有聽到佛的名字,所以我們說業障重也對,說福報大也對,我們是佛滅度後二千五百年還聽到釋迦牟尼佛的名字,福報真是很大。但是業障也是很重,沒有明師,現在要找到一個證阿羅漢果的沒有了,沒有辦法了。你要找到一個法師講經說法沒有講錯的都很難了,正知正見的都非常難了。真的,在這個未法時期能夠指引我們一條路的已經很難了,福報不夠嗎,所以說我們應該很感傷,應該鼓勵自己。所以這個調禦丈夫,碰到佛的人沒有一個不感化的,沒有。幾乎沒有一個人逃得過的。天人師,師範義,佛爲人間天上之導師,佛就是覺智義,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故名爲佛,覺智義。世尊,尊敬義,就是世間六道凡夫,出世叁乘聖賢,于過去、未來、現在叁世,皆沐佛恩,故名世尊。好,我們看佛的十種通號在左邊,如來,仿同先德號,底下,叁世諸佛同一如如,佛佛皆從如如真性中來化叁界故。應供,堪爲福田號,就九界供,堪爲九界衆生種福之田。正遍知,遍知法界號,叁智圓明,遍知十方法界諸法。明行足,果顯因德號,就是已經成佛了,果了,那麼他因地怎麼修行呢?就是叁明,就是佛果滿足叁明,什麼叫做叁明呢?就是知過去無礙,知現在無礙,知道未來無礙。那麼我們講的叁明六通就是前面講的叁明及萬行之因叫做果顯因德,善逝,妙往菩提號,那麼就是住,入于菩提之號,妙性即得,就是我們的本性微妙不可思議而入于菩提的號,妙性菩提號名爲善逝,妙性即得圓極,逝往菩提永不還來,就是一直前進安住在這個。世間解,達僞通真號,僞就是九僞,僞就是九界爲僞,真就是佛,達九界之僞,通佛界是真。只能成佛是真實的。無上士、調禦丈夫,攝化從道號,就是攝化一切…
《大專佛學十四講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